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生态伦理超越“现代性”道德话语的幸福之路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张彭松
袁玖林
-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20-28,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性视角下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研究”(17BKS120)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基于生态美德的好生活重建研究”(YJSCX2021-012HLJU)。
-
文摘
生态伦理肇始于西方伦理文化,在孕育与产生阶段,质疑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及其物化生活方式,探求顺应自然的幸福生活;但进入创立与发展阶段,尽管明确表达了自然内在价值的伦理意蕴,却越来越受制于“现代性”道德的意识形态话语模式,局限于自然价值观层面的抽象分析,陷入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无法选择的“两难困境”。走出这种困境,需要重建生态伦理的幸福之维,反思“现代性”道德的意识形态话语,揭示出它疏离自然也疏离人自身,使人们陷入对物质生活的无限追逐中难以自拔,追求着幸福最大化的主观幻觉。因此,生态伦理在继承现代道德文明成果基础上,力图超越“现代性”道德话语,从尊重自然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向更为根本的生态德性。在“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视野下,追求尊重自然与完善人自身内在一致的幸福美好生活,既化解了生态伦理思想面临的“两难困境”,又能从人自身找到保护自然的主体性道德根据。
-
关键词
生态伦理
幸福
“现代性”道德
生态德性
-
Keywords
ecological ethics
happiness
“modernity”morality
ecological virtue
-
分类号
B82-058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窦立春
-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
-
出处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4-187,共4页
-
基金
江苏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江苏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研究"(13ZD00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身份认同‘碎片化’现象的伦理研究"(2014SJB037)
-
文摘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
关键词
生态公民
伦理认同
生态德性
-
Keywords
ecological citizen
ethical identity
ecological virtue
-
分类号
B824.3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两山”理念的伦理价值及其实践维度
被引量:14
- 3
-
-
作者
尹怀斌
刘剑虹
-
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两山"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湖州师范学院党委
-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2-88,66,共8页
-
基金
2018年浙江省社科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两山’重要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8MYZX04YB)
2017年浙江省社科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两山’重要思想及其湖州实践研究”(17GXSZ01YB)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湖州市为例”(16@ZH00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两山"理念深刻关切当代中国发展进程及其重大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道义制高点。这一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主线,从面向社会整体的伦理建构、人的自由本质及其社会历史性体现、实践理性运用与美好生活的价值规定等方面作出了理论贡献。其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价值;美好生活之实践论价值;对"中心论"、"技术批判论"、"资本批判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主要生态理论形态的批判性价值。其实践维度体现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应注重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保障作用,培育生态德性的文化自信力量。
-
关键词
“两山”理念
生态环境
美好生活
制度优势
生态德性
-
Keywords
"two mountains" idea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good life
advantage of system
ecological virtue
-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技术风险治理的双重伦理机制及其协同
- 4
-
-
作者
王建锋
-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1-97,共7页
-
基金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个体德性生成研究”(2017BZX011)
洛阳师范学院国家级培育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个体德性伦理研究”(2016-PYJJ-013)。
-
文摘
作为“人为性”与“为人性”相统一的风险治理活动,技术风险伦理治理是生态文明建构的重要内容和时代命题。当代社会,合理规避技术风险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需要以防患于未然的积极姿态做好风险规避的制度设计,培育社会成员抗风险的责任能力和生态德性品质。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把对技术风险的认识、管控最大限度地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风险越发呈现出“复杂性、结构性、全球性、不易控制性”的时代,公平正义制度设计、个体生态德性品质培育不仅可以有效规避技术风险及其可怕后果,而且也可能使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真正落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技术风险治理是公平正义制度设计与个体生态德性品质培育双重伦理机制的协同,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智慧。
-
关键词
风险治理
制度设计
生态德性
伦理协同
-
Keywords
risk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ecological virtue
ethical coordination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