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体系化构建——以公私法协动为视角 被引量:39
1
作者 彭中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6-86,共11页
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场域,当前我国业已形成以行政权为主导的公法机制,以及以审判权为主导的私法机制。实践表明,单独依赖或偏好某类救济机制,不足以实现对生态环境损害问题的周延应对。故此,公私协动就成为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机制之应然... 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场域,当前我国业已形成以行政权为主导的公法机制,以及以审判权为主导的私法机制。实践表明,单独依赖或偏好某类救济机制,不足以实现对生态环境损害问题的周延应对。故此,公私协动就成为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机制之应然选择。未来,我国应遵循“多元救济、尊重专长”“政府主导、依法实施”以及“执法优先、司法补充”之原则,通过立法赋予政府主管部门更多环境保护职权,充分发挥“赔偿磋商+责令修复+代履行”机制之功效,将“穷尽行政执法方式”作为政府提起生态环境损害民事索赔的前提条件。同时,为避免政府出现怠于履行职责之情形,应建立健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与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并辅之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作为兜底选项,最终实现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体系化构建与协同化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机制 体系化构建 公私法协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衔接机制入典的学理反思与路径优化
2
作者 梁春艳 杜群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8,共15页
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核心制度,两者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影响生态文明改革的成效。然而,当前制度衔接面临三重困境:衔接规范效力位阶低,违反法律保留原则;衔接内容参差不齐,阻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化进程... 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核心制度,两者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影响生态文明改革的成效。然而,当前制度衔接面临三重困境:衔接规范效力位阶低,违反法律保留原则;衔接内容参差不齐,阻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化进程;衔接实践矛盾冲突,影响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些衔接障碍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亟须通过法律予以系统性解决。以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为契机,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衔接机制入典不仅具有提升规范效力层级的必要性,而且能够满足衔接规范合法化的迫切需求,契合生态环境法典体系化的内在需求,符合新时代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导向。就衔接机制入典的基本逻辑而言,需明确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功能定位,确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优先、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补充”的衔接逻辑。在衔接机制入典路径优化方面,建议遵循《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总则编+分则编”的立法模式,在总则编中确立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为基本制度,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分则编中针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以及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具体领域,着重细化权力(权利)义务配置、法律责任体系、责任追究程序以及衔接机制等规则,最终建构逻辑自洽、结构完整的制度衔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衔接机制 生态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一案双查”机制研究
3
作者 李祎恒 俞彬如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58,共6页
为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进一步创新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分析了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现状,提出了行政执法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一案双查”机制;根据行政执法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两者存在的补强... 为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进一步创新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分析了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现状,提出了行政执法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一案双查”机制;根据行政执法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两者存在的补强优势与协作优势,指出“一案双查”应遵循权责一致、依法处置、协同共治的理念;通过明晰行政执法与损害赔偿主体、厘清行政执法与损害赔偿适用情景、加强行政执法与损害赔偿协同等措施,优化完善“一案双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水土流失 行政执法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一案双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策略
4
作者 胡滢紫 《绿色中国》 2025年第4期85-87,共3页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为应对环境保护所构建的全新形态,也是我国在诉讼领域重大的制度创新。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入细化阶段,但实践中反映出该制度与现有民事公益诉讼之间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制度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目前...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为应对环境保护所构建的全新形态,也是我国在诉讼领域重大的制度创新。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入细化阶段,但实践中反映出该制度与现有民事公益诉讼之间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制度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目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运行时间较短,诸多规定还不够完善,应从立法出发,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细化规定,完善磋商机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以便更好地救济生态环境损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 公共参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法协动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检视——基于6省“磋商办法”与30份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5
作者 高伍俊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00-106,148,共8页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之完善亟须选择系统全面的研究视角,理论界尝试以公、私法协动对其展开研究,具体分为公、私法规范概念协动与公、私法救济机制协动。公、私法规范概念协动存在磋商性质认定困难、研究角度单一之缺陷,选用公、私法...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之完善亟须选择系统全面的研究视角,理论界尝试以公、私法协动对其展开研究,具体分为公、私法规范概念协动与公、私法救济机制协动。公、私法规范概念协动存在磋商性质认定困难、研究角度单一之缺陷,选用公、私法救济机制协动恰能提供解决方案。采用公、私法救济机制协动视角检视6省“磋商办法”与30份典型案例的司法数据,呈现出参与人机制局限、监督保障机制单调、磋商诉讼衔接机制空缺之样态。运用体系化思维,将磋商置于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场域进行探讨,一方面促进磋商机制自身的效能,另一方面促进磋商与关联机制协动的效能,“内外联动”由此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 公、私法协动 救济机制协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行政主导的局限及其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启源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3-67,共5页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是多元主体参与、公法私法手段并存的制度体系。以行政救济为主导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在生态环境损害行为责任与金钱责任承担上存在局限。针对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中行政救济主导的现实问题,可以在以行为性质...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是多元主体参与、公法私法手段并存的制度体系。以行政救济为主导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在生态环境损害行为责任与金钱责任承担上存在局限。针对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中行政救济主导的现实问题,可以在以行为性质区分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的基础上,发挥行政机关能够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同时适用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的独特优势,以行政机关为主导优化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行政救济 司法救济 生态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协商机制规范的反思与调适 被引量:2
7
作者 侯佳儒 马识途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128,F0003,共11页
协商机制的运用是提高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效能的重要一环。目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政府索赔路径中的协商机制虽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但规范层级过低,难以对磋商中的证据保全以及协议的司法确认作出有效安排。行政执法路径中的法定协商空间不足... 协商机制的运用是提高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效能的重要一环。目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政府索赔路径中的协商机制虽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但规范层级过低,难以对磋商中的证据保全以及协议的司法确认作出有效安排。行政执法路径中的法定协商空间不足,易导致行政机关通过非正式协商逃避法治约束的问题出现。两种路径中协商机制规范基础的巨大差异又破坏了环境法的体系性。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正确认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公法属性,明确行政执法路径在其中的主导地位,顺应现代行政裁量治理公私协力的模式转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在一部能够对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两种路径进行统一调配的法律层级的规范中消除磋商制度的现有瑕疵,并基于体系化思路将政府索赔路径中的协商机制作为范本,放宽对行政执法路径中协商机制的规范限制,再辅以精准的程序约束,从而实现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协商机制的规范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协商机制 磋商 执行和解 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之主体制度 被引量:20
8
作者 楚道文 唐艳秋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主体制度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的核心。生态环境损害在客体上的利益二重性,使得建立在行政中心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主体制度具有内在缺陷,既不能做到'应赔尽赔',也不能及时、全面修复受损生态环境。通过剥离和改造'... 主体制度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的核心。生态环境损害在客体上的利益二重性,使得建立在行政中心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主体制度具有内在缺陷,既不能做到'应赔尽赔',也不能及时、全面修复受损生态环境。通过剥离和改造'行政的'诉讼、'行政的'过错、'行政的'资金管理和使用等不合理制度因素,重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权利主体制度、责任主体制度和赔偿金管理、使用主体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 主体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衔接问题分析与路径探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包美玲 张强 +3 位作者 洪慧 裴云霞 邓俊 孟凡瑶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601,共6页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是应对环境违法问题的基础方式,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进一步考虑了环境污染救济,实现两者的衔接十分必要。分析发现,两者衔接主要面临着政策规范不完善、办案主体不协调、办案环节不畅通和鉴定力量不充足的困境。针对这...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是应对环境违法问题的基础方式,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进一步考虑了环境污染救济,实现两者的衔接十分必要。分析发现,两者衔接主要面临着政策规范不完善、办案主体不协调、办案环节不畅通和鉴定力量不充足的困境。针对这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强化法律制度保障、协调和监督办案主体、优化畅通办案环节、鉴定评估提前介入等4方面的衔接要点与路径,以期为国家及地方相关制度设计和案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衔接 环境污染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预防与救济中的行政代履行:功能定位与规范调适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以祥 马识途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3-105,共13页
作为保障性行政行为中的间接强制执行,行政代履行在生态环境损害预防与救济中承担的功能为兜底和应急,并为成本回收提供依据。但在现行法框架下,它在生态环境损害预防中作为成本回收依据的功能遭到限缩,其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功能也在整体... 作为保障性行政行为中的间接强制执行,行政代履行在生态环境损害预防与救济中承担的功能为兜底和应急,并为成本回收提供依据。但在现行法框架下,它在生态环境损害预防中作为成本回收依据的功能遭到限缩,其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功能也在整体上受到削弱。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源于司法权的不当扩张挤压了行政权的运行空间,另一方面则源于环境行政代履行有关条款的内生缺陷。要解决上述问题,应选择环境法典作为规范调适的载体,在其中限制司法手段的适用范围,将应急处置定性为行政代履行,明确行政代履行的内容包含生态环境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政代履行 生态环境损害预防与救济 应急处置 生态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自然资源损害与生态环境损害诉讼救济方式的整合与重塑 被引量:6
11
作者 冯汝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5期81-88,共8页
行为人违法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行为,可能会造成国有自然资源损失以及生态环境损害的复合型损害后果。在现有制度框架下,针对该复合型损害存在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或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一体化救济和分别救济的模式。在实践... 行为人违法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行为,可能会造成国有自然资源损失以及生态环境损害的复合型损害后果。在现有制度框架下,针对该复合型损害存在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或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一体化救济和分别救济的模式。在实践中,分别救济模式存在诉讼效率低下、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孱弱等缺陷,一体化救济模式也存在生态环境损害与国有财产损害内涵不统一、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无法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提供理论支撑、现有制度中对两者的关系规定不明等问题。针对复合型损害救济的混乱现状,应在尊重两类诉讼差异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制度规则,并对两者进行整合。在具体实现路径上,随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行,湿地、国家公园等生态空间系统以及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功能被纳入自然资源物权体系中,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监管权逐渐分离,建立以国有自然资源所有权为理论基础、兼顾经济与生态利益救济的民事诉讼机制成为可能。在完善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的基础上,应限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适用范围与制度边界,明确两类诉讼的衔接规则,实现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诉讼保护机制的统一与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国有自然资源损害 诉讼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的驱动因素与机制完善:基于949个案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丁霖 余文梦 竺效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9-1526,共8页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有助于生态环境损害的价值化评价与损害产生的因果关系分析,是损害修复与赔偿的重要依据.然而,现有法律与政策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机制.为厘清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的驱动因素,以完善启动机...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有助于生态环境损害的价值化评价与损害产生的因果关系分析,是损害修复与赔偿的重要依据.然而,现有法律与政策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机制.为厘清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的驱动因素,以完善启动机制,在梳理现行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分析949个环境民事司法案例数据,探讨启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驱动因素,继而对启动机制的完善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启动主体较广泛,原告方主体类型、被告方主体类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审理法院级别等因素对损害鉴定评估启动具有显著影响;国家公权机关启动的鉴定结果认可度高于社会组织和私人主体,诉前鉴定的诉讼成本较低.基于此,提出通过明确诉前以生态环境行政机关启动为主、诉中由法院决定是否启动的顺位规则,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启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驱动因素 启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损害的行政命令救济 被引量:69
13
作者 徐以祥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2-92,共11页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技术性和公益性特点决定了行政命令救济能够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发挥重要的功能。生态环境损害的几种典型救济路径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单独一种救济路径不能够对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全方位和有效的救济,因此需要建构一个...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技术性和公益性特点决定了行政命令救济能够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发挥重要的功能。生态环境损害的几种典型救济路径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单独一种救济路径不能够对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全方位和有效的救济,因此需要建构一个多路径并存的救济体系。在我国未来的多路径并存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中,应当确立行政命令救济在应急性救济、生态环境修复和非金钱替代性修复方面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行政命令 行政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索赔主体机制的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晨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3期208-211,232,共5页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索赔主体的确定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只有明确了索赔主体,索赔程序才能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才能得到落实,受损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修复。目前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索赔主体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索赔主体的确定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只有明确了索赔主体,索赔程序才能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才能得到落实,受损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修复。目前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索赔主体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法律规定不完善、索赔主体范围单一、主体间分工不清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分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索赔权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有关规定,从完善中国相关法律规定、扩大索赔主体范围、细化分工、明确索赔顺序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索赔主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索赔主体 索赔权基础 多元化索赔主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仲裁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岚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8-133,共6页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诉讼与磋商两种争端解决机制,但从试点效果来看,二者均有局限性。仲裁有其独特价值和正当性,应将其也作为与诉讼和磋商并列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争端解决机制。在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诉讼与磋商两种争端解决机制,但从试点效果来看,二者均有局限性。仲裁有其独特价值和正当性,应将其也作为与诉讼和磋商并列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争端解决机制。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中需明确仲裁的法律地位,试行期间仲裁的类型可以适用临时仲裁,待条件成熟时应设置专门的仲裁机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仲裁的核心内容包括仲裁的范围、原则、启动程序及裁决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损害赔偿 损害救济 诉讼 磋商 仲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与重构:生态利益损害的侵权法救济机制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6-100,共5页
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构成了环境权的两个层面。生态利益损害是独立的环境损害。侵权法作为典型的私法救济机制,其补偿功能和预防功能可有效填补公力救济机制的瑕疵。在生态利益损害救济中,中国侵权法救济机制存在法律价值理念滞后、请求... 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构成了环境权的两个层面。生态利益损害是独立的环境损害。侵权法作为典型的私法救济机制,其补偿功能和预防功能可有效填补公力救济机制的瑕疵。在生态利益损害救济中,中国侵权法救济机制存在法律价值理念滞后、请求救济主体单一、事前救济不足、损害赔偿范围含糊等缺陷。文章建议抉择"可持续发展观"为内在价值理念、扩展请求侵权救济的主体、重视侵权法的预防机制、明确损害赔偿的范围,以充分发挥侵权法对生态利益损害的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利益损害 独立性 侵权法救济 救济机制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优先论”之思辨——兼论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顺位问题 被引量:16
17
作者 朱谦 谌杨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42,共8页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确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优先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顺位规则,我国环境法学界的多位学者亦以政府为自然资源的代表人说、政府的环境监管职责延伸说、政府掌握的...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确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优先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顺位规则,我国环境法学界的多位学者亦以政府为自然资源的代表人说、政府的环境监管职责延伸说、政府掌握的诉讼资源丰富说、社会组织的诉讼能力不足说为论据,支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优先。然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优先论”及其司法实践,与我国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双渠道实现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初衷相违背,且存在边缘化与虚置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风险。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更符合风险预防原则,更有利于公众参与,故在寻求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时以社会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适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损害救济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生态损害赔偿诉讼 顺位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模式选择
18
作者 郁兴康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178-182,共5页
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为切入点,较为宏观地介绍了中国生态损害救济的主要模式,并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不足之处,提出应当倡导公法思维,构建以公法为主导、私法为补充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模式。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 救济模式 环境公共利益 行政机关权责 公法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损害的侵权责任法救济机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殷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59,共6页
环境法的主要功能是预防损害,但却不具备赔偿损害的功能。侵权责任法以填补损害为首要功能,同时具备预防损害的功能。如今大部分构建了生态损害责任立法的国家,均将生态损害责任认定为侵权责任,依据侵权责任法对生态损害责任进行认定与... 环境法的主要功能是预防损害,但却不具备赔偿损害的功能。侵权责任法以填补损害为首要功能,同时具备预防损害的功能。如今大部分构建了生态损害责任立法的国家,均将生态损害责任认定为侵权责任,依据侵权责任法对生态损害责任进行认定与归责。鉴于我国还未制定专门的生态损害赔偿责任法,现实中发生的生态损害事件,应适用侵权责任法对侵害人进行归责。由于生态损害损害赔偿数额非常高昂,很可能超出责任人的财产范围,为了实现对受损生态的充分填补,应适用个人责任与社会化责任相结合的综合填补机制,对受损生态进行恢复与补救。为了实现责任的公平分担,还应设定合理的社会化责任范围与责任分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损害 侵权责任法 救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执行机制反思与重构
20
作者 王政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3,52,共4页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为督促义务人切实履行生态赔偿义务规定了非诉与诉讼两条执行路径。结合法律规定与实践情况,对上述两种途径予以细化。在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行政性质的前提下,分别从非诉与诉讼两层面出发,为生...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为督促义务人切实履行生态赔偿义务规定了非诉与诉讼两条执行路径。结合法律规定与实践情况,对上述两种途径予以细化。在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行政性质的前提下,分别从非诉与诉讼两层面出发,为生态环境专项司法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尝试跳出现有制度困囿,将执行手段仅限于非诉手段,提高生态公益的维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 行政性质 执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