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生态地理分区的多时相不透水面产品自动生产方法
1
作者 翟龙晨 朱凌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4,共13页
鉴于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大范围不透水面存在区域差异、基于深度学习算法需要大量标注样本以及多时相不透水面产品间时空不一致的问题,基于生态地理分区提出了多时相不透水面产品自动提取技术。该算法包括3步:融合叠加两种已有的高精度不... 鉴于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大范围不透水面存在区域差异、基于深度学习算法需要大量标注样本以及多时相不透水面产品间时空不一致的问题,基于生态地理分区提出了多时相不透水面产品自动提取技术。该算法包括3步:融合叠加两种已有的高精度不透水面产品,并采用OpenStreetMap众源数据优化,构建深度学习不透水面样本;基于引入(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ASPP)的深度学习框架在不同的生态地理分区训练,获取分区模型并构建连续3年的时间序列产品;为了使时序产品具有时空一致性,运用时空窗口滤波方法调整不合理变化,优化表达要素类型。经由GF-1影像测试区实验表明,自动提取的不透水面总体精度高于90%。多时相产品经时空滤波算法调整后分类结果更符合地表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样本 自动提取 生态地理分区 时空一致性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oldridge和CCA分析的中国生态地理分区的比较 被引量:11
2
作者 孔艳 江洪 +3 位作者 张秀英 金佳鑫 肖钟湧 程苗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825-3836,共12页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与生态地理区域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采用全国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及遥感植被指数等数据,综合分析中国范围生态地理区域的分异规律,制订了生态地理分区的初步方案,并建立了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与生态地理区域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采用全国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及遥感植被指数等数据,综合分析中国范围生态地理区域的分异规律,制订了生态地理分区的初步方案,并建立了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基于Holdridge模型和CCA分析划分中国生态地理分区,建立了分区的指标体系,得到中国生态分区的大致界线,初步总结了各生态地理分区的地形、植被、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完成对中国区域生态地理分区的划分。基于CCA分析的生态地理的分区,不仅结合自然区划和生态地理两种方法,而且加入了生态群落和遥感数据的综合应用。结果显示,由于受到模型适用性及数据误差的原因,基于CCA分析的结果比Holdridge模型的结果更合理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分区 Holdridge模型 CCA分析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区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玺婧 吴秀芹 +3 位作者 张宇清 吴斌 马青 刘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价值评估研究,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专家集成和GIS模型定量结合的方法,依据国际上普遍遵循的生态地理区划原则,将过去研究中各区划方案和相关图件作为分区过程的辅助材料及校正材料,利用各种生态地...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价值评估研究,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专家集成和GIS模型定量结合的方法,依据国际上普遍遵循的生态地理区划原则,将过去研究中各区划方案和相关图件作为分区过程的辅助材料及校正材料,利用各种生态地理因子指标,包括气候指标月平均气温、年均温,与需热性有关的植物生长季积温,水分指标湿润指数及干燥度,植被指标如植被类型、植被区划类型、植物区系类型、动物区系类型等,土壤指标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等,地形和地貌特征,进行了中国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区。根据相应区划原则和指标体系,荒漠生态系统采用干湿区、自然区和类型区3级区划制。分区过程中遵循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体现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服务,将荒漠生态系统划分为67个类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地理分区 荒漠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保育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分区的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8
4
作者 张清雨 赵东升 +1 位作者 吴绍洪 戴尔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4-601,共8页
基于GIMMS数据和MODIS数据反演1982~2011年内蒙古生长季NDVI,分析内蒙古不同生态区内NDVI变化时空特征,探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30a来内蒙古生长季平均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布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 基于GIMMS数据和MODIS数据反演1982~2011年内蒙古生长季NDVI,分析内蒙古不同生态区内NDVI变化时空特征,探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30a来内蒙古生长季平均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布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部分地区NDVI有下降趋势。大部分地区NDVI与年降水量呈显著相关,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近30a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其中人类活动在西辽河平原、大兴安岭南端草原区以及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促进植被生长,在内蒙古东北部草原区抑制植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分区 NDVI 内蒙古 影响因素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与人文耦合视域的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评价及阻滞因子诊断——以青海省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殷悦 周侃 +1 位作者 湛东升 陈妤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2-1008,共17页
宜居性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厘清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及其阻滞因子,是精准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内宜居水平并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基于城乡宜居性评价基本范式、顾及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独特性,... 宜居性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厘清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及其阻滞因子,是精准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内宜居水平并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基于城乡宜居性评价基本范式、顾及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独特性,从自然与人文耦合视域构建由自然环境、居住环境、设施环境、社会环境4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指标体系,以青海省45个县域单元为例定量评价其宜居性及阻滞因子,并探讨宜居性与生态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交互关系。结果显示:(1)青海省总体宜居水平偏低,并呈现由河湟谷地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生态区、环青海湖生态区、三江源生态区依次递减的地域分异;(2)宜居水平和生态重要性的空间耦合不协调,三江源生态区等生态重要区的宜居水平低,宜居水平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均成正比;(3)青海省宜居性主要受到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阻滞,生态地理分区层面,在自然因子的主要制约下,三江源生态区、环青海湖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生态区分别受设施、居住、社会环境的强约束;(4)针对不同生态地理分区宜居性特征提出未来人口引导及宜居性优化模式,即按宜居性及社会经济生态引力明确人口集聚型、疏散型和稳定型3种空间集疏类型,通过人口城镇化、就业移民、教育移民等跨区域移民及就近生态移民增强宜居性与人口分布的空间适配性,以三江源生态区等弱势区域以及饮水设施、道路设施、物流配送、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阻滞因子为重点,提升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设施配置与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性 阻滞因子 自然与人文耦合 生态地理分区 高寒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7-672,共6页
目的定量分析西北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为其合理开展农业生产,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利用西北地区1982—2006年GIMMS-NDVI数据,以绿度变化率和偏相关分析法为基础,分析了西北地区不同生态地... 目的定量分析西北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为其合理开展农业生产,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利用西北地区1982—2006年GIMMS-NDVI数据,以绿度变化率和偏相关分析法为基础,分析了西北地区不同生态地理分区NDVI的年际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要素在空间上的响应。结果近25年来,高原植被覆盖整体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各生态分区的NDVI均呈增长趋势,并且随着湿润程度和温度的降低,年均NDVI随之减小;1982—2000年降水量在减小,但减小幅度不显著;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好。结论西北地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水热组合条件相对于中部地区较好;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其改善的趋势明显,相反则不明显;西北地区东部水热组合条件向不利于植被生长方向转变,而西部向利于植被生长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绿度变化率 偏相关分析 生态地理分区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