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数据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分析
1
作者 艾佳超 宋宜全 杨以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7,共10页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京津冀各市、区生态环...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京津冀各市、区生态环境状况空间不均衡特征明显,其中承德市和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指数较高,廊坊市和沧州市生态环境指数相对较低.(2)京津冀地区各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3)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的时空分布以优和良为主,其中2020年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级总体为良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47%,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和一般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38.48%和15.02%,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的区域仅占研究区面积的1.03%.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差异性较大,其中城市周边和地形地貌过渡地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变差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京津冀地区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22年湖北省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张媛 昌维 +2 位作者 熊晶 聂莹晖 程继雄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以长江流域重要省份湖北省为研究区,综合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水土流失和污染物排放量等相关统计数据,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对1998—2022年湖北省生态环境状况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 以长江流域重要省份湖北省为研究区,综合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水土流失和污染物排放量等相关统计数据,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对1998—2022年湖北省生态环境状况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北省总体生态环境状况良好,94个县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达优良等级,占湖北省国土总面积的99.68%;②从长时序数据来看,湖北省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显著趋好态势(P<0.05),主要是由于湖北省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且水土保持工作和污染防控工作成效明显;③从5个分指数的贡献值来看,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决定着湖北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高低,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变化则主要受到水网密度指数(80.60%)和以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为代表的自然生境类指数(43.56%)的变化的影响;④改善区域生态状况的关键是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生物丰度,但也需要进一步降低土地胁迫程度和污染负荷压力,因而持续采取科学的林地保育和物种保护策略以及扎实的污染防控和水土保持措施,是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生态环境状况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2023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3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6期403-403,共1页
近日,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3)》,公布2023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监测结果显示,中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氮磷污染压力依然存在。2023年,... 近日,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3)》,公布2023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监测结果显示,中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氮磷污染压力依然存在。2023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所属41个监测中心(站),对海洋和内陆重要渔业水域等环境状况进行常规监测。监测范围包括153个海洋和内陆重要天然渔业水域及增养殖水域,总面积1001万公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态环境 渔业水域 环境状况公报 生态环境监测 养殖水域 生态环境状况 监测中心 监测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72
4
作者 程晋南 赵庚星 +2 位作者 李红 唐秀美 索秋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3-88,共6页
该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TM影像上提取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与GIS技术结合,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两期评价结果研究其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 该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TM影像上提取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与GIS技术结合,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两期评价结果研究其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优等占总面积的14.34%,良占39.19%,一般占12.40%,较差占15.61%,差占18.46%,与1987年相比有变好的趋势。在各类别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该研究探索了RS和GIS技术相结合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分析了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土地生态环境状况 动态变化 泰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数据的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状况动态评价 被引量:21
5
作者 欧阳玲 马会瑶 +4 位作者 王宗明 路春燕 王菜林 张永生 于显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906-5921,共16页
科尔沁沙地处于蒙古、华北与兴安植物区系交汇处,是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亦是东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建国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镇化扩张、草原开垦及过度放牧等多重因素影响导... 科尔沁沙地处于蒙古、华北与兴安植物区系交汇处,是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亦是东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建国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镇化扩张、草原开垦及过度放牧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该区生态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为此,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对近30年该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及修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0、2010、2015、2020年该区生态环境指数分别为75.19、70.20、73.51、74.27和74.7,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退化期(1990—2000年)、恢复期(2000—2010年)和稳定期(2010—2020年)。2000年后,多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即科尔沁沙地生态环保工程的保护成效显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资源短缺是该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保护和地下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实施仍需加强。研究可为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生态环境状况 土地覆被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河口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 被引量:55
6
作者 孟岩 赵庚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巴资源卫星多光谱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技术方法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土地退化指数、植被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及人类活动指数,对垦利县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垦利县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偏差,优、良等级的土...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巴资源卫星多光谱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技术方法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土地退化指数、植被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及人类活动指数,对垦利县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垦利县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偏差,优、良等级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县的24.64%,主要为分布在东北部林地及西南部和中部的部分农用地;中等地面积占44.08%,分布在东部沿海滩涂,西部、中部、东北部的农用地有少量分布;差、劣等级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0.12%,主要为分布在中部和北部的盐荒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环境状况 评价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和GIS支持下的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16
7
作者 宋述军 柴微涛 周万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5-147,共3页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采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四川省...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采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将四川生态环境分为5级,分级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东部明显好于西部,盆地好于山区,三州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大。这与四川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因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也与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表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治理前后和田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及原因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沛 徐海量 +2 位作者 杜清 赵新风 凌红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4-178,184,共6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针对和田河流域在综合治理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问题,以1990年、2000年、2010年7—8月份三期的Landsat-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依据,借助转移矩阵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针对和田河流域在综合治理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问题,以1990年、2000年、2010年7—8月份三期的Landsat-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依据,借助转移矩阵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综合治理前后林草地面积及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治理后,天然林草地面积减少幅度加大,人工林地面积快速增加;(2)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下降幅度分别为0.1%和1.19%;(3)耕地大面积的扩张是天然林草地面积减少和生态环境状况变差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地面积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耕地扩张 和田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及对策 被引量:31
9
作者 杨楠 王小文 卓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0-194,共5页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制定的评价方法,采用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标,对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度...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制定的评价方法,采用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标,对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处于优等水平。结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分析了陕南地区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水土流失是该区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实施生态移民、生态安全经济效益宣传等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地区 生态环境状况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里雅河流域199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杜清 徐海量 +3 位作者 凌红波 王希义 赵新风 张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8-202,共5页
通过GIS技术,以及1990年、2000年、2010年克里雅河流域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近20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并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克里雅河1990—2010年的20a里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 通过GIS技术,以及1990年、2000年、2010年克里雅河流域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近20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并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克里雅河1990—2010年的20a里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其中耕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和林地呈不断增加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29.62%,16.64%,11.28%,2.9%。草地、沙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变化幅度为-3.65%,-0.6%,-0.33%;(2)1990—2010年流域新增耕地主要由3.11%的草地、0.3%的沙地和0.35%的未利用地转移而来,新增水域湿地主要由0.15%的沙地和0.29%的草地转移而来,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由0.02%的沙地和0.15%的耕地转移而来,新增林地则主要由0.18%的沙地和0.03%的草地转移而来;(3)对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可知在近20a里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但是流域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张对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产生一定隐患,因此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对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生态环境状况 克里雅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10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何立环 董贵华 +1 位作者 王伟民 明珠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68,共6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带,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区域生态生产力、功能支撑力、制约因子和胁迫因子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带,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区域生态生产力、功能支撑力、制约因子和胁迫因子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状况评估体系,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土地生态数据、环境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综合评估2000—2010年间该地区生态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根据Linear Regression和K-means cluster分析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一般"为主,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稳中变好"的特征,"良"和"一般"呈增加趋势,16个县生态功能改善,18个县生态生产力呈恢复状态,16个县土地退化程度降低。水分条件和环境负荷是影响农牧交错带的主要限制和胁迫因子,局部地区存在显著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生态环境状况 线性回归分析 聚类分析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估 被引量:4
12
作者 欧阳玲 马会瑶 +2 位作者 王宗明 王昭伟 于显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048-4057,共10页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基于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的遥感和地理信息数据对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赤峰市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退化期(1990~2000年),恢复期(2000~2010年)和平稳期(2010~2...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基于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的遥感和地理信息数据对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赤峰市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退化期(1990~2000年),恢复期(2000~2010年)和平稳期(2010~2015年).4a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分别为70.58、61.21、67.63和68.35,生态环境状况整体为良.赤峰市1990~2015年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EI)为-2.23,略微变差.从退化时期到恢复时期,△EI由负变正,表明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在2000~2010年期间有所改善;从恢复时期到平稳时期,|△EI|变小,表明2010~2015年间生态环境状况变好趋势减缓.城市化进程和水资源短缺是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转好趋势减缓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并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 土地覆被 土地沙化 水资源短缺 赤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对长江水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估与考核(序言)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文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1-1381,共1页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经济带的人口数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同时,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也极其丰富,云贵高原湖泊和长江中下游湖泊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经济带的人口数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同时,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也极其丰富,云贵高原湖泊和长江中下游湖泊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维护,对支撑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和挖砂采石等多因素的影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显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重心 拦河筑坝 过度捕捞 水域污染 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破坏 航道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钱贞兵 戴晓峰 +1 位作者 陈超 徐升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75,共4页
选取安徽省5大生态区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环保部门对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相关技术规范,对2011年和2015年安徽省全部县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再根据5大生态区所辖的县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各生态区进行差异性分析,以评价各生... 选取安徽省5大生态区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环保部门对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相关技术规范,对2011年和2015年安徽省全部县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再根据5大生态区所辖的县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各生态区进行差异性分析,以评价各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变化情况。通过对各生态区二级指数的统计学分析,找出导致研究年份间变化的原因,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配对样本t检验 差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翠平 龚家国 +2 位作者 王浩 王英 杨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71,共4页
以湟水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8 OLI和MODSI遥感影像,基于ERDAS软件和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技术,得到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图。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105)》,计算生物丰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 以湟水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8 OLI和MODSI遥感影像,基于ERDAS软件和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技术,得到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图。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105)》,计算生物丰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胁迫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等,对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一般,主要是由于西宁市城区和民和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较低。现阶段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控制污染排放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流域 遥感 ERDAS ARCGIS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庆阳市2000-2015年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杜婷 焦继宗 +1 位作者 颉耀文 鲁晖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2,共7页
以2000、2010和2015年3期的1∶100 000土地利用数据、多源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参考2015年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选择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胁迫指数对甘肃省庆阳市的生态环境状... 以2000、2010和2015年3期的1∶100 000土地利用数据、多源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参考2015年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选择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胁迫指数对甘肃省庆阳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2000到2015年,庆阳市的生物丰度指数基本未变,植被覆盖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不断增大,土地胁迫指数不断减小; 15 a间庆阳市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处于"一般"的等级,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增加明显,呈现出稳中变好的趋势.其中宁县和正宁县的生态环境状况等级由"一般"转变为"良好",其他各县虽然保持"一般"的等级,但EI值均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 评价 变化分析 甘肃省庆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十一五”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先传 徐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224-9224,9244,共2页
利用2006~2010年安徽省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统计资料,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体系对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动态评价。
关键词 安徽省 十一五 生态环境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中若干值得商榷的问题 被引量:37
18
作者 叶有华 梁永贤 +1 位作者 沈一青 谢林伸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4-406,共3页
分析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简称《规范》)中指标使用、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等值得商榷的问题。认为《规范》中的湿地除了应包括天然湿地外还应包含人工湿地,同时应将湿地作为水网的重要构成;未利用地中的部分指标在国家... 分析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简称《规范》)中指标使用、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等值得商榷的问题。认为《规范》中的湿地除了应包括天然湿地外还应包含人工湿地,同时应将湿地作为水网的重要构成;未利用地中的部分指标在国家尺度上不具有代表性;将各类水网指标直接相加而不进行权重分配有失客观;归一化方法使用上没有统一。《规范》对于同一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评价没有意义,且不适用于城市内设区的区级行政单位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建议根据各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建立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比性和操作性,在指数计算中应对各指数及其下设指标分别进行权重分配,各指数均应进行归一化,同一区域不同时期各指标的归一化系数应保持恒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指标 计算方法 应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估 被引量:27
19
作者 刘立冰 熊康宁 任晓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2-210,共9页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周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使附近众多大熊猫栖息地出现严重的生态退化。基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2007、2008和2017年4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集成绿度(NDVI)、湿度(...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周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使附近众多大熊猫栖息地出现严重的生态退化。基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2007、2008和2017年4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集成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SI)和热度(LST)4项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综合评估模型,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1998、2007、2008和2017年的RSEI值分别为0.748 1、0.752 1、0.411 0和0.599 1,说明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先转好后变差再转好,但从整体来看出现了一定的退化。地震前后生态环境变化明显,海拔1 400~2 600 m的中山和亚高山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呈明显恶化趋势,主要原因是地震造成大量植被破坏、水域面积缩小以及出现大量裸露土地。绿度和湿度是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其具有正向作用,而干度和热度对生态环境状况起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状况 主成分分析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湘艳 余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3-480,共8页
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海洋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本文首先基于贝叶斯网络... 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海洋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本文首先基于贝叶斯网络基本理论,构建了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贝叶斯网络评价模型;再以山东省为例,充分融合专家经验知识与客观数据,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评价了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各评价指标间关系及其对近海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评价结果表明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保持一般状态,海洋环境质量与海洋生态灾害类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有效评价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结果对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贝叶斯网络 海洋环境保护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