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杰 王晓晶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4-222,共9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基于2009—2019年我国2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且通过了一...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基于2009—2019年我国2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揭示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推进节能降耗、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创新进而降低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机理;异质性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资源型城市和中东部城市的碳减排效应更明显。据此提出了优化生态文明示范区政策、加强绿色创新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等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碳排放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兰秀娟 胡哲能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54,共17页
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当下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我国2009-2021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DID(Differences-in-Differences)方法探究了生态... 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当下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我国2009-2021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DID(Differences-in-Differences)方法探究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影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上升后小幅下降的特征,且在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以及工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可以通过提升政府环境治理水平、促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高公众环境关注度三个渠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应加快推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经验,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路径,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生态环境质量 政府环境治理 工业企业绿色转型 公众环境关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评价——以湘江源头为例 被引量:27
3
作者 熊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081-5091,共11页
结合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欧洲环境局的DPSIR环境管理模型引入到其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评价当中,阐述了其分析评价的四个核心要点,并据此从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40个指标建立... 结合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欧洲环境局的DPSIR环境管理模型引入到其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评价当中,阐述了其分析评价的四个核心要点,并据此从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40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粗糙集理论和方法,就其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分析评价,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结果表明:一是DPSIR模型能够很好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信息,模型显示,可通过增强"驱动力"、降低"压力"、优化"状态"、妥对"影响"、全面"响应"等途径来增强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二是从指标权重和研究的结果来看,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正向影响且权重较大的指标,要重视其正向影响并积极推动其效应最大化,对一些制约或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负向指标,要严格做好控制工作并减少其影响效应。三是研究得出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宁远、江华和蓝山三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生态社会、经济和制度的"驱动力"持续增强,生态资源和环境"状态"不断改善,生态社会和经济"影响"逐渐合妥,生态社会、经济和环境"响应"全面迅速,但经济转型、资源和环境"压力"仍然亟待降低。建议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的要求着手,对照目标,弥补差距,推动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DPSIR模型 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湘江源头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水平评价与改进对策——福建省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施生旭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73,共7页
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发展路径可以通过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与生态制度等五个方面来实现,以此设计一套涵盖与符合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福建省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第一个单位,因... 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发展路径可以通过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与生态制度等五个方面来实现,以此设计一套涵盖与符合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福建省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第一个单位,因此文章选取福建省为评价对象,对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水平为3.21分,属于均衡发展区域,而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相对劣势。最后,立足实际,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促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生态文明建设 评价体系 综合评价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陈军 肖雨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101,共15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探究典型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机理和内在规律,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探究典型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机理和内在规律,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了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碳减排成效总体优于全国其他地区,示范区建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福建、贵州和云南的碳减排成效较为突出,江西的碳减排成效尚不明显;环境规制、结构优化、生态碳汇等因素在示范区碳减排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生态碳汇的中介效应较为突出。尽管示范区建设未诱发明显的技术创新中介效应,但是,技术创新在抑制示范区碳排放过程中发挥着直接显著的作用。为此,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以“双碳”为目标导向的生态系统治理多元规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强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双碳”目标 合成控制法 碳减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路径与政策措施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宜红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必由之路,也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优势明显、生态产业基础良好和生态实践经验丰富,正是江西... 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必由之路,也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优势明显、生态产业基础良好和生态实践经验丰富,正是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基础条件,但也存在GDP至上的政绩考核观、经济发展仍然不足、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因此,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培育生态经济体系、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四方面提出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主要路径,进而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生态经济政策、提高民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如何影响绿色发展福利? 被引量:13
7
作者 郭庆宾 熊婉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29,共12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更是践行以民生福祉为价值归宿的生态民生观的应有之义。以较少的生态损耗较大程度实现由环境水平改善带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升,是绿色发展福利的核心内涵。该研究在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更是践行以民生福祉为价值归宿的生态民生观的应有之义。以较少的生态损耗较大程度实现由环境水平改善带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升,是绿色发展福利的核心内涵。该研究在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绿色发展福利影响的理论机制基础上,运用2006—2020年中国23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倍差法实证检验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政策对绿色发展福利的作用效果与影响机理,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与空间邻近效应探索。研究发现: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绿色发展福利,且此结论在更换样本数据、排除其他政策干扰以及采用PSM⁃DID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②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主要通过其政策规划中所提到的发展绿色科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格局三条作用途径,实现对绿色发展福利的提升作用。③政策效果存在地区异质性,其在大规模城市与东、中部地区作用效果显著。④生态文明试点政策存在空间邻近效应,其对本地与邻近地区绿色发展福利水平的提升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针对上述结论,该研究从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区际协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在生态门槛内实现绿色发展福利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绿色发展福利 多期倍差法 邻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能否提高农业绿色效率?--基于湖南省的经验数据 被引量:17
8
作者 陆杉 熊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101,共12页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Undesirable Output模型测算了湖南省2007-2016年80个县市的农业绿色效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双重差分法(DID)检验了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Undesirable Output模型测算了湖南省2007-2016年80个县市的农业绿色效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双重差分法(DID)检验了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于农业绿色效率的净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于农业绿色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可以使农业绿色效率增长6.7%,多种稳健性检验均证明了这一提升作用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该政策效应存在一段滞后期,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在短期内,作用强度随着时间的推后而不断增强。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政策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来推动农业绿色效率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农业绿色效率 Undesirable Output模型 PSM-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居民增收的影响——基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9
作者 胡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240-246,共7页
基于2005—2017年我国2516个县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和县级层面经济发展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县域层面示范区设立与农村居民增收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且经过... 基于2005—2017年我国2516个县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和县级层面经济发展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县域层面示范区设立与农村居民增收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且经过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西部地区县域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最大,对中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对东部地区县域农村居民收入为抑制作用;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在中位数以下地区的农民收入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收入在中位数以上地区的农民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居民增收 双重差分法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莉莉 肖鸿波 秦海波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94,共5页
文章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政策试点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合成控制等方法探究生态文明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不同环境规制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生态文... 文章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政策试点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合成控制等方法探究生态文明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不同环境规制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建设能显著促进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政策的实施效果在西部地区最强,中部地区次之,在东部地区不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促进创新人员流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改善初始制度环境进而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省份的绿色技术创新有抑制作用,即产生了虹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绿色技术创新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推进邵阳林业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考
11
作者 吴名蒙 王歧民 《林业与生态》 2024年第12期20-22,共3页
邵阳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邵阳样板”,为邵阳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目标和路径。新时代,新要求,邵阳林业部门要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及优势邵阳地处国家“两... 邵阳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邵阳样板”,为邵阳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目标和路径。新时代,新要求,邵阳林业部门要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及优势邵阳地处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屏障的中心区域,是湘西南重要生态屏障,湖南四大重点林区之一。这些优势和条件为邵阳林业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抢抓机遇 林业产业 生态屏障 生态格局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湘西南 重点林区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月福建 党史上的今天
12
作者 《福建农机》 2021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18年3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再现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建宁德期间反腐倡廉和抓作风整顿的往事。2006年3月5日至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qu... 2018年3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再现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建宁德期间反腐倡廉和抓作风整顿的往事。2006年3月5日至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2014年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1932年3月18日至21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长汀召开,选举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张鼎丞任主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工农兵代表大会 反腐倡廉 福建宁德 《政府工作报告》 作风整顿 张鼎丞 人民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史上的今天
13
作者 《福建稻麦科技》 2021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18年3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再现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建宁德期间反腐倡廉和抓作风整顿的往事。2006年3月5日至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 2018年3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再现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建宁德期间反腐倡廉和抓作风整顿的往事。2006年3月5日至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2014年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反腐倡廉 福建宁德 《政府工作报告》 作风整顿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 深入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春:绿色强市大崛起
14
作者 汤小明 吴琼 +1 位作者 卢坚雯 杨志勇 《江西农业》 2020年第13期30-30,共1页
宜春市贯彻"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和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宜春生态环境优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宜春市贯彻"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和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宜春生态环境优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力争把宜春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迈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步伐。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已认证绿色食品产品150个,有机产品55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3个。绿色有机农产品数占全省23%,居全省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地理标志 生态环境优势 有机产品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绿色食品 绿色有机农业 绿色崛起 战略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