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 被引量:18
1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69,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审美观 主客二分 唯物实践观 异化的扬弃 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生态审美观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玉 孔凡栋 秦德清 《服装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23-326,共4页
采用文献查阅方法,结合生态美学要义对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图案元素、色彩、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大理白族服饰蕴含着"平等"、"共生"、"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观,主要体现在人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和谐... 采用文献查阅方法,结合生态美学要义对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图案元素、色彩、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大理白族服饰蕴含着"平等"、"共生"、"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观,主要体现在人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图腾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认为大理白族服饰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符合现代的生态美学和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今天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也将起到一定的建设性和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服饰 女性头饰 生态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新世纪基本人生观的当代生态审美观——热烈祝贺《人文杂志》创刊50周年 被引量:3
3
作者 曾繁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3,共2页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创刊50周年 生态审美观 杂志 人生观 祝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态审美观的理论意蕴与启示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西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40,共8页
马克思生态审美观是其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已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和重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生产和理论创造,客观包含了独特的生态审美观意识或观念,这是由马克思所具有的完善的共产主义理想愿景,立足于改造和变革现... 马克思生态审美观是其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已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和重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生产和理论创造,客观包含了独特的生态审美观意识或观念,这是由马克思所具有的完善的共产主义理想愿景,立足于改造和变革现实的实践哲学,以及科学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维等“人类共同体”思想和理论的合力造就和决定的。马克思生态审美观集中体现在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的“自然的复活”“异化的积极扬弃”和“彻底的自然主义与彻底的人道主义的同一”等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中,它所包含的生态审美观及理论价值取向,其理论意蕴所具有的思想生产张力和人文意义内涵,对当代生态审美伦理构建与人的审美救赎和解放等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建设性和积极意义的价值引领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审美观 生态哲学思想 自然的复活 异化的扬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拉·凯瑟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审美观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凌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9-151,共3页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法国,主张自由、平等的权利甚至妇女至上的立场。它的第一次浪潮起于19世纪后期,止于20世纪初期,以争取妇女政治权利为目标。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消除性别歧视为内涵;20世纪70年代后则以与其他...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法国,主张自由、平等的权利甚至妇女至上的立场。它的第一次浪潮起于19世纪后期,止于20世纪初期,以争取妇女政治权利为目标。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消除性别歧视为内涵;20世纪70年代后则以与其他各种文化理论交流对话为特点。女性主义以其明确的问题意识、尖锐的批判锋芒和坚忍的实践精神,不仅一步步改变着女性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在人类文化知识的勘误和理论空间的拓展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革新力量和鲜明的个性。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文学批评宏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指向已由颠覆男性中心发展到诉求两性和谐,其批评主体已从对立、偏激、焦虑的情绪化进入反思、调整、发展的理性化。本栏目朱丽、李秀清、姚晓鸣、孙凌的文章都是基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与探讨。它们反对二元对立,追求多元共存;摒弃分裂文明,把握和谐同生;代言"阳春白雪",关怀"下里巴人"。其中朱丽对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的发展轨迹进行探寻;李秀清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发展出发,提出了女性主义应拓展视野、培养包容精神、构建开放性的批评体系的观点;姚晓鸣通过剖析《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安娜从传统二元对立到多极思维并走出精神困境的思想变化,来揭示女性视域下嘈杂的世界与分裂的文明的实质以及知识女性的政治、社会、家庭角色诉求;孙凌则以薇拉·凯瑟小说为文本,从生态审美三原则着手,探讨了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审美观 20世纪80年代 生态美学 蕴含 小说 凯瑟 当代美学 审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审美观的演进——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的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周荣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5,共4页
人类的生态审美观是随着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的。在史前时代,人类被动地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朦胧的;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有限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朴素的... 人类的生态审美观是随着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的。在史前时代,人类被动地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朦胧的;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有限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朴素的;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无以复加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呈现出无视生态的绝对理念倾向;在现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符合生态整体发展的要求,具有现代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社会发展 生态审美观 人与自然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建筑的生态审美观和创作
7
作者 徐伟 《南方建筑》 1998年第2期10-12,共3页
本文从人与自然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变迁和生态审美观的诞生这一必然趋势,提出生态建筑创作的评价原则,并展望了21世纪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态审美观 生态建筑 建筑创作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学与禅宗生态审美观 被引量:3
8
作者 邓绍秋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50,46,共5页
玄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大概表现在自然人格的塑造、山水诗派的崛起、适意怡情境界的追求、美学范畴的确立等四个方面。玄学与禅宗在生态审美观上,既有许多相通之处,又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见,玄学美学是道家美学向禅宗美学转向的审美中介。
关键词 玄学 中国文学 禅宗 生态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 被引量:8
9
作者 曾繁仁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0-164,共5页
人类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本性,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人类发现了自己的生态审美本性,这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有关论著中已经有所涉及。而中国古代《周易》的"生生为易"、"上下交而万物通"以及"正位居体为至美"... 人类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本性,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人类发现了自己的生态审美本性,这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有关论著中已经有所涉及。而中国古代《周易》的"生生为易"、"上下交而万物通"以及"正位居体为至美"等等论述以及其它古代典籍的论述都反映了这一生态审美本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西方维柯的"诗性思维"的论述、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关"美即生活,生活即生命"、杜威有关"活的生物"的论述以及梅洛-庞蒂有关"身体空间"与舒斯特曼有关"身体美学"的论述对于建设当代生态的生命的美学也都有其价值。新世纪新的生态审美观的建设应该在人的生态审美本性理论与生态人文主义的指导下从文化与审美的多个角度入手,并很好地吸收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审美本性 人与自然的一致性 生生为易 生态人文主义 当代生态的生命的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现象学方法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被引量:17
10
作者 曾繁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0,共6页
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生态存在论审美观,而其所遵循的方法则是生态现象学方法。以上两者通过"此在与世界"的在世关系解构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关系与人类中心主义原则,为存在观、生态观与审美观的统一奠定了基... 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生态存在论审美观,而其所遵循的方法则是生态现象学方法。以上两者通过"此在与世界"的在世关系解构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关系与人类中心主义原则,为存在观、生态观与审美观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现象学与生态美学都是通过"直观"悬搁了工具理性的各种观念,产生了生态美学的崭新的"家园意识",是对"无家可归性"、"无机性"与"疏离性"的否弃,走向人与自然统一的"家园性"、"亲密性"、"有机性"与"生命性"等新型的审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现象学 直观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家园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审美观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和畅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15-117,124,共4页
首先提出了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社会审美观对包装设计的影响。并从传统审美观、生态审美观、实用主义审美观、后现代主义社会审美观4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审美观的审美特点,以及它们各自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情况。指出社会审美观在... 首先提出了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社会审美观对包装设计的影响。并从传统审美观、生态审美观、实用主义审美观、后现代主义社会审美观4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审美观的审美特点,以及它们各自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情况。指出社会审美观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能让商品包装设计更加接近目标受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审美观 包装设计 传统审美观 生态审美观 实用主义审美观 后现代主义社会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 被引量:45
12
作者 曾繁仁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8,共8页
生态审美教育是1972年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时提出的一种审美教育的新的形态,目的是以生态美学观教育广大人民确立审美地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其基本立足点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所凭借的手段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所借助的审... 生态审美教育是1972年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时提出的一种审美教育的新的形态,目的是以生态美学观教育广大人民确立审美地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其基本立足点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所凭借的手段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所借助的审美范畴是"共生性"、"家园意识"与"诗意地栖居"。其性质是人体各感官直接介入的"参与美学"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审美教育 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家园意识 参与美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 被引量:7
13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60,共10页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内涵的风体诗、反映初民本真爱情的“桑间濮上”诗、建立在古代生态平等之上的比兴手法与对于生于斯养于斯之家园怀念的“怀归”诗等方面,由此表现出我国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诗体”、“诗意”与“诗法”,说明《诗经》在建设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诗经》 天人之和 风体诗 比兴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审美视角下的行政办公室内设计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风 李沙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14,共4页
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引发了当代人对于自身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本文提出生态审美观,其所倡导的正是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作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意识,体现了人对生态环境的依存以及人与环境的深度关联。整体性、参与性... 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引发了当代人对于自身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本文提出生态审美观,其所倡导的正是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作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意识,体现了人对生态环境的依存以及人与环境的深度关联。整体性、参与性和适度性是生态审美应该坚持的三大原则。基于生态审美视角,对当代行政办公室内设计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审美误区,从打造开放的空间形态、融入自然元素以及选用适度的装饰材料等方面入手,旨在以行政办公空间设计为例,探讨遵循生态审美观念下的室内装饰设计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审美 生态审美观 行政办公建筑 室内设计 生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41
15
作者 曾繁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生态美学”在当代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文艺学等新学科的发展中,正成为我国一个切近时代的美学研究及创新的热门课题。本刊约请6位学者对其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讨论,以期引起读者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美学原则 哲学思想 生态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 实践观 生态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生态美育——对生态美学发展的一种思考 被引量:27
16
作者 祁海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74,共5页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它的兴起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走向生态美育由此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美育以生态审美观建构为核心,它可以实现...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它的兴起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走向生态美育由此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美育以生态审美观建构为核心,它可以实现生态美学多重话语资源的平等对话、沟通互补,最终达到融通化合。生态审美观建构应基于现代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中心论价值理念,体现多元互补原则,融通化合多重生态智慧,并要注意纠正生态主义的极端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生态美育 生态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美学·传统资源·美育 被引量:4
17
作者 祁海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0-222,共3页
关键词 生态美学 传统资源 美育思想 生态审美观 审美文化 审美观 人生哲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郊型河流景观的生态修复--以德国德莱萨姆河为例 被引量:24
18
作者 苟翡翠 周燕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3-38,共6页
目前中国近郊型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内容聚焦于河流岸线形态、河流堤岸与坡面结构、缓冲带景观植物配置等具体的修复方法层面,综合性的景观修复参考案例较少。德国德莱萨姆河自2012年以来,以近自然修复理念为主导,计划并实施了针对防洪... 目前中国近郊型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内容聚焦于河流岸线形态、河流堤岸与坡面结构、缓冲带景观植物配置等具体的修复方法层面,综合性的景观修复参考案例较少。德国德莱萨姆河自2012年以来,以近自然修复理念为主导,计划并实施了针对防洪能力升级、河流形态改良、河流生态连续性修复等方面的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在显著提高河流防洪能力、提升河道及河岸带生态质量的同时,合理地开发了水能,适度地导入了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娱乐休闲功能,构建了富有野趣的近自然郊野河流景观。从修复理念、修复策略、工程措施、修复效果等方面综合解析德国德莱萨姆河生态修复项目。归纳总结得到生态审美观下的修复理念、低影响的生态修复策略、可持续性的生态修复工法、多样性功能复合的河流景观营造等借鉴经验,以期能为我国近郊型河流景观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河流景观 修复策略 案例解析 近郊型河流 生态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78,共8页
新时期我国生态美学的产生是现实与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生态美学的产生历经萌芽、发展与建设三个阶段;目前在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开始了新的建设时期,涌现了一批代表性论著与中青年研究学... 新时期我国生态美学的产生是现实与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生态美学的产生历经萌芽、发展与建设三个阶段;目前在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开始了新的建设时期,涌现了一批代表性论著与中青年研究学者。今后应在认真总结历史、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力争有更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生态文明 生态整体论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创新性探索 被引量:3
20
作者 卞观宇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38-139,共2页
以生态审美观的树立和多学科交叉的尝试为原则,从增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理论知识、设计项目课中引入现代环保工程技术类课程、在后续教学中加入中外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经典案例,以及结合地域特色进行生态环境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以生态审美观的树立和多学科交叉的尝试为原则,从增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理论知识、设计项目课中引入现代环保工程技术类课程、在后续教学中加入中外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经典案例,以及结合地域特色进行生态环境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试图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绿色"设计人才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理念 多学科交叉 生态审美观 地域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