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5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茬对中国沙棘早衰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白双成 聂恺宏 +3 位作者 李仲牧 贺斌 姚增玉 李根前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3,共11页
平茬是促进林木萌蘖更新常见的方式之一,为了解平茬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sinensis)早衰人工林营养状况的影响规律以及最佳平茬高度,本研究以不平茬为对照,分析了不同平茬高度(0、10和20 cm)叶片、枝条、树干、垂直根、... 平茬是促进林木萌蘖更新常见的方式之一,为了解平茬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sinensis)早衰人工林营养状况的影响规律以及最佳平茬高度,本研究以不平茬为对照,分析了不同平茬高度(0、10和20 cm)叶片、枝条、树干、垂直根、水平根的C、N、P、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平茬提高了中国沙棘克隆株C、N、P、K含量,并呈现随平茬高度增大先升后降的趋势,叶片、垂直根、水平根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表现尤为突出。2)平茬改变了中国沙棘克隆株C、N、P、K含量的变异程度,变异系数由0.97%~9.75%(对照)提升至0.63%~19.56%(平茬),尤其是平茬10 cm时,叶片、垂直根和水平根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程度最大。3)中国沙棘克隆株C∶N和C∶K在平茬高度和不同构件中均呈显著差异(P<0.05),C∶P、N∶P、N∶K、P∶K在不同构件中呈极显著差异(P<0.01),根据生态化学计量比判断,平茬提高了中国沙棘对N、P、K的吸收能力,进而加速了对C的积累。4)C、N、P、K含量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而其化学计量比存在权衡关系。主成分分析不能将不同平茬处理的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完全分离开来。平茬后中国沙棘的综合营养状况受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双重影响,且以平茬10 cm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茬高度 营养元素 生态化学计量比 中国沙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不同生境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2
作者 王凯选 刘枝刚 +7 位作者 赵广明 王伟华 苏大鹏 路峰 康志强 张尧 尼鑫 赵俐红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9,共10页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生境下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黄河原流经区域——刁口故道区域湿地裸滩、养殖区、芦苇湿地、柽柳湿地、碱蓬湿地及耕地共6种生境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含量...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生境下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黄河原流经区域——刁口故道区域湿地裸滩、养殖区、芦苇湿地、柽柳湿地、碱蓬湿地及耕地共6种生境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①土壤C和N的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耕地>芦苇湿地>柽柳湿地>养殖区>裸滩,耕地的土壤C和N平均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6.1和1.1 g/kg。而6种生境中土壤P的质量分数差距不大,峰值为1.03 g/kg。②不同生境土壤C、N、P之间回归拟合程度中,相较于N和P以及C和P,C与N的拟合程度较高;③土壤生态化学计量较其他典型湿地明显减少,且N/P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④土壤环境因子对C、N和P及其计量比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土壤C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与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C/P和N/P均与密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刁口故道区域自黄河改道以来,大面积养殖池和耕地等人工湿地的开发对湿地生态化学计量等生态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养分含量有一定程度降低,对了解湿地不同生境的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与调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不同生境 C、N、P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 被引量:5
3
作者 肖指柔 滕金倩 +3 位作者 秦佳琪 梁泽丽 何江 覃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生态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岩茶产区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其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4
作者 王霖 廖亦阳 +7 位作者 李先德 吴春梅 王佳娜 侯丽 吴琪梦 张永勋 沈长华 王维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7-1017,共11页
本文以福建武夷山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产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并阐明不同岩茶产区土壤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对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岩茶产区土壤C、N含量差异不显著,半岩茶产区P... 本文以福建武夷山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产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并阐明不同岩茶产区土壤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对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岩茶产区土壤C、N含量差异不显著,半岩茶产区P含量显著高于正岩茶及洲茶产区(P<0.05),正岩茶产区K含量最高,3个产区之间K含量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2)在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产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分别是主要真菌门类,毛壳菌属(Chaetomium)是正岩茶产区真菌优势属,沙蜥属(Saitozyma)是半岩茶和洲茶产区的真菌优势属;(3)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在正岩茶产区中,动物病原–内生–附生–真菌寄生–植物病原–木质腐生真菌相对丰度最高;在半岩茶产区中,内生–凋落物腐生–土壤腐生–未定义腐生真菌丰度最高,而未定义腐生真菌在洲茶产区丰度最高;(4)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岩茶产区土壤真菌群落主要受C∶K、N∶K和P∶K的影响。K与毛壳菌属、镰刀菌属(Fusarium)和曲霉菌属(Aspergillus),C∶K、N∶K、P∶K与沙蜥属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与青霉菌属(Penicillium),P与沙蜥属呈显著正相关(P<0.05);C与镰刀菌属,K与沙蜥属,C∶N与毛壳菌属、青霉菌属和木霉属(Trichoderm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与镰刀菌属,K与被孢霉属(Mortierella),C∶K、N∶K与毛壳菌属、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不同岩茶产区土壤真菌群落主要受C、N、P、K计量比影响,而养分含量对真菌群落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评估茶园土壤健康,提升茶园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钾 生态化学计量比 真菌 FUNGuild功能预测 岩茶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元宝槭和紫丁香叶片的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城乡梯度差异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泽锦 冉堃 +3 位作者 于淼 张碧嘉 冀莉 李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4,共13页
【目的】探究城市典型观赏树种养分限制沿城乡环境梯度的响应差异,以期为城市化下的城市森林观赏树种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夏季和秋季沿北京城区–近郊–远郊梯度上采集典型观赏树种元宝槭和紫丁香的成熟叶和凋落叶,测... 【目的】探究城市典型观赏树种养分限制沿城乡环境梯度的响应差异,以期为城市化下的城市森林观赏树种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夏季和秋季沿北京城区–近郊–远郊梯度上采集典型观赏树种元宝槭和紫丁香的成熟叶和凋落叶,测定其6种叶片功能性状(叶鲜质量、叶干质量、叶面积、比叶面积、比叶质量、叶片含水率)和6种营养元素含量[(碳(C)、氮(N)、磷(P)、钾(K)、钙(Ca)、镁(Mg)],计算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值和养分重吸收效率,比较元宝槭和紫丁香在叶片功能性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养分重吸收效率上的差异;分析年均温度、年降水量、年均太阳辐射量等环境因子与元宝槭和紫丁香叶片功能性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的相关性。【结果】叶片功能性状、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值对城市化有显著响应,且存在种间差异。沿城区到远郊梯度,元宝槭和紫丁香成熟期叶鲜质量、叶干质量、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含水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而比叶质量降低。凋落期元宝槭叶片的叶鲜质量和叶干质量沿城乡梯度逐渐降低;紫丁香凋落叶的叶干质量和比叶质量在城乡梯度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面积则逐渐变小。2个树种凋落叶的比叶面积均沿城乡梯度先降低后升高。元宝槭和紫丁香成熟叶的N和K含量在近郊低于城区和远郊;元宝槭成熟叶的P和Mg含量在城乡梯度上变化不显著,而紫丁香成熟叶的P和Mg含量在近郊显著高于城区和远郊。元宝槭凋落叶P和Mg含量沿城乡梯度无明显变化;紫丁香凋落叶P含量在近郊显著高于城区和远郊,而Mg含量在远郊显著低于城区和近郊。元宝槭和紫丁香凋落叶K含量在城乡梯度上均先降低后升高。2个树种N、P、K、Ca和Mg 5种营养元素的养分重吸收效率沿城乡梯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城市化导致元宝槭和紫丁香的叶片变小。2个树种的生长均受N限制,城区的元宝槭和远郊的紫丁香具有更强的耐旱性,2个树种在不同梯度上K、Ca和Mg的重吸收效率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元宝槭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能力强于紫丁香。与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重吸收效率相比,叶片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梯度 叶片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重吸收 观赏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盖度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敦煌阳关湿地为例 被引量:44
6
作者 张剑 宿力 +5 位作者 王利平 包雅兰 陆静雯 高雪莉 陈涛 曹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0-589,共10页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可以广泛地指示群落的生态学动态过程,其研究可以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提供依据。以敦煌阳关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53个样地,分层(0—20、20—40 cm和40—60 cm)采集土壤样品,对3种植被盖度类型(高盖...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可以广泛地指示群落的生态学动态过程,其研究可以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提供依据。以敦煌阳关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53个样地,分层(0—20、20—40 cm和40—60 cm)采集土壤样品,对3种植被盖度类型(高盖度、中盖度和低盖度)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0—20、20—40 cm和40—60 cm土层C/N变化趋势均为:高盖度<中盖度<低盖度,C/P、N/P变化趋势均为:低盖度<中盖度<高盖度。(2)高盖度土壤C/N、C/P和N/P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中盖度土壤C/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C/P、N/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低盖度C/N、C/P和N/P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3) 0—60 cm土层土壤水分与C/N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P、N/P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盐分与C/P、N/P均显著负相关(P<0.01),pH与C/P、N/P均显著正相关(P<0.05),TP与C/N呈显著负相关(P <0.05),TN与C/P、OC与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土壤水分是土壤C/N、C/P和N/P的关键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阳关湿地 植被盖度 土壤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比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干湖湿地不同类型植被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7
作者 姜珊 曲赢 +4 位作者 郭星池 吴彭冰 刘骞 田宇鑫 解雨欣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6-91,共6页
地处松嫩平原盐碱土区内的查干湖湿地,因其独特的土壤环境而形成特殊的生态系统。为探明该区域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碱蓬、水稗、芦苇+香蒲(以下简称芦蒲)、芦苇和芦苇+苔藓(以下简... 地处松嫩平原盐碱土区内的查干湖湿地,因其独特的土壤环境而形成特殊的生态系统。为探明该区域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碱蓬、水稗、芦苇+香蒲(以下简称芦蒲)、芦苇和芦苇+苔藓(以下简称芦苔))覆盖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查干湖湿地0~20 cm土层土壤SOC、TN、TP含量均显著大于20~40 cm土层,不同类型植被覆盖下土壤SOC、TP含量及表层TN含量大多差异显著,芦苇覆盖下的土壤SOC含量最高,碱蓬覆盖下的土壤TN含量及水稗覆盖下的土壤TP含量最高。0~20 cm土层,5种类型植被覆盖下土壤的C/N、C/P、N/P值范围分别为183.34~2066.08、57.99~482.73、0.13~0.85;20~40 cm土层,C/N、C/P、N/P值范围分别为83.34~2265.20、17.77~437.22、0.13~0.25。芦苇覆盖下不同土层土壤的C/N、C/P值及碱蓬覆盖下的N/P值表现为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N与土壤S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P与土壤SOC含量和C/N呈极显著正相关;N/P与土壤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查干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湿地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 植被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庄 黑杰 +7 位作者 刘旭阳 金强 黄佳芳 林少颖 候宁 谢杨阳 王维奇 王纯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0-347,共8页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植被下,壤质土的C、N、P及其计量比均高于砂质土。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两种质地土壤的C、N含量及碳磷比(C/P)、氮磷比(N/P),降低了土壤有效磷(AP)、P含量与碳氮比(C/N),其中砂质土的土壤N含量显著增加了近1倍(P<0.05),AP含量下降近70%,壤质土的C/P增加了近2倍(P<0.05)。不同质地土壤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不同,在壤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降低了50%的NH_(4)^(+)-N含量,增加了近3倍的NO_(3)^(–)-N含量(P<0.05);而在砂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NH_(4)^(+)-N含量增加了约3倍(P<0.05),NO_(3)^(–)-N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两种质地土壤的C/P和N/P均与P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C、N无显著相关性。在砂质土中,土壤N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体来说,互花米草入侵对不同质地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虽然存在差异,但趋势大致相同,互花米草入侵后将会提高土壤C、N含量,但会降低土壤P含量,从而加剧滨海湿地土壤的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比 植物入侵 土壤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湿地不同水位梯度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9
作者 杨羽 夏品华 +4 位作者 林陶 严定波 宋旭 马莉 汤向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4-172,共9页
对贵州草海湿地4种水位梯度下(农田区、过渡区、浅水区和深水区)表层土壤(0~10 cm)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研究,以期揭示草海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 对贵州草海湿地4种水位梯度下(农田区、过渡区、浅水区和深水区)表层土壤(0~10 cm)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研究,以期揭示草海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总磷(TP)含量在不同水位梯度之间均差异显著,由过渡区至深水区,土壤TOC及TN含量均呈递增趋势,而TP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农田区土壤TN含量显著高于浅水区,但深水区土壤TP含量显著低于农田区.不同水位梯度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也存在显著差异,由过渡区至深水区,土壤C/P和N/P均呈递增趋势,而C/N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过渡区相比,农田区土壤C/N、C/P和N/P总体偏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N、C/P和N/P的空间分布与土壤TOC、TN、含水量等理化性质有关.可见,草海湿地水位变化对土壤TOC、TN和TP含量以及C/N、C/P及N/P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水位升高有利于增强土壤碳、氮、磷的固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梯度 生态化学计量比 贵州草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不同种植年限茉莉花园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黑杰 金强 +8 位作者 杨文文 阮敏敏 陈斌 陈思聪 王艳娜 黄艳 刘旭阳 林少颖 王维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8-296,共9页
为了阐明种植年限对茉莉花园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福州市种植年限约为3(J-3),10(J-10),15(J-15),30(J-30),>40(J-40)年的茉莉花园为研究对象,对土壤C、N、P与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 为了阐明种植年限对茉莉花园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福州市种植年限约为3(J-3),10(J-10),15(J-15),30(J-30),>40(J-40)年的茉莉花园为研究对象,对土壤C、N、P与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与J-3相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J-10、J-30、J-40土壤容重显著下降29%,19%和18%(P<0.05),J-10、J-15、J-30、J-40土壤黏粒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12%,30%和12%(P<0.05);(2)与J-3相比,J-10、J-15、J-30和J-40土壤C、N含量分别降低82%和236%,73%和199%,149%和488%,201%和481%(P<0.05);速效氮(AN)分别降低97%和337%,234%和98%(P<0.05);而与J-3相比,J-15和J-40土壤P和速效磷(AP)分别显著增加119%和123%,123%和136%(P<0.05);(3)土壤C、N具有良好的拟合关系(R^(2)=0.96,P<0.01),表明C、N具有良好的养分协同关系,并且C、N都与C∶N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C∶P和N∶P显著正相关(P<0.01);(4)与J-3相比,J-10、J-15、J-30和J-40土壤C∶N分别显著增加85%,72%,136%和93%(P<0.05),而C∶P和N∶P分别显著降低161%和390%,279%和554%,109%和472%,372%和809%(P<0.05);(5)土壤容重、pH和黏粒含量是影响土壤C、N、P等养分因子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影响因素,且随着茉莉花种植年限的增加pH上升,容重和黏粒含量下降,土壤理化结构改善。总体来看,随着茉莉花种植年限的增加,福州市茉莉花园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理化性质将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改变将不利于茉莉花的种植,可进一步优化施肥方案,并进行土壤改良,以期实现茉莉花的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比 理化因子 茉莉花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彩凤 段媛媛 +2 位作者 王玲玲 王乙茉 郭正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7-166,共10页
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是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维持的关键。高原鼠兔干扰虽被证实能够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含量,但是否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是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维持的关键。高原鼠兔干扰虽被证实能够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含量,但是否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甘南和青海湖流域为对象,采用配对设置样地的方法,分析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干扰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土壤C∶N和C∶P(P<0.05),但没有显著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土壤N∶P。高原鼠兔干扰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C∶N间的正相关性(P<0.05),减弱了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C∶P间的正相关性(P<0.01);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C∶P间的关系从高原鼠兔未干扰生境的对数关系转变为干扰生境的二次函数关系(P<0.05),而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N∶P间的关系从高原鼠兔未干扰生境的不显著相关,改变为干扰生境的显著负相关二次函数(P<0.01);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N∶P间的关系从未干扰生境的显著正相关二次函数(P<0.05),变为干扰生境的不显著相关,这确证了高原鼠兔干扰能够改变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为全面解释高原鼠兔干扰下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维持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干扰 高寒草甸 植物物种多样性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幼树C、N、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对海拔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栗忠飞 刘文胜 +1 位作者 张彬 郑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85,共6页
在西双版纳选取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季节雨林中4种优势种幼树,测定了幼树叶中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目的在于揭示雨林树种对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山地雨林幼树叶中碳含量平均值为478.67 mg·g-1,高于季节雨林的... 在西双版纳选取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季节雨林中4种优势种幼树,测定了幼树叶中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目的在于揭示雨林树种对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山地雨林幼树叶中碳含量平均值为478.67 mg·g-1,高于季节雨林的463.33 mg·g-1;(2)幼树叶中P含量季节雨林显著高于山地雨林,平均值分别为1.92 mg·g-1和0.93 mg·g-1;(3)幼树叶中C︰N季节雨林和山地雨林的平均值基本相当,分别为27和27.4,但树种间差异较大;(4)叶中C︰P和N︰P均表现出季节雨林显著低于山地雨林的特征,2种雨林的平均值分别为254.2、606.9和9.7、21.4。4种雨林幼树叶中具有较高的碳含量,而山地雨林具有更高的碳蓄积能力;幼树叶中C、N、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雨林 山地雨林 幼树 C、N、P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大花序桉人工林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和N、P重吸收
13
作者 石茂鑫 彭智邦 +2 位作者 周健 吴永富 王建忠 《桉树科技》 2023年第3期36-41,共6页
为了揭示大花序桉人工林长期种植过程中的养分限制情况,本研究以6、18、30和36年生的大花序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大花序桉成熟叶、凋落叶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和N、P重吸收率。结果表明:成熟叶C含量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 为了揭示大花序桉人工林长期种植过程中的养分限制情况,本研究以6、18、30和36年生的大花序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大花序桉成熟叶、凋落叶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和N、P重吸收率。结果表明:成熟叶C含量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显著,6和30年生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6年生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凋落叶C含量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显著,18年生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18年生P含量显著高于30年生。36年生成熟叶C∶N显著高于其他林龄,C∶P也以36年生最高,6年生N∶P显著低于其他三个林龄。36年生凋落叶C∶N显著高于18年生,30年生C∶P也显著高于18年生,30年生N∶P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林龄。6和30年生N重吸收率高于18和36年生,30年生的P重吸收率显著高于18年生。6和30年生P重吸收率高于N重吸收率,18和36年生N重吸收率高于P重吸收率。N重吸收率与凋落叶C∶N和C∶P呈显著正相关,P重吸收率与成熟叶C∶N和C∶P呈显著负相关,与凋落叶C∶P和N∶P呈显著正相关。6和30年生大花序桉人工林有更高的P需求,18和36年生则有更高的N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序桉 生态化学计量比 元素重吸收率 元素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东湖湿地不同生境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谢杨阳 刘旭阳 +6 位作者 金强 黄佳芳 黑杰 林少颖 黄庄 候宁 王维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90,共12页
为了揭示湿地不同生境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福州市滨海地区东湖湿地裸滩、废弃养殖塘、芦苇湿地和防护林生境为研究对象,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C和N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防护林>芦苇... 为了揭示湿地不同生境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福州市滨海地区东湖湿地裸滩、废弃养殖塘、芦苇湿地和防护林生境为研究对象,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C和N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防护林>芦苇湿地>废弃养殖塘>裸滩(P<0.05),防护林土壤C和N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13.99和1.47 g/kg。而土壤P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防护林>废弃养殖塘>裸滩>芦苇湿地(P<0.05),防护林的土壤P质量分数最高,为0.33 g/kg;2)不同生境土壤C与N之间回归拟合程度较高(R=0.98,P<0.05),但N与P、C与P的拟合程度相对较低;3)土壤C/N表现为芦苇湿地>防护林>废弃养殖塘>裸滩,C/P、N/P表现为芦苇湿地>防护林>裸滩>废弃养殖塘(P<0.05)。4)土壤环境因子对C、N和P及其计量比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土壤C与密度(R=-0.45,P<0.05)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与密度(R=0.64,P<0.01)和pH(R=0.67,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R=-0.73,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C/N与密度(R=-0.45,P<0.05)和电导率(R=-0.52,P<0.05)显著负相关;土壤N/P与含水量(R=0.82,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密度(R=-0.88,P<0.01)、pH(R=-0.66,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明晰湿地不同生境土壤C、N和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与调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和P 生态化学计量 生境 滨海地区 东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长期施用沼液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越勇 周雪娥 +1 位作者 叶波 刘银秀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2398-2401,2404,共5页
为探明连续施用沼液后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在浙江省桐乡市设置不施沼液和连续沼液施用时间为4、2 a的稻田样区各1个,并在各样区采集4个0~30 cm的土样,分析其土壤肥力主要指标。结果显示,1)施用沼液4 a处理... 为探明连续施用沼液后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在浙江省桐乡市设置不施沼液和连续沼液施用时间为4、2 a的稻田样区各1个,并在各样区采集4个0~30 cm的土样,分析其土壤肥力主要指标。结果显示,1)施用沼液4 a处理的土壤pH比不施沼液的土壤pH显著降低;2)施用沼液4 a的土壤有机质含量(27.98 g·kg^(-1))、阳离子交换量(19.75 cmol·kg^(-1))、电导率(116.5μS·cm^(-1))显著高于不施沼液土壤;3)施用沼液4 a土壤全氮(1.45 g·kg^(-1))、全磷(2.61 g·kg^(-1))、全钾(26.3 g·kg^(-1))、碱解氮(89.7 mg·kg^(-1))、有效磷(234.7 mg·kg^(-1))、速效钾(254.5 mg·kg^(-1))和NH_(4)-N(48.40 mg·kg^(-1))含量均比不施沼液处理显著提高;4)施用沼液4 a处理的土壤C∶N∶P比为8.71∶1.00∶4.84,显著低于不施沼液的土壤。稻田施用沼液4 a处理与不施沼液的C∶N比无显著性差异,而C∶P比和N∶P比则低于不施沼液的土壤。在土壤肥力较高稻田上施用沼液导致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的累积以及C∶P、N∶P比的降低,稻田土壤可能存在养分流失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稻田 施用年限 土壤化学性质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6
作者 张硕 郭艳菊 邱开阳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8,共13页
为探究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23年8月-9月,以贺兰山沿海拔梯度选取的5个典型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 为探究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23年8月-9月,以贺兰山沿海拔梯度选取的5个典型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优势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并测定其C、N和P含量。结果表明:1)优势植物细根全碳、C꞉N与根际土壤C꞉P、N꞉P均随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而根际土壤全磷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全氮、全磷和根际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呈倒“V”型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常绿针叶林,与优势植物细根C꞉P的变化趋势相反。2)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全碳与根际土壤有机碳(P=0.041)、全氮(P=0.016)、根际土壤C꞉P(P=0.013)、N꞉P(P=0.007)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海拔(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较低海拔(荒漠草原和浅山灌丛)出现了根际土壤磷限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山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长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生态化学计量比 细根 海拔梯度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青檀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7
作者 张莉 刘慧君 +2 位作者 王源秀 王聪 王友保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5-1024,共10页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其韧皮纤维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材料,土壤条件对青檀生长具有较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成土基质土壤的限制性养分及青檀的环境适应性,选取安徽省泾县板岩、砂岩和石灰岩3种成土基质土壤及其上生长的青檀为研究对象,...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其韧皮纤维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材料,土壤条件对青檀生长具有较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成土基质土壤的限制性养分及青檀的环境适应性,选取安徽省泾县板岩、砂岩和石灰岩3种成土基质土壤及其上生长的青檀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青檀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3种基质土壤间C、N、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板岩土壤的C(56.50 g·kg^(−1))、N(4.91 g·kg^(−1))、P(1.03 g·kg^(−1))含量最高,石灰岩土壤N(1.22 g·kg^(−1))含量最低,砂岩土壤P含量最低(0.30 g·kg^(−1)).3种土壤中砂岩的C/P、N/P高于全国土壤均值;板岩的C/P低于全国土壤均值,N/P接近全国土壤均值;石灰岩的C/P、N/P均低于全国土壤均值.C/N方面,板岩土壤低于全国土壤C/N平均水平,砂岩和石灰岩基质土壤C/N均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3种成土基质土壤上青檀叶片N、P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石灰岩土壤上青檀叶片N(21.56 g·kg^(−1))、P(3.15 g·kg^(−1))含量最高.石灰岩基质土壤上青檀叶片的C/N、C/P均低,砂岩基质上青檀叶片C/N、C/P较高,板岩基质上的青檀介于两者之间.青檀叶片的N/P表现为砂岩基质(9.78)>石灰岩基质(7.64)>板岩基质(7.41),均小于14.综合分析发现,P和N可能是3种基质土壤上青檀生长的限制性元素,其中砂岩基质受P限制更为严重;在适应对策上,石灰岩基质上青檀采取了竞争策略,砂岩基质上青檀选择了防御为主的适应策略,而板岩基质上的青檀介于二者之间,偏向于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基质 青檀 生态化学计量 限制性养分 生存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火棘生物量模型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8
作者 陈俊华 刘一丁 +4 位作者 蒋川东 刘威君 谢川 唐艺家 慕长龙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2,102,共10页
植物的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体现,研究植物的C、N、P含量及C/N、C/P、N/P的关系,能够反映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研究国家“双碳”目标下植物的固碳增汇机制。本研究以四川盆地丘陵区典型灌木-火棘作为... 植物的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体现,研究植物的C、N、P含量及C/N、C/P、N/P的关系,能够反映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研究国家“双碳”目标下植物的固碳增汇机制。本研究以四川盆地丘陵区典型灌木-火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样地,以全收获法收集了32株火棘标准株的干、根、枝、果等器官的生物量,以植株体积V作为估测模型的自变量,在Origin 2018软件中进行曲线拟合,建立火棘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的最优估算模型,并分析了C、N、P含量,C/N、C/P、N/P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火棘各器官生物量以枝和根的占比较高,分别占全株生物量的34.53%和33.64%。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66.36%,明显高于地下部分。2)株高(H)、地径(D)、冠幅面积(CA)、D2H、植株体积(V)与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其中植株体积(V)最高,适合选取作为回归方程的自变量。3)除火棘的果以外,各器官及全株最优生物量模型是幂函数,其中干、地上部分、全株的R^(2)分别为0.907、0.875和0.858。火棘果的拟合效果不太理想,最优模型为二次多项式,R^(2)为0.554。4)各器官及整株N、P、C 3种元素的平均含量较低;干对N和P的利用效率最高,枝对N的利用效率最低,果对P的利用效率最低。干、枝、根的生长受P的限制,而果的生长受N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火棘 生物量模型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9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4 位作者 安钰 韩新生 万海霞 董立国 米克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41-48,6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6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为... [目的]探究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6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结果]土壤养分含量受林分类型和土层的影响,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差异明显,且具有“表聚性”,SOC和TN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TP和TK随土层变化较弱。6种林分中柠条林的养分含量最高。土壤SOC含量处于“缺乏”或“稍缺乏”水平,土壤TP含量处于“稍贫乏”水平,表明SOC、P是限制性元素。土壤C∶N、N∶P、N∶K在各林分之间差异不明显,山杏×柠条林的C∶P明显高于其他林分。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规律不一致,土壤C∶P、C∶K受土壤SOC影响较大,C∶N、N∶P、N∶K受TN影响最大,P∶K受TP影响最大。[结论]研究结果为该区域人工林植被恢复和健康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变化特征 宁南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浩博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郭艳杰 林丹丹 韩金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1361,共11页
明确不同密度人工林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养分循环过程,对林业建设过程中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及人工林经营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6种林分密度(1000、1500、1800、2400、3000、3500株/hm^(2))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为... 明确不同密度人工林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养分循环过程,对林业建设过程中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及人工林经营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6种林分密度(1000、1500、1800、2400、3000、3500株/hm^(2))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为研究对象,测定林地土壤和微生物C、N、P含量及胞外酶活性,明晰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刺槐密度增大,(1)林地土壤C、N含量及C∶P、N∶P先增大后减小,中等密度(1800-2400株/hm^(2))显著高于其他密度,而C:N呈相反趋势,P含量无显著差异;(2)土壤微生物C、N、P含量呈现波动变化,C∶N显著下降,C∶P、N∶P先增大后减小;(3)土壤4种胞外酶活性及其表征的C∶N均先增大后减小,C∶P、N∶P呈增大趋势;(4)元素比率阈值(TER)显示除在1800株/hm^(2)外,其他密度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均受到N限制。刺槐林地土壤胞外酶及微生物对土壤养分变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且呈现较好的内稳性,且中等密度刺槐林地更能促进养分积累,尤其是1800株/hm^(2)的刺槐林地更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 内稳性 元素比率阈值 刺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