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主导因子分析
1
作者 江昌琛 马黎华 张维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6-232,共17页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有效的评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研究分析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于USGS平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2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有效的评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研究分析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于USGS平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2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利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因子及交互探测。结果表明:①1990-2022年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恢复—上升”的趋势,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2年的RSEI均值分别为0.565、0.473、0.527、0.611。②巫山县不同时期各等级RSEI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性,1990-2000年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以退化为主,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境内水系两岸,以及成聚的城市建成区和聚落村庄;2000-2022年总体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主,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西部及边缘地带。③在因子探测结果中,1990年和2000年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均为热度(q_(1990)=0.852、q 2000=0.852),而2010年和2022年则分别转变为由干度(q 2010=0.950)和绿度(q 2022=0.785)主导。交互探测中,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两个指标因子:1990年、2000年均为湿度与热度,交互作用影响力为0.970、0.968;2010年、2022年均为绿度与干度,交互作用影响力为0.958、0.918;任意两因子的交互作用随时间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32年间,重庆市巫山县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得到提升,但未来也要注意对当地边缘地带的保护以及对植被覆盖、裸土和人类活动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遥感生态指数(RSEI) 地理探测器 巫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岩溶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1
2
作者 焦晓萌 张兵 +3 位作者 高阳 郑铭轩 周岩 况玮婕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0,共7页
本文选取绿度(NDMVI)、湿度(Wet)、石漠化(RDI)和热度(LST)4个指数,构建了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以实现县域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于2003与2023年的县域尺度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通过若干方面定量对比IRSEI与RSEI... 本文选取绿度(NDMVI)、湿度(Wet)、石漠化(RDI)和热度(LST)4个指数,构建了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以实现县域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于2003与2023年的县域尺度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通过若干方面定量对比IRSEI与RSEI指数。结果表明,IRSEI包含了更丰富的山地植被与石漠化状况信息,能够更好地表征和评价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适合作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定量指标。研究区在2003—2023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情况均有发生,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下降了7.46%,生态等级由良变为中等。从空间分布来看,罗平县研究区生态质量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生态环境质量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岩溶区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绿度指数 石漠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世娇 张珂珂 +2 位作者 谢宝妮 王世文 李治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64-2074,共11页
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准确认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地政府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策的基础。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思想,结合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耦合植被覆盖、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地表干度、沙漠化程度、盐渍化程度、... 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准确认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地政府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策的基础。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思想,结合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耦合植被覆盖、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地表干度、沙漠化程度、盐渍化程度、蒸散发7个生态要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odified 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y index,MRSEI),对1994—2021年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MRSEI可以反映库尔勒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2)1994—2021年库尔勒地区MRSEI变化范围为0.253~0.346,总体为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差”和“较差”为主,二者面积占比为70.96%,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为“西部相对较差、东部相对较好”。(3)近27a来,库尔勒地区60.41%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不变,主要分布在丘陵西部和台地;16.47%的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退化,主要分布在平原北部、部分中起伏山地和小起伏山地;23.12%的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的东部。(4)气候、社会经济与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密切,其中蒸发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高于其他气候要素,年末总人口是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第一社会经济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库尔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论最值标准化法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海南省儋州市松涛水库集水区为例
4
作者 贾德峰 张翠萍 方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723-3725,共3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理论最值标准化法创建了既可对单个区域又可对多时段、多区域进行评价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解决了以往只能相对评价多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能评价单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理论最值标准化法创建了既可对单个区域又可对多时段、多区域进行评价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解决了以往只能相对评价多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能评价单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问题;运用上述模型对海南省儋州市松涛水库集水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评价体系是科学的、可行的,纵横向可比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最值标准化法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松涛水库集水区 海南省儋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4
5
作者 杨建强 朱永贵 +3 位作者 宋文鹏 张娟 张龙军 罗先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面对莱州湾2004年至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位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近岸海域的Ⅰ区和Ⅳ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差"的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水平,水质和生物质量污染较严重,生态受到中度到严重扰动,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偏离标准值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偏离标准值不大,但其物种组成已发生了明显变化,鱼卵和仔鱼数量急剧下降。在这两个区域要严格控制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新的污染排放,密切关注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位于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Ⅱ区和Ⅲ区生态环境质量接近"一般"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生态处于中度扰动状况。总体上,2011年和2012年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生境质量 生态响应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沉积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4
6
作者 王丽萍 周晓蔚 +1 位作者 郑丙辉 付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91-2198,共8页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生物效应浓度法3种方法,考虑河口的水动力过程、沉积物分布和盐度影响,把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划分为7个区域进行沉积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生物效应浓度法3种方法,考虑河口的水动力过程、沉积物分布和盐度影响,把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划分为7个区域进行沉积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底质生态环境均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属于中低度污染,口外区和舟山海区的沉积物质量较好,口门、最大浑浊带和杭州湾的沉积物质量较差。用同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参数进行验证,生态响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地质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生物效应浓度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0
7
作者 黄国胜 王雪军 +2 位作者 孙玉军 魏建祥 孙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80,共6页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状况.结果表明:①在1988—2001年,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尽管有些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②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等级好、中、差所占的比重大小悬殊,其中质量等级为中等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了河北山区提高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很大的潜力.③1988年以来,森林自然性指数值随时间呈现出总体上的变小趋势,说明了该地区森林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在日益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 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河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模糊集模型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2
8
作者 冀晓东 靳燕国 +2 位作者 刘纲 刘杰 周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8-154,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可变模糊集的环境生态评价模型,为有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对流域中的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及巢湖... 【目的】建立基于可变模糊集的环境生态评价模型,为有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对流域中的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及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排序。【结果】巢湖流域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属第3等级,即处于及格状态,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劣排序为巢湖流域>巢湖市>合肥市>六安市。【结论】实例表明,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可以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优"与"劣"2方面,使评价结果更具合理性,且简单方便、有效可行,能较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可变模糊集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张掖市绿洲为例 被引量:28
9
作者 刘振波 赵军 倪绍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0-585,共6页
绿洲属于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区,同时绿洲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自然与人文的诸多组元,因此定量评价其质量优劣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存在一定难度。在对我国西北内陆区域绿洲生态系统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 绿洲属于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区,同时绿洲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自然与人文的诸多组元,因此定量评价其质量优劣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存在一定难度。在对我国西北内陆区域绿洲生态系统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性、实用性、稳定性、地域性、独立性原则,依据绿洲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适用于绿洲这一特殊景观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绿洲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和分级量化标准。在此基础上,以张掖市绿洲为例,对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做了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标体系 张掖市 内陆 独立性原则 环境质量状况 区域 层次分析法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绿洲生态系统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熵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被引量:16
10
作者 金菊良 程吉林 魏一鸣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共5页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协调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状态、响应诸因子,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调控措施,其难点是如何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如何有效处理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为此提出了最大信息熵原理与模糊模式...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协调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状态、响应诸因子,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调控措施,其难点是如何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如何有效处理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为此提出了最大信息熵原理与模糊模式识别方法、遗传算法相耦合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新模型(EFPR-EQEB)。在巢湖流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用EFPR-EQEB进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物理概念明确,计算结果客观、合理,方法简明、通用,在区域资源和环境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模糊模式识别 最大信息熵原理 遗传算法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03
11
作者 徐燕 周华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6-172,共7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研究工作 ,是资源开发利用 ,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关的几个概念 ,进而对当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评述 ,总结了国...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研究工作 ,是资源开发利用 ,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关的几个概念 ,进而对当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评述 ,总结了国内一些有代表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蛙跳算法优化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韦伯-费希纳指数公式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正健 李祚泳 胡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7-501,共5页
为了建立简便、实用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在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定各指标的参照值和规范变换式,使规范变换后的不同指标同级标准的规范值差异不大。进而提出了一个对多项指标的规范值都适用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韦伯... 为了建立简便、实用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在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定各指标的参照值和规范变换式,使规范变换后的不同指标同级标准的规范值差异不大。进而提出了一个对多项指标的规范值都适用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韦伯-费希纳(W-F)指数公式。采用混合蛙跳算法对公式的参数进行优化,得出优化后对多项指标皆适用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W-F指数公式。运用该公式对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其结果与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模型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韦伯-费希纳定律 混合蛙跳算法 指数公式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利军 张淑花 +1 位作者 彭万臣 高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5,F0002,共5页
为评价黑龙江省绥化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数据挖掘手段,以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等为基础,构建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的图谱信息,来反映绥化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绥化市生态环境质量以良... 为评价黑龙江省绥化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数据挖掘手段,以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等为基础,构建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的图谱信息,来反映绥化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绥化市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好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60.16%,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东部地带,环境质量为优的区域面积占11.68%,主要集中在东北,而环境质量为一般的区域占28.16%,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研究表明信息图谱不但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还可以反映出区域内部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信息图谱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绥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各地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差异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丽霞 任志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0-214,共5页
文章选择黄土高原地区,颇具生态地理意义的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消除原始数据量纲的影响,拟定标准化原则,对陕西省省辖各地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陕西省所辖... 文章选择黄土高原地区,颇具生态地理意义的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消除原始数据量纲的影响,拟定标准化原则,对陕西省省辖各地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陕西省所辖地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确定全区生态建设与管理决策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陕西省 差异分析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黄土高原地区 区域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系统 层次分析法 生态地理 原始数据 分析评价 发展水平 研究结果 管理决策 生态建设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兴岛及周边海域1989-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雪瑞 王娜 田松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0-480,共11页
本文以1989-2014年间6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取研究区海岛及周边海域的土地利用信息,建立海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海岛的总体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影响海岛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因素... 本文以1989-2014年间6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取研究区海岛及周边海域的土地利用信息,建立海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海岛的总体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影响海岛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因素。评价结果表明,永兴岛人为开发活动较强烈,建有机场、码头、防波堤等人工设施,岛内房屋建筑设施较多;1989-2014年间永兴岛及周边海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良转为一般,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其中1989-2013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2012年三沙市建市后下降明显,但到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又有所恢复。永兴岛石岛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填海造地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以及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有了稍许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兴岛 石岛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遥感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蔡玉秋 杨鑫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系统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概念,确定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标和评价方法,为制订农业环境区划、农业环境规划、农业环境法规和农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参数寻优的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海洋 滕彦国 王金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0-604,共5页
选取决策树作为支持向量机多类分类方法,选择径向基核函数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决策树支持向量机评价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实现了惩罚因子、核函数参数的自适应优选,并运用建立的模型对我国主要省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 选取决策树作为支持向量机多类分类方法,选择径向基核函数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决策树支持向量机评价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实现了惩罚因子、核函数参数的自适应优选,并运用建立的模型对我国主要省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支持向量机 遗传算法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卡—大柴旦盆地地下水生态环境效应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战 李向全 +2 位作者 王振兴 韩双平 侯新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1-126,共6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是活跃的生态因子。本文搜集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开展水位统测、地下水取样、土壤取样等野外工作,研究鱼卡—大柴旦盆地地下水表生生态环境效应,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以下结论: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是活跃的生态因子。本文搜集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开展水位统测、地下水取样、土壤取样等野外工作,研究鱼卡—大柴旦盆地地下水表生生态环境效应,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以下结论:地下水位埋深〈1 m,以芦苇、苔草为优势物种的沼泽区,植被指数〉0.3,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地下水位埋深1~2 m,以芨芨草、盐角草为优势物种的盐生草甸区,植被指数随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含盐量增高而降低,生态环境质量一般;地下水位埋深2~3 m,以棱棱为优势物种的高大灌木区,植被指数随土壤含盐量的降低而升高,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地下水位埋深〉3 m,以驼绒藜为优势物种的矮小灌木区,植被指数不随地下水位埋深而变化,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下水位 鱼卡—大柴旦盆地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近30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建龙 王月健 +1 位作者 丁武泉 谢付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7446-7448,共3页
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为概念框架模型,对其中部分指标及权重进行了改进,构建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相关数据对该流域1976~2005年近3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 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为概念框架模型,对其中部分指标及权重进行了改进,构建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相关数据对该流域1976~2005年近3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进行了相关评价。结果表明,1976~2005年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34.44提高到了48.26,流域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有所下降,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则有所上升,流域生态环境好转和恶化并存,总体上,生态环境由较差状态转化为一般状态,生态环境质量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改进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计算方法是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彩虹 沈翠新 《经济林研究》 2003年第4期131-133,共3页
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 3 S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信息系统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现代化、数字化、实时代和智能化。本文综合分析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并以实例阐述了现代信息... 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 3 S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信息系统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现代化、数字化、实时代和智能化。本文综合分析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并以实例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3S技术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 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