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伟 凌红波 +2 位作者 公延明 陈伏龙 单钱娟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82,共12页
塔里木河干流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作为生态输水的直接受益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于理解生态输水工程的效果和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8—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 塔里木河干流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作为生态输水的直接受益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于理解生态输水工程的效果和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8—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盐度(SI_T)5个指标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S),运用Mann-Kendall检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变异系数分析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稳定性,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驱动因素对RSEIS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8—2022年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0.023·(10a)-1,多年平均RSEIS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5 a间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区域面积占55.06%,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变化;但仍有54.59%的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由改善向退化转变的潜在风险。(3)从成因分析来看,8个影响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因子(0.534)对RSEIS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和潜在蒸散发因子双因子交互(0.659)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干流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塔里木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慧敏 张宇飞 王德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6-697,共12页
【目的】对河南省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河南焦作市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目的】对河南省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河南焦作市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_(RSE))模型,分析焦作市域20 a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人口数量、夜间灯光强度、降雨量和海拔这10个驱动因子对I_(RSE)的影响强度。【结果】1)2000、2010和2020年焦作市域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2、0.545、0.562,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部山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中部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2)研究期内,I_(RSE)的等级存在分级转化,前10 a跨等级间的转化较多,等级演变比较剧烈,后10 a跨等级间转化不多,等级演变相对较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以稳定和改善为主。【结论】本研究分析的20 a遥感生态因子中干度与湿度是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因子中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关键性因子,而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夜间灯光强度的影响力上升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模型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亚静 刘红健 +1 位作者 闫超群 马欣野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5,共10页
矿山露天开采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部分。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特征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以迁安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5期Landsat影像,集成绿... 矿山露天开采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部分。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特征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以迁安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5期Landsat影像,集成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分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Correction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CRSEI)反映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结果表明:CRSEI与指标分量的平均相关度高于分量之间的平均相关度,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良好的表征效果。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向差等级的转变,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工矿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呈交错分布特征,目前整体恢复到中等状态。5期CRSEI均值分别为0.53、0.39、0.46、0.47和0.66,2008年以后,呈增长变化趋势,修复效果显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在逐渐改善,环境水平空间差异性由2000年高低差异分布变为2022年中等均衡分布。动态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22 a间生态变好区域占比(41.43%)大于生态变差区域(33.29%),矿区生态修复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应加大修复力度,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主成分分析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在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4
作者 蒋欣洪 宋伟东 孙尚宇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8,共11页
针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不足,本研究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了盐分指标(NDSI)和荒漠化指数(DI),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SD_RSEI),选用2009、2014、2017和2021年4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对银川市2009—... 针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不足,本研究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了盐分指标(NDSI)和荒漠化指数(DI),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SD_RSEI),选用2009、2014、2017和2021年4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对银川市2009—2021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9—2021年银川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升的区域面积为5255.22 km^(2),占比为75.7%,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面积为1316.95 km^(2),占比为18.97%;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银川市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环境恶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城区;3)单因子探测影响力排序为:荒漠化指标>绿度指标>盐度指标>干度指标>湿度指标>热度指标>土地利用>降水量>气温>人口密度,各因子的交互作用提升了对SD_RSEI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荒漠化指标和干度指标是银川市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SD_RSEI能够科学地监测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可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银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和HLM模型的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姜悦 侯现慧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8-1231,共14页
本研究使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了陕西省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并利用多层次线性模型(HLM)探索分析了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向好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中等”以上的占总... 本研究使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了陕西省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并利用多层次线性模型(HLM)探索分析了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向好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中等”以上的占总面积89%,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区域集中于陕西省中部和北部。(2)在社会-生态系统中,自然地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导致二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呈现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特征。(3)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陕西省不但需要继续开展生态环境治理,而且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RSei) 多层次线性模型(HLM)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合肥市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6
作者 张引 陈丽 +1 位作者 王小红 方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73-79,共7页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2001—2021年,研究区RSEI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绿度和湿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而干度和热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在空间变化上,2001—2011年,RSEI不变区分布较零散,主城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2011—2016年,西部和北部区域RSEI值上升,南部部分区域RSEI值下降,但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6—2021年,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本文为相似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 主成分分析 动态变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RSEI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攀枝花南部为例
7
作者 李泽虹 吴青松 +1 位作者 李茜 周学铖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6-458,共13页
矿业活动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频现。为深层次、多样化评价矿业活动区生态环境质量,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它在原有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础上,引入生物多样性指数,更好地... 矿业活动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频现。为深层次、多样化评价矿业活动区生态环境质量,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它在原有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础上,引入生物多样性指数,更好地描述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以攀枝花南部地区为例,利用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计算了2000—2022年的IRSEI值,基于转移路径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分析了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开展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趋势,生态质量优良和较差的区域面积均呈现增加趋势,而中等生态质量区域面积减少。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聚集性,高度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山区,低度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两岸和城镇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干度指数(NDBS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BI),而热度指数(LST)的影响较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归因于植被覆盖度提高和生物多样性增加,而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主要受到矿业开发、石漠化和城市扩张影响。本文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物多样性 攀枝花 生态环境质量 矿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安徽沿江城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
8
作者 赵强 丁春生 +2 位作者 陶京 邓淑梅 蔡新立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1,共12页
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客观和定量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选取安徽省2000年、2009年和2020年长江沿岸五个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和安庆)的影像,计算五个城市主城... 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客观和定量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选取安徽省2000年、2009年和2020年长江沿岸五个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和安庆)的影像,计算五个城市主城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2000—2020年年安徽沿长江流域城市生态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得到改善,五市主城区RSEI均值均呈上升趋势。(2)通过对2000年和2020年RSEI进行差值计算,各城市主城区生态质量变好(RSEI变化值大于0)的面积大于变差(RSEI变化值小于0)的面积,表明五个城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向好。(3)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各城市主城区RSEI的“高-高”和“低-低”类型成片分布;且五个城市主城区RSEI的重心均向改善的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沿江城市 主城区 空间自相关 重心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模型的滇西北高山峡谷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及驱动因子分析
9
作者 张萍 庞咏 +5 位作者 陈庆松 杨坤 邹祖建 侯云花 王彩琼 冯思齐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253,共11页
滇西北高山峡谷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区内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了解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对滇西北高山峡谷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取1990年、1995年、2001年、2008年、2015年和2022年的La... 滇西北高山峡谷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区内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了解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对滇西北高山峡谷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取1990年、1995年、2001年、2008年、2015年和2022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计算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生态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对滇西北高山峡谷区1990—202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与监测。结果表明:①1990—2022年研究区RSEI均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1995年达到最低值0.450,随后持续上升,由1995年的0.450增加至2022年的0.604;②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优和良好的面积占比增加了22.03%,差和较差的占比减少了14.49%,主要以改善为主,改善区域占比高达62.42%,生态差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农耕区、城镇建设区、金沙江沿岸、低海拔植被稀疏区以及鹤庆县坝子的边坡地区,生态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植被茂盛且人类活动干扰少的山地区域;③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主要驱动因子,高程(X1)∩土地利用(X6)具有最强交互作用,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最大;④黏土区生态质量以差和较差为主,岩浆岩区生态恶化趋势明显,沉积岩区生态质量显著改善,变质岩与杂岩区则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滇西北高山峡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贺兰山矿区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研究
10
作者 杨阳 张娜 +2 位作者 白亚东 魏采用 闫亚亚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6期142-146,169,共6页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因资源开发的长期性与规模性,已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贺兰山矿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资源开采区,由于长期无序的采矿活动,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因资源开发的长期性与规模性,已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贺兰山矿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资源开采区,由于长期无序的采矿活动,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结合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卫星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K),对贺兰山矿区2003-2020年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区在长期的资源开发中受到显著的生态破坏,但近年来由于修复措施的推进,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局部区域的生态质量呈现显著提升。通过对湿度、绿度、热度和干度等指标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矿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为未来的生态治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贺兰山矿区 生态环境变化 主成分分析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间河南省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奥勇 汪雅 +3 位作者 王晓峰 吴京盛 张亦恒 李雪娇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生态环境质量是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定量地对其进行长时序动态监测与分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 生态环境质量是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定量地对其进行长时序动态监测与分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作为评价指标,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探究河南省郑州市2001—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各驱动因子影响程度。研究表明:①2001—2020年间郑州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生态环境指数呈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低、西南山地丘陵高。除2010年受高温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面积大幅增加外,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以不变和轻微改善为主。②2001—2020年间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显著,上升趋势区域占比56.34%,下降趋势区域占比42.26%。结合Hurst指数,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趋势区域未来变化以持续性特征为主,西南部生态环境质量上升趋势区域未来变化以反持续性特征为主。③驱动力分析表明,2001—202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和人口密度是影响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其解释力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因素。高程和年均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夜间灯光指数影响力逐渐增强。研究可为郑州市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Sen+Mann-Kendall HURST指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金堆矿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遥感分析
12
作者 李凤霞 张睿 +2 位作者 张怡雯 冯晓刚 胡墨清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9,共10页
为了更全面分析秦岭金堆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提出了一种把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cover change,LUCC)相结合的用于评价矿区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方法。首先,对矿区进行土地利用... 为了更全面分析秦岭金堆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提出了一种把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cover change,LUCC)相结合的用于评价矿区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方法。首先,对矿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然后,反演矿区的绿度(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湿度(WET)、干度(normalized differential building-soil index,NDBSI)、热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最后,把RSEI与LUCC相结合,对秦岭金堆矿2013—2023年的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金堆矿2013—2023年,绿度指标呈上升趋势,热度指标呈下降趋势;金堆矿2013年、2018年、2023年RSEI分别为0.574、0.621和0.65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把RSEI和LUCC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出矿区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演化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13
作者 周德荣 胡清华 +3 位作者 蔡哲 唐志伟 陈希 江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在20年来先降低后上升,高HAI主要分布在人口聚集沿海城市,高EQI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福建省大部分城镇和道路处于高HAI、低EQI的区间,山区林地处于低HAI、高EQI区间。近20年来高HAI、高EQI区域占比升高3%,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协调变化和冲突变化均占9%,冲突变化地区主要出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协调变化区域主要出现在城区外围,在城区内部也有零散分布。近10年相比前10年协调变化地区上升4%,冲突变化降低5%,说明福建省近10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福建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晓燕 谈树成 +3 位作者 张素 李永平 吴汉 王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3,共13页
[目的]沱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2000-2020年的Landsat遥... [目的]沱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2000-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以绿度、湿度、热度、干度、生物丰度指数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变异系数、一元线性回归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 geographic detector model,OPGD)对其驱动力进行探测。[结果](1)2000-2020年,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多年平均值为0.66,等级以良为主,占比为63.01%。成都周边区县、内江、自贡、泸州等城镇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呈现南北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趋势显著,轻微退化和显著退化面积占比分别为19.75%和5.88%。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以较高波动为主,占比为18.15%。(3)2000-2020年沱江流域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范围为0.769~0.870,主要分布在第1象限和第3象限,局部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范围随时间呈显著变化,景观斑块破碎化明显。(4)OPGD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夜间灯光为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口密度、气温和GDP为次要驱动因子,降水量和坡向因子影响较小。土地利用类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增强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结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研究结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模型 时空分析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模型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兴林 司建华 +5 位作者 王军德 雒天峰 程玉菲 周冬蒙 杨杨 伊丽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目的】准确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洮河流域为例,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1990—202... 【目的】准确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洮河流域为例,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1990—2020年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引入地理探测器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RSEI均值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大面积的差和较差转化为大面积的中等和良好。气候和地形对RSEI分布有正向影响,城市化对RSEI分布有负向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对RSEI为先负向后正向。气候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城镇化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强。【结论】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逐渐改善的趋势,其空间格局的变化及相应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可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结构方程模型 洮河流域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翔 闫安 +3 位作者 李杰 常舒杭 李秋染 宋晓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4-753,共10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的干扰,能更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近30多年来国家公园RSEI波动上升,表明其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生态环境质量以无显著变化和改善为主,占比分别为70.13%、25.90%;轻微退化与显著退化占比分别为2.19%、1.78%,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西北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森林和灌丛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改善,草地和荒漠以稳定为主;干度、热度、绿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交互作 用较强的因子组合主要是干度与热度、热度与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地理探测器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晓燕 李永平 +2 位作者 谈树成 刘立冰 刘飞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9-333,共15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Sen(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K(Mann⁃Kendall)检验相结合的趋势分析方法开展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s Geographic Detector,OPGD)优化了空间数据的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高,多年RSEI均值为0.63。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优为主,面积占比为61.37%。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空间上呈“成都⁃重庆核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差,中间平原丘陵地区中等,四周质量优”的分布格局。(2)Sen⁃MK趋势分析表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区域大于改善区域,两者面积之差占比为14.33%,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下降趋势,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3)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结果显示,驱动因子的最优空间尺度为5km,自然断点法、相等间隔分类、分位数分类、几何间隔分类和标准差分类5种离散方法有助于检测驱动因子的最优分类区间。绿度、湿度、热度、高程、坡度、年均气温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解释力q值大于56.95%。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是次要驱动因子。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西部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格局 驱动力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RSEI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新民市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井利 余鹏程 +2 位作者 蔡福 刘慧楠 高天娇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56-60,共5页
以辽宁省新民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年、2017年、2020年的相近月份(5—6月)Landsat 8 OLI_TRIS数据,提取4个生态因子[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 以辽宁省新民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年、2017年、2020年的相近月份(5—6月)Landsat 8 OLI_TRIS数据,提取4个生态因子[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2017年、2020年新民市RSEI的均值分别为0.397、0.348、0.506,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14—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和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区域,面积占比由62.5%降至33.2%;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和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区域,面积占比呈明显的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由21.3%先下降到18.4%后上升到37.0%。4个因子中绿度和湿度对生态环境质量起到正面作用,其中湿度的正面影响较为显著;干度和热度起到负面作用,其中干度的负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Landsat8 OLI_TRIS 遥感生态指数(RSei) 主成分分析 新民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权文婷 周辉 +4 位作者 王卫东 张煦庭 赵青兰 王旭东 陈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6-346,357,共12页
[目的]掌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运用2000-2023年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性特征、演变... [目的]掌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运用2000-2023年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性特征、演变趋势及未来发展动态,并探讨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1)关中平原城市群的RSEI整体呈上升趋势,RSEI均值增长率为0.0053/a,各市之间RSEI时空演变存在差异;(2)近24年来,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改善,但优质区域有限且呈下降趋势;(3)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城市活动强度和坡度两个主导因子的影响,同时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在多数年份中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城市活动强度和坡度是主要因素,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维护和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质量,应考虑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遥感生态指数 GoogleEarthEngine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驱动机制
20
作者 朱兴林 司建华 +5 位作者 王军德 雒天峰 程玉菲 周冬蒙 伊丽娜 杨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964-10973,共10页
为探究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和驱动机制,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RSEI评价了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为探究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和驱动机制,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RSEI评价了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了驱动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绿度和湿度指数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发挥正向改善作用,而干度和热度指数则发挥负向恶化作用。在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表现为从上游的高海拔向下游的低海拔逐渐变差的态势,且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为改善态势。总体来看,在高海拔地区,降水对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在低海拔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有重要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为因素对流域生态质量变化的解释力在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疏勒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