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险感知视角下后疫情时期中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影响机制 被引量:10
1
作者 芦慧 刘鑫淼 +2 位作者 张炜博 陈红 龙如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9-148,共10页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暴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引起人类生态伦理方面的思考。那么后疫情时期人们是否会因自己所经历和感知到的疫情风险而对现有人与自然关系等生态伦理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践行...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暴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引起人类生态伦理方面的思考。那么后疫情时期人们是否会因自己所经历和感知到的疫情风险而对现有人与自然关系等生态伦理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践行程度呢?为回应这一问题,该研究从新冠疫情风险感知概念出发,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剖析疫情风险感知的内涵和结构,结合社会认知理论,以“风险感知-反思-责任-行为”为逻辑框架,探究在生态伦理反思与生态环境责任感的顺序中介效应下,疫情风险感知对中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践行影响的内部机制。通过对823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表明:①中国公民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的感知主要包含本质感知、工作/学习感知、生活质量感知、社交质量感知、生理健康感知、消极情绪感知和政府控制感知等7个维度。②通过编制量表与实证分析,发现人们的疫情风险感知程度越高,后疫情时期越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行为的产生。③从生态伦理反思和生态环境责任感视角探讨疫情风险感知对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并验证了生态伦理反思与生态环境责任感在疫情风险感知与公民生态环境行为之间发挥顺序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论认为,应从“人与自然共同体”视角出发,构建公民生态环境责任感提升导向的“政府-组织-公民”递进式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生态伦理为价值导向,有效促进生态知行合一,提升公民的生态环境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风险感知 生态环境行为 生态伦理反思 生态环境责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中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扩展的规范激活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红娟 屈彤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7-595,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对企业员工的生态环境行为提出了要求.从企业员工自身出发,以规范激活模型中的后果意识、责任归属和个人规范为基础,增加媒介使用与主观规范变量,构建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收集410份有效问卷,... 生态文明建设对企业员工的生态环境行为提出了要求.从企业员工自身出发,以规范激活模型中的后果意识、责任归属和个人规范为基础,增加媒介使用与主观规范变量,构建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收集410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1)个人规范、后果意识以及媒介使用可以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且其影响作用依次减弱;2)媒介使用会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员工的后果意识、责任归属及主观规范,而后果意识、责任归属及主观规范又可以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员工的个人规范;3)媒介使用既可以通过后果意识间接影响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也可以先通过影响后果意识、责任归属以及主观规范,再影响个人规范,进而影响企业员工生态环境行为,且媒介使用的间接影响作用大于其直接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企业员工 生态环境行为 规范激活模型 媒介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定媒体影响下的居民生态环境行为采纳研究--基于上海市民垃圾分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韩韶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基于IPMI拓展模型考察媒体信息关注、环境态度、感知他人对媒体的接触、感知媒体对他人的影响、感知社会规范等变量对上海市民垃圾分类采纳意向的影响,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交互机制,从假定媒体影响视角探析居民采纳垃圾分类过程,以期通... 基于IPMI拓展模型考察媒体信息关注、环境态度、感知他人对媒体的接触、感知媒体对他人的影响、感知社会规范等变量对上海市民垃圾分类采纳意向的影响,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交互机制,从假定媒体影响视角探析居民采纳垃圾分类过程,以期通过媒体干预居民的生态环境行为。研究证实:(1)大众媒体、环境态度与社会规范均正向作用于居民生态环境行为采纳意向。(2)感知媒体影响他人作为显著性传导变量,在感知他人接触媒体与感知社会规范之间发挥"催化剂"作用。(3)我国居民采纳生态环境行为不仅与其关注媒体信息直接相关,也与其感知媒体影响他人的社会效果有关。媒体传播启示与干预策略建议:利用间接媒体效果,促使人们形成媒体对他人影响的感知趋势,进而影响其自身对于生态环境行为采纳的主观规范。应鼓励居民采纳垃圾分类、节约资源、低碳出行等生态环境行为,干预策略需强调媒体将会影响参照群体的态度与行为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定媒体影响 生态环境行为采纳 IPMI拓展模型 垃圾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准则(试行)》解读
4
作者 周一博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1-12,共2页
2018年5月14日,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准则(试行)》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准则具体内容共十条,主要可分为提高环境意识、参与污染防治、参与自然保护三个方面。相比2013年的《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和201... 2018年5月14日,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准则(试行)》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准则具体内容共十条,主要可分为提高环境意识、参与污染防治、参与自然保护三个方面。相比2013年的《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和2014年《"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其生态理念实现了从应对性环境行为到预防性环境行为的转变,但制定目标的取得还需要从激励、反馈等配套机制上进一步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行为 生态文明 公众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调查研究
5
作者 杨莉 王敏 《绿色科技》 2019年第20期57-59,共3页
对江苏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老年居民生态环境知识宣教、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等措施,以提升居民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促进农村居民形成良好... 对江苏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认知与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老年居民生态环境知识宣教、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等措施,以提升居民生态环境认知水平,促进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农村居民 问卷调查 生态环境认知 生态环境行为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驱动下绿色治理公众参与的机制与效应
6
作者 蔡岑 涂永前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100,共12页
基于2020年4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的指导意见》,分析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治理绩效的影响,并探讨提升公众参与意愿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的实... 基于2020年4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的指导意见》,分析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治理绩效的影响,并探讨提升公众参与意愿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的实施能显著提升企业的绿色治理绩效;(2)从内部视角来看,政务微信平台的环保推文增强了《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的激励效果,通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政策认知,使公众更积极地参与环境监督;(3)从外部视角来看,地方政府管制型环境规制的强化提升了政策的执行效果,严格的环境规制增强了公众对政策的信任,提高了公众参与的意愿。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公众参与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还揭示了信息传播和政府管制在优化公众参与效果中的关键作用,为完善公众监督机制及推动企业绿色治理提供了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 公众参与 绿色治理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生态公民的培育
7
作者 边培瑞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6-9,44,共5页
生态公民是自然界教诲孕育的绿色群体,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主体。2020年新冠疫情宿主的论争再次唤起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之外动物主题的关注,倒逼学界反思现代公民的生态所为。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现代公民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认知与践... 生态公民是自然界教诲孕育的绿色群体,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主体。2020年新冠疫情宿主的论争再次唤起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之外动物主题的关注,倒逼学界反思现代公民的生态所为。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现代公民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认知与践行境况,不难发现总体呈现理念上的高认知与实践上的低践行特征。这种知行脱节的做法,势必会加剧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有必要从绿色实践理念、生态幸福指向、生态法律制度层面入手,培育出助益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荣格局实现的新时代生态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生态公民 生态环境行为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7)Cs不同污染水平在大亚湾、秦山、北京土壤植物系统的转移 被引量:8
8
作者 杨俊诚 朱永懿 +2 位作者 陈景坚 潘家荣 余柳青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3-97,共5页
采用我国大亚湾、秦山和北京土壤 ,模拟核裂变产物137Cs在 0Bq kg土、3 3×1 0 4 Bq kg土、3 3× 1 0 5Bq kg土、3 3× 1 0 6 Bq kg土污染水平时 ,研究土壤 -小麦系统的污染影响与137Cs核素的转移规律。结果表明 :在本... 采用我国大亚湾、秦山和北京土壤 ,模拟核裂变产物137Cs在 0Bq kg土、3 3×1 0 4 Bq kg土、3 3× 1 0 5Bq kg土、3 3× 1 0 6 Bq kg土污染水平时 ,研究土壤 -小麦系统的污染影响与137Cs核素的转移规律。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处于正常状态 ,未发现对小麦有不良影响 ;小麦分别在 3个污染水平下从试验用的 3种土壤中吸收137Cs的趋势是一致的 ;小麦植株中137Cs的比活度随137Cs施入量相应以数量级增加 ,两者间呈十分显著的正相关 ;137Cs在土壤 -小麦系统中的转移系数随土壤的性质不同而变化 ,在同一污染水平下转移系数在n× 1 0 - 2 ~n× 1 0 0 范围变化 ;在同一种土壤中 ,随土壤污染水平的提高 ,转移系数亦有所提高 ,但变化范围不大 ,对北京土转移系数为 2 2× 1 0 - 2 ~ 5 4× 1 0 - 2 ,大亚湾土转移系数为 1 0 4~ 2 0 9,均在同一数量级内变化 ;对秦山土转移系数为 0 51~ 1 2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污染土壤 生态环境行为 核素转移 模拟核裂变产物 大亚湾 秦山 北京 土壤-植物系统 铯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