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分子化石和超微化石记录:年代划分和古生态环境演变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军 张海生 +3 位作者 于培松 武光海 卢冰 Pulyaeva I A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5-103,共9页
分析了西太平洋海山CM1D03富钴结壳中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记录,结合钙质微浮游生物印痕,对结壳进行了地质年代的划分,其年代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54~51Ma)、中始新世(45~40Ma)、中新世—上新世(22~2.4Ma)、上新世—更新世(3.6~1.2Ma)。... 分析了西太平洋海山CM1D03富钴结壳中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记录,结合钙质微浮游生物印痕,对结壳进行了地质年代的划分,其年代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54~51Ma)、中始新世(45~40Ma)、中新世—上新世(22~2.4Ma)、上新世—更新世(3.6~1.2Ma)。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了结壳中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甾烷等分子化石,探讨结壳生长过程中的生源构成、沉积环境以及古生态演替特征。结果表明,结壳中氯仿沥青"A"/有机碳(TOC)比值为10.51%~21.74%,具有明显的烃类运移特征。正构烷烃的轻/重烃比值(ΣC-23/ΣC+24)为0.74~1.47,碳优势指数(CPI)为0.80~1.45,碳稳定同位素(δ13 C)为-24.00‰^-25.48‰,指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表层水体的浮游植物。研究还表明,有机质物源,C27、C28、C29甾烷的丰度变化,TOC保存及δ13 C等均与结壳生长所处海洋环境、全球气候和南极底流的结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超微化石 分子化石 生态环境演化 西太平洋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原生湿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俊 《山东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湿地生态系统 规律研究 系统演化 生态环境演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油田开发 原生 生态环境监测 资源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湖130年来湖泊沉积物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变化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雅 刘力 +6 位作者 李朋 胡元平 李琳静 苏业旺 邢新丽 冯江 叶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07-1316,共10页
通过对2020年沉湖湖心采集的73cm长沉积柱(CH-01)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和氮同位素(δ^(15)N)指标的分析,并结合年代测定(^(210)Pb、^(137)Cs比活度测试)结果,分析了130多年来沉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 通过对2020年沉湖湖心采集的73cm长沉积柱(CH-01)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和氮同位素(δ^(15)N)指标的分析,并结合年代测定(^(210)Pb、^(137)Cs比活度测试)结果,分析了130多年来沉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受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沉湖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为0.52cm/a,呈缓慢增大趋势.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89%~3.65%和0.04%~0.20%,δ^(13)C、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9.34‰~-26.13‰和1.67‰~5.48‰,TOC、TN在38~26cm的快速上升对应于1970~1990年沉湖周边人口增长和湖泊改造工程频繁期.沉积物中有机质为混合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质、陆生C3植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其中土壤有机质和陆生C3植物的贡献较大,1980年后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湖泊水动力减弱,湿地内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率增大.因此,未来研究要从控制水土流失、合理调控湖泊水文条件等多方面着手,重视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湖 碳氮同位素 有机质 生态环境演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特征及古气候背景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振宏 崔加伟 +2 位作者 李朝柱 姜博宇 黄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242,共10页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描电镜分析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查明3套地层之间的纵横向变化关系,确定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及所处的古气候背景。研究认为: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与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之间是上下叠置关系,湖盆中心萨拉乌苏组上覆水洞沟组,湖盆边缘萨拉乌苏组上覆马兰黄土;水洞沟组与马兰黄土之间为同时异相的相变关系,在湖盆中心为湖相沉积,在湖盆边缘地形相对较高的部位,则为同时期的风成黄土沉积;红寺堡盆地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为萨拉乌苏组沉积末期,萨拉乌苏组顶部局部可见风成沉积的柱状节理,砂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水成和风成兼顾的特征。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温暖湿润-寒冷干旱-温暖湿润-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在萨拉乌苏组二段与水洞沟组中部,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表现为相对低值,而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表现为相对高值,蒙脱石含量明显增加,但同时又有高岭石矿物的出现,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两期温暖湿润的环境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3与MIS5阶段,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生态环境的演化及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水洞沟组 马兰黄土 古气候 红寺堡盆地 生态环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群指示的气候旋回——以周口店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程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275-279,共5页
文章根据对周口店地区四个哺乳动物群的分析,讨论了该区早更新世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变迁。第18地点显示了约1.90MaB.P.的干凉气候和森林—草原植被。第12地点指示了1.70MaB.P.的湿热气候和茂密森林生态环境。东... 文章根据对周口店地区四个哺乳动物群的分析,讨论了该区早更新世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变迁。第18地点显示了约1.90MaB.P.的干凉气候和森林—草原植被。第12地点指示了1.70MaB.P.的湿热气候和茂密森林生态环境。东洞则记录了1.20MaB.P.的干冷气候和草原景观。到第9地点时(约1.00~0.90MaB.P.),气候炎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 气候变迁 生态环境演化 早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