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
作者 韩磊 张晗 +2 位作者 刘钊 康宏亮 苗哲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5,共6页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陕北黄土高原榆林市和延安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确定影响陕北黄...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陕北黄土高原榆林市和延安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确定影响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2—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转好,其中榆林市健康等级由Ⅳ级提升至Ⅱ级,延安市健康等级由Ⅳ级提升至Ⅲ级;子系统中榆林市压力子系统指数、延安市状态子系统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两市驱动力子系统指数、响应子系统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因素、自然条件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 DPSIR-TOPSIS模型 障碍因子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与分区管控——以雪绿漾片区为例
2
作者 丁金华 须如怡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苏南水网地区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测度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为区域空间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增强水网地区生态系统自适应性。以苏州市的雪绿漾片区为例,... 苏南水网地区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测度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为区域空间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增强水网地区生态系统自适应性。以苏州市的雪绿漾片区为例,基于“活力(V)-组织力(O)-恢复力(R)-贡献力(C)”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2002-2022年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分异特征,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转移空间分布特征划定管控分区,并提出相应管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002-2022年雪绿漾片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均值持续下降,由0.38下降至0.28,Ⅰ级和Ⅱ级健康空间占比减少了约13.72%,Ⅲ级健康空间占比下降了约4.66%,Ⅳ级和Ⅴ级健康空间占比上升了约18.38%;健康指数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异,健康高值区多为水域密集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善;健康低值区以高度城镇化区域为主,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弱,生态健康整体水平较低。依据2002-2022年雪绿漾片区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转移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区、稳定区和退化区3类空间管控分区,并提出差异化的分区管控策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为空间分区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分区管控 水网地区 VOR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对其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影响关系——基于组织间信任中介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安琪 夏恩君 闫宽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84,共18页
基于高阶梯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与制度理论,构建“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组织间信任→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逻辑链条,并分析营商环境的调节机制。通过336份问卷调查进行实证检验和稳健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的两个维... 基于高阶梯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与制度理论,构建“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组织间信任→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逻辑链条,并分析营商环境的调节机制。通过336份问卷调查进行实证检验和稳健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的两个维度——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有显著正向影响;(2)组织间信任在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营商环境正向调节数字平台的企业家创新精神与组织间信任的关系,也正向调节家国情怀与情感信任的关系,但对认知信任没有显著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 企业家精神 组织信任 营商环境 创新生态系统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及时空异质性特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炳昱 周波 黄莹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5-47,共13页
城市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同时生态系统健康又是支撑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二者整体关系,较少有研究从二者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关... 城市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同时生态系统健康又是支撑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二者整体关系,较少有研究从二者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时空异质性。因此研究主要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CDM)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关系与二者子系统之间的时空异质性进行测度。研究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空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2000~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3)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基本协调水平,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极核的圈层分布。4)二者子系统的时空异质性分布差异较大,其中正效应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而四周则以负效应为主。研究以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绿色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系统健康 耦合协调度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
作者 张子萱 郑颖 +1 位作者 郭建英 王语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9,共15页
[目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作为京津冀地区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对察汗淖尔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目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作为京津冀地区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对察汗淖尔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分析1990-2020年察汗淖尔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VORS模型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结合响应弹性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1)耕地和草地是察汗淖尔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约占流域面积的85%以上,近30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扩张,耕地呈逐年减少趋势,主要向林地和草地转移;(2)流域生态系统以健康水平为主,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先恶化后逐渐好转的变化特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由0.491上升至0.505;(3)草地、湿地和水体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程度较高,生态弹性指数分别为65.43、3.63和12.36,林地与生态系统健康呈中度不协调关系,严重失调区域以湿地、水体为主,研究期内,林地和建设用地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结论]自2000年后,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但仍处于生态脆弱区,有必要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变化 VORS模型 察汗淖尔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中外文献对比 被引量:2
6
作者 涂心怡 毕凌岚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备受关注。以1990-2023年Web of Science(WoS)和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当前有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国内外城市生态系统健康...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备受关注。以1990-2023年Web of Science(WoS)和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当前有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国内外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总体可分为初始期、发展期和巩固期三个阶段,研究在2004年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中国学者是研究主力,但在该领域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协同研究并不充分。(3)目前研究聚焦于确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研究技术多元,但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评定标准难以准确量化以及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有待系统性落实。因此,立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时空演变规律,探究其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关系,继而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的调控管理方略框架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 健康评价 可视化分析 研究进展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
7
作者 马泽钰 邢延军 +3 位作者 王勇为 翟军华 李鹏 王博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8,共14页
[目的]分析青海省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评估在不同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影响,为该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VORS和GMMOP-PLUS模型研究青... [目的]分析青海省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评估在不同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影响,为该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VORS和GMMOP-PLUS模型研究青海省2005—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演变格局,并模拟4种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程度。[结果]①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空间上呈现出西北低、西南次之,东部高的分布格局,2005—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从0.292下降至0.252,尤其在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等区域,生态健康显著下降。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破坏了生态系统结构,进而导致生态健康水平下降。②基于GMMOP-PLUS模型设定不同自然和社会政策条件,模拟了2030年4种发展情景下〔自然发展(ND)、生态保护(EP)、城镇发展(UD)和综合发展(CD)〕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建设用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UD和CD情景中建设用地增幅为3.72×10^(4)hm^(2),空间上集中在以西宁市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张,且共和县、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均有不同程度增加。EP情景下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林地和湿地面积比例最大达7.54%。③4种情景模拟中EP情景下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最高(0.256),表明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保障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能显著提升斑块及景观连通性,从而改善生态系统健康,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论]空间集约化利用是提升生态健康的关键策略,尤其是在城镇化较快的地区。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限制土地扩张,提升生态用地的连通性,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和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模拟 VORS模型 InVEST模型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SEM的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8
作者 闫语 秦耀伟 +4 位作者 赵振宇 东嘉琪 李双江 曹建生 肖捷颖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7-1397,共11页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影响途径,对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活力-组织-弹性-服务”模型,评估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从全局和分区(山区、平原)角度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利用偏最小二...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影响途径,对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活力-组织-弹性-服务”模型,评估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从全局和分区(山区、平原)角度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人为与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路径,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呈改善趋势,其中山区持续增长,平原为先降后升,空间分布呈山区高平原低的特征,山区北部和西部生态系统健康改善显著;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高于自然因素产生的正面影响,全局和山区的地形和植被覆盖产生较高正面影响,景观组成则产生了显著的直接负面影响,而社会经济因素产生间接负面影响;平原地区景观组成、地形和植被覆盖因素均产生较高的直接正面影响,社会经济则产生为显著负面影响。单因子分析表明,林地及建设用地占比、坡度和高程是全局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驱动因子,林地占比、耕地占比、建设用地占比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山区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建设用地占比、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夜间灯光为平原的主要驱动因子。建议基于山区与平原生态系统健康驱动因子分区施策,加强山区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优化平原地区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以实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活力-组织-弹性-服务”模型 驱动因素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宁夏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9
作者 魏怡敏 李金燕 +1 位作者 武佳维 马占存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118,共5页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清水河流域实际情况,基于PSR模型构建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清水河流域实际情况,基于PSR模型构建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至2020年,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由0.2450上升至0.5933,流域整体健康等级由一般病态演变为亚健康;2010年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较2000年小幅增大,2020年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较2010年显著增大,表明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且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较为完善,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具有一定恢复能力;植被生态需水量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仅次于水资源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量 PSR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清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能源-粮食纽带视角下哈尔滨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评估
10
作者 李婷婷 吴远翔 +1 位作者 潘宥承 孟德惠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84-91,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空序列下水-能源-粮食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影响,为哈尔滨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弹性和供需比的评估框架,以水... 【目的】探讨不同时空序列下水-能源-粮食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影响,为哈尔滨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弹性和供需比的评估框架,以水-能源-粮食纽带为切入点选取供需指标,应用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测度与之相关的产水、固碳、粮食生产服务匹配程度和供需比,进而分析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结果】1)中心城区粮食生产服务在研究期内由赤字转为盈余状态,固碳和产水服务均为赤字状态;周边地区粮食生产服务大多为盈余状态,固碳和产水服务为赤字状态。产水服务供需匹配度基本处于不变状态,固碳服务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服务呈上升趋势,且各个服务间供需相关性均呈正相关关系。2)健康状况较差和一般的地区面积增加了16.97%和52.59%,较好和好的地区面积分别减少64.35%和5.13%。3)3种服务导致供需赤字,加剧其健康状况的恶化程度。【结论】1)3种服务供需指数均呈“中心城区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在中心城区供不应求,这与其周边地区供需匹配呈较大差异,且各服务间呈两两协同的关系。2)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中心城区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主要以较差、一般、较好和好为主;2000—2020年,健康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3种服务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有直接影响,对传统评价结果起到修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纽带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1
作者 王思佳 崔佳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6期85-89,共5页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是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核心区,分析其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有利于解决高海拔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难题。基于PSR模型构建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的评价体系,运用CRITIC赋权法,结合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是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核心区,分析其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有利于解决高海拔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难题。基于PSR模型构建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的评价体系,运用CRITIC赋权法,结合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2022年阿坝州与甘孜州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与关键障碍因子。两州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呈“总体改善、路径分化”特征,阿坝州实现脆弱到良好的跨越,后至2022年回调14.33%,甘孜州呈倒U型演变;两州面临压力有所缓解,阿坝州状态子系统稳中有进,甘孜州则断崖式下跌,2020—2022年下降40.34%,两州响应子系统持续提升;障碍因子空间分化,农药化肥施用量为首要障碍因子,阿坝州障碍以压力子系统为主,甘孜州主要受制于状态子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受人为活动与生态脆弱的双重胁迫,未来可以通过推进农业投入品绿色化管控、优化人地关系、深化分区施策与流域协同、构建智慧生态监测与预警平台等措施,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生产与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 PSR模型 障碍因子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12
作者 陈虹 陈英 +2 位作者 裴婷婷 谢保鹏 祁沛昕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6-717,共12页
渭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子流域为研究单元,构建了包含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及动态3个维度的转型分析框架,并结合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VORE)框架构建生态系... 渭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子流域为研究单元,构建了包含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及动态3个维度的转型分析框架,并结合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VORE)框架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通过局部二元空间自相关和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探究了2002~2022年渭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关联。结果表明:(1)2002~2022年,渭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演变趋势;(2)2002~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IELUS)对流域北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土地利用强度(LUI)在流域西部和东南部分别呈现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2012~2022年,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对流域西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LUDD)为正向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则表现为负向影响;(3)土地利用强度对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均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健康 VORE框架 转型特征 时空关联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13
作者 罗鹏 谈存峰 +2 位作者 陈强强 潘翔 齐娟飞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9,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临夏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总体经历严重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阶段,变迁态势趋好,而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因此,从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经济发展 综合指数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体健康理念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4
作者 郭锐利 段耀亮 +1 位作者 袁玥 李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66,共5页
为探索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新思路,寻求城市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演变特征,基于人体健康理念,构建动力(Dynamic)-管理(Management)-服务(Services)(DMS)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对黄河流域代表性城市濮阳市2... 为探索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新思路,寻求城市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演变特征,基于人体健康理念,构建动力(Dynamic)-管理(Management)-服务(Services)(DMS)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对黄河流域代表性城市濮阳市2013~2022年各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产水模数在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变异系数和权重最大;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22年评价指数最高;“十三五”时期是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时期;水动力状况是影响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健康 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 变异系数法 黄河流域 濮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河源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5
作者 阿依丁·马木尔 王同忻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24-30,共7页
为探究阿勒泰地区两河源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河源地区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在6月份和9月份分别对两河源典型林区进行生态监测,共设置84个样地,260个监测样方,记录其高度、盖度、分盖度、草地物种... 为探究阿勒泰地区两河源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河源地区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在6月份和9月份分别对两河源典型林区进行生态监测,共设置84个样地,260个监测样方,记录其高度、盖度、分盖度、草地物种种类及数量、生物量和长势等指标。利用VOR模型对两河源自然保护区草地群落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两河源自然保护区6月份生态系统健康各项指标高于9月份;除三道海子地区活力指数(V)处于亚健康状态外,其余地区各项指标均处于健康状态;人为干扰下的牧道草地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而旅游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高山草甸比森林草甸和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更健康;组织力在3项指标中占最高权重;生态系统健康VOR指数随海拔高度升高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河源 VOR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草地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6
作者 胡雅平 王春玲 +1 位作者 陈小平 甄志磊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66-73,78,共9页
以2000—2020年山西省太原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熵权法对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和林地为太原市的优势景观类型... 以2000—2020年山西省太原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熵权法对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和林地为太原市的优势景观类型,面积占比大;建设用地面积逐年扩张,且涨幅较大;水域和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占比小,连通性差;整体景观呈均质多样化趋势发展,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太原市整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表现出南北优、中部劣的分布格局;2000—2015年,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降至最低值,2015—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有所上升;城市化、人口密度和人类干扰度与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极显著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PSR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山群岛典型海岛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17
作者 王曼华 纪德钰 王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目前海洋健康研究的重大课题。综合考虑海岛岛陆环境、水环境、沉积环境、栖息地、生物残毒、海洋生物、海岛人类活动等因素,基于2024年的监测数据,分析大连长山群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表明,长...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目前海洋健康研究的重大课题。综合考虑海岛岛陆环境、水环境、沉积环境、栖息地、生物残毒、海洋生物、海岛人类活动等因素,基于2024年的监测数据,分析大连长山群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表明,长山群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人为活动所产生的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长山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以水而定”的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潜力评价——以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为例
18
作者 刘鑫 韩宇 +2 位作者 李永红 李丽娟 刘焱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68-2876,共9页
水约束下的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性工作之一。基于彭曼-蒙特斯-勒宁(Penman-Monteith-Leuning,PML)模型和“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Service,VORS)框架,从土地利用和植被双重条... 水约束下的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性工作之一。基于彭曼-蒙特斯-勒宁(Penman-Monteith-Leuning,PML)模型和“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Service,VORS)框架,从土地利用和植被双重条件评估和预测五种恢复情景下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特征,探究人类活动较弱的SSP126情景和人类活动强烈的SSP545下乡镇尺度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对活力和生态系统服务有较强的正向作用,人类活动较弱的土地利用恢复对组织力影响不大。(2)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健康的积极影响大于土地利用恢复,人类活动越强烈对生态系统健康的消极作用越大;土地利用恢复-植被不恢复-SSP126情景和土地利用恢复-植被不恢复-SSP545情景两种情景下分别增加3km^(2)和2km^(2)生态系统健康良的斑块面积。(3)土地利用不恢复-植被恢复情景对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作用更大。生态系统健康提升高潜力乡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北部和东部提升潜力低。基于“以水而定”的生态系统健康潜力评价结果可为研究区未来生态恢复选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以水而定 旱区 彭曼-蒙特斯-勒宁(Penman-Monteith-Leuning PML)模型 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Service VOR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时序分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9
作者 刘明亮 梁军 沈彦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2,共8页
国家级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定量评价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系统健康,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湖南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 国家级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定量评价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系统健康,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湖南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研究区的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并对其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11—2022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草地和水域减少为主。(2)生态系统结构整体呈增长趋势,表明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相对稳定,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低值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较为单一。(3)生态系统功能整体呈现微弱减少的趋势,而50.91%的地区表现增长趋势,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在大多数地区仍有所提高。(4)研究区的生态系统健康整体呈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高值地区主要分布在雪峰山中段的苏宝顶北部和东部区域,而低值地区主要集中在雪峰山主中段的高海拔地区。研究结果能为该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景观格局 长时序分析 湖南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压力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维奇 刘欣 +4 位作者 刘晨晖 陈延菲 高静然 王凯平 张云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288-6300,共13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敏感脆弱、不稳定,其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放牧为代表的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显著。高强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草地退化又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牲畜量量...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敏感脆弱、不稳定,其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放牧为代表的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显著。高强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草地退化又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牲畜量量化放牧压力,并选取合理的模型探究放牧对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和策略,以实现草畜平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活力-组织力-弹性-生态服务”(VORS)模型,构建起包括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指标体系,评估了2000—2015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健康系统水平,并采用Moran′s I探讨放牧压力和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并从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间加权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选择最优回归模型,揭示放牧压力对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放牧强度格局高值区域主要为内蒙古草原地区,低值区域主要为陕西高原地区。(2)2000—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和一般健康状态。(3)全局双变量Moran′s I结果显示在2000—2015年呈现负相关影响关系,但影响力度在变小。(4)多种回归模型相比较,GTWR模型表现最优。2000—2015年,正向驱动空间集中在内蒙古、辽宁以及山西省区县;负向驱动空间集中在陕西省、甘肃等区域,同时影响强度持续增强。研究通过不同区县、不同的草原的反应状况,提出放牧政策的不同实施建议,致力于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放牧压力 北方农牧交错带 时空演变 退耕还林(草) 放牧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