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赣州吉埠贡芋品质与生态地质环境关系讨论
1
作者 汪振立 张恋 +5 位作者 罗建林 李福平 雷天赐 黄长生 于东升 邓通德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866,共18页
【研究目的】研究贡芋品质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关系,探究生态地质环境造就贡芋特殊风味的生态地质学作用机理,可为芋头种植的生态地质环境选择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地质建造控制、土壤母质溯源以及土壤物理、土壤地球... 【研究目的】研究贡芋品质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关系,探究生态地质环境造就贡芋特殊风味的生态地质学作用机理,可为芋头种植的生态地质环境选择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地质建造控制、土壤母质溯源以及土壤物理、土壤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多角度切入,在贡芋核心区和对照区岩、土、水、植系统采样,矿质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系统检测;对农田土壤物理主要指标检测分析;对检测数据用多种方法处理分析,综合研究。【研究结果】(1)体现贡芋独特风味的主要指标蛋白质、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淀粉、氨基酸等均高于对照区;(2)植物必需元素K、P、Zn、S等对贡芋风味物质的形成、提高起主要作用,其次为Fe、Mg、Cl、Ni、Mn、Ca、Cu和SOM等;(3)土壤平均粒径偏小,土壤容重、紧实度较低;土壤灼烧减量、pH值适中,土壤水分、土壤Eh值较高,土壤具备良好可耕性。【结论】吉埠贡芋的独特风味是独特的生态地质环境造就优良的土壤物理、土壤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叠加效应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芋品质 土壤物理 土壤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 叠加效应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赣州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的风蚀沙化作用及其生态地质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建宇 聂洪峰 +4 位作者 宋保芳 肖春蕾 袁国礼 尚博譞 潘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0-1033,共14页
【研究目的】阴山北麓作为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受风蚀作用影响严重。本文通过研究该地区风蚀作用、土地荒漠化与植被类型分布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风蚀作用对基岩风化成土过程的影响,揭示风蚀对土地沙化的影响,诠释生态地质特... 【研究目的】阴山北麓作为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受风蚀作用影响严重。本文通过研究该地区风蚀作用、土地荒漠化与植被类型分布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风蚀作用对基岩风化成土过程的影响,揭示风蚀对土地沙化的影响,诠释生态地质特征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选择该地区缓坡丘陵、低山丘陵和中山三种地貌区的基岩风化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风蚀强度下岩石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过程、土壤质地特征以及地表植被类型与覆盖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缓坡丘陵区受风蚀作用影响较大,细粒风化产物大量迁出,表土Al_(2)O_(3)含量显著减少,土壤剖面CIA值变化异常、厚度变薄、养分流失、保水能力下降,植被类型以草为主,稀疏矮小,覆盖度较低;低山丘陵区受风蚀作用影响较小,黏粒、粉粒少量迁出,少量极细砂迁入,表土Al_(2)O_(3)含量减少,土壤CIA值变化正常、厚度变化不大、养分少量流失,植被类型以草为主,分布相对密集,且有低矮灌木生长;中山区受风蚀作用影响最小,以黏粒、粉粒物质迁入为主,风化产物迁出甚少,表土Al_(2)O_(3)含量增加,CIA值显著升高,植被类型以低矮灌木为主,山坡上有大片乔木生长,长势较好。【结论】强烈的风蚀作用使得阴山以北缓坡丘陵区土壤中的细粒物质被迁移至中山区,造成缓坡丘陵区土壤厚度与质量较中山区差,因此缓坡丘陵区植被稀疏,土地沙化较严重,山地区植被涨势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基岩风化 风蚀作用 阴山北麓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与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建议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张涛 余正伟 +2 位作者 舒思齐 许闯胜 舒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9-494,共16页
【研究目的】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责任。开展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已成为生态学领域国际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Costanza... 【研究目的】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责任。开展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已成为生态学领域国际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Costanza等于2014年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运用居民消费指数、人民币和美元购买力指数,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价模型,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对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采用热点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2019年度中国内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5.79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青海省属于热点区域,黑龙江省属于次热点区域,贵州省和重庆省属于次冷点区域,陕西省属于冷点区域。【结论】针对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海岸带等“两区三带”地质本底和生态特征,提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地质调查建议:一是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开展冰川冻土消融、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调查;二是在东北地区开展森林质量、生态多样性和湿地资源调查;三是在黄河流域开展上游生态退化、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湿地萎缩调查;四是在长江流域开展上游水源涵养、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调查及下游河湖湿地退化调查;五是重点调查海岸线岸滩海浪侵蚀和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环境保护 热点分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昌都市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思源 赵敏敏 +6 位作者 刁玉杰 马鑫 付雷 王旭清 刘廷 陈冠 郭鹏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77,共14页
【研究目的】昌都市是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生态门户,当前“双评价”指南推荐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无法准确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本文改进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提高了将研究结果纳入生态保护实践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以为生态保... 【研究目的】昌都市是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生态门户,当前“双评价”指南推荐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无法准确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本文改进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提高了将研究结果纳入生态保护实践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以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及后期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基于高原环境特征,将碳储存与冻融侵蚀纳入评价体系,并运用改进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评价了昌都市的生态保护重要性。【研究结果】昌都市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区域总面积的51.35%,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生态环境良好,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功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及怒江两岸的山地;二是由于生态系统质量较差,已出现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丁青县北部、八宿县中南部及边坝县西部。【结论】昌都市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但部分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也较高,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分区制定生态保护措施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工作,降低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敏感性 双评价 昌都市 青藏高原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昆仑山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及生态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袁江龙 赵宏慧 +7 位作者 刘晓煌 李洪宇 江东 赵传燕 邢莉圆 雒新萍 王然 王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2-1838,共17页
【研究目的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昆仑山地区生态脆弱,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较少。文章旨在分析昆仑山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和区域生态评价。【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 【研究目的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昆仑山地区生态脆弱,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较少。文章旨在分析昆仑山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和区域生态评价。【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探究了2000—2020年昆仑山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 GD)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模型,识别了昆仑山地区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使用RF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 LSTM)开展了多因子NDVI的回归拟合。使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评估了昆仑山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研究结果 】2000—2020年昆仑山地区NDVI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RF重要性最高的因子为高程(DEM)、降水(Pre)、到城镇距离(Town)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GD解释力最高的因子为蒸散发(ET)、DEM、GDP和温度(Temp)。RF比LSTM更适用于昆仑山地区NDVI的回归拟合。RSEI数值上升的区域面积为80.52%,但整体波动较大,波动较大区域面积为78.86%。【结论 】DEM、GDP、Pre和ET是影响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生态保护措施成效显著。保护昆仑山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稳定对区域生态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随机森林模型 遥感生态指数 驱动力分析 生态评价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1990-205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安全格局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武迪 刘晓煌 +8 位作者 李洪宇 孙兴丽 王玉刚 刘晓洁 邢莉圆 王然 雒新萍 王超 赵宏慧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4-1663,共20页
【研究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扩展的背景下,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功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衰退。为应对这一挑战,确定并保护对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大价值的关键地点变得至关重要。生态安全格局是指一种全面策略和... 【研究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扩展的背景下,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功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衰退。为应对这一挑战,确定并保护对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大价值的关键地点变得至关重要。生态安全格局是指一种全面策略和方法,旨在保障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PLUS模型和电路理论等,对西北干旱区天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格局(ESP)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1990—20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空间分布上基本稳定。近30年来总转换面积为32.52×10^(3)km^(2),主要是荒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与2020年相比,2050年自然增长(ND)、生态保护(EP)和城市发展(UD)情景下的土地总转换面积分别为21.43×10^(3)km^(2)、23.09×10^(3)km^(2)、22.87×10^(3)km^(2),其中林地面积净增加的最多,主要由草地转化而成。EP情景下林地、草地和水体面积增加。其他两种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大幅扩大。与ND和UD情景相比,EP情景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大。1990—2050年天山地区ESP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较大的生态源和较小的阻力廊道主要分布在天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高的中部和北部。相反,破碎的生态源和较大的抗性廊道大多分布在被沙地、裸地或山地阻隔的西部地区。东南部为荒漠地区,没有生态源,缺乏生态廊道。近30年来,生态源区面积减少了1.84×10^(3)km^(2),呈现破碎化趋势,生态网络更加复杂。与2020年相比,2050年EP情景下的生态源面积和夹点面积分别增加10.53×10^(3)km^(2)和0.11×10^(3)km^(2),生态障碍带点面积减少0.38×10^(3)km^(2)。除EP场景外,其余两种情景的生态源面积也有所增加,但低于EP场景。【结论】生态保护情景在塑造LUCC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极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模拟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黄河流域沁河上游汇水区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与生态治理建议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义 史佩东 +5 位作者 刘淼 许凯然 张宁 姜鹏 王玮迦 姜禹戈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7-1929,共13页
【研究目的】沁河流域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的来水区与水土功能保持区,流域上游汇水区主要涵括沁源与安泽两县,科学分析其水源涵养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沁河中下游地区乃至流域范围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研究目的】沁河流域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的来水区与水土功能保持区,流域上游汇水区主要涵括沁源与安泽两县,科学分析其水源涵养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沁河中下游地区乃至流域范围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技术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水量平衡方法,对1990—2020年30年间区域内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与不同因素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并结合其内自然保护地分布划分出区域水源涵养重要性等级。【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水源涵养能力空间上表现出南高北低,中间高,四周低,地域差异.显著,多年水源涵养量均值为366.74×10^(6) m^(3);近30年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趋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2)气候因子与水源涵养量相关性较强,植被类型也影响着水源涵养的空间特性。植被类型中,森林是区域内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但从水源涵养能力来看灌丛要高于森林和草原。(3)研究区内水源涵养重要和极重要区域总面积为733.3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两者水源涵养总量占全区的53.63%,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与大起伏山地过渡的中小起伏山地之中以及安泽县的南部区域,是整个研究区的水源涵养集中地区。【结论】针对沁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的建设,提出了一些生态治理措施,包括将灵空山、花坡一带确定为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区域;因地制宜增加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的树种,加大亚高山草甸和温带草原的治理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生态修复工程 水量平衡 重要性分区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沁河流域 黄河流域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李状 张静 +4 位作者 刘宏伟 杨俊泉 苗晋杰 韩博 白耀楠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6-800,共15页
【研究目的】系统研究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科学揭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多种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和重要生态空间调查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和理论... 【研究目的】系统研究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科学揭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多种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和重要生态空间调查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不同类型的自然因素(高程、气象数据等)、人为因素(土地利用方式等)数据和MODIS−NDVI遥感图像数据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2000—2022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平均植被覆盖度以0.0093/a的速率逐年增加,植被覆盖情况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0—2022年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其中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趋势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0.33%和10.14%;(3)在地形方面,研究区高程低于2500 m或高于4000 m时,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增加而逐渐降低;高程介于2500~4000 m时,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增加而逐渐增加;此外,坡度介于0°~45°时,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升高的趋势;在气象方面,植被覆盖度与平均气温和干旱指数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在土地利用方面,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情况受研究区不同年份草地、林地和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量、方式与结构等转变影响。【结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生态质量明显上升。研究区植被覆盖情况与自然因素(地形、气象)和人为因素(土地利用)等多种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四川省昭觉县农业产业园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景华 欧阳渊 +4 位作者 陈远智 李富 刘小霞 刘洪 赵银兵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10-1719,共10页
昭觉县是大凉山腹地的典型彝族聚居县,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以传统农业居多,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昭觉县开展了现代农业园建设。笔者通过无人机航测,获取了拟建园区的高分辨率影像,使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软件,快速提取了土地利... 昭觉县是大凉山腹地的典型彝族聚居县,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以传统农业居多,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昭觉县开展了现代农业园建设。笔者通过无人机航测,获取了拟建园区的高分辨率影像,使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软件,快速提取了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结合收集的其他资料,筛选了坡度、坡向、断层、地质灾害、土地利用、灌溉、交通、自然保护区8个评价因子,在GIS的支持下,先开展单因子土地适应性评价,然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拟建园区土地适宜性以适宜性高和适宜性较高等级为主,二者合计2.56 km^(2)、占79.26%,超过3/4,土地适宜性好,适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适合建设标准化蔬菜温室大棚和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后,不但可以为周边地市提供蔬菜供应,还可带动园区周围农户增收,促进周围农户脱贫,发展前景好。小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具有机动灵活、成本低的优势,能快速获取小区域、大尺度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数据,在西南地区小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效果好。小区域土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对单一,许多大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并不完全适用,需要根据土地利用的主要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农业产业园 土地适宜性 评价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昭觉县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天山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和驱动力分析
10
作者 袁江龙 刘晓煌 +7 位作者 李洪宇 刘玖芬 陈武迪 邢莉圆 王然 雒新萍 赵宏慧 王超 《地质通报》 2025年第8期1448-1461,共14页
【研究目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天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盐渍化问题突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可以反映西北干旱区特性,更加精确地表现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研究目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天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盐渍化问题突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可以反映西北干旱区特性,更加精确地表现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方法】为了准确识别天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m RSEI时空变化、驱动因子及其对驱动因子的响应,探究了2000—2022年天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用自然断点法和等间隔分级法评价了具体因子不同等级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使用变异系数及Hurst指数,探究了天山m RSEI波动趋势及未来波动模式;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GD)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识别了天山地区m RSEI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2000—2022年天山地区mRSEI在时间上呈无规则波动的缓慢增长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未来mRSEI难以预测;天山地区人类活动因子对mRSEI的响应基本上呈线性相关;蒸散发、温度、坡度和DEM是影响该区域m RSEI的主要因子,mRSEI对不同因子的响应趋势不同。【结论】利用mRSEI能够科学地监测位于西北干旱区的天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准确把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天山地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SEI 生态环境质量 驱动力分析 随机森林模型 地理探测器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