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农田生态排水沟渠氮削减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秦沂樟 白静 +3 位作者 赵健 谢崇宝 杨延梅 罗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9-400,共12页
为研究长江流域农田生态排水沟渠对总氮(TN)的削减效果,本研究收集长江流域生态排水沟渠的639项野外现场试验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和K-W检验方法探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沟渠类型、强化措施类型、温度范围和进水浓度范围等因子对生... 为研究长江流域农田生态排水沟渠对总氮(TN)的削减效果,本研究收集长江流域生态排水沟渠的639项野外现场试验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和K-W检验方法探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沟渠类型、强化措施类型、温度范围和进水浓度范围等因子对生态排水沟渠TN削减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田生态排水沟渠中,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多种人工植被对TN削减效果最好,平均削减效率为47.72%;沟渠类型为边坡半衬砌(沟壁材质为部分混凝土,沟底材质为全土)对TN去除效果最佳,其平均削减率为58.18%;强化措施类型中,添加基质类和设置拦截类强化措施的生态排水沟渠对TN削减效果最好,其平均削减效率为54.24%;气温处于>25~35℃时生态排水沟渠TN削减效果更有效,而在低温环境下可以通过种植耐寒植物(绿狐尾藻、黑麦草等)提高削减率;沟渠进口TN浓度多数集中在>2~4 mg·L^(-1)之间,沟渠出口TN浓度主要分布在0~2 mg·L^(-1)之间,TN进口浓度为>2~4 mg·L^(-1)时沟渠TN削减效果最佳;不同浓度条件下,沟渠选择种植多种人工植被,对沟壁进行半衬砌,设有强化措施都能有效提高TN的净化效果;TN削减效率与水力停留时间、沟渠长度、水深呈现正相关;在多种因素最优的情形下,TN表面去除负荷随着TN进口浓度增大而增大。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农田生态排水沟渠选择多种人工挑选的植被、沟渠类型选择边坡半衬砌、同时添加基质类和设置拦截类强化措施更能有效地削减TN,并且控制气温在>25~35℃和进口浓度为>2~4 mg·L^(-1)来削减TN,另外延长沟渠长度和控制水体的水深、水力停留时间可更好地削减T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生态排水沟 农业面源 Mann-Whitney U检验 K-W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混凝土的农田生态排水沟构建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和玉璞 洪大林 +4 位作者 徐烁 芮旭倩 杨幸福 芮卫国 芮伟宏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16,21,共4页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以多孔生态混凝土为基质构建农田生态排水沟,研究新型农田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基于多孔生态混凝土技术构建的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TN、TP的去除率大于土质...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以多孔生态混凝土为基质构建农田生态排水沟,研究新型农田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基于多孔生态混凝土技术构建的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TN、TP的去除率大于土质及混凝土排水沟,有效增强了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稻田施肥后10 d,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TN的去除率均值为86.57%,分别较土质(82.05%)及混凝土排水沟(83.55%)增加4.52%及3.02%;对稻田排水中TP的去除率均值为37.86%,分别较土质(25.62%)及混凝土排水沟(33.53%)增加12.24%及4.33%。研究结果完善了农田生态排水沟的构建技术,可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生态排水沟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啮合型生态排水沟护砌设计及其稳定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杨阳 陈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3-247,共5页
农田排水沟数量多,分布广,具有排除农田地面水和降低地下水的双重功能。因其边坡稳定与降渍深度的需要农田土质排水沟口宽一般都在2 m以上,占用耕地较多,跨沟建筑物投资也较大。寻求一种既节地、投资省,又稳定、生态、透水的农田排水沟... 农田排水沟数量多,分布广,具有排除农田地面水和降低地下水的双重功能。因其边坡稳定与降渍深度的需要农田土质排水沟口宽一般都在2 m以上,占用耕地较多,跨沟建筑物投资也较大。寻求一种既节地、投资省,又稳定、生态、透水的农田排水沟护砌结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尤为重要。在保证排水沟透水与生态的基础上,以边坡稳定为前提,以最小口宽和最小混凝土用量为目标,提出一种新型的啮合型生态排水沟设计方案,通过对其在不同土质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其具有稳定性好,兼具节地、投资省、施工方便又透水、生态等多种特点,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生态农田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沟道治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沟 生态排水沟 啮合砖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生态沟与湿地削减农田排水污染物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霍轶珍 曾祥 +3 位作者 郭富强 陈辉辉 胡振 徐红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47,共8页
为探索农田排水污染物治理模式,基于河套灌区生态排水沟-人工湿地系统示范建设项目,于2023年7—9月份开展生态排水沟、人工湿地、生态排水沟-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农田排水污染物拦截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主要测定总氮(TN)浓度、总磷(TP)... 为探索农田排水污染物治理模式,基于河套灌区生态排水沟-人工湿地系统示范建设项目,于2023年7—9月份开展生态排水沟、人工湿地、生态排水沟-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农田排水污染物拦截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主要测定总氮(TN)浓度、总磷(TP)浓度等水质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模式的生态排水沟和人工湿地对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采用斜茎黄芪、黄花草木犀、紫花苜蓿、生物球基质和生物片基质处理的生态排水沟对TN和TP的消减效率分别为21.09%和23.84%、12.06%和26.67%、20.08%和34.15%、23.65%和20.56%、19.92%和25.83%;挺水植物区对TN和TP的消减效率分别为24.28%和17.89%,沉水植物区对TN和TP的消减效率分别为10.21%,其中紫花苜蓿处理模式与生物球基质处理模式的生态排水沟分别对TP和TN去除效果较好,挺水植物区和沉水植物区分别对TP和TN去除效果较好。生态排水沟-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37.55%和11.47%,能够较好实现对污染物的逐级拦截吸附净化,进而对氮磷污染物具有明显的去除净化效果,有利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排水沟 人工湿地 污染物 净化效果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