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地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水汽通量及二者关系浅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贾志军 宋长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5-79,共5页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陆地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水汽通量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态因子之一,与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密切相关。本文在总结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与水汽通量变化...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陆地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水汽通量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态因子之一,与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密切相关。本文在总结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与水汽通量变化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宏观上看,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CO2净交换与水汽通量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就微观而言,叶片尺度上的气孔行为是水分蒸腾和净碳通量这两个生理生态过程相互联系的纽带。最后,对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与水汽通量关系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co2交换 水汽通量 环境因子 气孔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与温度变化对不同水分管理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
2
作者 黄涛 杜涛 +4 位作者 姚兆洋 朱莉莉 王广帅 刘玮璇 刘笑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4,共7页
为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和水分管理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分别在控制灌溉(CI)和淹水灌溉(FI)条件下设置升高CO_(2)浓度200×10^(-6)(CCO和FCO)、升高CO_(2)浓度200×10^(-6)加升高温度2℃... 为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和水分管理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分别在控制灌溉(CI)和淹水灌溉(FI)条件下设置升高CO_(2)浓度200×10^(-6)(CCO和FCO)、升高CO_(2)浓度200×10^(-6)加升高温度2℃(CCOT和FCOT)、背景大气环境(CCK和FCK)3种气候条件,共6种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稻田CO_(2)净通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达到峰值。CCO处理稻田CO_(2)吸收速率较CCK处理增加10.40%~40.78%,CCOT处理增加了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的稻田CO_(2)吸收速率,减少了抽穗开花期和黄熟期的稻田CO_(2)吸收。FCO处理稻田CO_(2)吸收速率较FCK处理增加1.19%~52.01%,FCOT处理较FCK处理增加8.63%~121.88%。CO处理在控制灌溉和淹水灌溉条件下均增大了稻田CO_(2)吸收速率,COT处理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作用因水分管理模式和水稻生育期存在差异,淹水灌溉稻田CO_(2)的吸收能力显著提升。在每个典型日几乎都观测到CCO和CCOT处理稻田CO_(2)净吸收能力在日尺度上的增强,各时期的控制灌溉稻田和生长前期的淹水灌溉稻田在CO处理下具有最大的日平均CO_(2)净吸收速率,生长后期的淹水灌溉稻田在COT处理下CO_(2)吸收能力更强。研究表明,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因生育时期存在差异,节水灌溉可能会减弱气候变化对稻田“碳汇”能力的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温度升高 控制灌溉 稻田 co_(2)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年份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净CO_2通量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牛亚毅 李玉强 +3 位作者 王旭洋 龚相文 罗永清 田德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5-221,共7页
草地生态系统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两年(2015和2016年)的碳通量观测,此两年恰逢研究区的相对干旱之年,年降水量约为... 草地生态系统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两年(2015和2016年)的碳通量观测,此两年恰逢研究区的相对干旱之年,年降水量约为历史平均值的60%。研究结果表明:1)年最大日均CO2吸收速率分别为-6.68和-9.58g·m^(-2)·d-1,年最大日均释放速率分别为5.69和5.21g·m^(-2)·d-1。2)生长季(5-9月)碳吸收量分别为-120.54和-139.83g·m^(-2),非生长季碳释放量分别为230.33和212.82g·m^(-2)。3)全年尺度上沙质草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源,2015年净碳释放量(109.79g·m^(-2)·年-1)稍高于2016年(72.99g·m^(-2)·年-1)。4)生态系统净CO2交换量(NEE)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及土壤湿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不同年份同期NEE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响应程度不尽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质草地 年变化 生态系统co2通量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4类草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高延锋 仪律北 +6 位作者 张法伟 马文婧 李红琴 王春雨 罗方林 杨永胜 李英年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以祁连山东段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灌丛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沼泽草甸(帕米尔苔草沼泽草甸)和草甸草原(西北针茅草甸草原)4类重要草地为对象,基于2011年植被生长季(6~9月)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连续监测的CO_(2)通量和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 以祁连山东段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灌丛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沼泽草甸(帕米尔苔草沼泽草甸)和草甸草原(西北针茅草甸草原)4类重要草地为对象,基于2011年植被生长季(6~9月)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连续监测的CO_(2)通量和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比较研究CO_(2)通量及群落光合特征参数与LAI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季中嵩草草甸的LAI和碳汇强度分别为2.76m^(2)/m^(2)和694.13gCO_(2)/m^(2),显著高于其他3类草地类型。灌丛草甸碳汇强度居中(662.98gCO_(2)/m^(2)),但LAI最小(1.66m^(2)/m^(2)),草甸草原碳汇强度次之(524.40gCO_(2)/m^(2)),沼泽草甸碳汇强度最小(460.77gCO_(2)/m^(2))。4类草地的逐日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Net ecosystem CO_(2)exchange,NEE)均主要受控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逐日NEE、GPP、生态系统总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ES)均与LAI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沼泽草甸和灌丛草甸的逐日GPP及NEE对LAI的敏感度极显著高于嵩草草甸和草甸草原(P<0.001),但不同草地类型间逐日RES对LAI的敏感度无显著差异。嵩草草甸的饱和光合速率和生态系统暗呼吸速率相对最大,平均分别为0.89和0.22mgCO_(2)/(m^(2)·s),但与其他3类草地无显著差异。草地类型间群落光合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异主要受控于LAI(P<0.01),与草地类型和生长阶段关系较小。因此,LAI和草地类型通过影响总初级生产力、呼吸强度和群落光合特征,共同调控着高寒草地的碳收支。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东部区域碳汇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co_(2)通量 叶面积指数 总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总呼吸 光合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叠加海平面上升、氮负荷增加对河口潮汐沼泽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智献 仝川 +2 位作者 刘白贵 黄佳芳 张林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61-4571,共11页
河口潮汐沼泽湿地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海平面上升和氮负荷增加是入海河流河口湿地面临的两个主要环境问题。近年来,干旱事件频发,干旱及其与海平面上升、氮负荷增加的叠加将如何影响河口潮汐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 河口潮汐沼泽湿地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海平面上升和氮负荷增加是入海河流河口湿地面临的两个主要环境问题。近年来,干旱事件频发,干旱及其与海平面上升、氮负荷增加的叠加将如何影响河口潮汐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目前还未见报道。2020年夏秋,福建沿海经历了数月严重的气象干旱,这为揭示干旱对河口潮汐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量(NEE)和生态系统呼吸(ER)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契机。分别于2019年8-10月(正常天气)和2020年8—10月(干旱天气),在闽江河口微咸水短叶茳芏沼泽湿地运用光合作用测定仪+箱法测定不同处理(对照、模拟海平面上升、模拟氮负荷增加、模拟海平面上升+模拟氮负荷增加)短叶茳芏湿地生态系统NEE和ER,以期揭示气象干旱与海平面上升、氮负荷增加的叠加对河口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的影响。与正常天气相比,干旱天气下各处理(包含对照)的NEE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海平面上升以及氮负荷增加处理样地的ER显著减少(P<0.05),海平面上升+氮负荷增加处理ER显著增加(P<0.05)。NEE(负值)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与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发现,气象干旱降低了河口潮汐沼泽生态系统固碳规模,且这种固碳规模的降低在叠加海平面上升或氮负荷增加的情景下仍将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海平面上升 氮负荷增加 生态系统co_(2)交换 短叶茳芏沼泽湿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乔春连 李婧梅 +3 位作者 王基恒 葛世栋 赵亮 徐世晓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10,共7页
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以及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降水等主要环境因子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其次比较了青藏高原3种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类型源汇效应和Q10值;最后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句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展望了未来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co2通量 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大川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第3期100-100,共1页
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以后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研究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co_(2)通量 影响因素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15年河西走廊中部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2
8
作者 吉喜斌 赵文智 +5 位作者 金博文 赵丽雯 赵文玥 杜泽玉 陈智 张雷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39-48,共10页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交换过程是陆地表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核心内容。涡动相关系统已成为当前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水热碳交换过程的首选方法之一。本数据集是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点...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交换过程是陆地表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核心内容。涡动相关系统已成为当前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水热碳交换过程的首选方法之一。本数据集是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点河西走廊中部绿洲农田生态系统2012–2015年的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通量,以及辅助微气象观测数据集。本数据集为深刻理解干旱区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水分传输、能量交换、碳循环过程及其植物与环境调控机理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对深入认识干旱区绿洲水文循环、生态–水文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中的碳水热耦合机制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数据集也可为干旱区绿洲水土资源管理、绿洲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绿洲生态保护等干旱区所亟待解决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现实问题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co_(2)通量 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 绿洲农田生态系统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岳阳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魏远 张旭东 +5 位作者 江泽平 周金星 汤玉喜 吴立勋 黄玲玲 高升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6-665,共10页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长江流域杨树人工林CO2通量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与杨树所处生长阶段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有关,夜间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与5 cm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全年的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长江流域杨树人工林CO2通量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与杨树所处生长阶段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有关,夜间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与5 cm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全年的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数值波动在-2~2 mg.m-2.s-1之间。生长季NEE的变化特点为:早上7点开始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吸收CO2,到午时(11:00—13:00)NEE的值较为稳定,日落(18:30—19:00)开始生态系统呼吸作用占主导,而晚上NEE的值变化不大。CO2的最大吸收出现在早上10点左右。NEE同时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节(4-9月)NEE多为负值,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对CO2的吸收,而在非生长季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释放,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的6月碳固定能力弱于生长季的其他月份,原因是长期降雨导致土壤呼吸加剧和水淹的生理胁迫导致杨树呼吸作用加剧。2006年全年NEE为-579 g.m-2,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涡度相关法 动态变化 生态系统碳交换 杨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年代际变化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姜超 徐永福 +1 位作者 季劲钧 李阳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116,共10页
使用动态植被陆面模式AVIM2,以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气象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模拟了1953—2004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得到,... 使用动态植被陆面模式AVIM2,以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气象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模拟了1953—2004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得到,1953—2004年陆地生态系统NPP和NEP全球总量52a的平均值分别为每年65Pg碳和1.2Pg碳,NPP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NEP的上升趋势不明显。虽然NPP和NEP的年代际增长趋势不同,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NPP和NEP的年代际变化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突变,突变点后的增长趋势都没有之前的增长趋势高。这是由于太平洋的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影响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NPP和NEP的年代际变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76年以前PDO处于冷位相年,增加了ENSO冷位相的强度和频率,使热带地区的气候偏凉爽湿润,从而利于NPP和NEP趋势增长,而1976年以后PDO进入暖位相年,El Nin~o发生频繁,赤道地区多为干热的气候异常,会降低NPP和NEP的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AVIM2 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生产力 陆地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自然恢复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银萍 牛亚毅 +3 位作者 李伟 李玉强 龚相文 王旭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0-659,共10页
以科尔沁沙地围封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年运行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分析了2017年该生态系统净CO2通量(NEE)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日尺度上,NEE呈“单峰型”,其中生长季(5-9月)出现明显的吸收... 以科尔沁沙地围封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年运行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分析了2017年该生态系统净CO2通量(NEE)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日尺度上,NEE呈“单峰型”,其中生长季(5-9月)出现明显的吸收峰,而非生长季(10月至次年4月)出现明显的排放峰;季节尺度上,NEE表现为吸收峰值和释放峰值交替出现,生长季为碳汇(净吸收202.11 g·m^-2),非生长季为碳源(净释放298.13 g·m^-2);全年尺度上,NEE表现为碳源(净释放96.02 g·m^-2·a^-1)。(2)NEE在生长季与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呈显著(P<0.01)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在非生长季反之;NEE与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显著(P<0.01)线性正相关关系;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协同作用对NEE亦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沙质草地 生态系统co2通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涡度相关的黑河玉米生态系统生长季碳通量和固碳能力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亚楠 龙慧灵 +2 位作者 袁占良 杨贵军 聂臣巍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4-159,共6页
利用黑河计划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黑河大满灌区农田生态系统4套涡度相关仪和配套的气象观测站点的数据,在对通量和气象数据预处理前提下,得到完整可靠的CO2通量和配套的气象观测数据,计算4个站点的CO2通量( Fc)、净生态系统交换量(... 利用黑河计划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黑河大满灌区农田生态系统4套涡度相关仪和配套的气象观测站点的数据,在对通量和气象数据预处理前提下,得到完整可靠的CO2通量和配套的气象观测数据,计算4个站点的CO2通量( Fc)、净生态系统交换量( NEE)、总初级生产力( GPP),分析它们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整个生长季Fc介于-2.78~0.60 mg/(m2·s),最小Fc出现在7月中下旬;整个生长期月平均Fc表现为“U”型曲线,在13:00达到峰值[-1.91 mg/(m2·s)]。夜间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与地表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土壤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NEE最大碳吸收量出现在7月中旬,达到16.04 g/(m2·d),极个别与临近值变化趋势不同的数值,是由高温季节的强降雨天气导致;最终得到的生长季GPP在7月中旬日积累量达到最高[17.74 g/(m2·d)]。4个站点生长期的GPP总累积量分别是914.68 g/m2、937.03 g/m2、984.18 g/m2、1002.20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通量 黑河玉米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碳交换量 总初级生产力 涡度相关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器表面加热效应对临泽站开路涡动相关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吉喜斌 赵文智 +3 位作者 康尔泗 张智慧 金博文 赵丽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7,共13页
LI-7500分析仪仪器表面加热效应对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CO2通量观测结果影响显著,利用Burba校正方法对提高观测站CO2通量观测精度、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估算、全球CO2交换量估算和气候变化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临泽站绿洲玉米... LI-7500分析仪仪器表面加热效应对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CO2通量观测结果影响显著,利用Burba校正方法对提高观测站CO2通量观测精度、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估算、全球CO2交换量估算和气候变化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临泽站绿洲玉米农田的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和小气候观测系统所获得的一年数据,利用Burba校正方法分别对LI-7500分析仪光路中的感热通量、大气潜热通量、CO2通量以及NEE的季节变化过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LI-7500分析仪底部窗口和支杆部分热量交换是光路中感热通量校正量的主要贡献者,平均分别为6.81W.m-2和2.68W.m-2,其加热效应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和电子元件运行产生的热量;加热效应对潜热通量影响最小,平均校正量仅为0.24W.m-2;Burba校正对CO2通量和NEE的季节变化影响显著,其平均校正量分别为19.14μg.CO2.m-2.s-1和313.21mg.C.m-2.d-1,而且气温越低加热效应对通量的影响越显著;除生长季空气中水汽浓度显著高于非生长季而导致潜热校正量较大外,生长季其他各通量的校正量明显小于非生长季,生长季光路中感热、周围大气潜热、CO2通量和NEE日校正量分别为6.94 W.m-2、0.33W.m-2、12.86μg.CO2.m-2.s-1和161.58mg.C.m-2.d-1,分别是非生长季的60.4%,220.0%,50.6%和37.4%。若未进行仪器表面加热效应的Burba校正,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累计高估的绿洲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分别为25.85g.C.m-2和88.47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路涡动相关系统 co2通量 生态系统碳交换量 Burba校正 绿洲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_2通量年变化特征研究
14
作者 乔春连 李婧梅 +3 位作者 王基恒 葛世栋 赵亮 徐世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0-916,共7页
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它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2003年1月1日至2... 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它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结果表明:2003,2004和2005年高寒灌丛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分别为223,277和61g CO2.m-2.a-1,3年平均CO2值为187g CO2.m-2.a-1;与其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类型相比,在为期3年的研究时段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灌丛 co2通量 年变化 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生长季CO_(2)通量的时间动态和影响因子研究
15
作者 张丽君 胡凝 +4 位作者 刘珊珊 徐敏 王伟 邰久 葛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6,共10页
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水稻生长季CO_(2)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量化环境因子对农田CO_(2)通量变化的贡献度,拆分环境因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该研究利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进行了2年CO_(2)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辐... 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水稻生长季CO_(2)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量化环境因子对农田CO_(2)通量变化的贡献度,拆分环境因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该研究利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进行了2年CO_(2)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辐射类、温度类、水汽类和风速对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在水稻生长季是一个二氧化碳汇,2020、2021年水稻生长季的总固碳量分别为396.3、491.9 g/m^(2)(以C计);CO_(2)通量也有明显的日变化,呈现出“U形”和“V型”的单峰曲线,吸收峰值出现在第200~250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CO_(2)通量的主控因子始终是光合有效辐射;但随时间尺度的增加,各个因子贡献度的差异逐渐减小。饱和水汽压差也是影响CO_(2)通量的重要因子,它与光合有效辐射的交互作用会抑制彼此对CO_(2)通量的直接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 co_(2)通量 贡献度 交互作用 涡度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时序异常检测的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插值方法研究
16
作者 王秀英 孙树娇 +5 位作者 王喆 陈奇 李甫 杜华礼 杨耀晨 杨帆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6期8097-8110,共14页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平上的NEE数据。通过对比机器学习算法和通量数据后处理算法(Reddyproc)两种数据填充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与时序异常检测(Time series anomaly detection,TAD)的新框架,用于NEE数据的空白填补。研究结果表明:1)Reddyproc算法在剔除异常值后,NEE插补决定系数(R^(2))达到0.67,数据离散度显著降低,数据质量提升;2)八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表现最优,其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6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2.17μmol s^(-1)m^(-2),且经过时序异常检测后,估算精度提升了17%;3)Reddyproc和RF估算的CO_(2)通量存在季节性差异,冷季(1—3月和10—12月)Reddyproc估算值低于RF,而暖季(4—9月)则高于RF,表明冬季Reddyproc低估了CO_(2)释放,夏季则低估了CO_(2)吸收。该新框架有效解决了数据采集不确定性和缺失导致的二氧化碳通量计算准确率问题,为研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固持能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极端事件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方法的适用性、改进和优化方向,以实现更准确、可靠且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填补模型,为生态系统建模和预测提供强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涡动协方差 时序异常检测 机器学习 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芦苇沼泽和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含碳温室气体的年收支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晓雪 黄佳芳 +1 位作者 李慧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186-9198,共13页
河口感潮沼泽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碳收支研究是量化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及固碳规模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明箱和不同遮光率布遮盖+红外气体分析仪/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测定闽江河口鳝鱼滩... 河口感潮沼泽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碳收支研究是量化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及固碳规模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明箱和不同遮光率布遮盖+红外气体分析仪/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测定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沼泽和短叶茳芏沼泽的瞬时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以及甲烷(CH_(4))排放通量,并通过对总光合吸收量(gross ecosystem exchange,GEE)与光合有效辐射的拟合以及ER与气温的拟合,外推2个沼泽生态系统CO_(2)气体在月、年尺度上的NEE和ER,评估其年固碳量。2个沼泽生态系统的NEE和ER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季为大气中CO_(2)的汇,而冬季则转化为大气中CO_(2)的源,芦苇沼泽年尺度固碳能力显著高于短叶茳芏沼泽。芦苇沼泽与短叶茳芏沼泽CH_(4)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CH_(4)排放,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分别为(5371.52±336.97)g CO_(2)-eq/m^(2)和(2730.32±503.67)g CO_(2)-eq/m^(2)。研究表明:闽江河口半咸水沼泽湿地在年尺度上是一个较强的碳汇,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co_(2)交换 生态系统呼吸 甲烷排放 碳收支 感潮沼泽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O_(2)浓度和施氮水平对麦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党慧慧 刘超 +4 位作者 夏晔 伍翥嵘 王圆媛 胡正华 陈书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7,共11页
为研究不同CO_(2)浓度和施氮量对麦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模拟CO_(2)浓度升高环境.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CK(对照,环境大气CO_(2)浓度)、C_(1)(CO_(2)浓度比CK增加120μmol·mol^... 为研究不同CO_(2)浓度和施氮量对麦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模拟CO_(2)浓度升高环境.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CK(对照,环境大气CO_(2)浓度)、C_(1)(CO_(2)浓度比CK增加120μmol·mol^(-1))和C_(2)(CO_(2)浓度比CK增加200μmol·mol^(-1))3个CO_(2)浓度水平;施氮量设置常规施氮量(N_(1),25 g·m^(-2))和低氮(N_(2),15 g·m^(-2))2个水平.采用静态箱-高精度气体分析仪观测麦田CO_(2)净通量.结果表明:各处理的麦田CO_(2)净通量变化特征一致,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达到峰值.N_(1)处理下,在整个生育期,CK、C_(1)和C_(2)处理的CO_(2)累积量分别为-105.8±12.6、-123.1±11.5和-120.2±4.1 kg·hm^(-2).N_(2)处理下,在整个生育期,CK、C_(1)和C_(2)处理的CO_(2)累积量分别为-82.3±9.2、-95.4±7.6和-96.7±2.8 kg·hm^(-2);拔节期C_(2)处理的CO_(2)累积量比CK显著增加了31.8%(P=0.024).C_(1)处理下,拔节期N_(1)处理的CO_(2)累积量显著高于N_(2)处理55.0%(P=0.009);C_(2)处理下,N_(1)处理的整个生育期CO_(2)累积量显著高于N_(2)处理23.6%(P=0.010).各处理CO_(2)净通量跟土壤湿度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N_(1)处理下,C_(1)和C_(2)处理的CO_(2)净通量跟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N_(2)处理下,CK和C_(1)处理的CO_(2)净通量跟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N_(1)处理下,C_(1)处理的CO_(2)净通量跟空气温度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其余处理未达到显著.本研究表明:在小麦的拔节期和抽穗期,相比于CO_(2)浓度升高,施氮量对麦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更为显著;CO_(2)浓度升高与施氮量对麦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co_(2)浓度升高 氮肥 co_(2)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退耕地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及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赟博 孙宇 +2 位作者 赵清格 张彬 赵萌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922-4932,共11页
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垦造成了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等生态功能的显著丧失。我国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产生了大量退耕地,随着自然恢复演替,这些退耕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其巨大的碳汇... 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垦造成了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等生态功能的显著丧失。我国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产生了大量退耕地,随着自然恢复演替,这些退耕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其巨大的碳汇潜力成为了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热点。研究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区域——武川县周边无干扰的荒漠草原以及3个退耕恢复阶段草地的生态系统CO_(2)交换(NEE、GEP和E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恢复演替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CO_(2)交换呈显著上升趋势,演替晚期植被NEE与未受干扰的荒漠草地无明显差异;(2)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与生态系统CO_(2)交换基本一致,但已退耕17年后的退耕地WUE仍没有恢复至未受干扰荒漠草地的水平;(3)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与退耕地地上植被生物量的恢复以及一、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比例的演替变化有关。结果表明荒漠草地退耕地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可能并非是同时的,而是分阶段有选择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退耕地 生态系统co_(2)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高纬度苔原CO_(2)净通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陈清清 包韬 +1 位作者 朱仁斌 徐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2-495,共14页
北极夏季无冰区苔原CO_(2)的释放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2008年7月26日—8月5日)期间,采用密闭箱法在北极新奥尔松(Ny-Ålesund)黄河站区附近的鸟类保护区苔原(Tundra in Seabird Sanctuary,TSB)、普通... 北极夏季无冰区苔原CO_(2)的释放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2008年7月26日—8月5日)期间,采用密闭箱法在北极新奥尔松(Ny-Ålesund)黄河站区附近的鸟类保护区苔原(Tundra in Seabird Sanctuary,TSB)、普通海滩苔原(Tundra in Non-seabird Colony,TNS)和两者间的过渡苔原(Tundra in Transition Zone,TTR)监测CO_(2)净通量(Net CO_(2)Fluxes,NEE)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鸟类保护区苔原TSB的平均NEE为(–39.0±6.0)mg·m^(–2)·h^(–1),为CO_(2)吸收汇,且对CO_(2)的吸收随着植被覆盖度和海鸟活动强度的增强而显著增强;普通海滩苔原TNS和过渡苔原TTR的平均NEE分别为(12.0±6.3)mg·m^(–2)·h^(–1)和(40.5±29.3)mg·m^(–2)·h^(–1),均为CO_(2)净排放源。普通海滩苔原TNS的CO_(2)排放强度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和地势增高而增强;过渡苔原TTR中高地苔原区的平均NEE为(106.4±23.1)mg·m^(–2)·h^(–1),为CO_(2)强排放源;而泥炭苔原区的平均NEE为(–58.3±9.5)mg·m^(–2)·h^(–1),为CO_(2)强吸收汇。苔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对苔原NEE有重要影响,鸟类保护区苔原TSB和普通海滩苔原TNS的NEE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44,P=0.003)。鸟类保护区苔原TSB的NEE与土壤温度弱正相关(r=0.32,P=0.06),与NH4+-N(P<0.05)和NO_(3)^(–)-N(P<0.05)含量均显著负相关。在全球变暖的驱使下,不同地形地貌和海鸟活动特征的北极苔原区域CO_(2)排放的复杂性将显著增强,对全球碳循环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也将为此提供科研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通量 北极 新奥尔松 高纬度苔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