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地质系统类型及其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和调查任务(英文) 被引量:11
1
作者 V.T.Trofimov T.V.Andreev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5-438,共14页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自然理念、自然技术实体和自然技术理念。文中也描述了生态地质系统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同时论证了生态地质系统的形成因素,科学的调查方法及所有相关的标准和指标,以及此项研究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生态地质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地质状态及形成因素 生态地质系统评估标准和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沙质(粒)和土质(粒)2种不同生态及地质构造系统蓄水量模拟演示实践
2
作者 张龙儒 杜希东 陶海璇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4期45-46,50,共3页
从民勤绿洲沙质(粒)和土质(粒)2种不同地质构造系统蓄水量入手,通过采用饮料瓶罐窖藏“蓄水量称重法”与“比重瓶法”进行沙粒、土粒蓄水量、密度测定等模拟演示公共数字社会实践探究。结果表明,沙质(粒)层地质构造系统,当蓄水量为0.2 k... 从民勤绿洲沙质(粒)和土质(粒)2种不同地质构造系统蓄水量入手,通过采用饮料瓶罐窖藏“蓄水量称重法”与“比重瓶法”进行沙粒、土粒蓄水量、密度测定等模拟演示公共数字社会实践探究。结果表明,沙质(粒)层地质构造系统,当蓄水量为0.2 kg时,沙粒蓄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水分不再下渗,当蓄水量超过0.2 kg时,沙粒蓄水量达到过饱和、超饱和状态,注入自来水悬浮于沙质层上部,饱和状态沙粒蓄水量与沙粒重量比例约1∶5;土质(粒)层地质构造系统,当蓄水量为0.4 kg时,土粒蓄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水分不再下渗,当蓄水量超过0.4 kg时,土粒蓄水量达到过饱和、超饱和状态,注入自来水悬浮于土质层上部,饱和状态土粒蓄水量与土粒重量比例约2∶5。通过2种不同地质构造比对分析研究发现,沙质层蓄水下渗速度快,因沙质粗糙、沙粒大、水沙不相融,沙质层蓄水量较小,但随沙质(粒)层深浅变化,蓄水量随着增大或减小,蓄水能力随着增强或减弱;而土质层蓄水下渗速度慢,因土质细腻、土粒小、水土相融,土质层蓄水量较大,蓄水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沙质(粒) 土质(粒) 生态地质构造系统 蓄水量 模拟演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关键思考 被引量:18
3
作者 彭建兵 申艳军 +9 位作者 金钊 刘铁铭 李永红 庄建琦 王震洪 余琛 成玉祥 马鹏辉 高帅 李振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44-4358,共15页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应以地质学为基础,以生态学为指导,研究岩石、土壤、水、生物等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生态问题。秦岭生态地质特色鲜明,是催生生态地质基础理论、形成生态地质保护对策的理想实践地,迫切需要对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角色地...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应以地质学为基础,以生态学为指导,研究岩石、土壤、水、生物等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生态问题。秦岭生态地质特色鲜明,是催生生态地质基础理论、形成生态地质保护对策的理想实践地,迫切需要对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角色地位予以系统剖析,梳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框架体系。研究提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要把握以下关键思考:一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要素多元、圈层互馈过程复杂、灾害叠加影响效应突出、人-地-生相互作用强烈,立足生态秦岭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认知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家底,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互馈演化模型,探索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共存递进关系,进而提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人类环境动态平衡调控对策;二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框架体系应以地质环境认知为基础,将生态环境充分融入地质环境之中整体考虑,并对各要素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梳理;其中,构造、地貌地质环境是“生态容器”,岩石、土壤及水文地质环境是“生态载体”,灾害地质环境是引起“生态损害”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环境则为造成“生态扰动”的外在驱动;三是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五体关系复杂,内生互馈作用密切,认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同存-同演-同损-同荣规律的科学内涵,应立足于探究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的互馈与协同演进机制;四是秦岭地面生态损害、表层水土灾害、浅深层地质灾害呈现互馈耦合、共存递进演化特征,需重点把握“生态损害→地质灾害的递进关系及内在机制”这一关键问题;五是开展秦岭人类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动态平衡调控机制研究,应以探索生态安全与人地协调的关系为核心,分析生态系统破坏和地质灾害与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的时序演变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进而提出基于人地协调的生态安全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 生态损害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共轭管理初步研究
4
作者 王家文 周跃 +1 位作者 李滨勇 柳德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6-90,共5页
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关系整个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脆弱性、开发利用不合理、经济快速发展、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使我国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维护地质格局的安全稳定、保障水热系统的健康... 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关系整个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脆弱性、开发利用不合理、经济快速发展、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使我国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维护地质格局的安全稳定、保障水热系统的健康安全、维持生物体系的动态平衡、保证开发利用的科学合理是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共轭管理的目标要求。需由认知技术系统、开发利用技术系统、人类活动协调技术系统和生态地质环境安全防护技术系统组成的纷繁复杂的技术体系的支撑,建立一个具有综合科研能力、较强协调能力和人类活动最终否决权的管理机构;构建多元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加强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工程学等相关学科技术研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创建环境友好型高效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保证共轭管理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源区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共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府—东胜矿区地质-生态系统结构与组成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发旺 侯新伟 韩占涛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0-82,共3页
通过对神府—东胜矿区地质—生态系统结构与组成的分析 ,揭示了煤炭开发引起地表植被破坏的内在规律 ,指出了地表植被破坏的潜在危害性 ,为矿区今后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神府-东胜矿区 地质-生态系统 结构 生态建设 地表植被 煤炭开发 潜在危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