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7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与生态环境格局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赵良杰 王莹 +4 位作者 栾崧 杨杨 吴树诚 王喆 李录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监测数据,全面分析大湾区自1980年以来近40年间的水文、降水、地表覆盖等水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大湾区水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1980—2022年平均气温22.2℃,降雨2022.1 mm,主要变化周期约4.1 a。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1231.09 m^(3)/s、1479.63 m^(3)/s、809.42 m^(3)/s,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0.27,气候格局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水体总量出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升但局部出现退化,显著退化面积6225.98 km^(2),改善面积9537.31 km^(2);水体(含湿地)面积变化速率呈现“缓慢萎缩−加速萎缩−稳步增长−缓慢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论】提出具有开发远景的41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达234.26万m^(3)/d。大湾区具有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水源结构单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演变 应急备用水源 地质环境动力 气候变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
2
作者 于扬 王登红 +7 位作者 王伟 高娟琴 王成辉 于沨 刘善宝 阚磊 岑况 秦燕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744,共18页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理化特性测试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最大程度地反映锂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研究结果】①阐明了锂在水圈(海洋底部、地下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雪水、雨水)、岩石圈(大陆地壳、岩石、土壤)、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区域性及多场耦合作用的分布特征,分析了锂在不同地质环境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性差异。②初步总结了各圈层锂元素庞大而复杂的生物、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及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③充实完善了锂在陆地生物圈关键层中的分布特征,完善了大型锂资源基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模型,评估了人为活动(采矿)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优势生物个体(植物、动物骨骼)锂含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锂的“关键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梳理了锂缺乏与过剩的生物健康效应,为关键性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大型资源基地环境安全提供了科学支撑。【结论】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伟晶岩型锂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整体安全可控,黏土型、卤水型锂资源清洁、高效的开发利用目前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随着锂成因机制理论难题的深入研究、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模拟技术的应用,将使锂元素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理量的锂对健康有益,但生物体内锂过剩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因此,有必要持续开展不同类型锂资源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的系统研究,为我国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合理开发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环境效应 生物健康效应 关键性矿产资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赣州吉埠贡芋品质与生态地质环境关系讨论
3
作者 汪振立 张恋 +5 位作者 罗建林 李福平 雷天赐 黄长生 于东升 邓通德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866,共18页
【研究目的】研究贡芋品质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关系,探究生态地质环境造就贡芋特殊风味的生态地质学作用机理,可为芋头种植的生态地质环境选择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地质建造控制、土壤母质溯源以及土壤物理、土壤地球... 【研究目的】研究贡芋品质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关系,探究生态地质环境造就贡芋特殊风味的生态地质学作用机理,可为芋头种植的生态地质环境选择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地质建造控制、土壤母质溯源以及土壤物理、土壤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多角度切入,在贡芋核心区和对照区岩、土、水、植系统采样,矿质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系统检测;对农田土壤物理主要指标检测分析;对检测数据用多种方法处理分析,综合研究。【研究结果】(1)体现贡芋独特风味的主要指标蛋白质、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淀粉、氨基酸等均高于对照区;(2)植物必需元素K、P、Zn、S等对贡芋风味物质的形成、提高起主要作用,其次为Fe、Mg、Cl、Ni、Mn、Ca、Cu和SOM等;(3)土壤平均粒径偏小,土壤容重、紧实度较低;土壤灼烧减量、pH值适中,土壤水分、土壤Eh值较高,土壤具备良好可耕性。【结论】吉埠贡芋的独特风味是独特的生态地质环境造就优良的土壤物理、土壤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叠加效应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芋品质 土壤物理 土壤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 叠加效应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赣州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路交通工程智能遥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凯翔 姚洪锡 +3 位作者 柏华军 谢浩 李慈航 马俊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9,共10页
为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陆路交通工程遥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现状,实现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智能化升级,建立陆路交通工程智能遥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研究热点、研究机构等多... 为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陆路交通工程遥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现状,实现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智能化升级,建立陆路交通工程智能遥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研究热点、研究机构等多视角详述遥感地质调查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利用VOSviewer软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与多源遥感地质调查技术高频关键词及其关联度,并通过分类统计定量化分析得出研究热点、关联性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正由“图谱测量”向“图谱与几何测量”逐步转变,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伴随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进步,已成为本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推动着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智能化发展。未来陆路交通工程遥感地质调查技术必然是围绕“空-天-地”协同应用,针对不同遥感影像数据的特点,综合研究不同人工智能算法在各种遥感解译工作场景中的应用。因此,采用系统分析法梳理陆路交通工程遥感地质调查智能升级流程和算法映射关系,从数据智能治理、解译知识库制作、智能解译模型、智能校核验证、成果集成管理五大关键技术点,建立陆路交通工程智能遥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工程 遥感地质调查 人工智能 文献计量 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安农用地土壤硫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5
作者 黄顺生 周强 +4 位作者 张平 崔晓丹 蔡露明 李文博 徐宏婷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2-1075,共14页
【研究目的】淮安地区处于苏北平原腹地,地质背景较复杂,在地质与人为双重影响下,土壤硫元素空间变异性大,影响土壤硫元素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效应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对比不同深度、土壤类型、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的... 【研究目的】淮安地区处于苏北平原腹地,地质背景较复杂,在地质与人为双重影响下,土壤硫元素空间变异性大,影响土壤硫元素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效应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对比不同深度、土壤类型、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S含量和开展硫元素平衡状况评估,揭示硫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一步开展生态环境效应初步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全硫的平均值为388×10^(-6),远高于江苏省土壤平均值。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层次土壤分布上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全S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表现为沼泽土最高、水稻土次之、潮土最低;在不同地貌类型间,扇缘湖沼平原区最高,冲海积砂坝高地最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则表现为水浇地最高、林地最低。土壤全S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农用地土壤硫元素平衡状况评估结果表明,.年净增量为58.21 kg/hm^(2),与2004年多目标数据相比,研究区农用地土壤全S含量近15年来出现一定程度的累积。【结论】土壤硫元素分布特征与土壤深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有机质密切相关,土壤硫元素显著累积区对应设施农用大棚(种植红椒等)分布范围,成因上与硫酸钾复合肥、有机肥等大量施用密切相关。这些区域土壤已出现酸化趋势,对周围水体产生一定硫元素负荷,建议开展生态风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土壤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变化趋势 淮安 生态环境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厦门湾底质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
作者 刘春雷 曹胜伟 +4 位作者 李亚松 张媛静 李剑锋 李静 洪炳义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5,共14页
【研究目的】厦门湾生态环境治理和厦门港口建设,造成厦门湾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大,查明湾区重金属分布特征、演变及来源分析,对厦门湾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生态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测定了厦门湾87个海域底质表层沉积物中的... 【研究目的】厦门湾生态环境治理和厦门港口建设,造成厦门湾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大,查明湾区重金属分布特征、演变及来源分析,对厦门湾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生态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测定了厦门湾87个海域底质表层沉积物中的7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分布特征、富集程度,并利用因子分解及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厦门湾西港区重金属Cu(26.37 mg/kg)、Zn(122.58mg/kg)、Cr(57.25 mg/kg)含量最高,九龙江口区Pb(48.03 mg/kg)、Cd(0.25 mg/kg)、Hg(0.085 mg/kg)、As(9.35mg/kg)含量最高;西港Cu超一类标准率最高,达到25%;九龙江Zn超一类标准率次之,为20.69%。厦门湾重金属富集系数为Cu(1.01)>Cr(0.99)>Cd(0.70)>Zn(0.64)>Pb(0.63)>As(0.48)>Hg(0.33)。Cu表现为轻度富集,Cr与本底值接近。【结论】厦门湾重金属的潜在来源中矿山冶炼贡献率为36.16%、天然母岩风化22.03%、农业与生活污水排放21.98%以及化石燃料燃烧19.83%;Cu、Zn、Cd、Cr主要来源矿山冶炼,As来源分别为燃料燃烧贡献率为85.76%和农业面源污染14.16%。Pb和Hg主要受母岩风化所控制。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中、重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九龙江河口及厦门港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底质沉积物 PMF源解析 海岸带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厦门湾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承德地区土壤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地质成因及其生态环境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魏浩 卫晓锋 +7 位作者 王京彬 朱苏加 杨帆 梁钊 田晓霞 李炜 贾文茹 于开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0-1303,共14页
【研究目的】查明承德地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地质成因,为当地土壤硒的勘查及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地质调查查明该区成土母质类型,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凯氏定氮法等获取了553个土壤... 【研究目的】查明承德地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地质成因,为当地土壤硒的勘查及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地质调查查明该区成土母质类型,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凯氏定氮法等获取了553个土壤样品及66件岩矿石样品中硒及多个元素的含量,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结合地质作用分析地质成因。【研究结果】研究区成土母质大致分为9类,表层土壤中硒含量最小值为0.016mg/kg,最大值为0.743 mg/kg,平均值为0.17 mg/kg,土壤平均硒含量仅为全国土壤平均硒含量的1/2,处于缺乏等级。铁矿石、金矿石、铅锌矿石中硒含量均值分别为0.860 mg/kg、1.233 mg/kg、3.365 mg/kg,明显高于各类矿石的尾矿及围岩。【结论】承德地区土壤硒整体含量很低,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分布特征受控于地质建造。富硒土壤区域集中在隆化县南部(A区)、承德市南部(B区)(双滦区、双桥区)、宽城县东部(C区)。C区属于“岩石风化型”,与含硒量高的原生碳酸盐岩+碳质泥岩地层组合有关;B区属于“成矿伴生型”,与铅锌矿成矿过程中硒与金属硫化物的伴生关系及硒与硫的替代关系有关;A区属于“河道沉积型”,与河道沉积过程中河湖冲动力驱动、有机质的吸附作用有关。承德南部富硒区域具有发展林果经济的天然优势,围场县处于低硒环境,是引发克山病等地方病流行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分布特征 相关性分析 地质成因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承德市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南部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树田 张东丽 张艳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51-659,共9页
土壤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壤A、B层元素含量特征参数对比、表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异常特征、环境容量状况评价,认为研究区内土壤环境状况良好,但土壤污染已从城区开始,向广大农村地区扩展,农作物所需的有机... 土壤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壤A、B层元素含量特征参数对比、表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异常特征、环境容量状况评价,认为研究区内土壤环境状况良好,但土壤污染已从城区开始,向广大农村地区扩展,农作物所需的有机质及微量无素亏损严重,因此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已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地球化学 吉林 生态环境 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2
9
作者 郑万模 魏伦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8-50,共3页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 2 0 0 0年下达“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 ,开展了新一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本文首先评述了当前调查工作取得的成果及存在...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 2 0 0 0年下达“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 ,开展了新一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本文首先评述了当前调查工作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并讨论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地下水资源 生态环境地质 技术方法 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3S技术应用——以川南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许向宁 黄润秋 秦举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99-1005,共7页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3S技术 川南安宁河流域 信息技术 空间数据库 GIS RS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 被引量:120
11
作者 袁道先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3-108,共6页
提出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根据本地区国家目标及社会需求 ,以及岩溶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地质的特点 ,并结合国内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学技术新进展 ,采用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和 3S及计算机技术 ... 提出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根据本地区国家目标及社会需求 ,以及岩溶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地质的特点 ,并结合国内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学技术新进展 ,采用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和 3S及计算机技术 ,重点调查 80年代初完成 1/ 2 0万水文地质普查以来出现的新问题 ,诸如土地利状况改变 ,及相应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水源枯竭和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在工作布署上 ,一定要把岩溶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土地利用结合起来 ;在具体的操作上 ,既要认真考虑地区差别和岩溶类型的差别 ,又要认真考虑示范性作用 ,分片实施调查 ,并且注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力求在为防治灾害及水土资源永续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为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及南方石山地区发展服务的同时 ,培育出一批能把水文地质调查同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重建相结合的年青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山地区 地下水资源 生态环境 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12
作者 韩再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77-983,共7页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1999—2002年,中国在大江大河流域、沿海地区和特殊地区实施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回顾了近4年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总...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1999—2002年,中国在大江大河流域、沿海地区和特殊地区实施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回顾了近4年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总结归纳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展望了今后如何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更好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建设 环境保护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内容和方法初探——以祁连山西段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建平 李麒麟 柳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06-1012,共7页
以祁连山西段1∶25万酒泉幅、昌马幅区域地质调查为例,探讨了在中国类似的寒区旱区利用遥感手段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的内容、方法,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为在新一轮1∶25万区调中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和研究提供研究实例。
关键词 寒区 旱区 生态环境 遥感调查 内容及方法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地质调查的新任务——关于地质—生态环境调查新概念的探讨 被引量:14
14
作者 朱裕生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2期122-126,共5页
提出确定地质环境的自然状态,查明危及生态环境的各类因素,预测未来地质环境的变迁,营造人类最佳生存环境和评价环境效益的地质—生态环境调查的新概念。地质—生态环境调查除完成传统的基础地质调查任务外,还必须评价生态环境,应... 提出确定地质环境的自然状态,查明危及生态环境的各类因素,预测未来地质环境的变迁,营造人类最佳生存环境和评价环境效益的地质—生态环境调查的新概念。地质—生态环境调查除完成传统的基础地质调查任务外,还必须评价生态环境,应用当代高精度、数字化、深层次的观察手段,确保填图质量。将全国分为经济区的、营造地质环境的、基础地质调查的和海洋的4类填图区,并以长江经济带的地质—生态环境调查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任务 类别 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 环境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态环境地质系统工程修复大西北农业金三角地区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景星 谢良珍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8-19,共2页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大西北地区一些原来生机勃勃的、富饶的农业金三角,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它应该引起我们去做战略反思.下面笔者以民勤绿洲为例,讨论这些问题.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地质系统工程 西北 农业金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吉隆沟南北向构造及其工程地质安全制约
16
作者 刘函 孙先锋 +4 位作者 郭镜 张士贞 苟正彬 李俊 王保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9-1164,共16页
【研究目的】吉隆沟将是未来西藏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区段,但是对该区基础地质特征认识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南北向构造的认识不足可能造成潜在的工程建设风险。【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节理统计、音频大地电磁... 【研究目的】吉隆沟将是未来西藏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区段,但是对该区基础地质特征认识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南北向构造的认识不足可能造成潜在的工程建设风险。【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节理统计、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热调查及U系测年方法系统刻画吉隆沟南北向断层与节理构造特征,分析与南北向构造相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风险。【研究结果】吉隆沟南北向断层普遍规模较小,少数切穿高喜马拉雅带,同时还是吉隆盆地的控盆断层。吉隆盆地的形成及沉积演化受控于其东界与内部4条南北向正断层,盆地东界断层附近震积岩及内部大量同沉积断层指示盆地具间歇性活动特征。南北向节理呈区域透入性分布,应力分析显示受控于与南北向裂谷相似的应力场。【结论】吉隆沟南北向构造潜在的工程地质风险源包括全新世活动性及其对区域地热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提出南北向构造是吉隆沟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盆地 南北向构造 工程地质风险 地质调查工程 吉隆沟 喜马拉雅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平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前景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9
17
作者 孟瑞芳 杨会峰 +3 位作者 包锡麟 徐步云 李磊 李谨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规水资源供水方向、开发利用模式和供水规模分类数据统计,依据各省(直辖市)非常规水资源供水规划及配置目标,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该区非常规水资源主要包括微咸水、再生水、淡化海水、雨洪水,其中微咸水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等地,供水前景为5.43×10^(8)m^(3);再生水利用以北京、天津等大中型及工业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34.22×10^(8)m^(3);淡化海水利用以天津等滨海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4.19×10^(8)m^(3);雨洪水利用较分散。[结论](1)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存在土壤盐渍化风险,需加强水盐调控。(2)再生水用于河流生态补水,沿线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体未受到明显污染;地下水浅埋区开展再生水灌溉,会增加硝酸盐污染风险;建议将高风险的新兴污染物纳入再生水利用监控体系。(3)海水淡化尾液浓盐水、冷却热水可能改变天然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构成与多样性,应予以关注。(4)雨洪水利用可降低污水入河的水质风险,但过度利用可能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城市区适度扩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水资源 微咸水 再生水 海水淡化 雨洪水 开发利用模式 供水规模 生态环境效应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京津冀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质量调查结果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沉积相元素组成特征与物质来源
18
作者 周亚龙 郭志娟 +3 位作者 王乔林 刘飞 王成文 宋云涛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4-726,共13页
【研究目的】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不同沉积相内土壤元素含量及其组成分布规律、控制影响因素及其沉积物质来源,为研究区域古地理、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监测获... 【研究目的】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不同沉积相内土壤元素含量及其组成分布规律、控制影响因素及其沉积物质来源,为研究区域古地理、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监测获取的表层土壤元素含量数据,通过元素含量或比值示踪等多元统计方法,揭示了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与表生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冲湖积平原亚区土壤具有低SiO_(2)和Na_(2)O,高Al_(2)O_(3)、Fe_(2)O_(3)、MgO、CaO、K_(2)O和Na/Rb特征;冲洪积平原亚区土壤具有高SiO_(2)和Na_(2)O,低Al_(2)O_(3)、Fe_(2)O_(3)和Ca/Ba特征。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常量元素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源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控制,同时表生环境对常量元素的贫化富集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源区目前处于以斜长石风化为主的中等化学风化程度阶段,风化产物未遭受钾交代影响。区内各沉积相土壤样品成土母质物源主要来自雄安新区西侧太行山隆起的成熟大陆石英质物源区,同时在冲湖积平原亚区的洼地小区内还存在部分少量的样品成土母质来源于基性火山岩物源区和中性岩火成物源区。【结论】土壤元素含量、元素比值、元素组合(Rb–U–Ga、Fe–Mg–Ni–V均一化累加和)等地球化学指标特征能有效指示区内各沉积相环境,对成土母质特性具有示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地球化学指标 沉积相 物源示踪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鹤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及其生态环境讨论
19
作者 王建坡 危凯 +1 位作者 李越 李启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3-631,共9页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纪的叠层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剖面测量和镜下观察,于白果坪灯影组白云岩中识别出平直纹层、Stratifera层状、微波状纹层三种层状叠层石和一种Baicalia柱状叠层石。【研究结果】研究认为上述的叠层石类型分别对应周期性暴露(前两种类型)、潟湖(微波状)和潮间带—潮下带上部(柱状)的生态位。对比与白果坪剖面灯影组同期叠层石的形态及分布规律,可知形成叠层石的微生物群落强烈受控于古水深等环境条件。层状叠层石生态区间宽,柱状及其他形态叠层石仅见于局限地区,多样性较低。【结论】扬子区碳酸盐岩台地长期稳定的大范围潮坪环境造成的广泛分布浅水生态位和局限分布较深水生态位,是导致灯影组沉积期叠层石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系 灯影组 叠层石 环境 浅水生态 地质调查工程 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拴厚 赵金祥 +2 位作者 陆爱明 李海平 崔建堂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4期382-389,共8页
黄土高原区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多发性强 ,危害严重。治黄重点在中游 ,中游关键在地质生态环境的改善。笔者较系统论述了本区自然地理、国土资源、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黄土高原隆升机制... 黄土高原区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多发性强 ,危害严重。治黄重点在中游 ,中游关键在地质生态环境的改善。笔者较系统论述了本区自然地理、国土资源、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黄土高原隆升机制和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基岩及第四纪地质、矿产和景观旅游资源、生态地质等地质生态综合调查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黄土高原 地质生态环境 综合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