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7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青檀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张莉 刘慧君 +2 位作者 王源秀 王聪 王友保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5-1024,共10页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其韧皮纤维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材料,土壤条件对青檀生长具有较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成土基质土壤的限制性养分及青檀的环境适应性,选取安徽省泾县板岩、砂岩和石灰岩3种成土基质土壤及其上生长的青檀为研究对象,...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其韧皮纤维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材料,土壤条件对青檀生长具有较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成土基质土壤的限制性养分及青檀的环境适应性,选取安徽省泾县板岩、砂岩和石灰岩3种成土基质土壤及其上生长的青檀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青檀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3种基质土壤间C、N、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板岩土壤的C(56.50 g·kg^(−1))、N(4.91 g·kg^(−1))、P(1.03 g·kg^(−1))含量最高,石灰岩土壤N(1.22 g·kg^(−1))含量最低,砂岩土壤P含量最低(0.30 g·kg^(−1)).3种土壤中砂岩的C/P、N/P高于全国土壤均值;板岩的C/P低于全国土壤均值,N/P接近全国土壤均值;石灰岩的C/P、N/P均低于全国土壤均值.C/N方面,板岩土壤低于全国土壤C/N平均水平,砂岩和石灰岩基质土壤C/N均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3种成土基质土壤上青檀叶片N、P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石灰岩土壤上青檀叶片N(21.56 g·kg^(−1))、P(3.15 g·kg^(−1))含量最高.石灰岩基质土壤上青檀叶片的C/N、C/P均低,砂岩基质上青檀叶片C/N、C/P较高,板岩基质上的青檀介于两者之间.青檀叶片的N/P表现为砂岩基质(9.78)>石灰岩基质(7.64)>板岩基质(7.41),均小于14.综合分析发现,P和N可能是3种基质土壤上青檀生长的限制性元素,其中砂岩基质受P限制更为严重;在适应对策上,石灰岩基质上青檀采取了竞争策略,砂岩基质上青檀选择了防御为主的适应策略,而板岩基质上的青檀介于二者之间,偏向于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基质 青檀 生态化学计量 限制性养分 生存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火棘生物量模型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
作者 陈俊华 刘一丁 +4 位作者 蒋川东 刘威君 谢川 唐艺家 慕长龙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2,102,共10页
植物的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体现,研究植物的C、N、P含量及C/N、C/P、N/P的关系,能够反映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研究国家“双碳”目标下植物的固碳增汇机制。本研究以四川盆地丘陵区典型灌木-火棘作为... 植物的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体现,研究植物的C、N、P含量及C/N、C/P、N/P的关系,能够反映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研究国家“双碳”目标下植物的固碳增汇机制。本研究以四川盆地丘陵区典型灌木-火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样地,以全收获法收集了32株火棘标准株的干、根、枝、果等器官的生物量,以植株体积V作为估测模型的自变量,在Origin 2018软件中进行曲线拟合,建立火棘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的最优估算模型,并分析了C、N、P含量,C/N、C/P、N/P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火棘各器官生物量以枝和根的占比较高,分别占全株生物量的34.53%和33.64%。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66.36%,明显高于地下部分。2)株高(H)、地径(D)、冠幅面积(CA)、D2H、植株体积(V)与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其中植株体积(V)最高,适合选取作为回归方程的自变量。3)除火棘的果以外,各器官及全株最优生物量模型是幂函数,其中干、地上部分、全株的R^(2)分别为0.907、0.875和0.858。火棘果的拟合效果不太理想,最优模型为二次多项式,R^(2)为0.554。4)各器官及整株N、P、C 3种元素的平均含量较低;干对N和P的利用效率最高,枝对N的利用效率最低,果对P的利用效率最低。干、枝、根的生长受P的限制,而果的生长受N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火棘 生物量模型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4 位作者 安钰 韩新生 万海霞 董立国 米克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41-48,6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6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为... [目的]探究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6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结果]土壤养分含量受林分类型和土层的影响,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差异明显,且具有“表聚性”,SOC和TN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TP和TK随土层变化较弱。6种林分中柠条林的养分含量最高。土壤SOC含量处于“缺乏”或“稍缺乏”水平,土壤TP含量处于“稍贫乏”水平,表明SOC、P是限制性元素。土壤C∶N、N∶P、N∶K在各林分之间差异不明显,山杏×柠条林的C∶P明显高于其他林分。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规律不一致,土壤C∶P、C∶K受土壤SOC影响较大,C∶N、N∶P、N∶K受TN影响最大,P∶K受TP影响最大。[结论]研究结果为该区域人工林植被恢复和健康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变化特征 宁南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浩博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郭艳杰 林丹丹 韩金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1361,共11页
明确不同密度人工林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养分循环过程,对林业建设过程中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及人工林经营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6种林分密度(1000、1500、1800、2400、3000、3500株/hm^(2))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为... 明确不同密度人工林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养分循环过程,对林业建设过程中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及人工林经营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6种林分密度(1000、1500、1800、2400、3000、3500株/hm^(2))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为研究对象,测定林地土壤和微生物C、N、P含量及胞外酶活性,明晰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刺槐密度增大,(1)林地土壤C、N含量及C∶P、N∶P先增大后减小,中等密度(1800-2400株/hm^(2))显著高于其他密度,而C:N呈相反趋势,P含量无显著差异;(2)土壤微生物C、N、P含量呈现波动变化,C∶N显著下降,C∶P、N∶P先增大后减小;(3)土壤4种胞外酶活性及其表征的C∶N均先增大后减小,C∶P、N∶P呈增大趋势;(4)元素比率阈值(TER)显示除在1800株/hm^(2)外,其他密度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均受到N限制。刺槐林地土壤胞外酶及微生物对土壤养分变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且呈现较好的内稳性,且中等密度刺槐林地更能促进养分积累,尤其是1800株/hm^(2)的刺槐林地更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 内稳性 元素比率阈值 刺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肥对华山松幼苗生长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韵淑 曹延武 +3 位作者 冰德叶 张凯 黄栋才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9,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氮磷添加对华山松幼苗生长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华山松幼苗的养分管理和群落建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控制盆栽试验,分别设置4个施氮处理(0,5.6,9.3和18.6 g/(m^(2)·a))以及4个施磷处理(... 【目的】探讨不同氮磷添加对华山松幼苗生长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华山松幼苗的养分管理和群落建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控制盆栽试验,分别设置4个施氮处理(0,5.6,9.3和18.6 g/(m^(2)·a))以及4个施磷处理(0,0.1083,0.2167和0.3250 g/kg),对华山松幼苗进行氮、磷添加处理,研究不同氮磷处理对华山松幼苗的形态特征、生物量、叶片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①氮添加会显著抑制华山松幼苗的根长和比根长;氮、磷添加均显著影响了华山松幼苗的生物量,在中氮(9.3 g/(m^(2)·a))和高磷(0.3250 g/kg)处理下,生物量达到最大值。②氮、磷添加对华山松叶片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影响较大,低氮处理(5.6 g/(m^(2)·a))能显著提高叶片N含量,P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磷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的C和P含量,而N含量显著降低。氮添加提高了华山松叶片的C∶N、N∶P和C∶P,而随着磷肥用量增大,N∶P和C∶P呈现下降趋势。③氮添加下华山松幼苗生物量的变化主要由叶片P含量决定,而磷添加下影响其生物量的主要是叶片C和N含量。【结论】适量的氮肥能有效调节养分平衡,缓解华山松幼苗的氮限制,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幼苗生长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氮添加 磷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枯水季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邓通 钱海燕 +1 位作者 周杨明 谢冬明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目的]探讨湿地土壤营养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及其内部驱动机制。[方法]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蚌湖(半控湖)和泗洲头(开放水域)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truc... [目的]探讨湿地土壤营养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及其内部驱动机制。[方法]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蚌湖(半控湖)和泗洲头(开放水域)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研究2017—2019年表层土壤在不同水位高程梯度下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蚌湖湿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质量分数平均值(9.33、1.18、0.43 g/kg)显著高于泗洲头湿地SOC、TN和TP质量分数平均值(2.65、0.31、0.19 g/kg)(p<0.05),在相同水位高程梯度下均未随着年份变化而显著变化(p>0.05)。蚌湖湿地土壤C∶N平均值(9.24)显著低于泗洲头湿地(10.19),但C∶P、N∶P平均值(53.18、6.23)显著高于泗洲头湿地(40.90、4.05)(p<0.05)。蚌湖和泗洲头湿地土壤C∶N未受到水位高程梯度的显著影响(p>0.05),C∶P和N∶P随着水位高程梯度的增加呈递增到递减的变化趋势,且相同水位高程下蚌湖C∶P随年份的变化发生显著变化(p<0.05)。蚌湖和泗洲头C∶P和N∶P均与地上生物量(AGB)、电导率(EC)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湿地土壤碱解氮(AN)、氨态氮(NH_(4)^(+)-N)和AGB对蚌湖和泗洲头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值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蚌湖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值还受土壤体积质量(BD)和pH的直接影响,泗洲头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值还受土壤水分体积分数(SWC)和EC的直接影响。蚌湖土壤中AGB为C∶N的关键影响因子,AN为C∶P和N∶P的关键影响因子;泗洲头土壤中NH_(4)^(+)-N是C∶N的主控因子,同时AGB也是泗洲头湿地C∶P和N∶P的关键影响因子。[结论]鄱阳湖湿地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氮素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具有半控湖特征的蚌湖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值主要受AGB和AN的影响,而开放水域泗洲头主要受NH_(4)^(+)-N和AGB的影响,未来可考虑通过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促进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枯水季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橡胶林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胡清 孙瑞 +3 位作者 杨川 张和芬 符庆茂 吴志祥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6,共9页
探究不同林龄橡胶林不同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为有效提高橡胶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儋州市、万宁市、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等5个植胶区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段(0~7、8~1... 探究不同林龄橡胶林不同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为有效提高橡胶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儋州市、万宁市、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等5个植胶区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段(0~7、8~14、15~21、22~28、29~35 a)橡胶林的不同植物器官(干、根、枝、叶)及凋落叶开展研究,揭示橡胶林不同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比随着林龄的变化特征,探讨海南橡胶林不同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海南5个植胶区的橡胶林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儋州植胶区橡胶林植物器官及凋落叶的碳磷比值和氮磷比值均显著大于其他植胶区。(2)随着林龄的增长,橡胶林不同器官及凋落叶的有机碳含量增加而总氮含量减少,总磷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3)与植物器官相比,凋落叶中的碳磷比值和氮磷比值均相对较大;各植物器官及凋落叶中的碳氮比值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大。(4)年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海拔是影响橡胶树植物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植物器官 林龄 生态化学计量 影响因素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8
作者 李济银 马海伦 +7 位作者 梁钰莹 何钦霞 侯丹阳 罗舟宇 王婧 郑路 尤业明 黄雪蔓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9-470,共12页
为科学评估植被恢复模式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效能,以单一优良石山造林树种(任豆,Zenia insignis)恢复模式的纯林(Pure Plantation,PP)、多树种(固氮树种+非固氮树种)恢复模式的混交林(Multi-species mixed Plant... 为科学评估植被恢复模式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效能,以单一优良石山造林树种(任豆,Zenia insignis)恢复模式的纯林(Pure Plantation,PP)、多树种(固氮树种+非固氮树种)恢复模式的混交林(Multi-species mixed Plantation,MP)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恢复的天然灌丛(Shrub Land,SL)和地带性原生喀斯特森林(Native karst Forest,NF)作为对照,探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熵(qMBC、qMBN、qMBP)及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_(imb)、(C∶P)_(imb)、(N∶P)_(imb)]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PP和MP均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且均表现出SL<PP<MP<NF的趋势;PP和MP除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磷(TP)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的比值均显著低于SL;PP和MP的qMBC、qMBN和qMBP均显著高于SL,而显著低于NF。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N∶P)_(imb)和(C∶N)_(imb)对微生物熵的影响最大。对退化的喀斯特石漠化区进行植被恢复,加速改善了该地区的土壤养分状况,同时缓解了该地区植被恢复的土壤氮(N)、磷(P)限制,其中以引入多树种混交种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及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向雪梅 德科加 +4 位作者 张琳 林伟山 冯廷旭 李菲 魏希杰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3,共13页
增温和氮沉降会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功能和结构,生态化学计量学有助于揭示植物与土壤之间养分流动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本试验通过在青海高寒草甸进行不同水平增温及氮沉降处理,增温水平分别为W0(不增温)、W1(空气温度增加0.47℃,土... 增温和氮沉降会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功能和结构,生态化学计量学有助于揭示植物与土壤之间养分流动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本试验通过在青海高寒草甸进行不同水平增温及氮沉降处理,增温水平分别为W0(不增温)、W1(空气温度增加0.47℃,土壤温度增加0.61℃)、W2(空气温度增加0.92℃,土壤温度增加1.09℃)、W3(空气温度增加1.44℃,土壤温度增加1.95℃),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16 kg N/(hm^(2)·a)、32 kg N/(hm^(2)·a),探究植物、土壤及酶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增温相比,增温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全氮、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土壤氮磷比及土壤酶氮磷比,显著降低植物地上部碳氮比、土壤酶碳氮比及土壤酶碳磷比。与不施氮相比,氮沉降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和根系全氮、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酶碳氮比,显著降低根系碳氮比及土壤酶氮磷比。氮沉降及增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碳氮磷化学计量比。通过计算植物组织对土壤元素和酶活性响应的化学计量动态平衡指数,发现增温及氮沉降下植物组织化学计量稳态指标属于严格内稳态。土壤全氮、碳氮比、β-1,4-木糖苷酶对植物营养元素及其化学计量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短期增温及氮沉降处理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及酶化学计量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获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氮沉降 高寒草甸 生态化学计量 酶活性 土壤养分 植物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狼毒入侵对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土壤-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10
作者 王佳婧 贺思腾 +4 位作者 梁新然 杨梦娇 张亚 杨志新 何永美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3-1533,共11页
探究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 Boiss.)的入侵问题,可为高山草甸的治理恢复提供依据。本文以滇西北亚高山大狼毒入侵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入侵程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对土壤-植物系统碳(C... 探究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 Boiss.)的入侵问题,可为高山草甸的治理恢复提供依据。本文以滇西北亚高山大狼毒入侵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入侵程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对土壤-植物系统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狼毒入侵导致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分别增加8.8%~21.6%,18.8%~26.8%,13.4%~49.9%,并导致植物有机C含量增加,全N和全P含量降低;而土壤C∶N,N∶P降低,植物C∶N,C∶P增加;其中,土壤C∶N最小值为27.00,N∶P最大值为0.48,说明土壤养分主要受N限制,P元素相对较为充足。相关分析发现,牧草植被覆盖指数(Grass vegetation cover index,GDI)与土壤C∶N、微生物生物量N显著负相关,而与植物N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GDI受制于N元素。总之,大狼毒入侵会改变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土壤和植物的养分含量,导致土壤N元素是其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草甸 大狼毒 入侵程度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不同海拔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1
作者 刘宝迪 白其格那 +6 位作者 赵利清 辛玥 要振宇 扈凡斌 杨延登 清华 张迎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995-8006,共12页
昆仑山的高海拔梯度使该地区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因此成为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区域。但关于昆仑山整体尺度上的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仍不... 昆仑山的高海拔梯度使该地区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因此成为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区域。但关于昆仑山整体尺度上的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仍不充分。通过采集昆仑山1916—4335 m范围内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样品,分析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昆仑山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土壤全盐量、pH、坡向、坡度、植物群落盖度、群落高度及气候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探讨昆仑山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形成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昆仑山地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随海拔梯度的上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全磷含量随海拔的变化较小,上升趋势缓慢;土壤碳氮比不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随海拔梯度的上升呈显著增加趋势。(2)昆仑山地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主要受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最干季度降水量、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和群落盖度的影响,而土壤全磷含量主要受土壤全盐量、坡度、最湿季度均温和最热月份最高温度的影响。(3)昆仑山地区土壤碳氮比主要受群落高度和最干季度降水量的影响,土壤碳磷比、氮磷比主要受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最干季度降水量和群落盖度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山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氮、磷生物化学循环特征奠定基础,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山地生态系统如何应对持续的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土壤养分 海拔梯度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造模式的退化小叶杨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2
作者 吕欣晔 岳永杰 +5 位作者 赵鹏武 郝龙飞 徐雅洁 孙哲林 于兴男 孙晓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2,共8页
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敖汉旗典型退化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混交改造、块状混交改造、皆伐混交改造、对照样地(未改造退化小叶杨人工林)4个试验方案,每种改造模式及对照样地均设置3个50 m×5... 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敖汉旗典型退化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混交改造、块状混交改造、皆伐混交改造、对照样地(未改造退化小叶杨人工林)4个试验方案,每种改造模式及对照样地均设置3个50 m×50 m重复样地;2023年8月份,在每个样地内沿对角线设置3个重复土壤剖面,采用环刀法分别采集土层深度(h)0<h≤10 cm、10 cm<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土壤样品,按照试验设计测定土壤密度、孔隙度、有机质质量分数、总氮质量分数、总磷质量分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斯皮尔曼(Spearman)分析法,分析不同改造模式对退化小叶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行间混交改造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比其他改造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显著(P<0.05)。与行间混交改造相比,块状混交改造、皆伐混交改造及对照样地人工林的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分别减少3.21%、12.45%、19.68%。与行间混交改造相比,块状混交改造的土壤总磷质量分数增加6.76%。研究区林木生长主要受氮素的营养限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质量分数与磷质量分数比(w(C)∶w(P))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影响较大,土壤氮质量分数与磷质量分数比(w(N)∶w(P))受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模式 退化小叶杨 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径级侧柏古树根系、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3
作者 蔡怡俊 李雅静 +2 位作者 刘金良 尹代皓 赵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8,97,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径级侧柏古树根系、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探究根系-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内稳性,为古树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省黄帝陵景区内5种径级(20~40,41~60,61~8... 【目的】研究不同径级侧柏古树根系、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探究根系-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内稳性,为古树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省黄帝陵景区内5种径级(20~40,41~60,61~80,81~100和>100 cm)侧柏古树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径级侧柏古树根系、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计算根系、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并分析以上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内稳性特征。【结果】(1)随着径级增大,侧柏古树根系有机碳(ROC)、根系全氮(RTN)含量及根系C∶P、N∶P均呈增加趋势,根系全磷(RTP)含量呈降低趋势,并当径级>80 cm时显著降低;根系C∶N无显著变化。随着径级的增大,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STN)含量呈增大趋势,而土壤C∶P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土壤全磷(STP)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径级>40 cm后基本达到动态平衡。不同径级侧柏古树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有显著差异,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磷(MBN、MBP)含量无显著差异,MBC、MBN、MBP含量均随着径级的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均在径级81~100 cm处达到最大值;随着径级的增大,MBN∶MBP显著下降,MBC∶MBN和MBC:MBP均无显著变化。(2)SOC与ROC、RTN、RTP以及MBP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STN与RTN呈显著正相关,STP与MBN、MBP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N与土壤N∶P以及MBC∶MBP呈极显著相关,而土壤C∶P与土壤N∶P、根系N∶P和MBC∶MBN均呈显著正相关。(3)内稳态性特征分析结果显示,MBP属于敏感态指标,根系C∶P、MBC均属于弱敏感态指标。【结论】黄帝陵景区不同径级侧柏古树根系与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群落间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存在较大差异,侧柏生长受P限制作用明显,因此在黄帝陵景区侧柏古树健康管理过程中要注重P的供给,尤以大径级侧柏古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古树 根系 微生物生物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内稳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不同阔叶人工林叶片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4
作者 漆龙 洪希群 +3 位作者 林晗 陈灿 谢安强 张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6-253,共8页
为深入了解亚热带丘陵山地不同阔叶树种养分利用和平衡的差异,基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关联和环境关联理论,选择闽北环武夷山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树种米老排、木荷、闽粤栲和南酸枣阔叶人工林,分析不同林分土壤和叶片碳、氮、磷(C、... 为深入了解亚热带丘陵山地不同阔叶树种养分利用和平衡的差异,基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关联和环境关联理论,选择闽北环武夷山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树种米老排、木荷、闽粤栲和南酸枣阔叶人工林,分析不同林分土壤和叶片碳、氮、磷(C、N、P)化学计量特征,不同树种C、N、P化学计量内稳态指数(H)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差异。结果显示:(1)各树种叶片氮磷比(N/P)介于17.67~30.72之间,其中南酸枣叶片N/P最大,显著大于另外3种树种(P<0.05),但其叶片碳氮比(C/N)相对较小(P<0.05);而木荷叶片C/N为32.00,较其他树种显著偏高(P<0.05),其林下土壤N/P为4.42,同样显著大于其他树种(P<0.05)。(2)落叶树种南酸枣的C、N、P养分重吸收效率均不同程度大于其他常绿树种,但米老排的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3)米老排的C、N、P化学计量H总体略大于其他树种,HC/N、HC/P分别为0.91和0.79,属于弱敏态;HN/P为0.25,属于敏态。研究表明,木荷具有较高的叶片C/N和土壤N/P,表明其对N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强;米老排HC/N、HC/P均大于其他树种,显示较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生境的潜力;而南酸枣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和内稳态指数较低,易受土壤P不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人工林 生态化学计量 内稳态指数 养分重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3个咖啡主产区土壤和咖啡叶片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5
作者 吕玉 孟石荣 +2 位作者 周晓华 侯明兴 黄茜蕊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36-2446,共11页
为了解云南咖啡主产区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云南保山、普洱和西双版纳3个咖啡主产区咖啡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咖啡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深入了解作物与土壤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壤养分限制状况。研究结... 为了解云南咖啡主产区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云南保山、普洱和西双版纳3个咖啡主产区咖啡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咖啡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深入了解作物与土壤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壤养分限制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3个主产区中,保山产区土壤碳(C)含量显著低于西双版纳产区(P<0.05),保山产区土壤碳氮比(C/N)显著低于西双版纳和普洱产区,保山产区土壤氮磷比(N/P)显著高于普洱产区;(2)普洱产区咖啡叶片C含量极显著高于保山和西双版纳产区,三个产区之间叶片C/N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叶片N/P阈值分析发现,普洱产区咖啡叶片N/P介于14~16之间,说明生长受到氮(N)、磷(P)元素双重限制,而保山、西双版纳产区咖啡叶片N/P>16,说明生长受到P元素的限制。(3)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土壤C含量与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咖啡叶片C含量与C/N、C/N与C/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咖啡叶片C含量与土壤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普洱产区咖啡的限制元素是N和P,在土壤管理过程中,应增施氮肥和磷肥;保山、西双版纳产区咖啡的限制元素是P,在土壤管理过程中,可适当增施磷肥,从而促进咖啡植株的生长,保障咖啡的健康与持续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 咖啡 叶片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恢复状况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彦隆 魏亚娟 +5 位作者 左小锋 左轶璆 康帅 童国利 李建媛 王永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4,223,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防护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浅层土壤容重(BD)、土壤含水量(S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而揭示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从变异系数来看,BD和土壤孔隙度(STP)属于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强变异性。(2)除TP和BD外,其他指标大小均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说明绿洲化过程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3)各下垫面土壤C∶N,C∶P和N∶P随土层深度变化各异。不同下垫面C∶N,C∶P和N∶P分别介于2.94~70.00,6.89~240.95,0.64~23.22。(4)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恢复指数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结论]人工植被建植更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恢复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垫面 荒漠绿洲过渡带 吉兰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典型平原湖泊中三种优势鱼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7
作者 王克焕 贾佳 +4 位作者 吴卫菊 卢胜红 熊雄 陈晓飞 吴辰熙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6-35,共10页
为探究湖北省典型平原湖泊中三种优势鱼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系统采集了湖北省内8个典型平原湖泊中三种优势鱼类(鲫、似鱎和䱗)样品,并分析了其碳(C)、氮(N)、磷(P)组成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种鱼类C、N、P元素... 为探究湖北省典型平原湖泊中三种优势鱼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系统采集了湖北省内8个典型平原湖泊中三种优势鱼类(鲫、似鱎和䱗)样品,并分析了其碳(C)、氮(N)、磷(P)组成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种鱼类C、N、P元素含量分别为29.2%—50.8%、6.91%—13.7%和1.75%—6.79%,C﹕N、C﹕P、N﹕P分别为11.38—66.35、3.64—5.91和2.27—16.96,其中P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三种鱼类C、N、P含量及比值具有显著种间差异(P<0.05),且P含量上差异最为明显。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三种鱼类部分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在不同营养水平湖泊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与湖泊营养状态指数显著相关(P<0.05),并且随着湖泊营养程度增加,鲫、似鱎和䱗更倾向于脂肪富集。总之,在不同生存环境条件下,三种鱼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未维持严格的稳态机制,而是受到湖泊营养状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鱼类 种间差异 浅水湖泊 营养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型能源植物柳枝稷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18
作者 罗来聪 王皓 +6 位作者 余雅迪 张茜 罗汉东 刘亮英 王书丽 林康 张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植物,因其高生物量产出和高效的土壤碳氮固定能力,在生物能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探讨N、P添加对不同生态型能源植物柳枝稷凋落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比高地型...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植物,因其高生物量产出和高效的土壤碳氮固定能力,在生物能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探讨N、P添加对不同生态型能源植物柳枝稷凋落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比高地型与低地型柳枝稷在不同N、P添加条件下的凋落物与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了生态型与养分添加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分解、养分循环及植物养分吸收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N60处理而言,低地型柳枝稷叶全磷含量比高地型显著低20.39%,而就N120处理而言,低地型叶全磷含量比高地型显著高25.03%,这表明低地型柳枝稷在N添加条件下的P吸收能力显著高于高地型。(2)就N60处理而言,P50处理叶氮磷比较对照显著降低27.98%;就无磷添加对照而言,N60和N120处理枝碳氮比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26.41%和27.74%;N、P协同添加显著促进凋落物分解,增强土壤中N、P有效性,N、P协同添加对改善植物-土壤间的养分交换具有显著作用。(3)无磷添加条件下N60和N120处理低地型柳枝稷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31.07%和29.39%,因而低地型柳枝稷在N添加条件下表现出更好的生长性能和生物量积累。综上所述,养分添加策略在考虑生态型特性基础上,对优化柳枝稷的生长表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生态 能源植物 柳枝稷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9
作者 高连炜 张红丽 查同刚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8,47,共10页
[目的]开展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被恢复进程的变化研究,探究植被恢复引起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对认识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指导植被恢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撂荒地、草地、灌木林... [目的]开展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被恢复进程的变化研究,探究植被恢复引起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对认识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指导植被恢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撂荒地、草地、灌木林、先锋阔叶林、针叶林)的5种林(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探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被恢复的进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植被的恢复,先锋阔叶林和针叶林阶段的SOC含量较上一阶段增加19.8%,土壤TN含量较上一阶段增加17.6%,而土壤TP含量较上一阶段减少12.4%;(2)随着植被恢复的发展,土壤C∶P和N∶P显著增加,C∶N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在先锋阔叶林和针叶林阶段的土壤C∶P较上一阶段增加26.6%;先锋阔叶林和针叶林阶段在0-40 cm土层的土壤N∶P较上一阶段增加40.2%,40-100 cm土层的土壤N∶P较上一阶段增加35.7%;土壤C∶N在不同植被恢复阶段间的变化未见明显规律,研究区土壤逐渐由C,N的限制转变为P的限制;(3)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C∶P和N∶P主要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N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C,N含量增加,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植被恢复过程应同时注重P元素的调控,以提高晋西黄土区植被生态恢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乔、灌木叶、枝及细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0
作者 杨昕瑜 张硕 +3 位作者 张曦文 郑青山 苏日力格 谷加存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5-806,共12页
为揭示半干旱地区木本植物的养分限制因子与养分利用策略,研究了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典型木本植物(乔木和灌木各3种)叶、枝、吸收根和运输根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木本植物叶平均C... 为揭示半干旱地区木本植物的养分限制因子与养分利用策略,研究了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典型木本植物(乔木和灌木各3种)叶、枝、吸收根和运输根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木本植物叶平均C/N(质量比)和C/P(质量比)显著低于枝、吸收根和运输根,而吸收根平均N/P(质量比)则显著高于叶、枝和运输根(P<0.05)。乔木叶和枝平均C含量显著高于灌木,而吸收根和运输根C含量显著低于灌木(P<0.05)。乔木叶平均C/N(22.45)、C/P(291.04)分别高于灌木叶C/N(16.16)、C/P(153.70),乔木枝、吸收根和运输根平均C/N(43.84、24.56和43.56)与C/P(369.27、555.20和800.79)则分别低于灌木(C/N为61.97、32.31和52.69;C/P为542.75、725.56和813.76)。乔木仅叶平均N/P(14.12)显著高于灌木(9.53)(P<0.05)。叶C含量与枝C、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吸收根与运输根N、P、C/N和C/P间显著正相关(P<0.05),而地上与地下器官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综上,乔木叶表现出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而灌木地下器官则具有更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叶和枝在C分配上、吸收根和运输根在N、P分配及利用上均表现出协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器官 生活型 沙地云杉 半干旱森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