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确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窦韦强 安毅 +5 位作者 秦莉 徐震 王苗苗 林大松 曾庆楠 夏晴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64,共11页
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作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制定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的共同发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的确定方法变得越来越完善,但目前对其的研究综述却鲜见报道。因此,文章综述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 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作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制定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的共同发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的确定方法变得越来越完善,但目前对其的研究综述却鲜见报道。因此,文章综述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的确定方法,详细阐述了点模型、概率模型以及经验模型中的代表方法在确定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方面的概念、原理、发展及应用,并深入探讨了各方法的适用情况和优缺点,系统分析了各方法在确定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时的不确定性及影响因素,最后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完善与细化及农用地土壤其他污染物生态安全阈值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农用地土壤 生态安全阈值 点模型 概率模型 经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污泥中铜的生态安全阈值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陆韬 王小庆 马义兵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5-728,共14页
本论文采用污泥和土壤外源铜的活性差异系数法研究了农用污泥中铜的生态安全阈值。首先通过比较确定不同土壤条件下污泥中铜和水溶性铜的活性差异的系数,然后利用系数法得到相应土壤条件下污泥铜HC5值(即能够保护95%物种的浓度),并建立... 本论文采用污泥和土壤外源铜的活性差异系数法研究了农用污泥中铜的生态安全阈值。首先通过比较确定不同土壤条件下污泥中铜和水溶性铜的活性差异的系数,然后利用系数法得到相应土壤条件下污泥铜HC5值(即能够保护95%物种的浓度),并建立了土壤理化性质参数与污泥铜HC5值的量化关系和预测模型。最后与我国现行污泥农用标准值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修改建议。结果表明,土壤中来源污泥的铜活性均值约为来源水溶性盐的40%左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影响土壤中污泥源铜的毒性的主控因子,可影响污泥铜HC5值变异的84.6%,而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OC)分别可影响污泥铜HC5值变异的8.4%和1.8%。基于土壤pH、OC和CEC的三因子模型进行预测优于基于土壤pH和CEC的两因子模型,其相关性达到94.8%。与模型预测值相比,我国现行污泥农用标准GB4284-84与CJ/T309-2009中对铜限值的规定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保护不足或保护过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阈值 污泥铜 活性差异 土壤性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陆生生态的土壤铜环境基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兴华 李勖之 +3 位作者 王国庆 姜锦林 龙涛 王小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720-4730,共11页
通过调研国内外Cu生态毒理研究,收集并筛选土壤Cu的10%效应浓度(EC_(10))和无效应浓度(NOEC),分组构建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土壤生态过程的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SSD),结合模型平均法推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重金属Cu的生态安全阈值.针对... 通过调研国内外Cu生态毒理研究,收集并筛选土壤Cu的10%效应浓度(EC_(10))和无效应浓度(NOEC),分组构建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土壤生态过程的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SSD),结合模型平均法推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重金属Cu的生态安全阈值.针对保护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自然保护地和农业用地土壤、公园用地、住宅用地和工/商用地的土壤Cu生态阈值分别为10.9~38.9,21.0~77.5,36.6~124,47.6~151mg/kg;针对保护生态过程,自然保护地和农业用地土壤、公园用地、住宅用地和工/商用地的土壤Cu生态阈值分别为4.49~72.2,19.9~135,60.9~220,96.8~277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数据 物种敏感分布曲线 模型平均 生态安全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建立中国土壤中锑的环境基准 被引量:18
4
作者 孙在金 赵淑婷 +4 位作者 林祥龙 赵龙 马瑾 魏源 侯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4-781,共8页
基于Sb(锑)的植物及动物毒理学数据缺乏以及保护生态受体的土壤Sb的环境基准尚未建立的现状,通过收集和筛选文献中Sb的毒理学数据并补充开展不同土壤类型的跳虫和植物的毒理学试验,建立了Sb的生物毒性预测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对收集及试... 基于Sb(锑)的植物及动物毒理学数据缺乏以及保护生态受体的土壤Sb的环境基准尚未建立的现状,通过收集和筛选文献中Sb的毒理学数据并补充开展不同土壤类型的跳虫和植物的毒理学试验,建立了Sb的生物毒性预测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对收集及试验毒理学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土壤性质的影响.此外,进一步利用SSD(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我国4种典型情景土壤中Sb的HC5(hazardous concentration,能够保护95%物种的生态安全阈值),最终建立基于土壤性质参数的环境基准计算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中Sb对跳虫的毒性差异较大,跳虫毒性阈值EC10(effect concentration,10%抑制效应浓度)与土壤p H呈负相关,与w(SOC)(SOC为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即随着土壤p H增加或w(SOC)降低,Sb对跳虫的生物有效性随之增加,进而导致EC10降低.(2)通过毒性阈值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可知,土壤p H和SOC可较好地预测Sb的生物毒性,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R2(决定系数)分别为0.778和0.867.(3)利用SSD得到11个物种在4种典型情景土壤中的HC5分别为55.12、28.28、28.08及14.55 mg/kg,推导出PNECtotal(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预测无效应浓度)分别为28.96、15.54、15.44及8.68 mg/kg,计算模型为PNECtotal=-5.811p H+0.587[SOC]+55.480+Cb([SOC]为土壤有机碳含量,Cb土壤Sb背景浓度).鉴于此,建议以中性土壤中Sb的环境基准值作为我国农用地土壤Sb污染风险筛选值制订的参考依据,即农用地土壤w(Sb)限值定为1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 生态安全阈值 物种敏感度分布 毒性效应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