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及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邓诗语
刘少坤
黄李澄
陆汝成
卢盛权
邓源
-
机构
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42,共1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61043)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YCSW2022407)资助。
-
文摘
中国西部地区是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格局的探索对宏观生态用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数据对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用地总量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在2000—2010年生态用地面积减少2232.71万hm^(2),2010—2020年面积增加102.56万hm^(2)。两个时段的稳定性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变化不大,稳定性生态用地以草地与森林为主。2)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西部地区整体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分别为48.46%和53.68%。2000—2020年生态稳定性指数存在显著聚集,生态用地稳定性格局以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为主,两种类型生态稳定性空间前后期分别占总面积的48.17%和46.70%;高-高聚集区、高-低异常值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低-低聚集区、低-高异常值区呈下降的趋势。3)冷点区域总面积减少1026万hm^(2),热点区域总面积增加206万hm^(2),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指数在缓慢提升的同时,稳定性生态用地的集聚效应也有所提高。
-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
空间自相关
冷/热点分析
西部地区
-
Keywords
ecological land
ecological land stability index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old/hot spot analysis
western region
-
分类号
X82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京津冀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李彤
贾宝全
刘文瑞
张秋梦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9927-9944,共18页
-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AFYBB2020ZB008)
-
文摘
探索生态用地稳定性格局对动态背景下区域生态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用地数据基础,提取2000—2010和2010—2020年间稳定性生态用地,借鉴并应用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予以衡量区域生态用地的时空稳定效应,并利用ArcGIS平台空间统计工具对生态用地稳定性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地理探测模型对生态用地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及其区域差异进行探索。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稳定性生态用地有所减少,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草原生态区和燕山-太行山山地林生态区。(2)两时期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分别为90.85%和83.86%,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等级结构显示前期极低稳定性和极高稳定性面积占绝对主导,后期极低、高和极高稳定性面积共同主导。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空间格局呈现显著冷热点效应,热点区汇集在燕山-太行山山地林生态区和内蒙古草原生态区,冷点区集中在京津唐城市生态区和华北平原生态区。(3)整体研究区高程、坡度、地貌和土壤类型等地理要素解释力较高;平原区内温度因子解释力度最为突出,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解释力度也均较显著;山区内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和道路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作用更加突出。
-
关键词
稳定性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
冷/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
Keywords
stable ecological land
ecological land stability index
cold/hot spot
geographic detector
-
分类号
F30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