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5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20年间河南省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奥勇 汪雅 +3 位作者 王晓峰 吴京盛 张亦恒 李雪娇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生态环境质量是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定量地对其进行长时序动态监测与分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 生态环境质量是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定量地对其进行长时序动态监测与分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作为评价指标,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探究河南省郑州市2001—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各驱动因子影响程度。研究表明:①2001—2020年间郑州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生态环境指数呈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低、西南山地丘陵高。除2010年受高温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面积大幅增加外,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以不变和轻微改善为主。②2001—2020年间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显著,上升趋势区域占比56.34%,下降趋势区域占比42.26%。结合Hurst指数,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趋势区域未来变化以持续性特征为主,西南部生态环境质量上升趋势区域未来变化以反持续性特征为主。③驱动力分析表明,2001—202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和人口密度是影响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其解释力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因素。高程和年均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夜间灯光指数影响力逐渐增强。研究可为郑州市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Sen+Mann-Kendall HURST指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2
作者 李霞 刘小慧 +3 位作者 马瑞 魏伟 祁发中 侯亚茸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使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分析了兰州市主城区2012~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结果】2012~2022年夏季和冬季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相似,大部分地区的IRSEI指数等级为“中等”和“良好”,这说明10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发展。2012~2022年冬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呈减小趋势,夏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明显低于冬季。土地利用类型、GDP、人口密度、高程和气温成为影响研究区IRSEI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使用IRSEI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兰州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12~2022年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出现逐渐向好的趋势,2010年以来兰州市持续实施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河谷型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IRSE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3
作者 周德荣 胡清华 +3 位作者 蔡哲 唐志伟 陈希 江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在20年来先降低后上升,高HAI主要分布在人口聚集沿海城市,高EQI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福建省大部分城镇和道路处于高HAI、低EQI的区间,山区林地处于低HAI、高EQI区间。近20年来高HAI、高EQI区域占比升高3%,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协调变化和冲突变化均占9%,冲突变化地区主要出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协调变化区域主要出现在城区外围,在城区内部也有零散分布。近10年相比前10年协调变化地区上升4%,冲突变化降低5%,说明福建省近10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福建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伟 凌红波 +2 位作者 公延明 陈伏龙 单钱娟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82,共12页
塔里木河干流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作为生态输水的直接受益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于理解生态输水工程的效果和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8—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 塔里木河干流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作为生态输水的直接受益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于理解生态输水工程的效果和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8—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盐度(SI_T)5个指标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S),运用Mann-Kendall检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变异系数分析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稳定性,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驱动因素对RSEIS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8—2022年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0.023·(10a)-1,多年平均RSEIS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5 a间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区域面积占55.06%,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变化;但仍有54.59%的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由改善向退化转变的潜在风险。(3)从成因分析来看,8个影响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因子(0.534)对RSEIS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和潜在蒸散发因子双因子交互(0.659)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干流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塔里木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评价法在北京丰台区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杜龙飞 张劲 +5 位作者 渠晓东 张敏 葛金金 张海萍 陈渠昌 张宇航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331,共14页
河流是受到人类活动扰动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也成为当前水生态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揭示丰台区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本研究以北京丰台... 河流是受到人类活动扰动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也成为当前水生态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揭示丰台区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本研究以北京丰台区城市河流为例,于2022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开展了水生态野外调查,系统采集了水生生物、水环境和栖息地相关监测数据。通过对比和分析涵盖水质、水生生物和栖息地的30项候选指标,采用判别能力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筛选确定了包括3项水质理化指标、9项水生生物指标和1项栖息地质量指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提出应用熵权法结合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丰台区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表明,丰台区河流有31.25%的点位达到优秀和良好状况,50.00%的点位为一般,18.75%的点位为差。丰台区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单项准则层栖息地质量状况极显著相关。从空间上看,永定河丰台段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为良好,大清河为一般,生态基流不足和水质污染风险是影响其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北运河总体为一般,但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生态修复的凉水河段优于其他支流段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栖息地质量是影响北运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季节的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时间尺度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城市河流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秋季的水生态环境质量优于春季和夏季,其中不同季节的水质、栖息地质量和水生生物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通过与不同权重法综合评价结果、与河流差异性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论证了本研究城市河流应用综合评价法的良好适用性。研究显示,综合评价法在评估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识别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变化趋势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相似类型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水生生物 生态环境质量 熵权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兴林 司建华 +5 位作者 王军德 雒天峰 程玉菲 周冬蒙 杨杨 伊丽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目的】准确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洮河流域为例,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1990—202... 【目的】准确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洮河流域为例,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1990—2020年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引入地理探测器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RSEI均值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大面积的差和较差转化为大面积的中等和良好。气候和地形对RSEI分布有正向影响,城市化对RSEI分布有负向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对RSEI为先负向后正向。气候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城镇化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强。【结论】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逐渐改善的趋势,其空间格局的变化及相应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可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结构方程模型 洮河流域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大连刺参原种场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朱晓彤 荣小军 +7 位作者 李彬 王印庚 葛建龙 廖梅杰 王锦锦 吴岩强 赵欣涛 施国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海水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进一步完成生态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水水质良好,除春季活性磷酸盐,夏、秋、冬季铅元素和秋季镍元素含量符合Ⅱ类水质标准外,其他水质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保种区水体属于贫营养级;沉积物中除了秋季铬元素含量未达到Ⅰ类沉积物标准外,其他全部指标均符合Ⅰ类沉积物标准,表明保种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对海水和沉积物四季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区水体共获得3796个OTUs,4个季节水体中的Shannon指数在5.90±0.04~6.84±0.01之间,秋季最高,夏季最低;沉积物中共获得4151个OTUs,四个季节沉积物的Shannon指数在6.06±1.44~7.88±0.22之间,夏季最高,春季最低。PcoA分析显示,水体和沉积物在四季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水体的菌群结构受季节影响变化相对于沉积物而言更为显著。对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菌群LEfSe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分别筛选到73和66个显著差异菌群(P<0.05),其中冬季沉积物中的代表性差异菌群包含弧菌科(Vibrionaceae)、冷单胞菌科(Psychromonadaceae),需要警惕冬季弧菌对刺参健康的潜在威胁。环境因子与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H、盐度是影响水体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机碳、硫化物、重金属(铜、铅)是影响沉积物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研究结果为评估保种核心区生态环境、解析其风险因子和影响因素提供支撑,为我国刺参原种的高效保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原种场核心区 生态环境质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权文婷 周辉 +4 位作者 王卫东 张煦庭 赵青兰 王旭东 陈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6-346,357,共12页
[目的]掌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运用2000-2023年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性特征、演变... [目的]掌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运用2000-2023年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性特征、演变趋势及未来发展动态,并探讨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1)关中平原城市群的RSEI整体呈上升趋势,RSEI均值增长率为0.0053/a,各市之间RSEI时空演变存在差异;(2)近24年来,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改善,但优质区域有限且呈下降趋势;(3)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城市活动强度和坡度两个主导因子的影响,同时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在多数年份中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城市活动强度和坡度是主要因素,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维护和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质量,应考虑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遥感生态指数 GoogleEarthEngine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9
作者 佘欢 李鹏 +5 位作者 王孝康 肖列 王周 杨秀玲 宁静 张泽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7-326,共10页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动态评估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基于最优参数...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动态评估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气候、植被、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因子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性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差和较差为主,占总面积的60%以上。20 a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面积增加较多的为中、良和优。(2)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差等级生态环境区面积最大,渭河流域73.43%的区域处于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区,增加区面积达1.21×10^(5) km^(2);研究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的区域面积不断增大,减少的区域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优生态环境质量区域总体仍沿东南-西北方向倾斜分布。[结论]降雨量、高程、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进行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坡度的分布规律优化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在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0
作者 蒋欣洪 宋伟东 孙尚宇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8,共11页
针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不足,本研究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了盐分指标(NDSI)和荒漠化指数(DI),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SD_RSEI),选用2009、2014、2017和2021年4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对银川市2009—... 针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不足,本研究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了盐分指标(NDSI)和荒漠化指数(DI),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SD_RSEI),选用2009、2014、2017和2021年4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对银川市2009—2021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9—2021年银川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升的区域面积为5255.22 km^(2),占比为75.7%,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面积为1316.95 km^(2),占比为18.97%;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银川市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环境恶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城区;3)单因子探测影响力排序为:荒漠化指标>绿度指标>盐度指标>干度指标>湿度指标>热度指标>土地利用>降水量>气温>人口密度,各因子的交互作用提升了对SD_RSEI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荒漠化指标和干度指标是银川市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SD_RSEI能够科学地监测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可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银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力
11
作者 赵晓燕 李永平 +2 位作者 谈树成 刘立冰 刘飞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9-333,共15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Sen(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K(Mann⁃Kendall)检验相结合的趋势分析方法开展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s Geographic Detector,OPGD)优化了空间数据的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高,多年RSEI均值为0.63。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优为主,面积占比为61.37%。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空间上呈“成都⁃重庆核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差,中间平原丘陵地区中等,四周质量优”的分布格局。(2)Sen⁃MK趋势分析表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区域大于改善区域,两者面积之差占比为14.33%,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下降趋势,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3)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结果显示,驱动因子的最优空间尺度为5km,自然断点法、相等间隔分类、分位数分类、几何间隔分类和标准差分类5种离散方法有助于检测驱动因子的最优分类区间。绿度、湿度、热度、高程、坡度、年均气温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解释力q值大于56.95%。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是次要驱动因子。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西部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格局 驱动力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亚静 刘红健 +1 位作者 闫超群 马欣野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5,共10页
矿山露天开采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部分。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特征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以迁安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5期Landsat影像,集成绿... 矿山露天开采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部分。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特征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以迁安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5期Landsat影像,集成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分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Correction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CRSEI)反映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结果表明:CRSEI与指标分量的平均相关度高于分量之间的平均相关度,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良好的表征效果。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向差等级的转变,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工矿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呈交错分布特征,目前整体恢复到中等状态。5期CRSEI均值分别为0.53、0.39、0.46、0.47和0.66,2008年以后,呈增长变化趋势,修复效果显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在逐渐改善,环境水平空间差异性由2000年高低差异分布变为2022年中等均衡分布。动态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22 a间生态变好区域占比(41.43%)大于生态变差区域(33.29%),矿区生态修复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应加大修复力度,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主成分分析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中段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时空耦合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小淞 闫庆武 +3 位作者 移明昊 李珂颀 李桂娥 吴子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2,共11页
为深入探究天山中段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耦合关系,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以及交通城市化4个维度构建综合指标代表城市化水平,从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NDBSI)和盐度(SI-T)5个方面构建遥感... 为深入探究天山中段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耦合关系,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以及交通城市化4个维度构建综合指标代表城市化水平,从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NDBSI)和盐度(SI-T)5个方面构建遥感生态指数代表生态环境质量,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两者的时空耦合关系,并分析2014—2022年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系统和2个子系统间不同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1)天山中段整体综合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快,高城市化区域主要位于天山北坡城市群。(2)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相对较差,历年质量等级在“中”及以上地区仅约占30%,研究区中部地区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好,绝大部分地区呈现出稳定或者缓慢提升的趋势。(3)天山中段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呈缓慢上升趋势,平均水平均处于严重失调状态;研究期间有7.96%的区域耦合协调等级提升,其中城市化发展牺牲了生态环境的区域占比为43.33%,城市发展受到生态环境制约的区域占比为1.75%;0.86%的区域耦合协调等级降低,其中严重的制约关系致使系统整体发展失调的区域占比为43.34%,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均有较大幅度降低的区域占比为56.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质量 耦合协调度 时空变化 天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三五”期间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问题
14
作者 薛飞 张守斌 +4 位作者 李海滨 郑琳琳 刘杨 王兆军 潘光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3,共8页
根据“十三五”期间济南市主要环境要素监测结果,对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好转。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44,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 根据“十三五”期间济南市主要环境要素监测结果,对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好转。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44,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地表水整体由中度污染变为轻度污染,优良水体比例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稳定,湖库基本处于中营养状态;声环境、辐射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良好。同时也存在颗粒物和臭氧污染较重、地表水环境改善有待巩固、社会生活噪声源影响区域昼间声环境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环境空气 地表水 饮用水 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探究
15
作者 肖华 刘珺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3,共5页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采用太原市2001—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建立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分析该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原市2001...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采用太原市2001—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建立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分析该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原市2001—2022年RSEI平均值为0.55,生态质量水平表现为中等;研究期间太原市RSEI发生了“良好→中等”“优→良好”“中等→较差”“较差→差”的变化,其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变差;归一化植被指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缨帽变换湿度分量、年总降水、高程、年总太阳辐射、年最高温与RSEI呈正相关关系,地表温度和干度与RSEI呈负相关关系;各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尚不明确,改善太原市生态环境质量须结合地形、植被覆盖、气候等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16
作者 杨慧敏 张宇飞 王德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6-697,共12页
【目的】对河南省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河南焦作市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目的】对河南省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河南焦作市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_(RSE))模型,分析焦作市域20 a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人口数量、夜间灯光强度、降雨量和海拔这10个驱动因子对I_(RSE)的影响强度。【结果】1)2000、2010和2020年焦作市域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2、0.545、0.562,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部山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中部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2)研究期内,I_(RSE)的等级存在分级转化,前10 a跨等级间的转化较多,等级演变比较剧烈,后10 a跨等级间转化不多,等级演变相对较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以稳定和改善为主。【结论】本研究分析的20 a遥感生态因子中干度与湿度是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因子中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关键性因子,而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夜间灯光强度的影响力上升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模型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和HLM模型的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姜悦 侯现慧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8-1231,共14页
本研究使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了陕西省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并利用多层次线性模型(HLM)探索分析了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向好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中等”以上的占总... 本研究使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了陕西省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并利用多层次线性模型(HLM)探索分析了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向好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中等”以上的占总面积89%,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区域集中于陕西省中部和北部。(2)在社会-生态系统中,自然地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导致二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呈现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特征。(3)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陕西省不但需要继续开展生态环境治理,而且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RSEI) 多层次线性模型(HLM)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
18
作者 张玉霞 汤萃文 +2 位作者 郑传贺 苏艳斌 王瑛瑛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连古城保护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未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故开展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分析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以便保护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促进其... 连古城保护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未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故开展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分析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以便保护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选取连古城保护区2002-2020年4期LandsatTM/ETM+/OLI时间序列影像为研究数据,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降水、气温、蒸发量等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连古城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RSEI均值总体下降了约25.35%;从生态质量空间变化分布来看,2002-2020年变差的面积和变好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96.72%和3.28%;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单因子因素,各因子交互作用均呈增强效果,年均气温和蒸发量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解释力最大。连古城保护区在2002-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驱动力排序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蒸发量>高程>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模型 动态监测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吴健达 张安兵 +2 位作者 王贺封 刘佳 刘书雅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2,共12页
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会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全面准确地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对于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01—2020年Landsat影像为基础,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ND-RSEI),分析峰峰矿区生态环... 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会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全面准确地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对于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01—2020年Landsat影像为基础,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ND-RSEI),分析峰峰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格局,探究影响ND-RSEI时空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ND-RSEI对城区、矸石山及工业广场等区域的分辨能力较强,适用于矿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2)2001—2020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等级,质量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区及工厂聚集区,优良区域主要为地势平坦的高植被覆盖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占比32.1%,恶化区域占比25.2%,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11个矿区中有8个呈退化趋势,呈改善趋势的3个矿区均为已停产矿区。3)土地利用类型及其他因子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是解释ND-RSEI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力在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ND-RSEI 驱动因素 峰峰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RSEI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攀枝花南部为例
20
作者 李泽虹 吴青松 +1 位作者 李茜 周学铖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6-458,共13页
矿业活动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频现。为深层次、多样化评价矿业活动区生态环境质量,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它在原有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础上,引入生物多样性指数,更好地... 矿业活动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频现。为深层次、多样化评价矿业活动区生态环境质量,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它在原有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础上,引入生物多样性指数,更好地描述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以攀枝花南部地区为例,利用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计算了2000—2022年的IRSEI值,基于转移路径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分析了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开展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趋势,生态质量优良和较差的区域面积均呈现增加趋势,而中等生态质量区域面积减少。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聚集性,高度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山区,低度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两岸和城镇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干度指数(NDBS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BI),而热度指数(LST)的影响较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归因于植被覆盖度提高和生物多样性增加,而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主要受到矿业开发、石漠化和城市扩张影响。本文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物多样性 攀枝花 生态环境质量 矿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