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地质”背景下高校地质学专业生态地质学课程教学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丙祥 李玉成 +3 位作者 孙丙华 安燕飞 张学胜 郑刘根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生态地质学是地质学科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分支,主要用来研究岩石圈的各种生态作用、成因规律以及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时-空转变关系,内容非常符合当前"大地质"背景下的行业需求。以安徽大学地质学专业开设此课程为例,... 生态地质学是地质学科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分支,主要用来研究岩石圈的各种生态作用、成因规律以及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时-空转变关系,内容非常符合当前"大地质"背景下的行业需求。以安徽大学地质学专业开设此课程为例,对其开课背景、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探讨,以期与相关地质院校老师交流,促进该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质”背景 地质学专业 生态地质学 生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北部地貌变形的遥感表征及其生态地质学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延贵 姚安平 +2 位作者 巨生成 王冬青 张琨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4年第2期47-50,55,共5页
遥感地质特征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在澜沧江—温泉与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两条岩石圈断裂之间区域存在着4个正交叠加在早期北西—南东向构造地貌上的北东—南西向第四纪坳陷。其中西羌塘北部坳陷和长江源坳陷的地堑式裂陷地貌特征明显,而... 遥感地质特征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在澜沧江—温泉与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两条岩石圈断裂之间区域存在着4个正交叠加在早期北西—南东向构造地貌上的北东—南西向第四纪坳陷。其中西羌塘北部坳陷和长江源坳陷的地堑式裂陷地貌特征明显,而黄河源坳陷和若尔盖坳陷发育程度较低,但它们均是在青藏高原大陆构造变形的统一动力学背景下,地貌发生东西向伸展变形的产物。进一步研究表明,它们的形成不仅与青藏高原中南部所发育的近南北向裂谷具有同样的动力学意义,而且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中北部 地貌变形 遥感 生态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生态地质学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被引量:36
3
作者 彭建兵 兰恒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7-893,共17页
生态地质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在地球表层多圈层互馈作用和人类活动驱动下,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平衡的交叉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与灾害环境系统三者相互耦合、... 生态地质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在地球表层多圈层互馈作用和人类活动驱动下,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平衡的交叉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与灾害环境系统三者相互耦合、共同作用,融合构成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架构。生态地质学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平衡与灾害安全防控。因此,本文提出了生态地质学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的四大方面内容:①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构成及相互作用机制;②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动态平衡机制与模式;③生态损害-水土灾害-地质灾害共生互馈机制与递进演化过程;④生态地质环境风险动态识别、监测预警与调控保护。这四大方面逐步递进并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生态地质学的核心问题。生态地质学的发展应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涵,聚焦于生态地质安全和灾害环境系统问题,并贯彻“先要牢固生态屏障,再加速高质量发展,后引领世界发展格局”的战略主线,从而为美丽中国生态保护建设等国家战略决策和执行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生态地质环境 灾害环境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系统 系统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研究方法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孙立广 杨仲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8-967,共10页
地质学家和社会学家广泛关注"人类世"这一新概念,但是,对于"人类世"的时间跨度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人类世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认为人类世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的地质时期,要探... 地质学家和社会学家广泛关注"人类世"这一新概念,但是,对于"人类世"的时间跨度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人类世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认为人类世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的地质时期,要探讨人类世的生态与环境演化过程,就需要寻找一种有时间序列、分辨率高、分布范围广并且与生物活动紧密相关的沉积层。选取粪土层作为过去生态环境信息记录的新载体,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探索南极生态、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问题,是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是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的组成部分,是沉积学与地球化学、考古学、生态学多学科交叉的结果,它的理论和方法已被成功地运用到北极和中国的南海地区,它应该放在全球的沉积学大平台上,开拓新的领域。并详细讨论了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实例,对于了解人类世以来气候、环境和生态的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态地质学 沉积学 南极无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地质学——地质科学的新分支(英文) 被引量:21
5
作者 V.T.Trofimov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7-35,共9页
文中介绍了生态地质学的定义 ,探讨其研究客体和研究对象以及岩石圈的生态作用 (指资源生态作用、地球动力学生态作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生态作用 )。文中还讨论了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并对生态地质学的逻辑构成———科学结... 文中介绍了生态地质学的定义 ,探讨其研究客体和研究对象以及岩石圈的生态作用 (指资源生态作用、地球动力学生态作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生态作用 )。文中还讨论了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并对生态地质学的逻辑构成———科学结构、具体分类进行了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岩石圈 生态作用 生态-地质条件 资源生态科学 生态地球动力学 生态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地质学——21世纪新兴的地球学科 被引量:22
6
作者 林景星 张静 +2 位作者 史世云 剧远景 林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59-469,共11页
环境地质学研究人为地质活动所引起的灾害,地质环境学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学科。生态环境地质学应用生物学、环境学和地质学的原理和知识,解决由于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而引起的问题。生态环境地质学牵涉到分... 环境地质学研究人为地质活动所引起的灾害,地质环境学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学科。生态环境地质学应用生物学、环境学和地质学的原理和知识,解决由于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而引起的问题。生态环境地质学牵涉到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沉积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涉及到由于人为的地质作用而引起的元素重新迁移、重新富集和重新沉积的过程,对于生命和人类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还涉及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包括下列内容:(1)生态环境地质可容负荷研究;(2)监测研究;(3)预警研究;(4)修复研究;(5)实验研究;(6)虚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地质环境学 环境病(生态环境地质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地质学的新概念及其生态问题 被引量:7
7
作者 Evgenii V.Pinneker(Institute of the Earth’S Crust,664033,Irkutsk, Russi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9-56,共8页
水文地质学最初是由地质学及水文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基本上采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从本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学已逐渐变为研究地下水圈的学科。地下水圈是指地壳内部的统一的含水系统,它包含有相互作... 水文地质学最初是由地质学及水文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基本上采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从本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学已逐渐变为研究地下水圈的学科。地下水圈是指地壳内部的统一的含水系统,它包含有相互作用的不同状态和形式的H2O。近年来,一些新理论的引入,拓宽了原有水文地质学的概念,使之从对现象的研究转向为对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水文地质学传统的和新的问题应在适当的工程标准上予以解决,同时应重视其生态效应。水是地球内部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物质,因此,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将首先导致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并进而引起地下水圈的污染、水的枯竭及自然条件的恶化。文章主要论述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目的、原则及生态水文地质系统的体系。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目的是提出管理地下水圈体系及其质量状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效应 管理 水文地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1∶5万生态地质调查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长生 王大可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1期56-59,共4页
1994年,在大巴山区开展了我国第一次1∶5万生态地质调查。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地质学。该学说是研究地球表层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学科,理论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提供... 1994年,在大巴山区开展了我国第一次1∶5万生态地质调查。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地质学。该学说是研究地球表层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学科,理论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提供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可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生态地质调查 地质污染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地质系统类型及其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和调查任务(英文) 被引量:11
9
作者 V.T.Trofimov T.V.Andreev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5-438,共14页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自然理念、自然技术实体和自然技术理念。文中也描述了生态地质系统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同时论证了生态地质系统的形成因素,科学的调查方法及所有相关的标准和指标,以及此项研究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生态地质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地质状态及形成因素 生态地质系统评估标准和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的生态作用(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V.T. TROFIMOV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93-303,共11页
文章确定了“岩石圈的生态作用”这一概念的内涵 ,考虑了作用的分类 ;阐述了岩石圈的各种生态作用 ,它们分别是资源的、地球动力学的、地球化学的和地球物理的生态作用 ;阐明了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和工程技术造成的影响之下这些生态作用形... 文章确定了“岩石圈的生态作用”这一概念的内涵 ,考虑了作用的分类 ;阐述了岩石圈的各种生态作用 ,它们分别是资源的、地球动力学的、地球化学的和地球物理的生态作用 ;阐明了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和工程技术造成的影响之下这些生态作用形成的规律 ;提出了有关这些生态作用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岩石圈的生态作用 岩石圈的资源的、地球动力学的、地球化学的和地球物理的生态作用 关于岩石圈生态作用的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地区“沙尘暴”的性质和治理——以北京2006年4月16日的尘暴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韩同林 林景星 +6 位作者 王永 郑柏峪 宋怀龙 刘江永 蒋高明 史培军 张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依据粒度分析、电镜扫描、能谱分析、常温水溶盐检测、宏观表象特征研究和实地调查,证实北京2006年4月16日的所谓“沙尘暴”是尘暴,干涸盐湖是京津尘暴的重要源区。因此,要治理京津地区的尘暴,就必须修复干涸盐湖区的生态环境,而不能像... 依据粒度分析、电镜扫描、能谱分析、常温水溶盐检测、宏观表象特征研究和实地调查,证实北京2006年4月16日的所谓“沙尘暴”是尘暴,干涸盐湖是京津尘暴的重要源区。因此,要治理京津地区的尘暴,就必须修复干涸盐湖区的生态环境,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去治理沙漠。要修复干涸盐湖区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用现代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干涸盐湖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植被演化的趋势,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土著先锋植物种群,并用土著先锋植物种群对尘源区进行“地毯式”的覆盖,而不能用种树去阻挡它,因为再高的树林也挡不了从2000~3000m以上高空飘来的浮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尘暴 干涸盐湖 先锋植物种群 现代生态环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海拾贝
12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书海 海底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 海洋出版社 中晚全新世 生态地质学 出版发行 胶州湾 胶澳 版本书 港湾海岸 第四纪地质学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