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TOPOG在温带山地小流域的应用——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董晓红 于澎涛 +5 位作者 王彦辉 王金叶 王顺利 刘贤德 徐丽宏 吴旭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7-484,共8页
TOPOG模型是基于热带森林小流域研究而开发的生态水文过程模型。为了检验该模型在模拟温带小流域森林水文影响方面的适用性,本文应用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2001年和2002年生长季的生态水文数据,运用TOPOG模型的“水量”模式模拟了流域的林... TOPOG模型是基于热带森林小流域研究而开发的生态水文过程模型。为了检验该模型在模拟温带小流域森林水文影响方面的适用性,本文应用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2001年和2002年生长季的生态水文数据,运用TOPOG模型的“水量”模式模拟了流域的林冠截留、蒸散与径流等生态水文过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TOPOG模型能准确的模拟雨量为5~25 mm的次降雨截留量;也能较准确的模拟海拔2730~3100 m的青海云杉林总蒸散量及其组成,以及海拔2700~2800 m的阳坡草地总蒸散量;模拟的生长季小流域径流量与实测值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山地 祁连山 生态水文过程 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 TOP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35
2
作者 吴燕锋 章光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588-2598,共11页
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水文格局及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对流域、区域乃至我国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湿地生态水文模型是揭示湿地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介绍了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概念、内涵、构建方... 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水文格局及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对流域、区域乃至我国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湿地生态水文模型是揭示湿地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介绍了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概念、内涵、构建方法及分类,回顾了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论述了目前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研究应用的重点领域:湿地生态水文调控与生态补水、流域湿地生态恢复重建与水资源综合管控和气候变化下湿地生态水文变化评估与应对策略。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加强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水文格局 生态水文过程 生态水文模型 生态水文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土壤—水文相互作用及生态水文模型参数的动态表述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喜 宋琪峰 +1 位作者 高满 孙一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2-368,共7页
植被与土壤、水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水文模型和植被变化生态水文效应评估研究的重点.虽然陆面植被指数等动态变化对流域截留、蒸散发等水量、能量平衡项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植被地下生物量变化如何改变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 植被与土壤、水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水文模型和植被变化生态水文效应评估研究的重点.虽然陆面植被指数等动态变化对流域截留、蒸散发等水量、能量平衡项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植被地下生物量变化如何改变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进而影响入渗和径流等水文过程研究相对缺乏.本文综述国内外植被变化对土壤、水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植被变化水文响应的阈值效应和尺度效应、植被变化下的土壤水力参数时变特征定量表述及其与植被、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的关系.在生态水文模型中,考虑植被因子对土壤水力参数影响的动态表达可以提高植被变化下水文效应模拟和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土壤水力参数 水文过程 生态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场的多参数生态水文学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班璇 李大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2,15,共6页
收集了葛洲坝修建以来中华鲟产卵场20多年的系列水文资料和中华鲟产卵量资料,在分析了中华鲟产卵期水位、水深、流速、流量等水文要素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P-Ⅲ型生物分布曲线作为理论分布曲线,建立了产卵场的流量频率模型和水位频率模... 收集了葛洲坝修建以来中华鲟产卵场20多年的系列水文资料和中华鲟产卵量资料,在分析了中华鲟产卵期水位、水深、流速、流量等水文要素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P-Ⅲ型生物分布曲线作为理论分布曲线,建立了产卵场的流量频率模型和水位频率模型,并分析了中华鲟在产卵期10月和11月分别产卵的概率值。在分析产卵场水文要素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以水位、水深、流量、流速等水文参数为自变量,以中华鲟繁殖亲鱼尾数、产卵量为倚变量,构建了多参数生态水文学模型,并率定了相应的系数,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本项研究为三峡工程的优化调度提供设计理论依据,对中华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洲坝 中华鲟 频率模型 产卵概率 多参数生态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56
5
作者 董李勤 章光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9-436,共8页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并且未来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模式也会发生改变。从气候变化对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下湿地水文与生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并且未来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模式也会发生改变。从气候变化对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下湿地水文与生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从中发现,当前全球气候背景下的湿地生态水文学正在从单一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为主要对象,发展成为以研究气候-水文-生态三者相互作用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现关于气候变化影响下水文-生态之间的关系多集中于单向作用的研究,特别是水文过程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较多,缺乏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湿地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机理的全面认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机制研究已经成为水文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基于物理机制的湿地生态水文模型,逐渐成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湿地生态水文响应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湿地 生态水文 生态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于文颖 周广胜 +1 位作者 迟道才 徐德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3,共5页
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研究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水文机制的新学科。综述了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植被对水文过程各个环节包括降水截留、湿地蒸发散、径流过程等的影响及其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湿地生... 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研究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水文机制的新学科。综述了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植被对水文过程各个环节包括降水截留、湿地蒸发散、径流过程等的影响及其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重点,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水文过程 生态水文模型 蒸发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47
7
作者 章光新 武瑶 +1 位作者 吴燕锋 刘雪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7-749,共13页
基于湿地生态水文研究文献计量分析,透视国内外有关湿地水文、生态水文和水资源等领域的重大研究计划和重要学术会议,系统总结了湿地生态水文学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研究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和快速... 基于湿地生态水文研究文献计量分析,透视国内外有关湿地水文、生态水文和水资源等领域的重大研究计划和重要学术会议,系统总结了湿地生态水文学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研究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和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后) 3个阶段,列举了重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并重点阐述了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基于对国际湿地生态水文学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热点的综合分析,未来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主要向基于"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湿地生态水文相互作用机理及耦合机制、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性调控、湿地"水文-生态-社会"耦合系统互作机理及互馈机制和基于湿地生态需水与水文服务的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等方向发展。最后,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出了未来中国湿地生态水文学优先发展方向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水文过程 湿地生态水文模型 湿地生态水文调控 气候变化 水资源综合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春杰 王根绪 +3 位作者 胡宏昌 李太兵 刘光生 任东兴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8-33,共6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脆弱的态系统日益引起生态水文、全球变化和工程建设等研究者的关注,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全球变化的多年冻土区响...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脆弱的态系统日益引起生态水文、全球变化和工程建设等研究者的关注,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全球变化的多年冻土区响应、水循环过程、生态水文界面耦合研究以及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等研究进展,揭示了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多年冻土区生态水文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生态水文 气候变化 生态水文模型 水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水文演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冠南 刘登峰 +4 位作者 栾金凯 白涛 黄强 冯九梁 林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8-56,共9页
流域水资源配置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选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时,需要了解在规划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下,旱区生态水文系统的演化状态。基于塔里木河水资源配置方案,应用干旱区河岸植被生态水文演化模型,模拟了英苏断面地下水位和植被覆盖度... 流域水资源配置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选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时,需要了解在规划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下,旱区生态水文系统的演化状态。基于塔里木河水资源配置方案,应用干旱区河岸植被生态水文演化模型,模拟了英苏断面地下水位和植被覆盖度的演化过程,并分析了水资源配置方案的生态水文效果。结果显示:规划水平年2020年推荐采用连续丰水年情景,在此情景下,英苏断面每年过水142 d,平均地下水位为829.78 m,植被覆盖度的平均值为0.492 3。与其他3个情景(平水年、枯水年、丰平枯)相比,它的过水时间、地下水位和植被覆盖度都更大。规划水平年2030年推荐采用连续丰水年情景,与其他3个情景(平水年、枯水年、丰平枯)相比,它的过水时间、地下水位和植被覆盖度都更大。在新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下,如果保障下游的生态用水,若干年后下游植被可以明显恢复。生态水文演化模型的模拟结果为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评价和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生态水文模型 生态水文演化过程 社会水文 塔里木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降水资源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阳辉 曹建生 张万军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6期173-177,共5页
生态水文学是一个可定义和发展的学科,是在不同时空尺度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探讨生态水文过程。山地的生态格局和水文过程对下游景观有重大的影响。针对山区干旱缺水、水生态退化以及水灾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从林草地水文生态效应角度,... 生态水文学是一个可定义和发展的学科,是在不同时空尺度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探讨生态水文过程。山地的生态格局和水文过程对下游景观有重大的影响。针对山区干旱缺水、水生态退化以及水灾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从林草地水文生态效应角度,探讨山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进展,山地降水资源调控技术措施和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降水资源调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包括面积定额法、潜水蒸发法、植物蒸散发量法、水量平衡法、生物量法、基于遥感技术的计算法等,各种方面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不同;生态水文模型有SWAT模型、SWIN模型、EcoHAT模型等,不同的模型应用领域不一;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措施包括降水资源的就地利用—入渗水利用,如坡改梯工程、集水造林种草工程以及适时深耕技术等;降水资源的叠加利用—径流水利用,如淤地坝工程和坡面集水造林种草工程等;以及降水资源的间接利用—蒸发水利用三个方面,如黑色覆盖技术、砾石覆盖技术和土壤覆盖技术等。以河北太行山区为例,分析得出造林坡地的径流系数明显低于裸岩坡地。山地水旱灾害形成机制与水资源调控利用技术的研究、坡地与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研究等方面应是未来山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生态水文过程 生态水文模型 生态需水量 降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初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洋 张翔 +1 位作者 王孟 邓志民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1-36,112,共7页
系统研究鄱阳湖洲滩湿地大气-植被-土壤-地下水系统生态水文过程对于鄱阳湖湿地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修水和蚌湖之间的洲滩为研究对象,通过耦合降水截留、蒸散发、植被根系吸水、土壤水运动和地下水运动模块,构建了鄱阳... 系统研究鄱阳湖洲滩湿地大气-植被-土壤-地下水系统生态水文过程对于鄱阳湖湿地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修水和蚌湖之间的洲滩为研究对象,通过耦合降水截留、蒸散发、植被根系吸水、土壤水运动和地下水运动模块,构建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生态水文模型,并对蒸散发、土壤湿度和地下水位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的生态水文特征,研究成果能够为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过程 生态水文模型 土壤湿度 水分运移 鄱阳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水文耦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舒媛 严登华 +3 位作者 李扬 胡东来 俞烜 张明珠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共5页
在明确生态水文学概念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生态水文耦合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生态水文耦合研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即生态水文研究内容和范围纷繁复杂,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尺度转化是解决生态水文耦合的关键;生态水... 在明确生态水文学概念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生态水文耦合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生态水文耦合研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即生态水文研究内容和范围纷繁复杂,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尺度转化是解决生态水文耦合的关键;生态水文学的机理探索是解决紧密耦合的基础;实现生态水文的紧密耦合是生态水文耦合研究的终极目标。文中还探寻并阐述了解决生态水文耦合模型的切入点,即物理参数传递和树木年轮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 生态水文耦合模型 耦合点 尺度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育宁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0年第4期7-9,17,共4页
生态水文过程模拟要求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我国生态水文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多借鉴于其他学科的模型。目前,流域水文模型普遍被分为集总式模型(Lumped model)和分布式模型(Distributed model)两种类型。集总式参数模型没有考虑流域内部各... 生态水文过程模拟要求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我国生态水文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多借鉴于其他学科的模型。目前,流域水文模型普遍被分为集总式模型(Lumped model)和分布式模型(Distributed model)两种类型。集总式参数模型没有考虑流域内部各地理因素的空间变化,一般采用优势、均值等方法来处理非线性自然过程,具有明显的缺陷。分布式参数模型考虑了自然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性,将区域或流域分成一些有一定的拓扑关系研究单元,假设这些单元内部是均一的,采用有限差、有限元等数值方法求解,具有较强的物理基础,是生态水文过程模拟模型的发展方向。而RS与GIS在模型中的广泛应用,则被认为是流域模型从集总式到分布式转化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模型 集总式模型 分布式模型 GIS&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鱼类分布的生态水文因子建模及分析(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天蛟 刘刚 +2 位作者 Thomas A.Worthington Shannon K.Brewer Dan E.Storm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37-245,共9页
人类活动干扰下河流自然水势改变,导致鱼类栖息地环境变化。为准确分析影响鱼类分布的生态水文环境,该文以美国阿肯色河流域的国家级濒危小型鱼类:产漂流性卵鲤鱼(Arkansas River Shiner,Notropis girardi,ARS)为例,根据其繁殖期特有的... 人类活动干扰下河流自然水势改变,导致鱼类栖息地环境变化。为准确分析影响鱼类分布的生态水文环境,该文以美国阿肯色河流域的国家级濒危小型鱼类:产漂流性卵鲤鱼(Arkansas River Shiner,Notropis girardi,ARS)为例,根据其繁殖期特有的水文条件需求,选取流域40个水文站点的日径流数据,分别计算历史时期(1950-1962年)和当前时期(1990-2010年)的3个繁殖期生态水文因子:高流量,较高流量历时及断流历时。每个生态水文因子分别结合其他25个环境因子,基于最大熵理论(Max Ent)构建物种分布模型。运用经典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Parolo等提出的模型转移前后预测结果的Spearman’s rho相关系数,评价模型的自适应性(model fit)和转移能力(transferability)。3个模型在两个时期的ROC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均大于0.95,模型转移前后预测结果的Spearman’s rho相关系数均大于0.6。研究分析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及转移性。3个生态水文因子中,高流量对模型的贡献率最大,对该种鱼类在两个时期的潜在分布影响最显著。不同的历史时期,物种的潜在适生概率随同一生态水文因子的变化呈现出了不一致的变化趋势。3个模型均预测出ARS的潜在生境有相同的空间变化趋势。该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与濒危鱼类提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生态系统 最大熵(MaxEnt)模型 生态水文因子 繁殖期 产漂流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地下水位调控方法与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翟家齐 刘宽 +3 位作者 赵勇 董义阳 王丽珍 姜珊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适宜的地下水位是干旱区绿洲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从地下水生态水位的调控机理、调控方法、调控模型和应用实践入手,综述了干旱区绿洲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控的研究进展: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是干旱区绿洲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控的理论基... 适宜的地下水位是干旱区绿洲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从地下水生态水位的调控机理、调控方法、调控模型和应用实践入手,综述了干旱区绿洲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控的研究进展: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是干旱区绿洲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控的理论基础,掌握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响应关系是关键;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开发利用是实现地下水位调控的三个主要途径,不同调控方法在作用环节、适用性及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不同的研究重点,目前形成了以水资源配置、水循环过程和生态过程为核心的三类调控模型;建议继续深化强人类活动影响下干旱区绿洲生态水文响应机理与演变规律研究,构建基于调控措施-循环转化-响应反馈的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绿洲 地下水生态水位 调控机理 调控方法 生态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桉树生长用水模型构建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挺 苟思 +3 位作者 刘超 贺宇欣 庄文化 刘铁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7-194,共8页
[目的]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按树生长和用水过程,为种植和管理桉树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将桉树生长过程模拟中叶生物量和根生物量的计算和其用水特征联合起来,实现两大框架的耦合。在国内外各选取一个研究区,即澳大利亚的Tumbarumba... [目的]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按树生长和用水过程,为种植和管理桉树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将桉树生长过程模拟中叶生物量和根生物量的计算和其用水特征联合起来,实现两大框架的耦合。在国内外各选取一个研究区,即澳大利亚的Tumbarumba和广东省的纪家林场,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在Tumbarumba站点:(1)模型模拟的2001—2014年平均蒸散量为819mm,实测的年平均蒸散量为867mm。(2)胸高直径、林分材积、树高、植株密度4个参数平均模拟精度分别为71%,93%,88%,95%。在纪家站点:(1)模型模拟的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蒸散量为1 068mm,实测蒸散量为1 069mm。(2)胸高直径、林分材积、树高、植株密度4个参数平均模拟精度分别为94%,89%,95%,99%。[结论]系统动态模型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桉树的生长以及用水情况,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该模型仍有改进的空间,可以从提高模型稳定性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生长模型 生态水文模型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大型引黄灌区蒸散发长期变化特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雷慧闽 蔡建峰 +1 位作者 杨大文 王凤娇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7,共5页
采用生态水文模型模拟黄河下游大型引黄灌区———位山灌区1984—2006年的水量平衡过程,分析蒸散发量的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位山灌区多年平均蒸散发量为596mm,占降雨和灌溉总量的82%;小麦和玉米生长期内多年平均蒸散发量分别为284mm... 采用生态水文模型模拟黄河下游大型引黄灌区———位山灌区1984—2006年的水量平衡过程,分析蒸散发量的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位山灌区多年平均蒸散发量为596mm,占降雨和灌溉总量的82%;小麦和玉米生长期内多年平均蒸散发量分别为284mm和314mm,分别占降雨和灌溉总量的99%和71%;降雨量的年际变异性较大,但受灌溉的影响蒸散发量的年际变异性较小,且无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作物主要生长期内蒸散发量的年际变化主要与潜在蒸发量有关;蒸散发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潜在蒸发量和作物生长过程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夏玉米 冬小麦 生态水文模型 位山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同化技术的延河流域绿水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海根 杨胜天 周旭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12-1119,共8页
分别利用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和分布式耗水过程模型(DEPM)对延河流域延安水文站以上区域进行水文过程模拟,并应用拓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对2个模型的绿水(实际蒸散发)模拟结果进行同化处理,从而优化了研究区的绿水量并得出... 分别利用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和分布式耗水过程模型(DEPM)对延河流域延安水文站以上区域进行水文过程模拟,并应用拓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对2个模型的绿水(实际蒸散发)模拟结果进行同化处理,从而优化了研究区的绿水量并得出绿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模拟期,DTVGM的月尺度效率系数(NSCE)达到了0.83,水量平衡相对误差为-1.97%,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水文过程;DEPM的水量平衡相对误差为-1.81%,能较好地模拟流域的水量平衡;DTVGM和DEPM模拟的流域2010年平均绿水量分别为378.52 mm和375.55 mm,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与站点观测值比较,DTVGM和DEPM模拟绿水的NSCE分别是0.76和0.59,DEPM的结果具有更多的空间变化信息。同化结果表明EKF算法能综合优化2个模型的模拟结果,同化后DTVGM模拟研究区的平均绿水量为376.34 mm,NSCE为0.78;同化后研究区绿水标准差为40.37mm,比同化前增加了7.79 mm,绿水空间分布体现了更多的空间变化信息,同时,空间分布时格局也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数据同化 生态水文模型 绿水 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固沙灌木影响深层土壤水分的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定海 李新荣 陈永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73-3279,共7页
灌木是我国沙漠地区主要的优势植物类型,固沙灌木的存在有益于沙丘的固定进而有利于退化沙漠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基于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50多年的人工植被区长期观测研究,建立生态-水文模型模拟了该地区固沙灌木盖度和深层土壤水分... 灌木是我国沙漠地区主要的优势植物类型,固沙灌木的存在有益于沙丘的固定进而有利于退化沙漠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基于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50多年的人工植被区长期观测研究,建立生态-水文模型模拟了该地区固沙灌木盖度和深层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固沙灌木的建立改变了沙区原有的生态-水文过程,在固沙灌木建立40多年后,固沙灌木的盖度和深层土壤水分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灌木盖度逐渐稳定在(10±0.9)%左右,而深层土壤水分稳定在(2.58±0.2)%左右。因此,在年均降雨量为186mm的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土壤水分的最大植被承载力为:灌木和生物土壤结皮的盖度分别维持在10%和60%,深层土壤水分维持在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灌木 灌木盖度 深层土壤水分 生态-水文模型 腾格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