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文明阈值和绿值二步测度:指标-指数耦合链方法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智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2-224,共13页
拟破解生态文明测度和评价的现存难题:在指标选取方面,评价目标模糊,指标筛选的主观性强,缺乏结构化方法,导致指标泛化,与一般环境经济评价混淆;在测度标尺方面,无法确定生态文明阈值,对不同文明阶段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导致一些非生态... 拟破解生态文明测度和评价的现存难题:在指标选取方面,评价目标模糊,指标筛选的主观性强,缺乏结构化方法,导致指标泛化,与一般环境经济评价混淆;在测度标尺方面,无法确定生态文明阈值,对不同文明阶段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导致一些非生态文明区域的排名反而靠前;在应用价值方面,综合指标值失去生态经济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排名数字,导致测度结果不便于理解和运用。为此,依据文明演化的共生理论创立指标-指数耦合链方法,用以导出生态文明测度的阈值和绿值二步指数。依次运用扎根理论法、PSIR及SEM结构模型、足迹家族法、Lotka-Volterra模型等工具,构建从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到二步指数的结构化耦合链。全过程始终聚焦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产业与生态的互利共生性:以定性科学属性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复合系统的结构模型为纽带,以生态文明阈值和绿值二步指数定量模型为归宿点。其中,阈值用产业受力指数、生态受力指数和共生度指数3项指数进行衡量,合称为阈值指数;而绿值用1项综合反映区域产业与生态的总量、共生程度和均衡程度的绿值指数进行衡量。据此进行区域生态文明的二步测度。第一步,基于阈值指数的阶段或资格判定:通过产业与生态的共生性,考量被测区域是否进入生态文明门槛,"未入门"区域处于哪一个文明阶段。第二步,基于绿值指数的水平判定:通过产业与生态的互利共生程度,考量"入门"区域的生态文明水平。研究表明,指标-指数耦合链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单纯指标体系综合法或指数函数法的缺陷和难点,而且能够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如此,不仅能够避免生态文明测度结果与物质文明"成正比"的弊端,而且能够通过从生态文明二步指数回溯至指标体系的逆向解耦,分析出导致生态文明问题的根本原因,便于提出切中肯綮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测度 评价指标 生态文明指数 共生理论 LOTKA Volterr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健商指数的提出及其实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付伟 刘媛 赵俊权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8-201,共4页
生态文明健商指数是结合“健商”概念提出的用于评价生态文明健康状况的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健商指数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定量得出体系中各指标比重,结合模糊分析法计算出生态文明健商指数的数值,根据生态文明健商指数的正负来判... 生态文明健商指数是结合“健商”概念提出的用于评价生态文明健康状况的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健商指数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定量得出体系中各指标比重,结合模糊分析法计算出生态文明健商指数的数值,根据生态文明健商指数的正负来判断生态文明的健康状况。文章选取2009~2013年的数据计算我国整体的生态文明健康状况,得出5年间我国由不健康状态(生态文明健商指数为-0.133)逐渐转变为亚健康状态(生态文明健商指数为0.191,但其内部准则层出现负值),今后应着重从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两方面着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健商 生态文明健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刁尚东 刘云忠 成金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61-63,共3页
文章以广州市这个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目标,分析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突出矛盾,运用政府政策、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指标,通过设计的生态文明指数计算模型,分析广州市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特大型城市 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生态文明水平评价 被引量:38
4
作者 成金华 彭昕杰 冯银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2-113,共12页
宜居宜业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可以分为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两类城市在宜居宜业水平提升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生态文明评价的重点也不同。因此,分别构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差异化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宜居宜业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可以分为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两类城市在宜居宜业水平提升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生态文明评价的重点也不同。因此,分别构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差异化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对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十分必要。以中国35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和湖北省7个中小城市为对象,具体分析评价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基本评价体系应该从国土空间优化、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制度建设四个维度进行构建。(2)我国大城市面临着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而中小城市则面临着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差异化指标体系应基于不同规模城市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3)2011—2015年,我国城市的生态文明指数处于小幅波动的状态,总体趋势向好。大城市中生态文明指数较高的,往往具有经济与环境均衡发展的特点,且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中小城市生态文明指数较高的,各维度发展平衡,无明显弱势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优化 生态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评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吴旭晓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4-142,共9页
从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资本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健康化和民生福祉化6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拉格朗日函数优化综合权重法对2013 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26个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利用系统动... 从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资本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健康化和民生福祉化6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拉格朗日函数优化综合权重法对2013 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26个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利用系统动态方程实证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生态化、生态资本化和资源集约化水平总体较低。(2)生态文明指数相对领先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广东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生态文明指数相对滞后的地区基本位于西北地区,宁夏一直处于倒数第一位置。(3)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创新能力不足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政府管理和开放发展分别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核心驱动因素,城镇化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首要驱动因素。基于补短板的考量,应提升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加快东部地区生态资源网络化、产业化步伐,强化中部地区环境治理,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权重 生态文明指数 驱动因素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评价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润羊 张贵祥 +1 位作者 胡曾曾 冯军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8-196,共9页
通过构建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特点和不足。研究表明:京津冀三地的生态文明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呈现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相对较低的总体格局。对于北京市而言,生态... 通过构建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特点和不足。研究表明:京津冀三地的生态文明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呈现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相对较低的总体格局。对于北京市而言,生态文明总体水平上升明显,但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方面相对不足。对于天津市来说,与北京基本保持同趋势上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较快,但资源利用水平下降明显。就河北省而言,其生态文明水平与京津两市之间的差距较大,经济增长质量和环境质量是河北生态文明水平的相对短板,但近年来生态文明的进步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生态文明指数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化的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奇 缪婧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12-218,共7页
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全生态"解读,从生态环境和文明生态化两个方面,构建涵盖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建设、物质文明生态化、政治文明生态化、精神文明生态化5个方面共计31项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识别与引导生... 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全生态"解读,从生态环境和文明生态化两个方面,构建涵盖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建设、物质文明生态化、政治文明生态化、精神文明生态化5个方面共计31项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识别与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方向,通过构造生态状况指数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运用衡量差异的熵值赋权法对2015年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的状态与建设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建设力度整体上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内部的结构差异,针对不同地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方向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 指标体系 熵值法 生态文明建设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进步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基于河南省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郭跃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0-184,共5页
在1995-2014年河南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生态文明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VAR模型,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和生态文明年变动指数都受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和生态文明年变动指数影响,当期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文明提高没有影响,但从长期来... 在1995-2014年河南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生态文明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VAR模型,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和生态文明年变动指数都受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和生态文明年变动指数影响,当期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文明提高没有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利于生态文明水平逐年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逐年提高也有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方差分解表明生态文明年变动额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较大,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生态文明年提高幅度的促进作用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变动指数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 V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及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昊 张林波 +4 位作者 宝明涛 郝超志 虞慧怡 王世曦 罗仁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1-670,共10页
“2+26”城市是我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地区之一.为量化评估“2+2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在全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技术方法,基于双基准渐进法评估了2015年和2017年“2+26”城市生态... “2+26”城市是我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地区之一.为量化评估“2+2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在全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技术方法,基于双基准渐进法评估了2015年和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揭示了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的短板;对比分析了2015—2017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年际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空气质量改善对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中国指数(ECC)得分为64.98分,整体上达到一般水平,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短板.②2015—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ECC得分增加了3.64分,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及全国平均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其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贡献指标.③2015—2017年“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相对较小,这可能与气象条件变化、大气治理成效的滞后效应有关.研究显示,“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突出短板,应优化国土生态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协同发展机制,补齐短板,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6”城市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双基准渐进法 生态文明中国指数(E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