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与文化的对立统一——谈生态符号学研究的理论核心 被引量:14
1
作者 胡壮麟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12,共5页
自19世纪中叶生态学研究获得巨大发展后,生态危机的概念不仅影响到归属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也通过隐喻的概念,延伸到人类学、文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本文重点介绍生态学与符号学的结合... 自19世纪中叶生态学研究获得巨大发展后,生态危机的概念不仅影响到归属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也通过隐喻的概念,延伸到人类学、文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本文重点介绍生态学与符号学的结合(生态符号学或符号生态学)的简要过程,不同理论和学派的侧重点,包括塔尔图——莫斯科学派,Sebeok的动物符号学模式,Nth的宇宙整体观,Uexkul的客观环境论,Kull的主体人类生态学,Deely的生物中心主义,Hoffmeyer的文化、内部自然和外部自然的三维观。作者认为,生态符号学研究的理论核心实际上是从自然与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视角,探讨符号的起源、作用和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符号学 自然与文化 客观环境论 人类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文学中的自然之“象”--一种生态符号学阅读 被引量:1
2
作者 岳国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94-102,共9页
从生态符号学研究自然文学,可以发现其自然描写的意义不只是资料功能性的展示,还是借助语词的概念化来构成即刻性的语境。文本内的可视性描写使得其视觉叙事产生了强烈的即刻性表意,符号域中“象”的多种可能性变体进而促成了一种现象... 从生态符号学研究自然文学,可以发现其自然描写的意义不只是资料功能性的展示,还是借助语词的概念化来构成即刻性的语境。文本内的可视性描写使得其视觉叙事产生了强烈的即刻性表意,符号域中“象”的多种可能性变体进而促成了一种现象之知。自然描写的述行性在传达其生态旨向的同时,还通过追溯“自然”的原初性意义,反思了自然描写中存在与生成之间的同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文学 生态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文学中符号的生态性——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符号学批评
3
作者 贾丹丹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00-106,共7页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自然文学较早期的经典作品,它通过对比自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刻反思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该文以生态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对这部作品进行再审视,发掘出了梭罗关于生态的一些认识论思考,如,自然并不是一种纯粹...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自然文学较早期的经典作品,它通过对比自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刻反思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该文以生态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对这部作品进行再审视,发掘出了梭罗关于生态的一些认识论思考,如,自然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性存在,而是以其符号内置的伦理属性展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态价值;人作为认知主体,重视“技术”之于生活的意义,却忽略了“谋生”“工具”等关系模式以符号吞噬现实的方式所造成的认识障碍;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功能圈中,意义关联的物质化遮蔽了原本潜存的递归性认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登湖》 自然文学 生态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西族隔断技法的生态文化符号研究
4
作者 邓江路 黄圣游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2年第4期56-58,共3页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史与设计史中,隔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园林建造中,古人园林营造讲究“隔而未隔,界而未界”。世界范围内爆发的疫情,让人们对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的交流尺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纳西族壁画、彩绘、...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史与设计史中,隔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园林建造中,古人园林营造讲究“隔而未隔,界而未界”。世界范围内爆发的疫情,让人们对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的交流尺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纳西族壁画、彩绘、书画、史料、文物几个方面入手,探究其内在的文化艺术形式,提炼生态符号,并且结合纳西族的隔断技法将传统的隔断设计理念融入现代社会之中,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与礼教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隔断 生态符号学 后疫情时代 少数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