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 被引量:3
1
作者 唐任伍 丁瑞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27,共3页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在很多方面仍有待改善。中国农民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要改善8亿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必须认识中国农民的特质,了解中国农民...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在很多方面仍有待改善。中国农民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要改善8亿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必须认识中国农民的特质,了解中国农民的处境,从制度等各个层面上为农民"正名"、"松绑",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农民 生存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技术化生存到生态化生存——人的生存方式的当代转向 被引量:6
2
作者 蒋国保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79,共5页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选择是:建立生...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选择是: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价值支撑;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人性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化生存 生态生存 生存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高职生生存生态及其整体价值倾向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赵炜 曾凡远 《职教论坛》 2005年第09X期51-54,共4页
高职德育应具有一般德育的共性,更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立足于调查,在实证的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生存生态及其整体价值倾向,目的在于提高高职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其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生存生态 价值倾向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层学者科研生存生态恶化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崇俊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2-147,共6页
通过对某地方高校近四年来高级职称评定中参评者"科研业绩成果摘录表"的内容分析,"深描"了底层学术场域中科研生态恶化的现实:独立学者在坚持"真理逻辑"的过程中遭遇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 通过对某地方高校近四年来高级职称评定中参评者"科研业绩成果摘录表"的内容分析,"深描"了底层学术场域中科研生态恶化的现实:独立学者在坚持"真理逻辑"的过程中遭遇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而机会主义者也在追逐"成功逻辑"的过程中陷入了"日丹诺夫主义法则"的陷阱。鉴于此,底层独立学者只能对既有的科研建制采取"继承策略",从而沦落为权宜性地利用"马太效应"的学霸;而机会主义者则采取了维护现存科研建制的"保守策略"。鉴于底层学者科研生存生态恶化的普遍性,需要从资源约束、制度"真空"等社会结构层次中寻找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生存生态 真理逻辑 成功逻辑 继承策略 保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学的生存论关注与日常生活生态审美化
5
作者 盖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175,共4页
生存论的关注是文艺学不可回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以人的和谐生存为构建基础,将爱意生存作为必然的情意指向;和谐与爱意生存促成人的生态生存的必然,生态生存内存并结晶着和谐与爱意生存的结果,进而实现并展示人的和谐—生态化生存的过... 生存论的关注是文艺学不可回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以人的和谐生存为构建基础,将爱意生存作为必然的情意指向;和谐与爱意生存促成人的生态生存的必然,生态生存内存并结晶着和谐与爱意生存的结果,进而实现并展示人的和谐—生态化生存的过程及意义性,这应该是文艺学生存论关注的理论旨归。日常生态审美化基于和谐、爱意及生态生存的链条,以生态与审美融合拓展人的现实及可持续生存的活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文艺学 和谐-生态生存 日常生活 生态审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生存生态工程整治塌陷洼地重建人工湿地生态农业
6
作者 陈萍 陈德元 +2 位作者 桂赞鲜 李雨成 陈东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4期376-377,共2页
我国因地下采矿,每年造成塌陷土地有13333ha之多,其中约6666ha在平原地区,多为高产良田,是建设“菜蓝子工程”基地。矿区塌陷使矿区周围的农村农民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为安定农民生活,提出重新认识土地的生态生产力... 我国因地下采矿,每年造成塌陷土地有13333ha之多,其中约6666ha在平原地区,多为高产良田,是建设“菜蓝子工程”基地。矿区塌陷使矿区周围的农村农民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为安定农民生活,提出重新认识土地的生态生产力,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土地是其他自然资源所不可替代的。本文提出在塌陷区建设生存生态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塌陷洼地 洼地 生存生态工程 生态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月神话的原始符码与生态景观
7
作者 米舜 张泽忠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88-94,共7页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文献材料方面的梳理。分析认为:日月神话所蕴含的诗性思维情结即女性思维方式,是远古滋生生态观念的关键所在和生态伦理法则的...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文献材料方面的梳理。分析认为:日月神话所蕴含的诗性思维情结即女性思维方式,是远古滋生生态观念的关键所在和生态伦理法则的原始依托。作为前理性和超验性神秘体验载体的神话遗存,其所蕴含的具有超前智慧性的生态生存理念,对于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存在危机之途,具有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月神话 原始符码 神灵形象 生态生存 终极命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批评:文学活动的价值指向及拓展
8
作者 盖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22,共4页
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活动现象,但其价值指向所归位的理论视阈、权利认同、体验方式及功能效应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体验,因为它需要有宽泛、广博的视域,其社会现实效用更加明显,对人的当代生存状况,对人的未来发展境域的指涉亦更加... 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活动现象,但其价值指向所归位的理论视阈、权利认同、体验方式及功能效应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体验,因为它需要有宽泛、广博的视域,其社会现实效用更加明显,对人的当代生存状况,对人的未来发展境域的指涉亦更加明确。从学理层面来说,生态批评必然内蕴生态思想,但却不是简单诠释生态学的科学元素,其科学理念表现为向人文学的渗透、延伸、派生及组合,因而其价值指涉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学科及关注视点也有很宽的辐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价值指向 生态关注 生态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生态伦理学探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玲 吴建国 +2 位作者 卢建华 李玮 张寄南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94,共4页
转基因食品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但人们对它安全的争议仍然颇多.与此同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又在逐年扩大.转基因食品应该如何发展?笔者从生态伦理学角度,以生态化生存模式为背景,在重新认识转基因食品安全及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相应对策.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安全 生态伦理 生态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审美体验 被引量:8
10
作者 盖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6-120,共5页
生态审美呈现人的复合性生命体验形式。生态审美体验从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共生条件下活化生态性生命体验,以促发人的生态性生存,这既是对人的现实生存的关注,更是对未来生存的关怀。生态审美体验视和谐性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视爱意生存... 生态审美呈现人的复合性生命体验形式。生态审美体验从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共生条件下活化生态性生命体验,以促发人的生态性生存,这既是对人的现实生存的关注,更是对未来生存的关怀。生态审美体验视和谐性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视爱意生存为人类文明的生存结构,并强调人应该在自身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中走向人的生态性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审美体验 生态性生命体验 生态生存 解放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史学的社会生态研究范式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松涛 王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5,共8页
运用教育社会生态研究范式是教育史学学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代全球的社会生态化为此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和时代要求;以往教育史学的研究范式也为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学术积淀,但非生态性的缺失或谬误警示和推涌着教育史学... 运用教育社会生态研究范式是教育史学学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代全球的社会生态化为此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和时代要求;以往教育史学的研究范式也为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学术积淀,但非生态性的缺失或谬误警示和推涌着教育史学研究范式的生态性转换。教育社会生态范式的方法论基础内涵和特征是其对应性、全质性和形态性;范式的集中完整的形态内容特征是生态性;范式应用的典型形态是直面教育社会生态历史现实的、教育社会生产史与教育社会生活史有机统一的、真实完整的元教育社会生态人在复合教育社会生态中全质质量生存史观。单纯的教育生产史或教育生活史,或大教育活动史都有可能导致对教育社会生态史实的片面误记、误读甚至人为剪裁、颠倒乃至曲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学 社会生态研究范式 生态生存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而牧之: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生态哲学智慧 被引量:5
12
作者 崔思朋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94,共6页
游而牧之生产方式(以下均简称"游牧生产方式")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典生产方式。遵循自然是游牧生产方式的前提基础,游牧生产方式是游牧民族对草原地区气候变化与草原生物生存特... 游而牧之生产方式(以下均简称"游牧生产方式")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典生产方式。遵循自然是游牧生产方式的前提基础,游牧生产方式是游牧民族对草原地区气候变化与草原生物生存特性规律的认识与适时抉择,灾害应对与草原生态整体和谐的全面系统获悉与把握,植被脆弱与生态恢复重建危机化解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合理发挥人的能动功能是游牧生产方式的动力源泉,游牧生产方式既有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节律基础上的"逐水草而居",又有合理把握自然承载能力基础上的狩猎与人口控制。顺势而为是游牧生产方式的终极趣旨,相比于农耕民族对自然原貌的改造性利用,游牧生产方式更符合自然生态规律,有序维持了历史时期草原生态平衡,也是游牧生产方式的最高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生产方式 草原生态规律 生态生存方式 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哲学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苑华 吴妍林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5,共7页
毋庸置疑,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中国学者已经从生态学视角、存在论视角和生态文明视角反思了他的内涵,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也从反思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劳动概念,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批判角度重新理解了他的内涵,这在一... 毋庸置疑,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中国学者已经从生态学视角、存在论视角和生态文明视角反思了他的内涵,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也从反思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劳动概念,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批判角度重新理解了他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生态理论研究。尽管如此,人们的理解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质内涵仍有差距。我们提出生存生态论追问,作为一条切近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义的阐释路径,以期确切地把握他的本质内涵和真精神,启示我们反思生态问题,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存生态 中国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自然观: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5
14
作者 萧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1,共6页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展现了伦理学研究的新视域,实现了伦理学从人际伦理学向自然伦理学的重大拓展。但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缺乏深厚的哲学基础性思考,有必要从哲学上阐述这种转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环境伦理学的关键是处理...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展现了伦理学研究的新视域,实现了伦理学从人际伦理学向自然伦理学的重大拓展。但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缺乏深厚的哲学基础性思考,有必要从哲学上阐述这种转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环境伦理学的关键是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诉求,这正是哲学自然观的核心问题。因而,自然观应该成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为其不同原则和理论进行鉴别、比较和分析,提供更根本的哲学根据。自然观与人的生存方式是相互作用的。自然观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反映,是在最高哲学观念上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认知。人类经历了自然生存、人工(技术)生存,正在走向生态(绿色)生存,自然观也相应地从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哲学观念的超越性和前瞻性,又可以为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自然观 环境伦理学 自然生存 人工(技术)生存 生态(绿色)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论意义上的精神文明 被引量:7
15
作者 卢风 汪映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6-39,共4页
生存论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卢风汪映萍今天人们似乎有这样一个共识: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事,而建设精神文明只具有审美的意义,即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是争取创造生存的·必·要·条·... 生存论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卢风汪映萍今天人们似乎有这样一个共识: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事,而建设精神文明只具有审美的意义,即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是争取创造生存的·必·要·条·件并奠定幸福生活的基础的事情,而建设精神文明只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无限性的追求 生存论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 生态学上的生存问题 物质文明 人类文明 经济学 发展经济 西方文明 “硬道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月神话的神灵形象与母题的通约性演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米舜 文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60-164,共5页
从史料、文献入手,对各民族日月神话、神灵形象的记述及母题的通约性演变进行梳理与分析,目的在于通过民族间的比较,借以窥视、回溯神话遗存的原始面貌及其所演绎的解释世界、观察宇宙和探问宇宙自然观的方式。神话中扭曲的形象、诡奇... 从史料、文献入手,对各民族日月神话、神灵形象的记述及母题的通约性演变进行梳理与分析,目的在于通过民族间的比较,借以窥视、回溯神话遗存的原始面貌及其所演绎的解释世界、观察宇宙和探问宇宙自然观的方式。神话中扭曲的形象、诡奇的情节,是原始初民对人生、宇宙的关照和理解,包含着古俗文化的本源性和始基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月神话 神灵形象 智慧遗形 生态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藏族文学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以阿来《蘑菇圈》为例
17
作者 王传领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90-95,共6页
作为中国美学界最具创新价值的理论建构,生态美学始终都被视为中国美学标志性的学理独创。生态美学的提出和建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以来中国美学话语的缺失,还在践行“全球共同问题,国际通行话语”这一学术准则中找到了其建立... 作为中国美学界最具创新价值的理论建构,生态美学始终都被视为中国美学标志性的学理独创。生态美学的提出和建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以来中国美学话语的缺失,还在践行“全球共同问题,国际通行话语”这一学术准则中找到了其建立学术自信的合理路径。文章认为,生态美学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阿来的《蘑菇圈》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著作。《蘑菇圈》不仅折射出作家阿来对于当代生态体系中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和人类生态生存问题的反思,而且还对消费社会及其文化思潮对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的无限破坏力以及理性异化之下的当代人类的精神危机进行了深刻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蘑菇圈 生态生存 消费社会 理性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数字秩序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金鑫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8,共3页
基于分析数字技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提出“数字秩序”的概念 ,对数字技术进行了一些思考 ,得出未来人们应以“数字生态生存”的方式创建“数字生态文明”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地球 数字秩序 数字生态生存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