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民族生态审美意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龙 范钦蓉 +1 位作者 唐文 张琪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32-36,共5页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哈尼族、傣族的生态审美意识在景观生态学领域的表现及促使其产生该审美意识的成因,探讨行为主体的生态审美意识与自然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工程实践领域的意义。对哈尼族、傣族生态审美意识的研究将成...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哈尼族、傣族的生态审美意识在景观生态学领域的表现及促使其产生该审美意识的成因,探讨行为主体的生态审美意识与自然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工程实践领域的意义。对哈尼族、傣族生态审美意识的研究将成为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傣族 生态审美意识 景观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态审美意识
2
作者 罗仪奎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12期27-29,共3页
中国古代神话零散,缺乏系统性,但有其自身独特魅力,是美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识,神话本身的讲述就是生态审美意识的结晶所成。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解读,挖掘其蕴含的生态审美意识,对今天生态美学学科的完善有重... 中国古代神话零散,缺乏系统性,但有其自身独特魅力,是美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识,神话本身的讲述就是生态审美意识的结晶所成。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解读,挖掘其蕴含的生态审美意识,对今天生态美学学科的完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神话 生态审美意识 审美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刺绣饰品装饰图案特征及其生态审美意识研究
3
作者 张思琦 吉日木图 《设计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164-171,共8页
鄂尔多斯刺绣是中国内蒙古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地域性绣种,其中刺绣饰品是鄂尔多斯刺绣所有品类中汇聚民族特有审美意识的精华,其图案是最直观外显的装饰元素,更是特有审美意识的载体与人们精神世界的缩像。首先,通过田野调查、访谈鄂尔... 鄂尔多斯刺绣是中国内蒙古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地域性绣种,其中刺绣饰品是鄂尔多斯刺绣所有品类中汇聚民族特有审美意识的精华,其图案是最直观外显的装饰元素,更是特有审美意识的载体与人们精神世界的缩像。首先,通过田野调查、访谈鄂尔多斯刺绣传承人,收集并筛选38个刺绣饰品样本,提取样本上图案要素并进行题材分类。其次,从图案要素搭配方法、数量、组合结构三方面,探讨鄂尔多斯刺绣饰品的装饰图案特征并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刺绣饰品装饰图案体现了自然、生命、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刺绣 刺绣饰品 装饰图案 生态审美意识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毛南族《枫蛾歌》的生态审美意蕴探索
4
作者 吴宇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4期56-59,共4页
广西毛南族《枫蛾歌》作为毛南族的民族经典艺术,带有独特的、可发掘的生态审美特征与生态审美意蕴。广西毛南族《枫蛾歌》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以毛南族《枫蛾歌》的文化生境、精神空间环境、绿化艺境为研究线索,将具体文本分析与生态审... 广西毛南族《枫蛾歌》作为毛南族的民族经典艺术,带有独特的、可发掘的生态审美特征与生态审美意蕴。广西毛南族《枫蛾歌》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以毛南族《枫蛾歌》的文化生境、精神空间环境、绿化艺境为研究线索,将具体文本分析与生态审美视野和理论相结合,研究毛南族《枫蛾歌》展现的文化生境的“依生性生存意识”、精神空间环境的“共生性主体间性意识”以及绿化艺境的“竞生性生命意识”的独特生态审美特征。“三种意识”的不断融汇,构成毛南族人审美意识逻辑边界发展的活态的良性循环,显现在大自然生态场中毛南族社会系统生成、系统生存、系统生长的多维生态审美意识,展现从毛南族经典艺术开始,向科技、文化、生活实践逐级拓展并逐级反哺形成整生化的“多维绿色内涵”。从而完成对毛南族“自然、非人类物种、人”三方圆融的独特生态审美视野、万物“相间”的主体间性生存意识、以及“史诗”般的生命意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毛南族 生态审美意识 枫蛾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生态美学的东西方思想资源探究
5
作者 赵名子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第7期70-73,共4页
生态美学是融合了生态学与美学的理念的新式交叉型学科,虽然“生态美学”这个专有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但形成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早已见诸先贤们的学术著作,生态实践也早已流转于普罗大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国内外不同时期、地区、民族... 生态美学是融合了生态学与美学的理念的新式交叉型学科,虽然“生态美学”这个专有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但形成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早已见诸先贤们的学术著作,生态实践也早已流转于普罗大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国内外不同时期、地区、民族、专业等的学者,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约翰·杜威、车尔尼雪夫斯基、海德格尔、卡尔松等,均对生态美学有所思考,甚至不同的群体(如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学派)的学说之中也阐述了有关生态美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也存在着关于生态审美意识的探讨,并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搭建。故此,构建当代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十分广泛﹑丰富,其中有共识也有特性,有历史局限也有实践价值。生态美学理论具有历史与时代双重语境,在扬弃中形成对当代社会文明产生积极影响的助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态美学 生态审美意识 生态实践 卡尔松 历史局限 专有名词 马克思主义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