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变化视角下生态移民区生态承载力研究
1
作者 段超宇 马世龙 田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1,120,共8页
为探求宁夏生态移民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基于红寺堡区2000~2020年土地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指标,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程度及空间转移3个方面,全面分析红寺堡区建成以来土地利用时... 为探求宁夏生态移民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基于红寺堡区2000~2020年土地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指标,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程度及空间转移3个方面,全面分析红寺堡区建成以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红寺堡区不同时期生态承载能力。结果表明:①从时间尺度看,红寺堡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大再减少趋势,各类土地面积变化绝对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土地利用动态度绝对值为建设用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草地>耕地;②从空间尺度上看,过去20 a红寺堡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以耕地向草地转移,草地向耕地、建设用地转移,未利用地向耕地、建设用地转移为主,占总转移面积71.1%;③2000~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较大,生态承载力变化与生态足迹呈负相关,耕地和草地是影响区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④2015年以前,红寺堡区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之后转为生态赤字。当前红寺堡区生态可持续状况令人担忧,未来建议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保护林地与草地资源,控制化石能源消耗,以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足迹 生态盈余/赤字 生态移民区 红寺堡区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1988~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符国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63,共6页
生态足迹方法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海南省1988-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4年,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0.5894hm^2升至2.1423hm^2,增长率为263.5%,年均增长16.5%;海... 生态足迹方法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海南省1988-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4年,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0.5894hm^2升至2.1423hm^2,增长率为263.5%,年均增长16.5%;海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7857hm2降至1.4605hm^2,下降率为22.1%,年均下降1.4%;海南省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由盈余1.2863hm^2降至赤字0.6818hm^2,下降率为836.4%,年均下降52.3%。生态赤字在2000年开始出现持续上升,海洋足迹需求过大是其主要原因。只要改变海洋开发方式,减少海洋足迹需求以致于不超过其生态承载力,海南就基本能够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赤字 动态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吉安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杰 赵小敏 +2 位作者 郭大千 黄俊 郭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9-834,共6页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吉安市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处于生态系统较合理的承载力范围,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安全,人类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可持续状态。为引导吉安市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市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吉安市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处于生态系统较合理的承载力范围,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安全,人类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可持续状态。为引导吉安市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市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地方政府的忧患意识,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赤字 吉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和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的研究
4
作者 庄添淇 王大庆 王宏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9期5452-5453,5506,共3页
根据拜泉县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拜泉县27年间生态足迹,以此建立和完善拜泉县生态补偿机制,为拜泉县生态农业县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推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并为同类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拜泉县27年间... 根据拜泉县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拜泉县27年间生态足迹,以此建立和完善拜泉县生态补偿机制,为拜泉县生态农业县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推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并为同类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拜泉县27年间总的生态足迹变化较大,耕地生态足迹大于其他生物生产面积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耕地、林地、草地生态足迹增加迅速,其他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增长缓慢。在生态足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拜泉县生态建设补偿标准、明确补偿原则、确定补偿对象等对策,实现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盈余/赤字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