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推动下的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安梨红 罗增海 王廷艳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0年第3期70-72,共3页
本文通过调查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建设情况、取得成效,研究分析了青海牧民生态生产生活现状,并针对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建设提出几点建议,推动牧区“三生”共赢。
关键词 草地生态畜牧业 股份合作制 生态生产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测度指标体系及核算模型解析 被引量:66
2
作者 方创琳 贾克敬 +1 位作者 李广东 王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198-5209,共12页
土地同时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应地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 土地同时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应地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活动能力和满足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综合体,由处于支持层的生态承载力和处于表现层的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三部分组成,简称土地"三生"承载力。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分析了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的基本构成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县级尺度作为测度对象,通过多方案比选,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测度指标体系,给出了不同层级具体指标的量化辨识方法;进一步优选出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核算的SD情景模型。该研究从理论上旨在为推进国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判据,为开展全国市县尺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监测预警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综合测度指标体系 核算模型 量化辨识 理论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变化情势与演变情景分析 被引量:51
3
作者 方创琳 鲍超 张传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915-1923,共9页
干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于协调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促进三大系统和谐高效运行。以干旱地区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地区为例,探讨了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 干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于协调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促进三大系统和谐高效运行。以干旱地区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地区为例,探讨了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选取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综合测度指标,采用状态空间的理想点法求解出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理想状态值和实际指数值,综合评估了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现状情势,进而采用多模型互补对接支持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30a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变化的总体变化情景。结果认为,在不同生活水平下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目前均处于超载状态,干旱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生态承载力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限制着生产系统承载力的提升,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低下成为制约生活承载力提高的长期因素,但未来30a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的整体超载状况将趋于缓解,自2009年起的整体承载力将处于可载状态,居民生活水平有望达到小康标准,到2054年以后在可载状态下居民生活水平有望达到富裕和现代化标准,但尚须做数百年的长期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 变化情势 未来情景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齐飞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3-279,共7页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状况、技术集成边界条件特点等,获得5种典型的"生产-生活-生态"技术集成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可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完整、科学的"生产-生活-生态"产业循环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模式,不仅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也将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显示出重要的长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生产-生活-生态 农业工程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我国冰雪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维结构解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邵桂华 郑冠杰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45,共11页
冰雪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冰雪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决策意义,而融合发展能否实现,还依赖于冰雪产业系统科学的系统结构来有效引导和推动。在明确冰雪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形成逻辑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 冰雪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冰雪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决策意义,而融合发展能否实现,还依赖于冰雪产业系统科学的系统结构来有效引导和推动。在明确冰雪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形成逻辑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构建冰雪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维结构,对其要素构成、功能作用、性能表现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认为:在要素构成上,三维结构包含了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生产维、生活维、生态维等3大核心要素及其15个基本要素。在功能作用上,生产维为生活维提供消费资料,影响生态维的空间格局;生活维为生产维提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对生态维进行保护、修复、治理、丰富;生态维为生活维提供生态产品,为生产维提供生产资料。在性能表现上,三维结构具备高效度、协调度、持续度、融合发展度。在此基础上,从利用市场机制、优化供给侧、统筹消费需求、保护和开发生态资源等4个方面提出了助推冰雪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三维结构健康运行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一体 冰雪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 产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上游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视角 被引量:59
6
作者 赵越 罗志军 +3 位作者 李雅婷 郭佳滢 赖夏华 宋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676-4686,共11页
以赣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年、2005年、2015年的3期遥感影像,分析1995-2015年赣江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于景观扰动指数与景观脆弱指数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模型;采用半变异分析、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赣江上游流... 以赣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年、2005年、2015年的3期遥感影像,分析1995-2015年赣江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于景观扰动指数与景观脆弱指数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模型;采用半变异分析、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赣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风险时空变化与驱动力。结果表明:赣江上游流域城乡生活空间面积显著增加,从三生空间看,农业生产空间面积显著减少,土地利用类型由生态、生产空间向城乡生活空间转化,土地利用程度提高。1995-2015年期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逐渐上升,高-高型聚类多分布于章贡区、南康区、信丰县等附近,低-低型聚类多分布于安远县、全南县等附近,高风险区、较高面积逐渐扩大,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面积逐渐缩小,引起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因素主要为总人口、公路里程、城镇化率等人为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土地利用的优化布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空间) 空间特征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皓天 郑少鑫 +2 位作者 王颖超 王林申 蒋伟春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2-469,共8页
针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现状,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特别关注的技术模型等为述评对象,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相关技术运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国内有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已从基础理论发展向深... 针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现状,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特别关注的技术模型等为述评对象,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相关技术运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国内有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已从基础理论发展向深化研究阶段演进,空间量化识别与功能分析技术的运用是当今学术主要潮流之一,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微观与宏观尺度且中观尺度研究的学术前景优越,多元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是未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潜在的研究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格局演化 技术模型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下生产生活生态乡村振兴发展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郭熠倩 裴葳蕤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7期172-174,共3页
立足于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三农”问题,以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和绿色产业业态作为研究对象,以创新驱动发展为视角,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动力源头,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系统化创新机制,从制度创新、... 立足于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三农”问题,以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和绿色产业业态作为研究对象,以创新驱动发展为视角,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动力源头,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系统化创新机制,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角度分别理清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和绿色产业业态发展脉络思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行的创新发展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创新驱动发展 生产生活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西部某城市绿色空间统筹规划路径探索
9
作者 任姝姗 《花卉》 2025年第14期49-51,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与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促进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农业、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与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促进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等资源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此背景下,从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视角,探讨如何构建城镇开发边界内外一体化的城镇绿色空间,如何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确定城市绿地总体布局,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绿地空间体系、统筹功能布局、增加配套设施比重、完善政策路径等,旨在探索城市绿色空间统筹规划的方法路径,统筹构建城市绿地、林地、农地一体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规划 绿色空间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统筹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陕西省乡村旅游地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
10
作者 陈千千 王晓峰 马丽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5,共15页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揭示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对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以陕西省30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揭示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对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以陕西省30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陕西省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陕西省乡村旅游地整体沿中低海拔平缓地势、交通干线和河流湖泊集聚分布,呈现极化发展、片状扩散的发展趋势。生产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对交通和水文条件的空间依赖性最大。2)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演化存在一定差异,生产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集聚度最高,呈现连片蔓延发展态势,多位于地势平坦、河网密集地区;生活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分布与整体趋同,密度核心区集聚度显著增强;生态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外扩趋势明显,多以点带轴分布于市区交界区域,在秦岭南麓形成高密度分布区。3)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不同。生产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相关政策影响最强,生活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对人口分布和周边景区的空间依赖性较高,生态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受气候条件和空气质量影响显著。4)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是关键驱动力,社会政治条件是导向性因素,资源禀赋对各功能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的驱动作用突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增强效应大于社会政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机制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朋虎 王义祥 +3 位作者 黄颖 罗旭辉 高承芳 翁伯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5-792,共8页
通过深入福建省乡村与茶园调研,结合山区茶业生产实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区茶业绿色发展要求,率先提出构建山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的新型模式,即以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各功能要素在时序-空间-结构上的合理布局和山地生... 通过深入福建省乡村与茶园调研,结合山区茶业生产实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区茶业绿色发展要求,率先提出构建山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的新型模式,即以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各功能要素在时序-空间-结构上的合理布局和山地生态过程的整体耦合为目标,通过相关要素有序链接与相互促进作用,实现子系统之间的互补与叠加,提高山区茶园的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从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子系统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子系统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子系统工程、绿化环境与茶旅结合子系统工程、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子系统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子系统工程等6个子系统工程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综合开发经营体系,并从政策导向引领、科学制定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注重集成示范,鼓励创新创业、强化评优补助,强化多样开发、促进增效增收,注重绿色经营、加强品牌培育,统筹“三生”关系、完善协调机制,讲求因势利导、优化正向叠加,强化过程管理、推动三产融合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绿色经营与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茶园 生产-生态-生活耦合 复合生态茶园 茶业产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适宜性的旅游度假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治理 被引量:27
12
作者 王建英 邹利林 李梅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79-288,F0004,共11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引导度假区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场所,而学术界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却缺少必要的学术跟进。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广泛认可的"生态-生产-生活"视角,解析了旅游度假区...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引导度假区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场所,而学术界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却缺少必要的学术跟进。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广泛认可的"生态-生产-生活"视角,解析了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的内涵,构建了旅游度假区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评价模型及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强度诊断经验模型,并选取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实证分析。理论上,将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区划分为无冲突区、轻度冲突区、中度冲突区、强烈冲突区、剧烈冲突区,并将冲突的控制级别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个层次。实证表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生产与生活适宜性用地的空间集聚特征与面积构成差异显著,暗示着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着竞争与冲突。从潜在冲突识别的结果来看,不同类型冲突区的面积占比依次为17.76%、35.59%、22.37%、23.74%、0.55%。旅游度假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区的空间分布、表现形式及冲突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冲突治理策略也应有所区别,如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空间管制、品质提升、功能显化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识别 模型 生态-生产-生活 冲突 旅游度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被引量:113
13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169,共7页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格局及其分区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刘玉 任艳敏 +1 位作者 潘瑜春 唐林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1-289,共9页
该文综合运用兴趣点、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功能视角,设计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评价方法,并以平谷区为例开展乡村发展格局及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平谷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空间... 该文综合运用兴趣点、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功能视角,设计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评价方法,并以平谷区为例开展乡村发展格局及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平谷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符合平谷区生态涵养建设目标及产业发展规律。基于空间的主导功能,将平谷区划分为生产主导、生活主导、生态主导、生活生产复合、生产生态复合、生态生活复合、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共7类功能区。通过分析发现,平谷区基本呈现“平原区生产功能主导、中心城区及乡镇中心村生活功能主导、山区乡镇生态生活功能主导”的分布特征,其中生产主导功能区和生态生活复合功能区居多,面积占比分别为27.27%和24.38%。建议生产主导功能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及旅游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活主导功能区适度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生态主导功能区坚持生态优先,保障生态空间功能发展;兼具2种以上优势空间功能类型的复合功能区,应结合区域自身及周边乡村的空间特性,宜生产则生产、宜生活则生活、宜生态则生态,优化布局“三生”空间;而复合功能区中“三生”功能均处于劣势的乡村,则需要结合“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的迫切程度,合理展开村庄空间规划和重构。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遥感 分区 发展格局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平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时空格局及权衡与协同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晓艳 于沣玉 张苗苗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3-71,共9页
对三生功能时空格局和功能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总结其时空分异规律、识别功能间的主要矛盾及冲突区域,是三生功能布局的重要思路。从土地多功能的视角出发,探讨1990—2015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格局演化趋势,将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双... 对三生功能时空格局和功能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总结其时空分异规律、识别功能间的主要矛盾及冲突区域,是三生功能布局的重要思路。从土地多功能的视角出发,探讨1990—2015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格局演化趋势,将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运用到探索不同功能间的关系中,为协调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整体上,生产功能空间小幅扩张,但功能值略有减少;生活功能空间明显扩张,功能值也不断增加;生态功能空间面积和功能值均减少。微观尺度上,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空间变化呈现出较明显差异。如武汉市主城区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向外围扩张且方向性明显;江汉平原城镇密集区仙桃—潜江—天门的生产、生态功能空间均呈现一定程度的缩小,生活功能空间扩张等。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协调发展面临主要问题是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之间的矛盾,但生产与生态功能的矛盾有减弱趋势;而生活—生态功能的矛盾冲突在不断加剧。未来在国土空间布局过程中,不仅应该严格管控生态用地面积,也要关注其内部用地结构变化及功能优化。在协调生产—生态功能矛盾的同时,需警惕生活—生态矛盾冲突加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功能空间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变化与耦合协调测度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尹婧博 李红 +1 位作者 王冬艳 霍子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3-73,共11页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明晰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2009—2018年吉林...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明晰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2009—2018年吉林省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协调测度。研究结果:(1)吉林省乡村地域生产功能明显弱化,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提升;(2)乡村地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空间集聚程度均有所提高,生产功能高值区向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中部集聚,生活功能高值区和低值区自西向东呈条带状分布,生态功能呈“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将乡村地域多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划分为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中级协调型、良好协调型和优质协调型5种,研究期内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耦合协调度下降但整体为初级协调型,空间上呈“中部上升,东西下降”的变化特征。研究结论:吉林省亟需在乡村地域功能优化升级的同时促进多功能良性协调发展,针对不同的耦合协调类型区提出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对于遏制乡村地域功能退化、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度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适宜性的典型喀斯特乡村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及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新鼎 崔文刚 +3 位作者 韩会庆 梅艳 汪田归 潘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2-422,共11页
[目的]科学地识别喀斯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用地冲突,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喀斯特中山、喀斯特盆地、喀斯特槽谷、低山丘陵4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乡村为例,构建了... [目的]科学地识别喀斯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用地冲突,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喀斯特中山、喀斯特盆地、喀斯特槽谷、低山丘陵4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乡村为例,构建了“三生”适宜性评价体系及用地冲突识别矩阵,并探讨“三生”用地冲突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格局。[结果](1)4个典型喀斯特乡村的“三生”适宜性用地空间分布和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在空间上存在重叠等突显土地利用冲突现象的特征;(2)土地利用冲突以“生产-生活冲突”和“生产-生态冲突”为主,前者主要分布于地势起伏小的生产-生活热点区,后者主要分布于坡地及生态脆弱区;(3)随着地形梯度增加,冲突强度逐渐降低,即冲突激烈区主要集中于低地形位,冲突微弱区和用地适宜区在高地形位上分布更显著。[结论]典型喀斯特地貌背景下,人类活动受到严重制约,喀斯特乡村土地利用冲突特征明显,亟需因地制宜地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 适宜性评价 冲突识别 地形梯度 喀斯特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2000-2018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娟娟 毋兆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8-326,335,共10页
[目的]剖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转变对绿洲城市生态风险变化的影响,实现“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为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带来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及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2010和2018年... [目的]剖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转变对绿洲城市生态风险变化的影响,实现“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为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带来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及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2010和2018年3期“三生”空间矢量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并构建网格尺度下的生态风险指数,对该地区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①研究期间,研究区生活生产空间面积增加明显,增长率高达169.78%,生态生产空间面积平缓上升,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面积下降率达到4.27%和21.79%。“三生”空间综合动态度为0.40%,均呈现重心南移趋势。②2000—2018年生态空间区域内以高、较高风险等级为主,比例达92.15%,其他空间内风险等级相对较低;生活生产空间及生产生态空间区域内风险等级上升。③2010—2018年,该区域的生态风险程度有所减缓,生态风险等级变化以下降为主,是风险等级上升面积的1.95倍。④研究区生态风险对“三生”空间变化的响应弹性降低,表明影响生态风险的因素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结论]①近20 a来该区域生活生产空间面积明显扩张,增加了606.99 km^(2),主要由其周边的生态空间以及生产生态空间转入;②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后期趋于好转,但依旧属于中高风险地区,需要对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的生态空间加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生态风险评价 Landsat影像 空间统计分析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晓琳 郄瑞卿 张文琦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3-1074,共12页
为了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本研究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村庄组团类型,依据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结果... 为了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本研究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村庄组团类型,依据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结果,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三生”空间综合阻力值分布差异性特征显著,总体呈东高西低趋势,按照综合阻力值大小分为最小、较小、中度、较大、最大5个阻力区。基于综合阻力分区结果与聚类结果划分出4种村庄组团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47个,总面积为1.243×10^(7)m^(2);城郊融合类村庄35个,总面积为7.169×10^(6)m^(2);特色保护类村庄41个,总面积为1.252×10^(7)m^(2);稳定改善类村庄18个,总面积为4.201×10^(6)m^(2)。根据村庄组团内部相对引力值关系和每个农村居民点实际的功能辐射范围,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重点建设型、一般建设型、迁移合并型3种农村居民点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出相应的整治策略。研究表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外界因素组合对辉南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划分村庄组团及其内部组合特征,能够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从而对不同农村居民点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最小阻力模型 空间组合特征 农村居民点 布局优化 辉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共融视角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探析--以陕西榆阳区岔河则项目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社堂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1期108-111,121,共5页
在"生产-生活-生态"共融视角下,从生产改善、生活提质、生态优化3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模型对榆阳区岔河则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探索建立指标权重,结合定量及定性分析提出相关模糊综合型效益评... 在"生产-生活-生态"共融视角下,从生产改善、生活提质、生态优化3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模型对榆阳区岔河则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探索建立指标权重,结合定量及定性分析提出相关模糊综合型效益评价体系,计算出项目实施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道路交通、水利灌排、林网农电等工程建设,对于"三生"共融具有一定效益。结果表明,生产改善指标(IPI)值0.934,生活提质指标(LQI)0.835,生态优化指标(EOI)0.817,综合效益评价值(CEI)87.2分,为优良效益、属优秀级别,与项目竣工验收结果吻合,说明模型在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共融 生产-生态-生活 土地整治 层次分析法(AHP) 综合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