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1995—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计扬 巴仁基 +3 位作者 肖成志 刘磊 周雪妮 曹亚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8-659,共12页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HP-PCA熵组合权重法对岷江上游流域1995年、2001年、2009年和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较安全-安全为主。其中,生态地质环境较安全-安全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较不安全-不安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山区以及深切河谷区,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和北部低的格局。1995—2020年岷江上游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呈现先降低后逐步升高的趋势。其中,流域北部及深切河谷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变化波动大,且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生态地质环境不稳定;西南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降低为主,虽降低区域逐渐减少,但总体生态地质环境仍持续变差;流域中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升高为主,且升高区域逐渐增加,生态地质环境持续向好。本次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最小信息熵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以青海海东乐都区为例
2
作者 袁有靖 刘长礼 +5 位作者 彭红明 王秀艳 孙伟超 阿慧娟 李楠 徐得臻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6-1127,共12页
【研究目的】针对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因地下空间利用引发的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农田生态区土地盐碱化、城镇生态区建筑破坏等生态地质安全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探索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在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基础上,开... 【研究目的】针对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因地下空间利用引发的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农田生态区土地盐碱化、城镇生态区建筑破坏等生态地质安全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探索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在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地质钻探、岩土工程测试、抽水试验、生态地质观测等研究。运用水文地质等理论方法,分析了生态地质安全风险的成因机理。【研究结果】提出了人居、农田和林草等3类生态系统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评价了海东乐都区生态系统地质安全风险。地下空间利用现状情景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引胜沟口、岗子沟口、峰堆沟口及其地下水影响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城镇区,中风险区主要分布于Ⅰ、Ⅱ级阶地低洼地带;如再沿湟水河岸建地下铁路情景下,高风险、中风险区比地下空间现状情景下有所扩大。【结论】此3类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很有效。两种情景下都会诱发3类生态系统的地质安全风险,后一情景下造成的风险更高,影响的范围更大。需对重点地带适时监测,并运用地下水疏排技术等措施防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型城市 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水位埋深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 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市规划区地质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代雅建 崔健 郭常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7,共12页
地质环境问题是影响城市国土空间安全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规划开发阶段开展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可有效控制地质灾害风险。锦州市规划区尚处于开发前期,本文基于该规划区的地质条件和开发需求,构建了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体... 地质环境问题是影响城市国土空间安全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规划开发阶段开展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可有效控制地质灾害风险。锦州市规划区尚处于开发前期,本文基于该规划区的地质条件和开发需求,构建了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体系,基于主导因素综合法开展了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锦州市规划区地质环境安全程度可划分为3级,空间分布上以相对安全区为主,其次为次不安全区和安全区。按照空间位置和区域构造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性等不同成因划分为23个亚区,并指出了每个亚区安全程度主要影响因素。该评价结果反映了锦州市规划区的地质环境安全程度,确定了影响地质环境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有助于规避该区国土空间规划开发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主导因素综合法 区域构造稳定性 地质灾害易发性 安全评价 规划区 锦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扬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3,共9页
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针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存在的管理缺陷及主要问题,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和项目实际确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安全生产标准化... 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针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存在的管理缺陷及主要问题,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和项目实际确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模型,最后应用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模型对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了实例应用与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适用于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量化评分,对今后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治理项目 安全生产标准化 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海峡沿岸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以马六甲海峡北岸马来西亚西南沿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栋哲 姜琦刚 +2 位作者 顾宗瑞 张森 付长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9-632,共14页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显示一个区域地质作用与生态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为了给马六甲海峡北岸马来西亚西南沿海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及“一带一路”投资建设提供依据,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马来西亚基础地质、地质灾害遥感...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显示一个区域地质作用与生态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为了给马六甲海峡北岸马来西亚西南沿海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及“一带一路”投资建设提供依据,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马来西亚基础地质、地质灾害遥感地质专题应用及编图项目成果数据集为基础数据,构建了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结果将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优等、良好、中等、较差4个等级,其中:优等区和良好区面积较大,分别为2 753.31 km^(2)和2 960.3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19%和36.76%,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区及沿海地区;中等区和较差区面积分别为1 702.72 km^(2)和618.5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37%和7.68%,主要分布在雪兰莪州中部、森美兰州南部及马六甲州北部地区。从评价结果上看,该地区总体上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较好,优等区和良好区总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00%以上,中等区和较差区主要受地层构造和生态条件的限制,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生态地质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 质量评价 海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周爱国 孙自永 +1 位作者 徐恒力 徐忠胜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74,共4页
科学合理地进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正确处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阐述了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其评价步骤的基础上 ,研究了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理与方... 科学合理地进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正确处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阐述了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其评价步骤的基础上 ,研究了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理与方法 ,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进行了具体应用 ,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探讨了有待研究的评价标准、现状评价与预测评价、评价方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评价 生态适宜性 指标体系 生态因子 可持续发展 河西走廊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邵超峰 鞠美庭 +1 位作者 张裕芬 李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7-92,共6页
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度量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安全状态进行评估。首先选取能够反映区域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的32个指标构建评... 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度量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安全状态进行评估。首先选取能够反映区域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的3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结合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现状进行指标的标准化赋值;最后,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0.49,2010年为0.55,2020年为0.67,分别处于警戒、警戒和较好状态。说明在滨海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污染物的集中处理、物质的循环利用等响应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天津滨海新区 生态环境安全 DPSIR模型 综合指数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初探 被引量:6
8
作者 许向宁 葛文彬 +2 位作者 黄润秋 唐川 李胜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51-356,共6页
笔者在充分调研和综合分析研究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工程区岸坡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环境演化效应的基础上.按照分类评价思想和原理.初步探讨了流域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笔者在充分调研和综合分析研究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工程区岸坡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环境演化效应的基础上.按照分类评价思想和原理.初步探讨了流域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初步提出以斜坡(岸坡)稳定性评价子系统、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评价子系统、生态环境演化评价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子系统等四大类子系统为主干的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初步建立了四大类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评价方法与成果表达方式,供大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梯级水电开发 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翔 朱云 +1 位作者 翟云波 何江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7,共6页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从状态-压力-响应指标体系出发,以2004-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基准,在时间变化上建立了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对各市的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除2006年外,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从状态-压力-响应指标体系出发,以2004-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基准,在时间变化上建立了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对各市的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除2006年外,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总体较低,水环境生态安全处于一般状态,状态评价值整体上逐年下降,说明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系统持续受损,水环境响应指标比重较小,加大对水环境生态安全建设力度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生态安全 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指数法 长株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县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生态安全评价——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潘竟虎 石培基 刘英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8-252,261,共6页
以干旱内陆河流域典型区域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及其评价方法,并基于GIS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前后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后,研究区内没有... 以干旱内陆河流域典型区域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及其评价方法,并基于GIS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前后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后,研究区内没有生态极不安全区分布;甘州区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453,处于生态较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反映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便于识别空间差异和主导生态环境问题,说明构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安全 GIS 甘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系统设计与示范应用——以青海省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和正民 燕云鹏 +2 位作者 冯敏 王红瑞 王建超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7年第4期118-121,I0010,共5页
借鉴环境评价领域的成熟案例和经典方法,在遥感影像解译成果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运行平台、模型空间数据库和模型属性数据库。研究选用了3种综合评价算法,开发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系统,为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借鉴环境评价领域的成熟案例和经典方法,在遥感影像解译成果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运行平台、模型空间数据库和模型属性数据库。研究选用了3种综合评价算法,开发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系统,为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并以青海省为例进行了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 综合评价模型 模型空间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许向宁 王文俊 黄润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3-248,共6页
根据四川安宁河流域不同生态环境地质类型的控制因素,将评价目标分解为以坡度、年降雨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高程、植被指数作为评价因子的森林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系统;以坡度、水资源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第四系堆积物面积、土壤类型... 根据四川安宁河流域不同生态环境地质类型的控制因素,将评价目标分解为以坡度、年降雨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高程、植被指数作为评价因子的森林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系统;以坡度、水资源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第四系堆积物面积、土壤类型作为评价因子的农业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系统;以坡度、水资源量、人口密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震烈度作为评价因子的人居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系统。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充分运用GIS技术进行指标取值、分级与成图。经验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果较吻合,证明该套基于GIS技术的生态环境地质质量的定量评价是切实可行的,结论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流域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GI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3
作者 黄润秋 向喜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1,共4页
针对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的特点,建立了应用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技术流程,提出了相关图形-属性数据库建立的要点,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的基本步骤,并对有关指标体系的选取、分析评价模型等做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 生态环境地质 地理信息系统 图形--属性数据库 GIS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环境安全分区综合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石玉林 张红旗 许尔琪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2-69,共8页
当前我国资源、生态、环境最为突出的四个大问题是:环境污染、土壤侵蚀、水旱灾害和生物多样性受损,为全面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环境安全的态势,本文以水安全、土地安全、大气安全、生物质资源安全,即按水、土、气、生四大要素,选择16个项目... 当前我国资源、生态、环境最为突出的四个大问题是:环境污染、土壤侵蚀、水旱灾害和生物多样性受损,为全面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环境安全的态势,本文以水安全、土地安全、大气安全、生物质资源安全,即按水、土、气、生四大要素,选择16个项目,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环境安全度评价体系。进而,依据生态环境系统组合的宏观地带性与大区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中国陆地划分为10个大区,并按大区下的区域间差异划分出54个区块,对各大区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评述,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再平衡的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安全 分区 综合评价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利娜 蒋忠诚 +2 位作者 尹辉 覃星铭 罗为群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1-149,共9页
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的概念模型:选择了4大类准则,13个要素,共34个指标,初步建立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岩溶生态环境安全度(KEES)来衡量岩溶生态环境安全... 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的概念模型:选择了4大类准则,13个要素,共34个指标,初步建立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岩溶生态环境安全度(KEES)来衡量岩溶生态环境安全并划定安全、较安全、预警、中警、重警5个分级标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2种复合评价法,分别对2009年的果化石漠化监测区进行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评价结果为重警。本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还得出6个重警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相结合,能更合理、细致地评价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环境系统 安全评价 石漠化 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秃尾河流域地质生态环境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雄德 王文科 +2 位作者 杨泽元 孔金玲 黄金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5,共3页
揭示了秃尾河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地质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以MAPGIS为平台建立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信息系统,对秃尾河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以GIS为基础进行地质生态环境评价,实现了地质生态环境信息存储... 揭示了秃尾河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地质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以MAPGIS为平台建立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信息系统,对秃尾河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以GIS为基础进行地质生态环境评价,实现了地质生态环境信息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评价及结果表达等的一体化与可视化,评价过程和结果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地质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质生态环境 评价 秃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影响评价的新领域——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辉 魏德洲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8-70,共3页
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阐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特点及理论基础,并对在中国开展生态安全评价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神府煤矿区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宏科 范立民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共3页
通过分析各种地理、地质背景和条件参数、各地质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 ,以及在对它们作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了榆神府矿区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定量研究方法 ,其评价结果正确、可靠。
关键词 地质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方法 榆神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沿黄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惠康 刘金韬 王晓林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111,117,共5页
宁夏沿黄经济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带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GIS平台,将GIS技术应用于研究区基础资料的... 宁夏沿黄经济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带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GIS平台,将GIS技术应用于研究区基础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及基本图层;并针对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实际特征建立了相应的分级标准,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宁夏沿黄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优区面积约为370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5%;良区面积为2 307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8%;中区面积为2 959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5.9%;差区面积为2 60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1.6%。该研究结果对治理改善该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GIS 宁夏沿黄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程地质环境的沉陷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北京门头沟区东龙门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曦沐 张国锋 柴华彬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6,共5页
塑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是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北京门头沟区东龙门沉陷区为例,根据其特殊的地表沉陷状况,进行了工程地质环境区划;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东龙门具体区划的特点,提出了适应工程地质环境区划的景观生态安全... 塑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是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北京门头沟区东龙门沉陷区为例,根据其特殊的地表沉陷状况,进行了工程地质环境区划;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东龙门具体区划的特点,提出了适应工程地质环境区划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对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开拓沉陷区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工程地质环境区划 生态景观 安全格局 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