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州都市圈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韧性的时空演化及耦合协调性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诗涵 陈秋霞 +4 位作者 许章华 俞辉 朱嘉豪 刘智才 王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1-323,共13页
[目的]分析福州都市圈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韧性的协调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为该都市圈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建议与理论参考。[方法]以福州都市圈27个县域城市为例,构建基于韧性“抵抗—恢复—适应”特征的三维生态环境韧性评价... [目的]分析福州都市圈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韧性的协调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为该都市圈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建议与理论参考。[方法]以福州都市圈27个县域城市为例,构建基于韧性“抵抗—恢复—适应”特征的三维生态环境韧性评价模型,建立普适性的社会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剪刀差计算以及重心迁移模型,综合分析福州都市圈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韧性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时空演化趋势,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1)福州都市圈的社会经济水平均值由0.181 2上升至0.320 8,高值区在空间上呈现以福州市辖区为核心的“一核三中心”分布特征。(2)都市圈的生态环境韧性均值由0.429 4下降至0.349 4;韧性及其子系统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正自相关性,其中韧性高值区主要集聚于“延平—古田”等内陆山区,而低值区分布于“马尾—湄洲岛”沿海一带,并在福州市辖区及其周围形成了韧性“洼地”。(3)福州都市圈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从0.51稳步提升至0.56,县域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韧性的发展速度趋于平衡,剪刀差角度普遍减小;协调发展重心向都市圈中部地区移动,进入同步发展类型的县域数量大幅提升;影响都市圈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抗风险指数、人均GDP以及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结论]福州都市圈的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韧性在时空上呈现“错位”发展趋势,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水平 生态环境韧性 时空演化 耦合协调发展 “抵抗—恢复—适应”模型 福州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城市韧性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张明斗 李维露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2,共10页
本文利用熵值法对2009~2018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算,明确出其空间差异,并通过α、β收敛法实证分析了城市韧性水平的空间收敛性。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大多数城市的韧性水平增长缓慢,并呈现出沿着哈大交通... 本文利用熵值法对2009~2018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算,明确出其空间差异,并通过α、β收敛法实证分析了城市韧性水平的空间收敛性。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大多数城市的韧性水平增长缓慢,并呈现出沿着哈大交通经济带向东西两侧递减的空间特征,经济带内城市韧性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高度韧性的城市为区域核心城市,中度韧性的城市多是资源型城市;(2)城市经济韧性水平沿着哈大交通经济带向东西两侧递减,经济带内也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铁路沿线上的城市社会韧性水平较为突出,辽中南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城市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城市生态环境韧性整体上处于中度韧性水平,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水平同样沿着哈大交通经济带向东西两侧递减;(3)东北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呈现出α发散的趋势;东北地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也呈现出β发散的趋势,辽宁省没有呈现出收敛或发散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水平 城市经济韧性 城市社会韧性 城市生态环境韧性 空间收敛性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