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小语 赵林 +2 位作者 张春霆 孙向红 刘清春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5,共8页
在厘清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Super-EBM模型对2011—2023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水平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定量测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基准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 在厘清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Super-EBM模型对2011—2023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水平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定量测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基准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经济水平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突出,形成京津、江浙沪和珠三角三极格局;生态福利绩效在省际间极差化特征明显,并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成为提高生态资源转化效率和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动力。(3)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本省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省份生态福利绩效改善具有促进作用;数字经济的影响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特征,其对东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强。应立足区域发展差异,充分激发数字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改善方面的赋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态福利绩效 民生福祉 空间溢出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碳汇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金芳 胡明形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88,共5页
文章基于2004—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森林碳汇和生态福利绩效数据,采用SFA模型测算森林碳汇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呈下降态势,但整体绩效仍处于中上等水平。各... 文章基于2004—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森林碳汇和生态福利绩效数据,采用SFA模型测算森林碳汇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呈下降态势,但整体绩效仍处于中上等水平。各省份的平均生态福利绩效为0.753,实际产出与理想产出仍有一定的差距;生态福利绩效和森林碳汇效率整体上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度在0.8以上,耦合协调度在0.7以上;全国范围内的耦合度整体上处于高度耦合状态,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强、相互作用强度较高且正向作用明显。耦合协调度在0.7以上,两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比耦合程度低;大部分省份的发展度大于0.1,生态福利绩效高于森林碳汇效率,自然消耗转化为生态福利的效率高于森林碳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森林碳汇效率 生态福利绩效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以黄河下游沿岸城市为例
3
作者 常婧琳 马瑛 +2 位作者 苏向辉 付文凯 瞿成龙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1-392,共12页
[目的]明晰黄河下游沿岸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福利绩效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影响因素作用方向,为助推黄河下游沿岸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下游沿岸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指... [目的]明晰黄河下游沿岸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福利绩效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影响因素作用方向,为助推黄河下游沿岸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下游沿岸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模型与Super-SBM模型对其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可视化、核密度分析和耦合协调模型深入剖析各地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度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变趋势,借助Tobit回归模型探析影响因素。[结果](1)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稳中有进,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经历了“先降后升”的阶段性演变过程。(2)研究期内黄河下游沿岸城市整体生态福利绩效和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转变,有向初级协调类变化的趋势。(3)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空间聚集会对耦合协调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科技创新、城市环境则对耦合协调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程、坡度、教育水平并不会对耦合协调产生影响。[结论]未来应因地制宜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城市的监控与管理,强化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间绿色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生态福利绩效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黄河下游沿岸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
4
作者 张灿 袁振龙 李继霞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5,共9页
在“双碳”目标下分析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对实现强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论文运用Super SBM-DEA模型测算了2007—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函数... 在“双碳”目标下分析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对实现强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论文运用Super SBM-DEA模型测算了2007—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函数及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差异来源主要为超变密度,其次是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小;根据Kernel核密度曲线发现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呈上升趋势,且城市间差异不断缩小;全国和四大区域均呈σ收敛特征,全国和东部地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呈绝对β收敛态势,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发散趋势。控制地区间差异后,全国和四大区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均呈条件β收敛趋势。未来,各区域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利用生态福利绩效的溢出效应,缩小城市间生态福利绩效。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外商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生态福利绩效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环境分权、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5
作者 郑然 李莉 +1 位作者 王志强 张萌萌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84-191,共8页
测度了2010—2021年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了环境分权、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性与环境分权程度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生态福利绩效表现为平缓的倒“U”形发展趋势... 测度了2010—2021年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了环境分权、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性与环境分权程度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生态福利绩效表现为平缓的倒“U”形发展趋势,整体上呈下降态势,区域按绩效水平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环境分权对生态福利绩效有显著激励作用;环境规制对绩效的改善具有直接效应,二者交互项也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在分区域检验中,环境分权对东部、中部、西部区域绩效的影响分别为显著为正、显著为负与负向不显著;高分权程度地区与低分权程度地区则分别促进和抑制了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且低分权程度相较于高分权程度地区其负向影响更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即建立合理的财权与事权划分制度;调整环境规制强度,因地制宜地确定各省环境税率;优化政绩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将“援助之手”转变为损害人民福祉的“攫取之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分权 环境规制 生态福利绩效 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演变及提升路径研究
6
作者 边靓 卢铁英 +1 位作者 沈文昕 周浩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9-287,共9页
[目的]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差异,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福祉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运用两阶段Super-NSBM模型对2011—2021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并结合核密度和空间插... [目的]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差异,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福祉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运用两阶段Super-NSBM模型对2011—2021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并结合核密度和空间插值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了生态福利绩效的变化趋势,采用模糊集定性分析方法(fsQCA)研究其提升路径。[结果](1)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呈现“上升—递减—上升”的趋势。(2)核密度分析显示,生态福利绩效的峰值逐渐从扁平趋于陡峭,城市群内部的绩效差距逐渐缩小;从空间分布来看,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总体呈现出“分散—集聚”趋势。(3)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福利绩效路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型、科技依托—城镇化型、产业结构—人口双驱动型以及产业结构—城镇化双核心型。[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值有向好趋势发展,空间集聚能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是驱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的核心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时空演变 提升路径 关中平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旅游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
7
作者 曹萍萍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从两阶段视角出发,将旅游生态福利绩效分解为生态效率和福利效率,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N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和面板计量模型探索2012—2022年长三角41个城市旅游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 从两阶段视角出发,将旅游生态福利绩效分解为生态效率和福利效率,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N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和面板计量模型探索2012—2022年长三角41个城市旅游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整体旅游生态福利绩效均值为0.420,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近年来绩效值有所改善,且第二阶段效率增速较快,福利效率提升是绩效优化提升的动力源泉。(2)分区域看,旅游生态福利绩效低值区城市数量较多,且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生态效率极化现象明显,福利效率呈现高值集聚格局。(3)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福利绩效及两阶段效率影响效应均呈“U”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影响效应则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期望产出 旅游生态福利绩效 超效率NSBM模型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测算、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任腾 贾彬彬 +1 位作者 喻惠娟 潘向云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68-73,共6页
文章从两阶段视角和动态关联性出发,打开生态福利系统内部结构的“黑箱”,同时将跨期连接因素纳入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框架之中,通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网络SBM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 文章从两阶段视角和动态关联性出发,打开生态福利系统内部结构的“黑箱”,同时将跨期连接因素纳入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框架之中,通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网络SBM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从内源与外源两个层面对影响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展开探究。结果表明:(1)2012—2021年,生态福利整体绩效均值为0.508,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区域之间呈现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2)经济福利效率明显高于生态经济效率,说明生态经济效率偏低是导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不高的主要原因。(3)驱动因素中,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对外开放程度分别为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因素的主导因子,且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因素的双因子交互作用皆以非线性增强为主,以双因子增强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动态网络SBM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因子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态福利绩效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东景 刘卫毅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3,共5页
文章将海洋生态福利绩效分解为海洋生态经济效率和海洋经济社会福利效率,构建全局参比的两阶段超效率网络SBM模型(GSN-SBM),对2006—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生态福利绩效及其分阶段效率进行测度,并应用面板计量模型识别影响海洋... 文章将海洋生态福利绩效分解为海洋生态经济效率和海洋经济社会福利效率,构建全局参比的两阶段超效率网络SBM模型(GSN-SBM),对2006—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生态福利绩效及其分阶段效率进行测度,并应用面板计量模型识别影响海洋生态福利绩效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是各省份之间的分层现象比较明显;海洋生态经济效率的变化特点与海洋生态福利绩效的变化特点相似,海洋经济社会福利效率的省际差别较小;海洋生态福利绩效的极化现象明显,海洋生态经济效率的极化现象有所减弱,而海洋经济社会福利效率的极化现象呈现复杂特征;环境规制、人口素质、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科技进步、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等对海洋生态福利绩效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中,环境规制的“U”型影响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福利绩效 生态经济效率 经济社会福利效率 GSN-S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变革与生态福利绩效研究——基于新能源示范城市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利 姚凤禹 苏宇童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8,共11页
能源变革是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关键,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是能源变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探究新能源示范城市... 能源变革是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关键,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是能源变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探究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的设立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在东西部城市、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新能源示范城市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降低资源依赖度3种途径提升城市生态福利绩效,为政府有效实施城市能源建设并提升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供积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变革 新能源示范城市 生态福利绩效 双碳目标 可持续发展 能源结构调整 资源依赖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域冰雪旅游生态福利绩效研究——基于Super-SBM模型
11
作者 李红 赵莹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75-83,共9页
冰雪旅游生态福利绩效是研究冰雪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关键指标之一。文章基于综合法对省域冰雪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我国省域冰雪旅游生态福利绩效,并进行区域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冰雪旅游生态福利绩效... 冰雪旅游生态福利绩效是研究冰雪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关键指标之一。文章基于综合法对省域冰雪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我国省域冰雪旅游生态福利绩效,并进行区域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冰雪旅游生态福利绩效平均值未达到DEA有效,冰雪旅游生态福利绩效在不同省份、不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发展重心变化与冰雪旅游“南展西扩东进”作用一致,冰雪旅游生态福利绩效空间联动效应突出,东北、华北及南方个别区域形成了连片高值簇,冰雪旅游生态福利绩效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旅游 生态足迹 生态福利绩效 Super-SBM MALMQUI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周春应 阮文滨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50,共10页
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各地生态福利绩效水平,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绿色金融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绿色金融和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区域差异,两者... 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各地生态福利绩效水平,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绿色金融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绿色金融和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区域差异,两者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绿色金融有助于提升本地生态福利绩效,且会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影响;传导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会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关注度来提高本地生态福利绩效;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会增强绿色金融对生态福利绩效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金融对生态福利绩效的促进作用在非资源型省份中更显著。本文为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生态福利绩效 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关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关哲 邵战林 +1 位作者 潘佩佩 王晓旭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30,共8页
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作用程度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京... 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作用程度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以及两系统的发展度、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与椭圆重心移动方向相同,北部城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较大。(3)耦合协调影响因子中,经济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影响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时的解释力之和,呈非线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生态福利绩效 耦合协调度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配置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评价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蓝以信 黄宇焮 李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110-8125,共16页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探究该区域的生态福利绩效对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从资源配置视角和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出发,改进了生态福利绩效的两阶段链式转化结构模型,并据此构建了考虑非期望中间产出弱...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探究该区域的生态福利绩效对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从资源配置视角和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出发,改进了生态福利绩效的两阶段链式转化结构模型,并据此构建了考虑非期望中间产出弱可处置性的两阶段链式超效率DEA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的全局生态福利绩效及分阶段效率,并利用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空间溢出效应,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全局生态福利绩效的平均水平维持在0.8左右,但有68.3%的城市处于非有效状态,且城市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2)分阶段来看,生态-经济效率为0.685,经济-福利效率为0.863,差异主要来自三省一市内部,组内贡献率分别为77.39%与77.14%,发展较不均衡。(3)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GDP、城市人均每年消费额、政府干预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提高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且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一定空间溢出效应。(4)“低经济-高福利”、“低经济-低福利”和“高经济-高福利”这三类城市最多,且分布较为均匀,而属于“高经济-低福利”类的城市最少。从提升路径来看,单边突破式是绝大多数城市弥补自身低效率阶段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长三角城市群 两阶段超效率DEA 空间溢出效应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权 方时姣 赵路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5,共5页
文章基于生态福利视角,运用两阶段超效率网络SBM-DEA模型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05—2021年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并利用门槛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异质性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差异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文章基于生态福利视角,运用两阶段超效率网络SBM-DEA模型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05—2021年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并利用门槛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异质性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差异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西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低”的区域特征,第一阶段生态经济绩效水平的降低对全国整体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形成了阻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存在环境规制强度门槛,三种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弱化;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作用最大;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变和技术创新变化是环境规制影响生态福利绩效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两阶段超效率网络SBM-DEA 生态福利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伟 赵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8-63,共6页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经济绿色转型及社会福利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11-2020年19个城市群20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9个...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经济绿色转型及社会福利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11-2020年19个城市群20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9个城市群的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变化趋势来看,各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逐年提升,且形成高、中、低三大梯队。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福利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提升本市及周边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资源错配在数字经济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对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群,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数字经济 资源错配 生态福利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及驱动效应研究——以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睿哲 黄新春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3-220,共8页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其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对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Super-SBM模型对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进行测度,进而运用核密度分析、冷热点分析、...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其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对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Super-SBM模型对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进行测度,进而运用核密度分析、冷热点分析、椭圆分析等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最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水平有所上升,呈现逐年波动提高的趋势。(2)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冷点城市多集中于山西省与河南省,热点城市集中于山东省。(3)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空间重心向东南迁移,标准差椭圆长轴标准差增加,短轴标准差减少。(4)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受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环境保护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有利于实现城市高质量转型与区域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黄河流域 资源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紫彦 牛莉芹 程占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2-2163,共12页
生态福利绩效统筹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对于衡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uper-SBM模型对山西省2006—2021年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利用标准差椭圆和GIS空间可视化分析了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规律,并通过熵... 生态福利绩效统筹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对于衡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uper-SBM模型对山西省2006—2021年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利用标准差椭圆和GIS空间可视化分析了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规律,并通过熵权法和Dagum基尼系数识别生态福利绩效偏低的原因及区域差异来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各地市生态福利绩效均值为0.681;不同地市之间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提升效果存在差异。(2)研究期内,生态福利绩效重心坐标呈现由北向南、转而向西南移动的态势;不同类型地区之间维持现状的概率较大。(3)综合指数解构方面,资源消耗的增长及人类发展指数较低是造成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区域间差异是生态福利绩效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4)驱动因素方面,城镇化水平是关键的驱动因素;对外开放程度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是形成生态福利绩效现状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对山西省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实现转型跨越式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super-SBM模型 时空演化 地理探测器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福利绩效:概念、内涵及G20实证 被引量:94
19
作者 臧漫丹 诸大建 刘国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8-124,共7页
提高生态福利绩效是绿色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本文在分析比较各种福利和生态资源消耗度指标的基础上,发展出基于出生时预期寿命和人均生态足迹的生态福利绩效指标,并对二十国集团1996-2007年间的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 提高生态福利绩效是绿色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本文在分析比较各种福利和生态资源消耗度指标的基础上,发展出基于出生时预期寿命和人均生态足迹的生态福利绩效指标,并对二十国集团1996-2007年间的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生态福利绩效处在二十国集团平均值以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平均值以上。1996-2007年间二十国集团的19个国家中生态福利绩效呈下降趋势的只有中国、巴西、墨西哥,其中中国的下降速度最快;其余16个国家生态福利绩效均呈上升趋势,按照生态福利绩效增长率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南非、法国、阿根廷、英国。二十国集团国家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脱钩关系以绝对脱钩为主,同时包含了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没有脱钩3种状态。通过构造出二维框架出生时预期寿命与生态福利绩效,以及二维框架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福利绩效,并按"福利-绩效-足迹"特征进行分类,发现二十国集团国家的绝大多数属于3种主要类型。对于"高福利-低绩效-高足迹"的发达国家,应在保持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减少物质消耗的增长,实行地球承载力范围内的生态足够战略;对于"中福利-中绩效-中足迹"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应维持现在较接近地球人均生态承载力和发达国家人均生态足迹之间水平,实施地球承载力边界内的生态效率战略;对于"低福利-高绩效-低足迹"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应在可以接受的地球自然资本消耗情况下,实现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出生时预期寿命 生态足迹 二十国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福利绩效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0
20
作者 诸大建 张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9-67,共9页
在一个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如何在生态环境的极限内实现人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Daly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由生态足迹作为投入和人类发展水平作为产出的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研究... 在一个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如何在生态环境的极限内实现人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Daly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由生态足迹作为投入和人类发展水平作为产出的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研究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演变的原因,对于帮助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增长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以及指导我们在自然资本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7年涵盖了124个国家和地区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是倒U型关系,转折点发生在人均GDP为3 000国际元的时候,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福利绩效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单位自然消耗可以带来递增的福利水平,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向着可持续发展不断靠近的;当人均GDP达到3 000国际元后,生态福利绩效开始随着经济增长递减,单位自然消耗带来的福利水平递减,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逐步远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通过对生态福利绩效组成要素的分解,本文发现趋于平稳的自然消耗的经济绩效和一直降低的经济产出的福利绩效是制约生态福利绩效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证明了脱钩发展即经济增长和自然消耗的脱钩以及福利水平提升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何实现脱钩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我国脱钩发展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经济增长 倒U型关系 脱钩发展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