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土地复垦区农田景观生态格局优化和生态重建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保莲 焦俊党 +3 位作者 马守臣 李华超 张合兵 朱帅蒙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16-121,133,共7页
以河南省辉县市聚宏农业生态园为例,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了园区不同尺度上景观格局优化和生态重建规划研究。实践表明,园区尺度重点进行了景观格局优化,建设/优化生态廊道和生态防护工程,增加景观连接度和农田景观异质性;功能区尺... 以河南省辉县市聚宏农业生态园为例,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了园区不同尺度上景观格局优化和生态重建规划研究。实践表明,园区尺度重点进行了景观格局优化,建设/优化生态廊道和生态防护工程,增加景观连接度和农田景观异质性;功能区尺度重点进行了景观美化和生境优化,提高各区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景观结构上,优化后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类型更加多样,布局更加均匀,绿地廊道生态连通作用增强。将土地复垦和景观生态重建有机结合,提高土地整治中农田生态服务功能,对保障园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抗干扰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生物多样性 农田景观生态 生态格局优化 生态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乡生态格局优化方法——以海南省文昌市木兰湾地区概念规划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5-70,共6页
研究表明,城乡生态安全问题与区域生态格局密切相关。文章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为支撑,提出了生态安全的三大约束表征,即生态服务约束、生态风险约束和生态健康约束,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乡生态格局优化方法,即基于生态服务约... 研究表明,城乡生态安全问题与区域生态格局密切相关。文章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为支撑,提出了生态安全的三大约束表征,即生态服务约束、生态风险约束和生态健康约束,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乡生态格局优化方法,即基于生态服务约束确定城乡开发的规模和总量;基于生态风险约束锁定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基于生态健康约束构建以生态流为基础的结构性生态联通网络。文章详细介绍了该方法在海南省文昌市木兰湾地区概念规划中的应用,以期为类似的城乡规划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格局优化 生态服务约束 生态风险约束 生态健康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V-ERI-MCR评价的嘉陵江流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光容 蒋贵国 周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5,共12页
[目的]分析嘉陵江流域景观生态格局,旨在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固生态系统从而降低生态风险,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动态当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价结果识别... [目的]分析嘉陵江流域景观生态格局,旨在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固生态系统从而降低生态风险,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动态当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优空间尺度的景观生态风险(ERI)评价结果确定生态阻力面,再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的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结果](1)2005—2020年嘉陵江流域ESV呈北高南低格局和呈波动增长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增加2.10×10~(10)元,林地贡献率最高(50%),依次为草地(25%)、耕地(14%)。(2)嘉陵江流域适宜分析粒度和幅度分别为150,750 m。2005—2020年ERI呈西北部高,中南部低格局和呈逐年降低趋势。(3)整个生态网络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共识别出生态源地11个,总面积36297.19 km^(2),潜在生态廊道365条,生态节点133个。其中,重要生态廊道47条,重要生态节点39个。(4)建设的重点生态保护区作为新增生态源地,为嘉陵江流域限制开发区域。新增道路型生态廊道6条,绿带型生态廊道3条,河流型生态廊道13条,生态节点24个。[结论]优化后嘉陵江流域生态网络密度增加,贯穿了全方位的生态源地,整体连通度得以提升。研究成果可为流域生态格局修复、生态保护策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 生态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支持下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 被引量:53
4
作者 赵筱青 王海波 +1 位作者 杨树华 徐晓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892-4910,共19页
以防治水土流失和维护景观整体生态优化为目标,选择我国滇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和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资源利用格局整体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以防治水土流失和维护景观整体生态优化为目标,选择我国滇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和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资源利用格局整体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和生态格局组分,探讨山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途径。结果表明:(1)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成本距离加权"制图分析工具,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方法是可行的;(2)将水平生态过程作为一种对景观的控制过程来对待,以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为保护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MCR)模型,构建了对土地资源整体生态功能起维护作用,对源内物种的迁移或扩散过程具有关键作用的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生态格局组分;(3)基于MCR阻力值建立的频率序列及拐点图,拐点两侧的土地利用类型异质性较大,可以作为划分土地功能分区的临界点,以此划分出有利于生态安全的核心源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农业耕作区和居民生活区等6类土地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空间格局生态优化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GI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疆绿洲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优化策略——以拜城县为例 被引量:34
5
作者 王正伟 王宏卫 +4 位作者 杨胜天 刘勤 高一薄 衡嘉尧 张惠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104,共14页
识别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优化新疆县域生态空间结构,对促进绿洲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拜城县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定结果确定生态保护的核心“源”区,利用最小阻力模型,结合GIS空间分... 识别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优化新疆县域生态空间结构,对促进绿洲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拜城县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定结果确定生态保护的核心“源”区,利用最小阻力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及CA-Markov模型,识别拜城县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探究生态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完善县域生态空间网络体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拜城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逐年上升,其中水源涵养、废物处理价值量增长最高,不同服务类型增长率差异较小。(2)分析2009、2016、2019拜城县生态安全格局特征发现,县域生态安全布局整体存在“源”地分布不均、廊道结构破碎且网络化程度低、生态脆弱区面积较大的现状特征。(3)基于2009、2016、2019年生态保护格局,同时依据生态“源”地及生态保护重要性用地的变化趋势,模拟2029年生态“源”地及其重要性等级区域分布,结合县域自然地理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提出构筑“两带、三功能、四区、多中心、十廊道”的拜城县生态空间布局体系,为绿洲地区生态安全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拜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洪雅县森林破碎化分析及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基于MSPA与MCR模型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雷雪 沈一 +2 位作者 王倩娜 邓靖琳 高黄根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3期36-42,共7页
文章运用MSPA与MCR模型,对2005—2018年洪雅县森林破碎化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构建森林生态空间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2005—2018年洪雅县森林破碎化程度增强,且中北部地区森林破碎化情况最为显著,森林完整性指标总体下降465%,破... 文章运用MSPA与MCR模型,对2005—2018年洪雅县森林破碎化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构建森林生态空间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2005—2018年洪雅县森林破碎化程度增强,且中北部地区森林破碎化情况最为显著,森林完整性指标总体下降465%,破碎度和连通性指标总体上升分别为264%和303%,基于MSPA模型提取出2个森林孤岛修复区、10个森林核心修复区,通过MCR模型生成33条森林潜在廊道,并划定森林核心区、森林管控区、森林过渡区以及可建设区4个森林用地管控区域。最后提出“整体修复-组团管控-优化布局-限制扩张”4类森林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为洪雅县森林保护与可持续规划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分析法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森林破碎化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 四川洪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优化布局 被引量:14
7
作者 康洁铭 刘雨 +3 位作者 朱晓伟 金昌东 孙硕 张宝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5-1025,共11页
识别与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胶东半岛为研究区,通过生态重要性评价确定初步生态源地区域,与自然保护区数据进行匹配度验证后进一步整合至生态源地,利用夜光数据模拟人类活动强度,校正基... 识别与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胶东半岛为研究区,通过生态重要性评价确定初步生态源地区域,与自然保护区数据进行匹配度验证后进一步整合至生态源地,利用夜光数据模拟人类活动强度,校正基于不同地类赋值得到的生态阻力面,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区。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半岛陆域生态源地面积为3296.85 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78%;除生态源地外,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开发建设区占比分别为32.21%、30.22%和26.86%;识别生态廊道13条,总长度为624.5 km;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对区域内生态安全格局各组分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依托自然水系、丘陵、山地,提出构建以“一廊、一带、四区、四组团”为核心的生态廊道组团网络化的布局体系,实现胶东半岛区域全方位、复合型、网络化的生态空间结构。研究可为推进胶东半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生态空间保护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乡村生态规划方法 被引量:15
8
作者 倪凯旋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8-123,共6页
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是研究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村庄规划建设的有效技术方法,而按照尺度理论,村域尺度是乡村生态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和村庄建设控制的关键尺度。郑州市西南部生态带区域内的村庄规划通过分析景观指数... 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是研究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村庄规划建设的有效技术方法,而按照尺度理论,村域尺度是乡村生态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和村庄建设控制的关键尺度。郑州市西南部生态带区域内的村庄规划通过分析景观指数的内涵与特征,选择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密度指数(PD)和边界密度指数(ED)实施乡村生态格局优化的预案研究,并提出可作为该地区乡村规划编制、方案评价和建设管理依据的景观格局指数的优化值。结果显示,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于保护乡村生态格局并适应村庄发展建设需求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村域尺度 生态格局优化 规划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