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公平性研究
被引量:
8
1
作者
刘峰
张运
+1 位作者
顾长梅
徐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4-698,共5页
通过对人均生态承载力内涵的扩展,提出了生态承载系数的概念。从多个时间断面出发,计算2001—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选取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和COD排放4个评价因子,构建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
通过对人均生态承载力内涵的扩展,提出了生态承载系数的概念。从多个时间断面出发,计算2001—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选取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和COD排放4个评价因子,构建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的计算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安徽省SO2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高于0.4的警戒线,能源消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接近0.4的警戒线,水资源消耗和COD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均处于相对平均等级。(2)总体来看,省内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淮南,经济较发达城市合肥和沿江工业城市安庆、芜湖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性的主要因子,需要优化资源环境分配;皖南山区城市黄山、池州和宣城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公平性的主要因子。该研究可为安徽省资源环境安全性评估和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尼
系数
生态承载系数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
10
2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1 位作者
李硕硕
柏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共15页
考虑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同减排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兼具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
考虑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同减排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兼具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网络关联关系数、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度呈增长趋势,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不断下降,且网络等级度在2010年后始终为0,表明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网络通达性较强,存在多重叠加的溢出渠道,但等级结构并不森严。基于碳汇潜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从“双核化”向“多极化、多线程”网络形态发展,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不断增强。此外,以抚州、宜昌、鹰潭、上饶和吉安等为代表的高碳生态承载力地区,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受益关联性大于溢出关联性。②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四大板块,相较于板块内部成员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板块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更为明显,即板块间的“碳排放转移”效应较为普遍。净溢出板块主要分布在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外围城市,处于网络核心圈层位置;净受益板块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城市群东部,“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显著。经纪人板块集中在环鄱阳湖城市群西部,板块间表现出“净溢出板块→经纪人板块→净受益板块”的碳排放传递路径,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转移”特征。双向溢出板块主要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对净溢出和净受益板块都存在碳排放的空间溢出。研究期内,净溢出板块的成员虽然有所变化但总数保持不变,经纪人板块的成员有所增加,而净受益和双向溢出板块的成员均减少,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有所弱化。③地理邻近关系能够促进城市间碳排放关联关系的建立,而城市间的经济集聚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互补性,促使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随着城市间分工与协作的加强而呈现出千里“碳缘”一线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关联网络
碳排放
碳汇
碳
生态承载系数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宁夏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时空变化与效应
被引量:
2
3
作者
贾科利
李浩宇
+2 位作者
刘瑞亮
李小雨
杨思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2-319,共8页
[目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和环境质量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与效应,为制定低碳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灰色理论和生态承载系数,利用1980—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22个县区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
[目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和环境质量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与效应,为制定低碳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灰色理论和生态承载系数,利用1980—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22个县区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强度变化及效应。[结果](1)碳排放变化量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其中,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关联度最大,为0.95。(2)1980—2020年宁夏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净增加了5.24×10^(7) t,增幅625.43%。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4.42%的速率增长,碳排放量增幅达2 385.85%;草地面积减少了2.95×10^(5) hm^(2),碳汇量减少了5.80×10^(4) t;林地对碳汇的贡献超过75%,且随林地面积的不断增大而增加。(3)1980—2020年宁夏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以年均0.25 t/hm^(2)的速率增大,中度及以上等级覆盖面积逐渐增大,在空间上形成沿黄城市碳排放强度高于中、南部的分布格局。(4)宁夏各县区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空间差异明显,碳生态容量表现出北弱南强的分布格局。[结论] 1980—2020年宁夏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逐渐增大,北部沿黄河各县区碳生态容量逐渐减小,中南部县区碳生态容量增大,但减排压力较大。建议优化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增加混交林面积,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灰色理论
生态承载系数
宁夏回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公平性研究
被引量:
8
1
作者
刘峰
张运
顾长梅
徐升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实验室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出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4-698,共5页
基金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重点项目(KJ2011A145)
文摘
通过对人均生态承载力内涵的扩展,提出了生态承载系数的概念。从多个时间断面出发,计算2001—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选取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和COD排放4个评价因子,构建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的计算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安徽省SO2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高于0.4的警戒线,能源消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接近0.4的警戒线,水资源消耗和COD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均处于相对平均等级。(2)总体来看,省内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淮南,经济较发达城市合肥和沿江工业城市安庆、芜湖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性的主要因子,需要优化资源环境分配;皖南山区城市黄山、池州和宣城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公平性的主要因子。该研究可为安徽省资源环境安全性评估和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尼
系数
生态承载系数
安徽省
Keywords
resource-environment Gini coefficient ( Gr,e )
ecological load coefficient (ELC)
Anhui Province
分类号
Q14 [生物学—生态学]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
10
2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李硕硕
柏玲
机构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研究发展中心
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空间格局响应与模拟”(批准号:422712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与碳中和分区的匹配与优化策略研究”(批准号:42201184)。
文摘
考虑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同减排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兼具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网络关联关系数、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度呈增长趋势,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不断下降,且网络等级度在2010年后始终为0,表明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网络通达性较强,存在多重叠加的溢出渠道,但等级结构并不森严。基于碳汇潜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从“双核化”向“多极化、多线程”网络形态发展,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不断增强。此外,以抚州、宜昌、鹰潭、上饶和吉安等为代表的高碳生态承载力地区,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受益关联性大于溢出关联性。②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四大板块,相较于板块内部成员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板块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更为明显,即板块间的“碳排放转移”效应较为普遍。净溢出板块主要分布在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外围城市,处于网络核心圈层位置;净受益板块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城市群东部,“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显著。经纪人板块集中在环鄱阳湖城市群西部,板块间表现出“净溢出板块→经纪人板块→净受益板块”的碳排放传递路径,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转移”特征。双向溢出板块主要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对净溢出和净受益板块都存在碳排放的空间溢出。研究期内,净溢出板块的成员虽然有所变化但总数保持不变,经纪人板块的成员有所增加,而净受益和双向溢出板块的成员均减少,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有所弱化。③地理邻近关系能够促进城市间碳排放关联关系的建立,而城市间的经济集聚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互补性,促使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随着城市间分工与协作的加强而呈现出千里“碳缘”一线牵的特点。
关键词
空间关联网络
碳排放
碳汇
碳
生态承载系数
长江中游城市群
Keywords
spatial association network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sink
ecological support coefficient for 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F124.5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宁夏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时空变化与效应
被引量:
2
3
作者
贾科利
李浩宇
刘瑞亮
李小雨
杨思雨
机构
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2-319,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旱寒灌区土地利用与土壤盐渍化风险互馈耦合关系研究:以银川平原为例”(42061047)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地利用视角下宁夏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演变研究”(2022AAC03119)。
文摘
[目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和环境质量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与效应,为制定低碳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灰色理论和生态承载系数,利用1980—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22个县区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强度变化及效应。[结果](1)碳排放变化量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其中,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关联度最大,为0.95。(2)1980—2020年宁夏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净增加了5.24×10^(7) t,增幅625.43%。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4.42%的速率增长,碳排放量增幅达2 385.85%;草地面积减少了2.95×10^(5) hm^(2),碳汇量减少了5.80×10^(4) t;林地对碳汇的贡献超过75%,且随林地面积的不断增大而增加。(3)1980—2020年宁夏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以年均0.25 t/hm^(2)的速率增大,中度及以上等级覆盖面积逐渐增大,在空间上形成沿黄城市碳排放强度高于中、南部的分布格局。(4)宁夏各县区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空间差异明显,碳生态容量表现出北弱南强的分布格局。[结论] 1980—2020年宁夏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逐渐增大,北部沿黄河各县区碳生态容量逐渐减小,中南部县区碳生态容量增大,但减排压力较大。建议优化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增加混交林面积,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灰色理论
生态承载系数
宁夏回族自治区
Keywords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s
gray theory
ecological support coefficient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分类号
F30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X3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公平性研究
刘峰
张运
顾长梅
徐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刘耀彬
邓伟凤
李硕硕
柏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宁夏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时空变化与效应
贾科利
李浩宇
刘瑞亮
李小雨
杨思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