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浜塘对稻田退水污染物的净化效能及其配置规模分析
1
作者 张迎颖 王岩 +4 位作者 牛昶昊 姜智绘 郭文景 刘海琴 张志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6-1654,共9页
生态浜塘是南方水网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技术体系的末端环节,因地制宜建设与农田面积相匹配的生态浜塘以有效拦截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物、最大程度上降低面源污染排放负荷,对于农村水环境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对小流... 生态浜塘是南方水网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技术体系的末端环节,因地制宜建设与农田面积相匹配的生态浜塘以有效拦截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物、最大程度上降低面源污染排放负荷,对于农村水环境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对小流域汇水路径末端的浜塘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生态支浜和深度净化塘;沿水流方向在生态浜塘沿程设置4个采样点,监测周年水体TN、N H_(4)^(+)-N、TP浓度和COD的变化,分析生态浜塘的周年净化效能,并探讨适应农田面积的生态浜塘配置规模。结果表明:生态浜塘对TN、N H_(4)^(+)-N、TP和COD的沿程总削减率均值分别为40.1%、47.7%、27.3%和38.1%。生态浜塘对TN、TP和COD的沿程总削减率稻季均高于油菜季。冬季低温条件下,深度净化塘对TN、TP和COD仍然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根据氮、磷流失量和生态浜塘对氮、磷的净化能力估算浜塘的配置规模,农田与生态浜塘的面积比例约为23∶1~29∶1;根据径流体积估算浜塘的配置规模,农田与生态浜塘的面积比例约为21∶1~33∶1。后续进一步开展蓄浑排清方式及初期径流蓄存量的深入研究,以降低生态浜塘的配置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支浜 深度净化塘 农田退水 氮磷 配置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