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竹安 谭浦旭 +1 位作者 郑希平 陈雅斯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7-409,共13页
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将生态系统服务、电路理论模型及复杂网络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拓扑特征-生态保护斑块”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框架。首先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并识别生态源地,而后基于... 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将生态系统服务、电路理论模型及复杂网络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拓扑特征-生态保护斑块”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框架。首先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并识别生态源地,而后基于电路理论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最后利用复杂网络模型分析网络结构拓扑特征,并对2020年生态网络进行增边优化并识别生态保护斑块。研究表明:研究区三期总体生态安全格局表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且生态安全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2000—2020年,生态网络节点的重要性与聚集程度均有所下降,生态节点间相互联系被削弱,生态网络整体质量下降。采用度低者优先的策略对2020年生态网络进行模拟增边优化,提高了网络的鲁棒性,使得网络的结构稳定性和分布均衡性均有改善,缓解了研究区生态质量南北不平衡的现象。结果表明从多角度综合性视角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斑块资源配合生态廊道的优化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鄱阳湖城市群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保护斑块 电路理论模型 复杂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电路理论构建河湟谷地生态安全格局
2
作者 许斌 毛旭锋 +2 位作者 李婧梅 唐文家 魏晓燕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170,共10页
识别生态源地和重要生态节点,合理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东北部河湟谷地为研究区,采用MSPA方法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筛选生态源地,选取生态源地扩张阻力指标建立生态阻力面,运用电... 识别生态源地和重要生态节点,合理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东北部河湟谷地为研究区,采用MSPA方法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筛选生态源地,选取生态源地扩张阻力指标建立生态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基于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等生态网络元素,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网络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河湟谷地生态源地面积9182.19 km^(2),占研究区面积35.29%,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南部山区;(2)生态廊道共155条,总长度为1731.73 km,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2条,主要分布于湟水河谷两岸,长度377.20 km;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区主要沿生态廊道分布,面积分别为171.57 km^(2)和1878.27 km^(2);(3)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区在海拔3500 m以下区域主要受耕地和草地制约,3500 m以上区域以草地为主。河湟谷地生态安全格局被湟水河谷割裂明显,湟水河谷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区域,宜在湟水河谷择地培育生态用地以增强生态廊道连通性;增加研究区冰川和永久积雪保护范围,保持林地面积,同时加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研究结果以期为河湟谷地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安全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MSPA 电路理论 河湟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枯水期视角下鄱阳湖区生态安全格局差异性研究
3
作者 钱云 肖江 李宝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7-831,共15页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湖泊湿地生态安全格局产生巨大影响,鄱阳湖近年来遭受了更为剧烈的水文变化,但既往研究缺乏季节变化下的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关键地域等的精细解析。旨在探究鄱阳湖季节性水位变化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机制,揭示差...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湖泊湿地生态安全格局产生巨大影响,鄱阳湖近年来遭受了更为剧烈的水文变化,但既往研究缺乏季节变化下的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关键地域等的精细解析。旨在探究鄱阳湖季节性水位变化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机制,揭示差异化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需求,为实施动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识别生态源,通过多因子修正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夹点和障碍点,构建两期生态安全格局,划定3类生态过渡区,提出差异化保护策略。【结果】(1)水位变化对鄱阳湖区生态安全格局产生显著影响。丰水期生态源地总面积3 555.23 km^(2),呈“中心集聚”分布;枯水期生态源地总面积减少62%,降至1 366.94 km^(2),转为“一带多点”分布。(2)枯水期生态廊道总长度较丰水期增加1.5倍,覆盖面积扩大25%,但夹点与障碍点数量激增,多分布于非保护区的自然水体和林地,加剧生态网络不稳定性。(3)识别出农田-湿地、水体-湿地和城市-湿地3类过渡区,主要位于已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内,分别面临农业与渔业生产冲突、航运和挖砂影响及建设侵占等威胁。【结论】揭示了鄱阳湖生态安全格局存在显著季节性分异特征,提出“丰水期强化核心水域保护-枯水期优先修复破碎化源地与廊道-过渡区分类管控”的动态保护策略,为季节性敏感型湖泊湿地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枯水期 鄱阳湖区 电路理论 水位变化 生态安全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导控视角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对杭州市主城区的案例探索
4
作者 吴一洲 任彬彬 +2 位作者 姚申益 杨俊宴 张雍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883-7904,共22页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构建国土空间利用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底线要求。以杭州主城区为例,依托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的原理,利用景观指数法、遥感生态指数法等方法,分析国土空间利用演变及其生态响应的特征与机制,基于...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构建国土空间利用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底线要求。以杭州主城区为例,依托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的原理,利用景观指数法、遥感生态指数法等方法,分析国土空间利用演变及其生态响应的特征与机制,基于“网络”模式和“千层饼”模式构建多维集成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识别空间冲突,提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与差异化管控的策略。结果表明:1)杭州主城区表现出生境质量变化与“耕转建”的国土空间转移模式高度相关,景观破碎化与分散化、生境质量持续下降等特征;2)研究区共有36个生态源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41%,空间分布与规模大小差异明显;近源低阻的生态缓冲区对核心区域保护效果较好;识别生态廊道53条,长度达366.14m,长度长但分布不均;识别生态战略点33处且分布集中,是生态修复的优先参考点;3)构建了“底线⁃缓冲⁃理想”三级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其中底线安全格局占全域的31.01%,是各类生态过程的核心区域;缓冲安全格局占24.06%,是底线格局的保护区域;理想安全格局占23.13%,是城市建设的潜力区;4)空间冲突识别中,生态源地、一级缓冲区、底线安全格局与现状建设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冲突,依据冲突类型划分为城镇用地型、农居点及基础设施型等3类;5)构建“一轴一环、三屏四区、六廊多点”的生态空间优化结构,划分出6类重点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差异化管控策略。研究结果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其生态空间的结构性导控途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利用 结构性导控 空间冲突 差异化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辽河干流为例
5
作者 路旭 连羚毓 郭曼曼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0-299,共10页
[目的]为了解水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方法]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选择产水量、水质净化及土壤保持3项具有水文传导特征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基于“源-流-汇”的理念框架,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水生态系统... [目的]为了解水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方法]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选择产水量、水质净化及土壤保持3项具有水文传导特征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基于“源-流-汇”的理念框架,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以识别“源”和“汇”,采用电路理论识别以水流为媒介的生态廊道及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最终构建流域水生态安全格局。[结果]综合3项水生态系统服务的“源”面积为1.22万km^(2),“汇”面积为0.49万km^(2);树状、网络状“流”287条,主要沿着干河流向支流延伸;生态夹点79个,生态障碍点111个。[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修复的分区分类、关键区识别和修复工程布局等提供依据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服务流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辽河干流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多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法与规划应用——以邯郸市为例
6
作者 王璇 许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5-768,共14页
以邯郸市为案例,通过融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和电路理论,系统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受“山水林田湖草城”等地类要素差异影响,研究区生态格局呈现向山林地区偏移的特征。通过... 以邯郸市为案例,通过融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和电路理论,系统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受“山水林田湖草城”等地类要素差异影响,研究区生态格局呈现向山林地区偏移的特征。通过引入地形特征修正模型,平原地区生态廊道与斑块的重要性得到显著的提升。优化后的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多样化的地形条件,有效地增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基于研究结果,进一步讨论了生态安全格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可为生态廊道精准管控、生态分区科学划定、建设用地整理以及城乡空间优化布局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国土空间规划 邯郸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陆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辽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蔡雨池 李红 刘兆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5-293,共9页
[目的]识别出生态敏感性极高的辽西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等研究方法,尝试将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海域生态安全格局相连接,识别辽西地区国... [目的]识别出生态敏感性极高的辽西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等研究方法,尝试将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海域生态安全格局相连接,识别辽西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1)辽西地区共识别生态源地42个,面积为11619.75 km^(2),生态源地多呈东北至西南的条带状分布,以林地及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为主。(2)生态廊道95条,其中一级廊道9条,二级廊道26条,三级廊道60条,全长778.30 km。(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196处,其中生态夹点93处,生态障碍点103处。[结论]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与依据。在综合分析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基础上,提出了辽西地区针对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关键区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MSPA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振 张宇 +2 位作者 郭杰 何鸿飞 欧名豪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区低、中、高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分别为213471.70,340548.34,384726.67 hm^(2),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5.03%,39.93%,45.11%;相较其他3种情景,多目标协同情景维持中等水平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相对较为缓和,耕地年均减少109.79 hm^(2),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年均减少量为184.20,8.21,0.70,18.49 hm^(2),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21.39 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66.8954亿元,较2020年仅减少1.9386亿元,下降幅度约为耕地优先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1/2。[结论]不同等级生态安全格局对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多目标协同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的同时,对粮食和生态安全尚不构成明显威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有所下降,但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岷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杨艳萍 干晓宇 吴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5,共13页
[目的]精准提取各生态空间要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岷江流域为研究区,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以筛选生态源地,通过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修正土地利用基本阻力面,并基于... [目的]精准提取各生态空间要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岷江流域为研究区,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以筛选生态源地,通过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修正土地利用基本阻力面,并基于电路理论,量化识别廊道、夹点、障碍点等生态空间要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面积阈值设定为7 km^(2)时,筛选出生态源地77个,面积占比为30.77%,关键生态源地主要在“龙门—邛崃山脉”及其以北的岷山中南段雪宝顶等林地区,以及岷江中下游的部分耕地和林地。(2)生态廊道共176条,总长度2 072.96 km,关键生态廊道总长度占比为21.32%,集中在岷江中游;生态夹点共719处,总面积1 578.5 km^(2);生态障碍点163处,总面积2 410 km^(2)。(3)构建“四区两带一廊”的岷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并以岷江乡为例,探索了岷江流域“全流域—局域单元”生态空间协同修复路径。[结论]生态修复时要考虑多尺度格局的衔接与融合,实行系统性、差异化的生态空间分区治理,提升生态景观连通性及生境质量,促进物质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电路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 地质灾害敏感性 岷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识别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抒恒 杨忠学 陈涛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324,共12页
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构建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东营市为例,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陆、河、滩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将生态源地分区,分别... 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构建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东营市为例,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陆、河、滩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将生态源地分区,分别从初始生态源地和分区后生态源地2个角度构建“面(生态源地)-线(生态廊道)-点(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东营市初始生态源地共49处,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低海拔滨海湿地区,经归并后划分成17个生态源地片区;研究区综合阻力最高达98.742,高阻力集中在建成区及其周边;以初始生态源地和生态源地片区分别构建生态廊道84条和24条,2类结果重叠的生态廊道具有显著生态意义;此外,识别生态夹点72处,位于河流廊道上的生态夹点需重点维护与管理;生态障碍点54处,主要分布在东营区、垦利区和利津县。对于不同类别的关键区,提出相应的保护、维护、管理以及修复策略,统筹“陆-河-滩-海”全域生态保护,可为其他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分区 滨海资源型城市 东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妍力 王永芳 +3 位作者 郭恩亮 包刚 艾丽亚 马浩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41-1354,共14页
土地沙漠化问题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沙区生态平衡、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紧迫任务。本文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运用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的土地利用和降水... 土地沙漠化问题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沙区生态平衡、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紧迫任务。本文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运用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的土地利用和降水量等数据,对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进行分析,通过生态需求评估识别生态源地,借助电路理论,结合Linkage Mapper工具箱和Circuitscape软件提取生态廊道、识别夹点区和改善区;最终构建研究区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1990-2010年生态源地数量、面积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源地面积增幅达8.37%,这与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有关。2010-2020年源地数量下降,源地面积减少了1.38%,说明研究区近年来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2)1990-2010年生态廊道数量从32条增加到120条,2010-2020年生态廊道数量减少了30条,表明生态源地面积的增减显著影响生态流的流动强度;(3)夹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林地和草地集中地区,改善区则分布在未利用土地与城区周围;(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一带、两轴、三中心”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策略,为科尔沁沙地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InVEST模型 电路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地综合识别的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祖伦 周杰 +4 位作者 孙小琼 苏维词 袁光碧 廖浩东 李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83-5797,共15页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生态系统健康运行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途径。以脆弱型山地城市贵阳市为例,综合“遥感生态指数-生境质量-生态保护重要性-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等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采用最小累积...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生态系统健康运行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途径。以脆弱型山地城市贵阳市为例,综合“遥感生态指数-生境质量-生态保护重要性-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等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贵阳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贵阳市共识别生态源地33处,总面积2448.20 km2,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其中一级源地16处,二级源地17处;(2)构建生态廊道84条,包括一级廊道30条、二级廊道50条和潜在廊道4条,整体呈现沿纵向中轴线分布的空间特征;(3)识别重要生态夹点52处、障碍点57处和断裂点53处,明确生态空间的关键保护与修复区域;(4)构建“一轴、两带和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贵阳市生态空间优化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可为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阻力面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生态安全格局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腾雯 程俊豪 +2 位作者 熊航 刘允瑄 谢苗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0-1225,共16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生态安全格局是整合生态要素和优化空间配置的有效工具。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皇甫川入黄小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NbS指导下的“风险-格局-路径”生态修复框架。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诊断流域“社会-生态”系统问题,构建源地-廊道-节点式生态安全格局,依据NbS八大准则设计“修复措施-生态效益-人类福祉”的NbS生态修复路径。建立“要素-问题-准则-策略”逻辑关系,实现NbS修复路径的全要素空间落位。结果表明:(1)皇甫川入黄小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干流周围及流域南部风险高,高与较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与较低风险区分别占全区面积的21.43%、25.56%、53.01%。(2)流域内共识别18个生态源地、153条生态廊道和86个生态节点,生态源地与廊道分布较均匀,生态节点在流域西北部分布较少。(3)设计流域“川道改造+坡沟共治+矿山重塑”三位一体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策略,布局3大类10小类共计80个修复工程。(4)修复策略NbS自评估总分值86.04%,与NbS准则高度匹配。在NbS理念指导下,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水林田坝草要素生态过程耦合、空间布局协同,为流域维护生态安全、治理系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S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杰 屈建军 +3 位作者 陈海 石金鑫 马羽赫 刘迪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分析和电路理论模型等方法,构建200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生态恢复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生态源地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集中分布,面积变化较小且空间位置较为稳定。(2)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阻力面的均值分别为4.96、4.36和4.40,呈现南部低、西北高的空间格局。(3)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廊道的长度分别为2416.25 km、3433.61 km和2643.62 km,南部生态廊道密集,以低阻力生态廊道为主,北部生态廊道稀疏,以高阻力生态廊道为主。(4)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西北部,面积不断减少。(5)植被覆盖度、景观多样性、人口密度、坡度和降水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陕北黄土高原未来的生态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依据,同时有助于生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电路理论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以布尔津县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闫晓梅 王宏卫 +3 位作者 罗魁 董康宁 郭瑞杰 郑旭东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598,共13页
生态安全是人类安全乃至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生物栖息地不断减少,生态问题愈发凸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选取新疆布尔津县作为研究区,通过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分析并预测布尔津县2000—2030年的生境质... 生态安全是人类安全乃至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生物栖息地不断减少,生态问题愈发凸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选取新疆布尔津县作为研究区,通过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分析并预测布尔津县2000—2030年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并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确定生态廊道的空间范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针对不同优先级的生态保护区选取最适生态廊道宽度,提出差异化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布尔津县生境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4978,总体呈先下降后略微上升趋势;2020—2030年布尔津县生境质量指数持续上升。(2)研究识别出布尔津县生态源地1059.83 km^(2),建设源地684.26 km^(2),69条生态廊道以及42处生态夹点;根据两类源地扩张时耗费阻力突变点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的生态保护区并确定其保护时的优先次序,并利用新疆重要生态保护地数据对其进行修正。(3)基于不同分区内野生动物种类分别选取宽度最适的生态廊道并确定其空间范围,最终提出立体生态差异化保护策略,为县域层面的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保护区 差异化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中平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
16
作者 惠乐 王浩 +2 位作者 刘嘉敏 唐不甜 张伟娟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生态安全格局被用来表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及可持续性,对增进人类福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利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栖息地提供3种生态系统服务识别关中平原生态源地,并结合区域特征选择水土流失敏感性、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夜间灯... 生态安全格局被用来表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及可持续性,对增进人类福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利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栖息地提供3种生态系统服务识别关中平原生态源地,并结合区域特征选择水土流失敏感性、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夜间灯光3种干扰因素,修正基本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结果显示:①关中平原一级和二级生态源地面积分别为3011.85 km^(2)和8434.51 km^(2),占比分别为5.22%和14.62%,主要分布在南部秦岭山脉、宝鸡北部丘陵沟壑区,以及咸阳、铜川和渭南三市交接县区,以多山、植被覆盖度高为主要特点;②经过阻力面修正后,关中平原生态廊道减少61条,长度共计减少1613.4 km,廊道分布发生显著变化,提高了识别的合理性。该研究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新研究案例,并为关中平原生态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空间分异与成本协调:生态安全格局供需错位的求解路径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龙杰 岳邦瑞 +3 位作者 赵若男 朱宗斌 潘卫涛 董清榕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55-4170,共16页
生态安全格局作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福祉的关键内容,是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规划理念、技术手段等因素影响,既有研究通常仅基于单一空间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忽略了域内不同空间区域的在地性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安全格局作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福祉的关键内容,是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规划理念、技术手段等因素影响,既有研究通常仅基于单一空间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忽略了域内不同空间区域的在地性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与生态保护行动的投入成本,加剧了生态安全格局供需错位问题的潜在风险。为此,在既有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基于三生空间分异视角,精细考虑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诉求与保护行动的帕累托效率(最优成本-效益比),提出了一种解决生态安全格局供需错位问题的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进一步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试点城市——西安市为例展开方法应用与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生态安全格局由692个生态源地和689条关键生态廊道组成,获得投入总成本和保护总效益比为0.637,是本研究中164组多情景方案中兼顾满足三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诉求与成本-效益率的理想方案,相较于既往研究构建结果能够更好的适配地方诉求。研究意为当前普遍存在的生态安全格局供需错位问题的求解分析提供思路,旨在提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的科学性与实施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安全格局 供需错位 空间分异 成本-效益权衡 空间优先级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需求层次生态服务供需的四川盆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邱大鹅 张军以 杨晓雪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43-3358,共16页
基于InVEST模型、需求层次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使用Linkage Mapper等工具根据最小成本路径理论提取了2005~2020年四川盆地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等,分析了四川盆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构建了四川盆地生态安全格局.结... 基于InVEST模型、需求层次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使用Linkage Mapper等工具根据最小成本路径理论提取了2005~2020年四川盆地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等,分析了四川盆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构建了四川盆地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空间上,四川盆地生态系统服供需呈负相关,总体供过于求,处于生态盈余,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在空间上呈错位匹配,加剧了盆地内生态服务的空间供需矛盾.2005~2020年,四川盆地生态源地分别为6.87,6.39,6.31和6.48万km^(2),空间上呈外密-中疏的环状分布;四期生态廊道总长度分别为6693.38,8342.29,8594.62和14130.94km,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空间上呈边缘贯通-中疏-东密的网状结构;生态夹点则呈点状分布在生态源地连接处,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破碎源地斑块附件,以川东平行岭谷最为集中.基于四川盆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和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了四川盆地“三带四区五核心”的生态安全优化保护格局,即盆地南、北部东-西轴向带,盆地东部南-北轴向带,川东生态安全保护区,川西、川北生态安全修复区和川中生态脆弱恢复区,盆地南部、川东平行岭谷区等5个生态安全关键连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需求层次理论 电路理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成本-效益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优先区识别——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龙杰 赵若男 +2 位作者 徐冰洁 朱宗斌 岳邦瑞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7,共7页
准确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优先区域是支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作。以往关于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优先区域的辨识研究通常以生态连通性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为单一标准,忽略了经济成本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因此制约了识别结... 准确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优先区域是支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作。以往关于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优先区域的辨识研究通常以生态连通性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为单一标准,忽略了经济成本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因此制约了识别结果的实施可行性。对此,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系统保护规划理论,构建了顾及成本-效益的保护优先区域识别方法,包括使用PrioritizR、InVEST和Linkage Mapper等模型识别达成目标效益且成本最小的保护优先区域。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试点城市——西安市为例进行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西安市共有生态源地159处,生态廊道404条,在30%的保护目标约束下,满足目标效益且实现最小成本投入的区域面积约为2014.87 km^(2),相较于既往主流方法的识别结果,优化后的结果能够确保达成保护目标的同时大幅减少经济损失。研究构建的顾及成本-效益的优先区识别方法,旨在为未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案的实施可行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安全格局 连通性保护 系统保护规划 空间优先级 PrioritizR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关键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演变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富丽 彭双云 +3 位作者 龚陆平 黄帮梅 马岽玲 朱紫怡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目的]以珠江源区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为加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MSPA、... [目的]以珠江源区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为加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MSPA、MCR和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1990—2020年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1)曲靖市南部与文山州交界处生态源地集中分布,玉溪市西部、昆明市与曲靖市及红河州交界处、红河州南部及曲靖市东北部呈散落分布。1990—2020年,生态源地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2000年达到最大。2)综合阻力面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1990—2020年高阻力区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3)1990年和2000年识别出55条生态廊道,2010年和2020年减少至45条。重要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交界处等生态敏感区。4)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整体结构与河流走向一致,但受人类活动影响,南盘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脆弱。[结论]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是影响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关键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修复与建设、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以及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以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喀斯特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