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汪金明 马宁 +2 位作者 范丽丽 袁立来 张洪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0,共14页
近年来,由于海上吹填、疏浚、挖沟等用海活动日趋频繁,导致相关海域悬浮物浓度急增,悬浮物已成为海洋水域中较为普遍的污染物。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海洋生物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本文首先简述了悬浮物对海... 近年来,由于海上吹填、疏浚、挖沟等用海活动日趋频繁,导致相关海域悬浮物浓度急增,悬浮物已成为海洋水域中较为普遍的污染物。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海洋生物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本文首先简述了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影响的作用方式,然后重点综述了悬浮物对不同种类海洋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包括:底栖类、浮游生物、鱼类、虾蟹类;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性大小。目前,有关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多限于急性致死效应及应激效应。悬浮物的浓度、粒径大小和组成成分,以及海洋生物种类、年龄阶段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悬浮物的生态毒性。在对比分析悬浮物对不同种类海洋生物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得出悬浮物对海洋生物毒性大小大致为:海洋甲壳类>鱼类>浮游藻类,海洋甲壳类对悬浮物最为敏感,因此海上施工作业应重视对海洋甲壳类的保护。此外,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的致死浓度在实际海水环境中几乎很难达到,反而相对低的浓度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效应却是长期的、慢性的,但其后果不容忽视。在评价海洋工程的生态影响时,需要重视评估悬浮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长期效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级别警戒浓度,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海洋生物 急性毒性 海上施工 生态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芘、1,2,4-三氯苯对土壤高等植物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68
2
作者 宋玉芳 周启星 +3 位作者 许华夏 任丽萍 宋雪英 龚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945-1950,共6页
测定了草甸棕壤条件下 ,菲、芘、1 ,2 ,4-三氯苯对高等植物 (小麦、白菜、西红柿 )根伸长抑制率以及复合污染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菲、芘、 1 ,2 ,4-三氯苯浓度与植物根伸长抑制率呈显著线性或对数相关 (p=0 .0 5 )。 3种化学品对植物... 测定了草甸棕壤条件下 ,菲、芘、1 ,2 ,4-三氯苯对高等植物 (小麦、白菜、西红柿 )根伸长抑制率以及复合污染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菲、芘、 1 ,2 ,4-三氯苯浓度与植物根伸长抑制率呈显著线性或对数相关 (p=0 .0 5 )。 3种化学品对植物根伸长抑制的强弱顺序为 1 ,2 ,4-三氯苯 >菲 >芘。这与 3种化学品的水中溶解度大小显著相关。小麦是 3种供试植物中对有机污染物最敏感植物。菲、芘、1 ,2 ,4-三氯苯复合污染主表现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4—三氢苯 有机污染物 土壤污染 高等植物 根伸长抑制率 生态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抗生素及其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8
3
作者 徐永刚 宇万太 +2 位作者 马强 周桦 姜春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7,共17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抗生素类药物用于在医疗、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由于其机体代谢率低,大部分以原药或代谢物的形式经由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进入环境中,造成抗生素在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残留。这些残留的抗生素会导致潜在的环境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抗生素类药物用于在医疗、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由于其机体代谢率低,大部分以原药或代谢物的形式经由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进入环境中,造成抗生素在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残留。这些残留的抗生素会导致潜在的环境风险,其中最严重的是会诱发和传播各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本文介绍了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归趋和残留状况,并且对其所引起的生态毒性效应以及ARGs进行总结,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生态毒性效应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Pb、Zn和Cd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长友 王修林 +1 位作者 孙百晔 苏荣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4-268,共5页
采用现场调查、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重金属Cu、Pb、Zn、Cd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重金属浓度较低时处于非检测毒性生长状态,在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处于毒性生长状态,毒性效应随... 采用现场调查、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重金属Cu、Pb、Zn、Cd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重金属浓度较低时处于非检测毒性生长状态,在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处于毒性生长状态,毒性效应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重金属离子与生物活性离子的竞争吸附是造成2种不同生长状态的原因.建立非检测毒性效应模型,获得Cu、Pb、Zn、Cd对东海原甲藻的非检测毒性浓度(NDEC)分别为4.1,45.2,131.7,138.9μg/L.2003年5月调查海区溶解态Cu、Pb、Zn、Cd浓度范围分别为1.0~5.8,0.10~0.57,3.8~7.5,0.01~0.05μg/L,Cu浓度超过其NDEC的面积达49%,估计造成东海原甲藻生物量降低5%,浓度最高的海区降低24%,Pb、Zn、Cd等对东海原甲藻的NDEC高于调查海区的浓度,不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态毒性效应 模型 东海原甲藻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贺美 陈文杰 +3 位作者 田磊 陈广宇 谢瑶 向廷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8-119,共12页
页岩气压裂作业过程产生大量压裂返排液,这类废液富含有毒且致癌的芳香烃、有毒金属和铀、钍、镭等放射性物质、石油类添加剂等,具有可生化性差和难处理的特点。这类废液若不经任何处理就进行排放,将给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和... 页岩气压裂作业过程产生大量压裂返排液,这类废液富含有毒且致癌的芳香烃、有毒金属和铀、钍、镭等放射性物质、石油类添加剂等,具有可生化性差和难处理的特点。这类废液若不经任何处理就进行排放,将给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和风险。目前尚不清楚它们的生态毒性效应。论文从涪陵页岩气开采基地采集了4口开采井(2号井、6号井-1、6号井-2和9号井)的压裂返排液,采用国家废水测试标准分析4种压裂返排液的水质理化指标,采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大型溞(Daphnia magna)等标准毒性试验生物探究压裂返排液污染物体系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并研究水质理化指标与压裂返排液综合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的所有压裂返排液样品均具备较大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以斜生栅藻的96 h的半数效应浓度(96 h-EC_(50))或大型溞的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96 h-LC_(50))和毒性单位(TUa)为评价指标进行生态毒性分级,4个位点压裂返排液的生态毒性均为中毒及以上。压裂返排液的重金属、阴阳离子及有机物含量与其综合毒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污染物成分与其藻类综合毒性无显著相关性。但Li、V、Cu、Ga、Rb、Ba等6种重金属及Na+、Cl-等2种阴阳离子对压裂返排液的溞类综合毒性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Li>Ga>Ba>Cl->V>Na+>Rb>Cu。因此,在对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时,这些与毒性相关的污染物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化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斜生栅藻 大型溞 生态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姜瑢 李勖之 +1 位作者 王美娥 陈卫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061-9070,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及基于生态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及标准。准确评价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实现生态风险评估及预警与管控的重要基础。针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问题,分别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特征、评价方法、评价终点、暴露-效应关系构建、生态毒性效应外推,以及群落水平与复合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目前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主要是基于单物种的急性毒性测试,利用个体和亚个体水平的指示物作为评价终点,缺乏针对群落及生态系统高水平评价终点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污染物尤其是复合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3方面的工作1)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评价终点的筛选;2)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及影响机制研究;3)土壤复合污染联合毒性效应定量评价及其不确定性研究。以期为准确评价实际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的真实生态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制定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等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生态毒性效应评价 生态风险 评价终点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方媛瑗 丁惠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10,共9页
长期以来,抗生素大量用于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促进牲畜生长。由于抗生素机体代谢率较低,进入人类和动物体内后不能被完全吸收,大部分抗生素以原药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入环境中,造成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环境中的抗生素会对水体和土壤介质产... 长期以来,抗生素大量用于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促进牲畜生长。由于抗生素机体代谢率较低,进入人类和动物体内后不能被完全吸收,大部分抗生素以原药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入环境中,造成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环境中的抗生素会对水体和土壤介质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甚至还会诱导抗性基因的产生,给人类生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文章介绍了抗生素的使用和污染现状,着重分析了抗生素对水生态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的毒性效应,对抗生素抗性基因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做出了相应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生态毒性效应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氯酚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诗生 王芳 蒋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94-1902,共9页
五氯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在曾经使用过五氯酚的国家和地区的土壤和沉积物可以检测到五氯酚的残留,甚至残留五氯酚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综述了五氯酚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吸附机制与影响因素、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及其影响因素、... 五氯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在曾经使用过五氯酚的国家和地区的土壤和沉积物可以检测到五氯酚的残留,甚至残留五氯酚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综述了五氯酚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吸附机制与影响因素、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富集、生态毒理机理和效应。同时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五氯酚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环境行为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酚 土壤生态系统 吸附机制 生物降解 生物富集 生态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缺氧-好氧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进出水的毒性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薛柯 薛银刚 +4 位作者 许霞 江晓栋 刘菲 施昕澜 顾铭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1-129,共9页
为了准确评估厌氧-缺氧-好氧(A2/O)处理工艺对废水毒性的削减效率,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和小鼠L929细胞毒性实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通过毒性当量(TU)法、平均毒性(AvTx)法、毒性指数(TxPr)法、最敏感测... 为了准确评估厌氧-缺氧-好氧(A2/O)处理工艺对废水毒性的削减效率,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和小鼠L929细胞毒性实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通过毒性当量(TU)法、平均毒性(AvTx)法、毒性指数(TxPr)法、最敏感测试(MST)法和潜在生态毒性效应(PEEP)法对常州市6家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综合废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进水和出水的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敏感程度最高,3种受试生物的毒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理化达标的污水处理厂出水仍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效应,出水毒性较大的是综合污水处理厂,排入受纳水体后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A2/O处理工艺对各污水处理厂进水的毒性削减较好,其中对制药废水的毒性削减最高,AvTx、TxPr、MST和PEEP的毒性削减率分别为99.45%、99.64%、99.48%和69.66%。与AvTx、TxPr、MST法相比,PEEP法能够更综合地评价废水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毒性评价 成组生物毒性测试 潜在生态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存温度与时间对市售饮用矿泉水和纯净水有毒物质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雪平 闵敏 +3 位作者 孙雅婷 范漪 余在旺 贺美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3期15-22,共8页
由于饮用便捷、水质洁净、富含微量元素等优点,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深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宜饮用。例如,饮用时应以不加热、冷饮或稍加温为宜,不宜煮沸饮用;储存时应置于干燥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 由于饮用便捷、水质洁净、富含微量元素等优点,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深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宜饮用。例如,饮用时应以不加热、冷饮或稍加温为宜,不宜煮沸饮用;储存时应置于干燥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文章以两种市售饮用矿泉水与两种市售饮用纯净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矿泉水或纯净水的藻类生态毒性效应作为评价指标,主要针对炎热的夏天汽车内高温与暴晒的储存条件,研究了储存温度与储存时间对市售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有毒物质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矿泉水与两种纯净水储存于50—70℃的大部分条件下,均呈现藻类生态毒性效应,均释放出有毒物质。且随着储存温度的升高,它们的藻类生态毒性效应增强,说明释放出的有毒物质含量更高、毒性更大。而储存时间为1—5 d时,对两种矿泉水与两种纯净水有毒物质的释放影响不明显。这为人们选择合适的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储存条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的安全饮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泉水 纯净水 塑料 储存温度 储存时间 藻类生态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