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良生态灌木多刺蔷薇的引种栽培及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1
作者 李爱平 李生俊 李小华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24-26,44,共4页
对耐盐性优良生态灌木多刺蔷薇在呼和浩特市树木园进行了首次引种栽培。本文从研究和利用角度对多刺蔷薇的分布、生长规律、抗逆性等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经济价值及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 生态灌木 耐盐性 引稗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区灌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 被引量:15
2
作者 宁晨 闫文德 +2 位作者 宁晓波 梁小翠 王新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55-2563,共9页
采用直接收获法和实测数据,以贵州省贵阳市区天然灌木林内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及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灌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含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灌木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3.16 t/hm2,其中木本植物层生物量为12.46 t/hm2;草... 采用直接收获法和实测数据,以贵州省贵阳市区天然灌木林内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及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灌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含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灌木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3.16 t/hm2,其中木本植物层生物量为12.46 t/hm2;草本植物层为3.74 t/hm2;凋落物层为6.96 t/hm2,分别占植被层生物量的53.08%、16.15%、30.05%。木本植物25种的碳含量范围为445.91—603.46 g/kg;草本植物6种的碳含量为408.48—523.04 g/kg;凋落物层碳含量为341.01—392.81 g/kg;土壤层碳含量为5.73—26.68 g/kg。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88.34 t/hm2,其中植被层为8.10 t/hm2;凋落物层为2.56 t/hm2;土壤层为77.68 t/hm2,分别占系统总碳储量的9.17%、2.89%、87.94%。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城市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灌木生态系统 生物量 碳含量 碳储量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灌木生态系统的干旱化趋势及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亚林 丁忆 +2 位作者 胡艳 陈静 范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54-2062,共9页
大量研究表明,21世纪全球气温将持续升高,干旱将不断加剧,具有超强抗旱能力的灌木在未来的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灌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其总面积超过了我国陆地面积的20%。本研究旨在通过计算中国... 大量研究表明,21世纪全球气温将持续升高,干旱将不断加剧,具有超强抗旱能力的灌木在未来的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灌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其总面积超过了我国陆地面积的20%。本研究旨在通过计算中国灌木生态系统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来分析其干旱变化趋势及其对灌木生态系统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灌木生态系统的SPEI在1961—2013年间总体上呈显著地下降趋势,但其趋势在1992年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表明中国灌木生态系统正在持续地干旱化,并且在最近二十几年干旱化加剧。我们还分析了不同灌木生态系统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对SPEI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不同的灌木生态系统类型对SPEI变化的响应不同。夏季,高寒荒漠灌木半灌木、温带荒漠灌木半灌木和温带落叶灌木EVI与SPEI变化显著正相关,而亚高山常绿灌木和亚热带常绿灌木EVI则与SPEI的变化显著负相关。温带落叶灌木EVI与春季SPEI变化显著正相关,但却与秋季和冬季的SPEI显著负相关。此外,亚热带常绿灌木EVI还与春季SPEI变化显著正相关。从空间上来看,北方的灌木生态系统比南方的灌木生态系统对干旱的变化更加敏感,同时,南方湿润地区的灌木在生态系统尺度也体现了较强的抗旱能力。在全球持续干旱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灌木生态系统EVI对干旱变化的响应将有助于对区域生态系统过程变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生态系统 EVI SPEI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