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生态恢复模式 被引量:8
1
作者 马春 张光玉 +4 位作者 张晓春 李洪远 鞠美庭 周斌 张騄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33,38,共5页
受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天津滨海新区湿地已遭受严重破坏,亟需开展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分析湿地生态恢复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蓄水型湿地和溪流型湿地两大类型的14种湿地生态恢复模式,分析了各种恢复模式的恢复目标、适... 受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天津滨海新区湿地已遭受严重破坏,亟需开展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分析湿地生态恢复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蓄水型湿地和溪流型湿地两大类型的14种湿地生态恢复模式,分析了各种恢复模式的恢复目标、适用范围、具体的恢复技术,并根据天津滨海新区各湿地类型生物和水文等不同特征提出了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滨海新区 湿地 生态恢复模式 湖滨带 护岸 河漫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生态水文效应 被引量:6
2
作者 段文军 王金叶 李海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55,共5页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科学评价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也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方向。对华南地区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进...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科学评价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也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方向。对华南地区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评价自然恢复与人工林恢复、针叶人工林与阔叶人工林、外来树种人工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恢复模式的生态水文化效益。结果表明:人工林的保水、保湿效果好于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人工林的生态水文效益略好于马占相思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的土壤结构和保水潜力略好于马尾松人工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利用人工林可加快生态恢复的速度,改善生境条件,恢复生态功能,从而为后续物种的定居和繁殖提供条件,但同时也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的转变,提高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模式 生态水文效应 自然恢复草坡 人工林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退化生态系统三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小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段文军 王金叶 李海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1-916,共6页
为了评价南亚热带典型退化生态系统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小气候调节效应,从而为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方式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参照,作者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样地,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林(... 为了评价南亚热带典型退化生态系统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小气候调节效应,从而为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方式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参照,作者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样地,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马占相思林(Acacia mangium)中安装了HOBO小气候仪,对光辐射、风速风向、降水、土壤含水量、地温、气温等小气候指标进行为期1年的自动观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华南退化生态系统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具有不同的小气候效应,在林间温度调节方面,人工林和草坡的平均林间温度相差不大,但草坡的最低、最高温度均比人工林低和高。人工林的林间温度变化较草坡小,具有更好的保温调节作用。对比2种人工林,不管是平均温度还是最高温度马占相思林都略大于针叶林,而二者最低温度相差不明显。针叶林的保温调节作用略优于阔叶的马占相思林;(2)在土壤温度方面,地表温度全年基本都表现为草坡>马占相思林>针叶林,草坡的地表温度的波动远大于2种人工林;全年20 cm土壤温度3─12月都表现为草坡>马占相思林>针叶林,1─2月相反,草坡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波动相对较大,人工林的波动很小。(3)3种恢复模式中,自然恢复草坡的辐射强度明显高于2种人工林,年辐射总量分别马占相思林和针叶林的1.9和5.8倍,马占相思林的年辐射量为针叶林的3倍。人工林,特别是乡土的针叶林能给林下生物构建更为稳定、适中的辐射环境。(4)人工林的平均林间风速、最大阵风风速均少于草坡,针叶林的风速小于阔叶林,针叶林降低风速的效果好于相思林和草坡。(5)人工林的林间相对湿度均高于草坡,针叶林的林间空气湿度略大于相思林,针叶林的保湿效果更好。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可采用种植人工林的方法来改善恢复早期阶段恶劣的物理环境,从而为后期乡土树种的定居和演替提供有利条件。在人工林恢复时,乡土树种人工林比外来树种人工林的适应能力和小气候调节功能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小气候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模式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温淑红 李生宝 +3 位作者 许浩 蔡进军 潘占兵 王月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5期199-204,共6页
[目的]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认识和评价植被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促进植被演替和加快生态恢复的人工调控。[方法]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彭阳县中庄示范区天然草地(封山禁牧)、农耕地(退耕)、人工苜蓿(退耕还林草)3种生态恢... [目的]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认识和评价植被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促进植被演替和加快生态恢复的人工调控。[方法]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彭阳县中庄示范区天然草地(封山禁牧)、农耕地(退耕)、人工苜蓿(退耕还林草)3种生态恢复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宁夏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效果依次为:天然草地>农耕地>人工苜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延伸,土壤养分会逐渐累积而增加。不同恢复年限苜蓿地土壤肥力指数小于农耕地,土壤肥力贫瘠,且随苜蓿种植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结论]在宁夏黄土丘陵区进行植被恢复,能明显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但旱作苜蓿粗放经营(只刈割,不培肥),导致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日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生态恢复模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土地生态恢复模式研究——以潞安矿区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锐 王世东 +2 位作者 陈秋计 马首臣 郝成元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10期61-63,共3页
以潞安矿区为例,结合矿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对不同条件下的采矿沉陷区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模式,为建设环境友好的矿区生态环境和构建和谐矿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生态恢复模式 沉陷区 潞安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平生 王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33,共4页
通过对研究样地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对比分析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效元素和微生物含量,对红壤丘陵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地和封禁恢复地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微... 通过对研究样地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对比分析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效元素和微生物含量,对红壤丘陵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地和封禁恢复地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与对照裸地相比均有明显增加,人工恢复地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原始裸地和封禁地。人工恢复地的脐橙模式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次之。综合分析认为,脐橙模式对改良土壤的效果最佳,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而封禁模式对改良土壤的效果较好,但缺乏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生态恢复模式 土壤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模式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53
7
作者 王聪 伍星 +6 位作者 傅伯杰 韩兴国 陈亚宁 王克林 周华坤 冯晓明 李宗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333-7343,共11页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控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恢复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广泛,生态系统退化显著,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开展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恢...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控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恢复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广泛,生态系统退化显著,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开展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恢复模式。在梳理重点脆弱生态区(北方风沙区、青藏高寒区、干旱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基础上,整理了针对不同脆弱生态区及亚区的生态恢复模式,构建了一套全面评估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评估了脆弱生态区的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基于此提出生态恢复实践中应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作为重要目标,同时加强针对生态恢复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设计生态恢复管理制度,搭建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信息平台可为生态恢复模式筛选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脆弱生态 生态恢复模式 综合指标体系 信息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盐基离子的交换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忠柳 舒英格 周鹏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4-311,319,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盐基离子的交换及分布特征的影响,以喀斯特山区典型黄色石灰土为对象,研究了耕地、草地、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盐基离子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土壤CEC为... 为了解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盐基离子的交换及分布特征的影响,以喀斯特山区典型黄色石灰土为对象,研究了耕地、草地、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盐基离子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土壤CEC为26.52~44.90 cmol/kg,且基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各土壤层次阳离子交换量均表现为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其他生态恢复模式(P<0.05);在0—10,10—20 cm土层中林草间作地的CEC最高。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含量呈现出Ca2+>Mg2+>K+>Na+的规律,且以Ca2+、Mg2+为主(占TEB的比例平均为91.92%,6.04%),K+、Na+所占TEB比例较低(平均为1.03%,1.01%);盐基离子中交换性K+、Na+、Mg2+含量具有表聚性,基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退耕还草地各盐基离子含量显著低于林草间作地、耕地和草地(P<0.05),但各盐基离子含量随土层深度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TEB)在剖面层次上的分布规律不明显,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TEB大小顺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有所不同,在0—10,10—20 cm土层和40—60 cm(母岩)层均表现为草地最高,退耕还草地最低。土壤盐基饱和度(BS)为42.58%~65.02%,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各土壤层次BS均表现为草地>耕地>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相关分析表明,CEC、盐基离子含量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因子仅能解释45.3%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变化,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变化除了受土壤基本理化因子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退耕还草地在供肥保肥和缓冲能力上显著低于其他恢复模式,土壤供肥保肥和缓冲性能在恢复初期退耕还草阶段有所下降,但随着生态恢复的进程会逐渐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生态恢复模式 土壤盐基离子 剖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巢湖湖滨湿地土壤活性碳库及其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滕臻 曹小青 +2 位作者 孙孟瑶 李培玺 徐小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2-760,共9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是碳素周转的指示因子,能够及时地反映环境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为探究生态恢复对湿地土壤活性碳库含量及分布的差异影响,选择巢湖湖滨自2003年退耕的森林湿地(人工林地恢复模式)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滩...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是碳素周转的指示因子,能够及时地反映环境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为探究生态恢复对湿地土壤活性碳库含量及分布的差异影响,选择巢湖湖滨自2003年退耕的森林湿地(人工林地恢复模式)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滩地(自然湿地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与荒草滩地(退耕湿地)相比较,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包括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热水溶性有机碳(HW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碳(EOC)。结果表明,与荒草滩地和芦苇滩地相比,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均为最高。在表层0-10 cm土壤中,荒草滩地和芦苇滩地的土壤EOC主要以高活性有机碳的形式存在,森林湿地则主要以低活性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在下层10-20 cm土壤中3个类型湿地均主要以高活性有机碳的形式存在。综合分析表明,土壤MBC、HWC、EOC和POC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且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全磷相关性不显著。此外,两种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大于100%。人工林地恢复模式下两层土壤中的碳库管理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和自然湿地恢复模式(P<0.05),表征人工林地恢复模式对于改善湿地土壤质量、提升土壤固碳力更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模式 湿地土壤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治理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7
10
作者 孙建 刘子琦 +3 位作者 朱大运 李渊 李开萍 王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228,共7页
为研究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及土壤质量情况,以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北盘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对花椒、金银花、核桃和撂荒地4种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 为研究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及土壤质量情况,以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北盘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对花椒、金银花、核桃和撂荒地4种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种生态恢复模式下0—5 cm表层土壤养分富集明显,且20 cm土层内随着深度的加深,各营养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与短年限撂荒地相比,花椒、金银花和核桃样地总体土壤物理性状较好,养分含量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明显改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花椒(0.671)>金银花(0.664)>核桃(0.597)>撂荒地(0.589),表明花椒、金银花对土壤质量提升成效较好,在石漠化治理土壤环境的改善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生态恢复模式 养分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 石漠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沙区盐碱退耕地生态恢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柴成武 贺访印 +3 位作者 魏林源 尉秋实 李昌龙 仲生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8-211,215,共5页
以民勤湖区不同年代退耕地植被调查为依据,确定自然恢复目标,提出了10种盐碱退耕地植被恢复模式,并通过各种盐碱退耕地3a后植被恢复相关指标评价选出6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黄毛头封育模式(SEFM)和黑果枸杞封育模式(LEFM)为接近自然植... 以民勤湖区不同年代退耕地植被调查为依据,确定自然恢复目标,提出了10种盐碱退耕地植被恢复模式,并通过各种盐碱退耕地3a后植被恢复相关指标评价选出6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黄毛头封育模式(SEFM)和黑果枸杞封育模式(LEFM)为接近自然植被的恢复模式,但该模式需在灌水抚育一定年限后才能去掉灌水措施进行自然封育;"柽柳+乌拉尔甘草"(TGPM)和"柽柳+苜蓿模式"(TMPM)属纯粹人工恢复模式,需造林初期加大造林密度,在后期抚育中通过间伐措施来降低生态压力而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柽柳+花花柴"(TKPM)和"柽柳+黑果枸杞"模式(TLPM)以较低的生态成本达到了较高的生态效益,是生态恢复模式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沙区 盐碱退耕地 生态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市尾矿库光伏区生态恢复模式研究
12
作者 赵名彦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130-133,144,共5页
为了促进尾矿库光伏区生态恢复进程,以承德市尾矿库光伏区为例,研究生态恢复模式。在具体研究当中,采用了土壤取样及植被调查方法,通过调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现状。通过调查发现,植被恢复现状表现为张承地区光伏发电项目水土流失形式风... 为了促进尾矿库光伏区生态恢复进程,以承德市尾矿库光伏区为例,研究生态恢复模式。在具体研究当中,采用了土壤取样及植被调查方法,通过调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现状。通过调查发现,植被恢复现状表现为张承地区光伏发电项目水土流失形式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兼有;模式效益表现为光伏电站的建成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区域的小气候,局部小气候更有利于植被的生存,从而使该地的植被盖度增加。根据结果可以得出,光伏区生态恢复模式截排水沟效果显著,覆土效果,选择种植苦参、紫穗槐,土壤肥力增加。应当在今后尾矿库光伏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采用这些模式,旨在为今后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其他矿区生态模式的恢复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光伏区 生态恢复模式 承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煤矿塌陷区生态恢复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杨 《花卉》 2017年第22期211-212,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采煤矿区塌陷的土地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效益优化应用,促进整体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煤矿塌陷区土地对生态环境影响现状,根据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不同的特点,从矿区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采煤矿区塌陷的土地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效益优化应用,促进整体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煤矿塌陷区土地对生态环境影响现状,根据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不同的特点,从矿区经济、自然、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恢复规划理论,从而根据矿业城市不同的生态特点,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恢复模式,促进整体矿业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煤矿塌陷区 生态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特色农业模式研究——以南川区南平镇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8125-8126,8130,共3页
介绍了重庆市南川区的地理区位条件、自然概况和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石漠化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原则、必要性、可行性,针对石漠化地区的特点,从工程治理措施、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恢复措施方面,探讨了生态恢复的构建模式。根据重庆市... 介绍了重庆市南川区的地理区位条件、自然概况和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石漠化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原则、必要性、可行性,针对石漠化地区的特点,从工程治理措施、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恢复措施方面,探讨了生态恢复的构建模式。根据重庆市南川区的农业特色,从特色中药材、特色果品、特色养殖、特色猪禽、特色栽培方面探讨了其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强调采取相应的计划措施,扬长避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努力形成环境良好、生态和谐的循环经济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生态恢复模式 特色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功能评价法(LFA)的5种恢复模式景观功能综合评价:以乌海市典型露天煤矿排土场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昕 郭小平 +2 位作者 李鹏飞 冯昶栋 郭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7-904,共8页
对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价通常只考虑植被配置对土壤性质的改良,较少从景观角度对不同人工生态恢复模式进行评价和筛选。以乌海市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区,选取5种典型恢复模式并以天然灌草群落的景观功能为恢复目标进行对比,运用... 对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价通常只考虑植被配置对土壤性质的改良,较少从景观角度对不同人工生态恢复模式进行评价和筛选。以乌海市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区,选取5种典型恢复模式并以天然灌草群落的景观功能为恢复目标进行对比,运用并优化景观功能评价法(LFA)评价不同恢复模式下矿区排土场的斑块面积指标(A1)、景观结构指标(A2)及土壤稳定性(Sa)、渗透性(If)、养分循环(Ne)指数,通过最大方差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得到景观结构功能综合评价指标(Fl)。结果表明:(1)生物结合工程措施的恢复模式比单一模式更好;(2)人工撒播草籽+砖砌框格护坡+土工网恢复模式A1、A2、Sa、If和Ne最高,是人工撒播草籽模式的3.2、1.8、1.8、1.7和2.4倍;(3)人工撒播草籽+砖砌框格护坡+土工网模式Fl最高,是其他恢复模式的1.3~1.9倍,是对照组的1.6倍,人工撒播草籽模式Fl最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5种恢复模式均能实现该区排土场生态恢复目标,以人工撒播草籽+砖砌框格护坡+土工网修复效果为最佳。研究结果可为筛选西北干旱荒漠区矿区生态恢复模式、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功能评价法 生态恢复模式 露天煤矿排土场 乌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宁夏重点风沙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宏 顾林生 +3 位作者 李晓兵 张新华 李赞成 杨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8-202,共5页
在宁夏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了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围栏封育,退牧还草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圈模式、人工造林和种草治沙模式;项目实施主体带动模式:大户带动的小户,以集体联户协调小农户,由国有农场实施项目示范... 在宁夏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了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围栏封育,退牧还草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圈模式、人工造林和种草治沙模式;项目实施主体带动模式:大户带动的小户,以集体联户协调小农户,由国有农场实施项目示范区.通过对实地农户受益调查的分析可见,基于合理的生态恢复模式,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更好的发展机会,使居民改变资源利用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模式 主体带动模式 重点风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不同生态恢复下石灰土钙形态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青松 舒英格 +1 位作者 周鹏鹏 陈忠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5,共8页
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典型石灰土草地、退耕还草、林草间作等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整个剖面土壤,采用改进的BCR提取方法,通过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钙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不同生... 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典型石灰土草地、退耕还草、林草间作等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整个剖面土壤,采用改进的BCR提取方法,通过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钙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不同生态恢复状态下,林草间作地土壤全钙、水溶态钙和酸溶态钙质量分数最高,草地土壤交换态钙质量分数最高;有机态钙含量在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中没有显著差异;钙形态占全钙比均存在交换态>酸溶态>有机态>水溶态含量的顺序。在垂直方向,耕地和退耕还草地土壤全钙及有效钙、酸溶态钙含量表现为表层<底层,而林草间作地和草地则为表层>底层;有机态钙含量在剖面上变化波动不大,平均值为0.33 g/kg;有效态钙及酸溶态钙在不同生态恢复下均具有空间差异性和表聚性,且与土壤pH、有机质、CEC、全氮、速效氮等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冗余分析得出,土壤CEC、氮素和pH为影响钙素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刻认识喀斯特山区土壤钙迁移转化规律,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水土保持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石灰土 钙形态特征 生态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恢复措施提升高寒沙化草地的固碳效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郎山鑫 胡嗣佳 +5 位作者 李梦 钱虹宇 蒲玉琳 张世熔 李婷 贾永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9-157,共9页
为评估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高寒沙化草地系统固碳效应的影响,为高寒沙化草地生态功能恢复提供实践指导,该文以实施围栏禁牧草本模式(EG)、围栏禁牧灌草间作模式(ESG)和围栏禁牧沙障+灌草间作模式(ESSG)的退化草地为对象,未修复草地为对照... 为评估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高寒沙化草地系统固碳效应的影响,为高寒沙化草地生态功能恢复提供实践指导,该文以实施围栏禁牧草本模式(EG)、围栏禁牧灌草间作模式(ESG)和围栏禁牧沙障+灌草间作模式(ESSG)的退化草地为对象,未修复草地为对照(CK),研究沙化草地在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和年限下的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组分含量以及恢复草地固碳效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恢复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5.09~6.15倍、2.82~7.41倍和2.36~2.71倍(p<0.05)。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在不同恢复模式间的高低顺序是ESSG>EG>ESG,在同一模式下按≥15 a、7~9 a、≤5 a的顺序显著降低。恢复地的总有机碳密度较CK显著提高1.28~7.66倍(p<0.05)。3种恢复模式间的总有机碳密度大小为ESSG>ESG>EG,且恢复年限7~9 a时ESSG分别较EG和ESG显著提高1.71倍和1.80倍,≥15 a时ESG和ESSG的分别比EG显著高54.2%和63.5%(p<0.05)。各模式下的总有机碳密度随恢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15 a的分别是7~9 a和≤5 a的1.83~2.96倍和2.32~5.80倍。可见,围栏禁牧沙障间作灌草能持续高效提升退化高寒沙化草地系统的碳固存,促进土壤有机碳活化,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是沙化高寒草地的优选生态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草地 生态恢复模式 生态恢复年限 活性有机碳 固碳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退化沙地人工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效应研究
19
作者 张春民 吴文奇 秦富仓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8年第4期19-24,共6页
以奈曼旗兴隆沼为研究对象,通过28年实地调查与观测,提出了半干旱退化沙地人工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恢复模式,并对该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退化沙地人工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恢复模式建成后,该地区控制流沙面积达1 806.7 hm2... 以奈曼旗兴隆沼为研究对象,通过28年实地调查与观测,提出了半干旱退化沙地人工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恢复模式,并对该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退化沙地人工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恢复模式建成后,该地区控制流沙面积达1 806.7 hm2,农作物的光合利用率由原来0.41%(1977年),提高到0.77%(1989年),农田土壤风蚀模数减小了6.09倍,土壤养分损失量减少了74%,防风固沙效益提高了83.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沙地 人工林 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不同退耕还林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云伟 王青 +2 位作者 李富程 郭亚琳 郑玉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84-92,共9页
【目的】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20年之际,定量研究岷江上游退耕还林后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动态变化,为干旱河谷区生态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原生林为对照,退耕地生态林和果园(樱桃、脆李、苹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用地... 【目的】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20年之际,定量研究岷江上游退耕还林后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动态变化,为干旱河谷区生态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原生林为对照,退耕地生态林和果园(樱桃、脆李、苹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用地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应用混合效应确定林地类型、土层深度、海拔梯度、砾石含量等因素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动态的贡献度。【结果】果园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显著低于生态林,二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原生林。原生林和生态林土壤团聚体各粒级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5~10 mm>2~5 mm>0.25~2 mm>0.053~0.25 mm>0~0.053 mm,果园土壤团聚体各粒级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0.25~2 mm>2~5 mm>5~10 mm>0.053~0.25 mm>0~0.053 mm;在5~15 cm土层,樱桃园5~1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脆李园和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GMD)均表现为原生林>生态林>果园;不同类型果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樱桃园>脆李园和苹果园,且脆李园、苹果园之间差异不显著。在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原生林>生态林>樱桃园>脆李园和苹果园,其差异随深度增加表现出减小趋势。对于0~3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生态林最高(63.1 t/hm^(2)),樱桃园(56.1 t/hm^(2))、苹果园(52.5 t/hm^(2))、脆李园(51.3 t/hm^(2))次之,原生林最低(47.3 t/hm^(2));对于30~6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樱桃园最高(40.3 t/hm^(2)),脆李园(32.9 t/hm^(2))和苹果园(29.3 t/hm^(2))次之,生态林最低(24.7 t/hm^(2))。原生林土壤有机碳的总体分布特征为高含量低储量,生态林为高含量高储量,果园为低含量高储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主控因素为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控因素为土层深度。【结论】“谷上林地谷下园、缓坡梯田果牛羊”的立体式山地农业是干旱河谷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提升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应作为今后果园管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恢复模式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干旱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