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的困境与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 被引量:1
1
作者 隋丽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3-227,共5页
生态审美意识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审美是与中国现代性启蒙一起生成并发展的,体现了生态危机的现实困境下生态主义意识崛起的必然。在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的主体性觉醒中,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确立生成的根基,现代文明的... 生态审美意识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审美是与中国现代性启蒙一起生成并发展的,体现了生态危机的现实困境下生态主义意识崛起的必然。在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的主体性觉醒中,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确立生成的根基,现代文明的幻象所暴露的问题使人们转向自然,开始寻求精神的还乡之旅,而现代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中心主义遭到解构,生态主义观念应运而生,生态审美意识逐渐成为文化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生态审美意识 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说”中的生态审美意识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凯 张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56,共6页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劳动说” 生态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被引量:9
3
作者 丁永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9-111,共3页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 ,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 ,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 ,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 ,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人“诗意生存”的基础。生态审美意识包括 :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生态美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生态意识 生态美育 生态意识 和谐 生态平衡 生态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文明意识 被引量:21
4
作者 闫喜凤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68,共4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里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里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意识 生态价值意识 生态科学意识 生态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价值的疏离与回归--论生态现象学“生活世界化的自然” 被引量:4
5
作者 穆艳杰 胡建东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3,共9页
人类要想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将不同生态哲学流派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生态现象学作为一种反传统知识论哲学的现代哲学,它试图通过建构一种自然意义、社... 人类要想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将不同生态哲学流派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生态现象学作为一种反传统知识论哲学的现代哲学,它试图通过建构一种自然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相统一的“自然”概念——“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将自然原初的被隐匿了的价值意义重新凸显出来,以引导人类走上通往与自然和解的道路。生态现象学的自然观念既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来谈生态保护,也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将自然仅仅看作是工具价值层面“为我而生”的对象性存在。“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在“此在”的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我”照面的,承载着各种价值意义,能够为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所真切体验到的活生生的自然。生态现象学试图借助“生活世界化的自然”的“基底样式”,推动人类在“遭遇自然”—“体验自然”—“审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赋予自然以人性的同时,重新唤醒人性的生态化一面,进而引导饱受工具理性摧残的现代人类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现象学 “生活世界化的自然” 生态审美意识 自然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美学的乡村特色城镇环境改造
6
作者 赵茂锦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9-169,共1页
生态美学是集合生态学与美学的综合学科,将其与乡村特色城镇环境改造相结合,能够改进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带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图1为横县六景镇霞义山。该项目围绕美丽横县六景镇乡村建设活动总体目标,开展... 生态美学是集合生态学与美学的综合学科,将其与乡村特色城镇环境改造相结合,能够改进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带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图1为横县六景镇霞义山。该项目围绕美丽横县六景镇乡村建设活动总体目标,开展了生态宜居特色小城镇示范创建,打造出一批美丽乡村特色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环境 生态美学 生态审美意识 乡村特色 美丽乡村 特色品牌 综合学科 生态宜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