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热河谷典型生态修复模式土壤抗冲性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闫建梅 卢阳 +4 位作者 王一峰 杨小兰 金可 万丹 胡月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0-87,128,共9页
干热河谷区土壤侵蚀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抗冲性的研究对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建设极为重要。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及室内理化分析法,分析了乔木林地、坡改梯+农耕地、灌草地3种典型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抗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干热河谷区土壤侵蚀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抗冲性的研究对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建设极为重要。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及室内理化分析法,分析了乔木林地、坡改梯+农耕地、灌草地3种典型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抗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土层抗冲指数平均值在不同典型生态修复模式下呈现乔木林地(0.566 L/g)>坡改梯+农耕地(0.501 L/g)>灌草地(0.428 L/g)的规律,不同土层间呈现0~20 cm(0.568 L/g)>20~40 cm(0.514 L/g)>40~60 cm(0.413 L/g)的规律。各土壤粒级中,粗粉粒含量最高,粗砂粒含量最低,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在2.540~2.648之间,均呈灌草地>坡改梯+农耕地>乔木林地的规律,且达显著性差异;抗冲指数与土壤相对重度、细黏粒含量、粗黏粒含量、细粉粒含量、粗粉粒含量、累计冲刷土量、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含水量、细砂粒含量和粗砂粒含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抗冲性机制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生态修复模式 土壤抗冲性 颗粒组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选取方法研究:以三门峡市陕州区及周边为例
2
作者 黄聿铭 高宁泽 +2 位作者 李小慧 张梦瑶 李天阁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4-141,共8页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矿区治理是重点生态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易行的选取方法,首先,探究废弃矿山不同生态退化程度对应的生态要素特...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矿区治理是重点生态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易行的选取方法,首先,探究废弃矿山不同生态退化程度对应的生态要素特征及其范围;其次,在明确限制性因子阈值的基础上,基于杯球模型理论构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选取的概念性模型;再次,结合生态保护、安全防护、人民福祉三个维度的发展需求构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选取的概念性模型;最后,以三门峡市陕州区及周边四个典型废弃矿山为例,利用阈值效应和发展需求确定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并根据成效评估实证选取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限制性因子阈值视角下,矿区轻度退化时以自然恢复为主,中度退化选用辅助再生,严重退化考虑生态重建;②阈值效应与发展需求共同视角下,若模式选取重合则优先选用该模式,若没有则优先选用人工干预程度较低的方案;③对三门峡市陕州区及周边矿区实施跟踪检测及成效评估发现,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明显改善,说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选取方法是适用的。这对推进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健康生态,重要生态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以及流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 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生态退化 概念性模型 发展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矿区排土场边坡生态修复模式对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3
作者 吴禹希 潘嘉琛 +1 位作者 张伟 郭小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5,306,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对干旱矿区排土场边坡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分析经过生态修复后的排土场边坡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为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提升矿区碳汇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乌海市示范工程蒙泰、新星... [目的]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对干旱矿区排土场边坡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分析经过生态修复后的排土场边坡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为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提升矿区碳汇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乌海市示范工程蒙泰、新星、棋丰3个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排土场边坡植被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结合,分析植被碳密度、土壤理化因子和土壤碳密度以及植被指标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①随着修复年限的增加,植被有机碳密度呈递增趋势,在2~5 a间,增长率处于31.91%~45.62%,5年到8年处于11.80%~36.67%之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也呈增长的趋势,在2~5 a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增长率在15.55%~91.28%之间,5~8 a增长率在0.4%~11.70%之间;②生态棒修复技术模式在干旱矿区排土场对于改善土壤及植被有机碳积累状况效果最好,修复8 a土壤有机碳密度达到最大,为66.70 t/hm^(2),植被有机碳密度达到1.85 t/hm^(2),植物篱修复技术模式的修复效果相比最差,修复8 a土壤有机碳密度仅为37.36 t/hm^(2),植物有机碳密度为1.48 t/hm^(2),生态修复5 a时,砾石压盖和铁丝石笼的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45.84和44.98 t/hm^(2)。[结论]在生态修复不超过8 a的情况下,这7种生态修复技术模式修复后的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随修复年限增加而增加,在修复8 a时达到最大值,固碳效果明显。相比较之下,植物篱+生态袋截排水技术+播种+喷灌修复技术模式修复效果最差,生态棒+生态袋截排水技术+播种+喷灌、砾石压面+生态袋截排水技术+播种+喷灌、石笼水平拦挡+生态袋截排水技术+播种+喷灌这3种修复技术模式为低碳环保修复技术模式,固碳效果良好,适合推广应用,同时在修复前期,应注意土壤改良及施肥养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密度 固碳研究 排土场 生态修复技术模式 干旱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草地分区-分类-分级研究及生态修复模式探讨
4
作者 陈理军 丁福红 +4 位作者 安科 者国雄 彭正武 王洪琳 陈思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21-26,50,共7页
云南省处于低纬度高原地带,草地类型众多,退化方式多样,亟须探索系统全面的草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模式,提升生态修复效果。参照世界生物地理分类的区划方案,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历年来相关草原生态修复实践和研究,并根据云南省草原特点... 云南省处于低纬度高原地带,草地类型众多,退化方式多样,亟须探索系统全面的草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模式,提升生态修复效果。参照世界生物地理分类的区划方案,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历年来相关草原生态修复实践和研究,并根据云南省草原特点及现状,确立了云南省草地“分区-分类-分级”系统,将云南省草地区分为2个大区、5个亚区,4种草原类组、9种草原类型,3级草地退化标准,并分别对其地理特征、气候特点及退化指标作了评述;同时探索和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模式,以期为新时期云南省草原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区划方案 生态修复模式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FAST周边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以平塘县克度镇刘家湾周边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苏维词 潘真真 +5 位作者 郭晓娜 杨吉 易武英 李艳丽 杨振华 谢砫军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3-512,共10页
为探讨黔南平塘县及周边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户生计模式,在分析区内水土资源及其空间匹配结构特征,以及石漠化与生态景观垂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1)峰丛洼地生物多样性藤冠配置技术模式,包含轻度石漠化藤本+乔木模... 为探讨黔南平塘县及周边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户生计模式,在分析区内水土资源及其空间匹配结构特征,以及石漠化与生态景观垂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1)峰丛洼地生物多样性藤冠配置技术模式,包含轻度石漠化藤本+乔木模式、中度石漠化藤本+灌木模式、重度石漠化藤本+草本模式;(2)峰丛坡地"下修复、上保育"的分段治理(垂直分异)模式及其技术体系,包含峰顶生态公益林自然恢复(保育)模式、峰丛中上坡生态经济型林草生态修复与混农林业模式、峰丛下坡高效复合农林经营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3)筛选出酥李、西番莲、土人参、旱脆王枣、欧李等耐瘠耐旱适生品种,并对这些品种及其组合模式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西番莲+冰脆酥李、西番莲+土人参、西番莲+酥李+土人参等生物多样性配置模式的经济效益最佳,其是就地解决洼地农户生计的有效途径,这在类似地区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石漠化 生态修复模式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关联分析在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磊 苏芳莉 +2 位作者 郭成久 洪运亮 宋玉亮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3-707,共5页
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了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系统测试,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了容重、孔隙度、砂砾含量、田间持水率、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不同修复模式土壤质量... 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了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系统测试,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了容重、孔隙度、砂砾含量、田间持水率、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不同修复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未干扰群落(CK2)>油松+荆条群落(C1)>刺槐群落(C3)>果树群落(C4)>杨树群落(C2)>未修复群落(CK1)。研究结果表明:乔灌木混交林生态修复效果最为接近为干扰群落,建议兴隆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应采用乔木和灌木混交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生态修复模式 灰色关联度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模式及其效应——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例 被引量:53
7
作者 崔鹏 王道杰 韦方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60-64,共5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对生态修复效应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生态修复,林草地地表径流量降为裸地的14.9%,泥沙流失量降为裸地的6.4%;修复灌草地稳渗率为0.58mm/min,裸地稳渗率为修复灌草地的62%,退化灌草丛地为修复灌草地的84%;植物品种由10余种发展到30多种,土壤种子库密度由300余粒/m2增加到1217~1450粒/m2,动物种类增加10多种;坡耕地产量从750~1500kg/hm2增加到4500~6000kg/hm2,人均年经济收入从200元增加到800~10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 干热河谷 生态修复模式 生态环境 立地条件 植物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边坡的生态修复模式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明涛 杨平 +1 位作者 许文年 胡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2-125,共4页
以三峡库区185m观景平台上游消落带生态治理试点为例,阐述了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夏季防洪水位145~152m和冬季蓄水位170~177m)内岸坡遭涌浪侵蚀破坏的现状,并对涌浪的成因及其对消落带岸坡的侵蚀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涌浪... 以三峡库区185m观景平台上游消落带生态治理试点为例,阐述了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夏季防洪水位145~152m和冬季蓄水位170~177m)内岸坡遭涌浪侵蚀破坏的现状,并对涌浪的成因及其对消落带岸坡的侵蚀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涌浪是造成库区消落带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传统硬性加固措施应与生态河岸带构建技术有机结合。根据消落带坡度差异,分别提出了几种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初步构建了一套针对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内边坡的生态修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两个重要高程边坡 涌浪侵蚀 生态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河下游河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戚蓝 彭晶 +1 位作者 林超 刘德文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22,共3页
针对漳河下游河道因水资源短缺而长期断流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根据该地区气候特性,提出了适合漳河下游干涸河道的以绿代水、湿润河道的生态修复模式,并采用HEC-RAS(河流分析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修复模式合理可行,... 针对漳河下游河道因水资源短缺而长期断流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根据该地区气候特性,提出了适合漳河下游干涸河道的以绿代水、湿润河道的生态修复模式,并采用HEC-RAS(河流分析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修复模式合理可行,对漳河下游干涸河道能起到生态修复的效果,同时也为研究其他同类型河道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涸河道 生态修复模式 绿化 湿化 HEC—RAS(河流分析系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模式和效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宋炜 郑良勇 侯新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8-20,共3页
在全面总结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对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平干渠生态修复可以分为防护林模式、植物护坡模式、管理区及防护林苗木基地模式3种配置模式。... 在全面总结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对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平干渠生态修复可以分为防护林模式、植物护坡模式、管理区及防护林苗木基地模式3种配置模式。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9.7%,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9.6%,工程拦渣率达到10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2.10,林草植被恢复系数为99.4%,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50.9%。工程水土流失影响指数(SWII)为0.0873,生态修复取得了良好的蓄水保土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济平干渠工程 生态修复模式 水土保持监测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模式对淮南矿区重构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育智 王芳 +2 位作者 陈孝杨 陈敏 刘本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40-46,52,共8页
[目的]探讨淮南矿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植被类型和覆土厚度)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以及相似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及参数。[方法]采用静态箱—碱液吸收法对淮南市采煤沉陷生态修复区土壤CO_2通量进行动态测定,分析土... [目的]探讨淮南矿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植被类型和覆土厚度)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以及相似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及参数。[方法]采用静态箱—碱液吸收法对淮南市采煤沉陷生态修复区土壤CO_2通量进行动态测定,分析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呼吸速率对地表温度、地下5cm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敏感性。[结果]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格局均表现为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其均值大小依次为:B区(灌木林)〉C区(灌木林)〉D区(乔木林)〉A区(草地),且B,C与A区差异显著(p〈0.05),其他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表层CO_2通量平均值的大小依次为:40—80cm〉0—20cm〉20—40cm〉80—100cm。其最大值和变幅的大小顺序也遵循平均值大小顺序。4种修复模式下土壤CO_2通量与地下5cm土壤温度、地表温度均呈指数方程关系,R2值分别在0.34~0.70,0.48~0.83之间,与土壤含水量呈二次方函数关系,R2值在0.08~0.44之间。[结论]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CO_2通量大小表现为:灌木林〉乔木林〉草地;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除了覆土40—80cm的样地外,土壤CO_2通量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而减少。植被类型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较覆土厚度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通量 重构土壤 生态修复模式 植被类型 覆土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丹江流域生态修复模式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建林 黄向向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71,103,共5页
丹江流域过去几十年里采用了生态、工程、生态与工程相结合、生态移民4种模式对流域生态进行了修复。为了进一步完善丹江流域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了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丹江流域生态修复的综合效果进... 丹江流域过去几十年里采用了生态、工程、生态与工程相结合、生态移民4种模式对流域生态进行了修复。为了进一步完善丹江流域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了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丹江流域生态修复的综合效果进行了评价。丹江流域生态修复评价结果为良好。经分析发现,丹江流域生态修复中植物措施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工程措施比较多,今后,应以自然修复模式为主,人为工程修复模式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模式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修复效果评价 丹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修复模式研究Ⅱ--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雯 黄岁樑 +3 位作者 张胜红 林超 刘德文 车洪军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共6页
应用"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修复模式",研究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的生态修复。北运河、永定河和卫河是海河流域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受损河流。以这3条河流为例,通过分析它们的水量、水质、生境现状,结合建立的修复模式体系,提出相... 应用"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修复模式",研究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的生态修复。北运河、永定河和卫河是海河流域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受损河流。以这3条河流为例,通过分析它们的水量、水质、生境现状,结合建立的修复模式体系,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并提出海河流域其它18条平原河流的的生态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北运河 永定河 卫河 生态修复模式 水环境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丹江流域生态修复模式评价指标优选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建林 黄向向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97,117,共4页
以丹江流域生态、工程、生态与工程结合、生态移民等4种生态修复模式为评价对象,采用专家咨询、查阅文献、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生态修复模式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方面,按4个层次初步构建丹江流域生态修复模式... 以丹江流域生态、工程、生态与工程结合、生态移民等4种生态修复模式为评价对象,采用专家咨询、查阅文献、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生态修复模式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方面,按4个层次初步构建丹江流域生态修复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初步选择的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定性分析,对初选指标进行分析、筛选、优化。最终,舍弃了劳动生产率、收入递增率和地表径流模数指标,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为土壤侵蚀模数、植被覆盖率、泥沙拦截量、蓄水保土、人均纯收入、人均产粮、劳动力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模式 评价指标优选 层次分析法 丹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断流岩溶大泉复流的生态修复模式与复流措施效果的定量评价——以山西太原晋祠泉为例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志恒 梁永平 +5 位作者 唐春雷 申豪勇 赵春红 郭芳芳 谢浩 赵一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6-1738,共13页
岩溶大泉是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的主要天然排泄形式,它们集供水、旅游、生态等功能于一体,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自20世纪后期,受自然、特别是人类大规模开发、采煤等活动的影响,有近30%的岩溶大泉断流,其中不乏中外闻名的大泉。十七大以来... 岩溶大泉是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的主要天然排泄形式,它们集供水、旅游、生态等功能于一体,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自20世纪后期,受自然、特别是人类大规模开发、采煤等活动的影响,有近30%的岩溶大泉断流,其中不乏中外闻名的大泉。十七大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启动了一些重要断流岩溶大泉复流的生态修复工程。本文根据北方断流岩溶大泉的结构模式与成因,提出了包括利用上游水库蓄水、调节渗漏段河水流量、在河流渗漏段实施人工增补工程、在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和排泄区采取关井压采、封堵泉口下游自流井、对煤矿带压区进行监控、补给区分区植树造林措施的复流模式;以山西太原晋祠泉为实例,在对各项复流措施效果进行定量优化评价的基础上,得出抬高汾河二库水位至设计标高、关闭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内白家庄煤矿降压排水井、封堵处置泉口下游自流井是近期经济可行的有效措施的结论;最后利用建立的泉域地下水渗流数值模型,预测实施三项近期措施后,晋祠泉水可望在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复流,该结论以期为晋祠泉及北方岩溶区其他同类型岩溶泉水生态复流工作提供示范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模式 复流措施 定量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晋祠泉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防护林衰退机制及生态修复模式探讨
16
作者 崔琳 张玉柱 +1 位作者 王力刚 毕广有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8期105-105,115,共2页
文章阐述了东北地区防护林衰退的主要特征,归纳了违背适地适树原则、树种单一,林木进入过熟期,环境污染等导致防护林衰退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立足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提出因地制宜合理改善东北地区防护林衰退的3种修复模式。
关键词 防护林 衰退机制 生态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矿区排土场不同边坡生态修复模式下减流减沙效益 被引量:18
17
作者 薛东明 郭小平 张晓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30,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对露天矿区排土场边坡产流产沙规律的影响,采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对矿区排土场边坡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产流产沙进行了1个雨季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该时期... 为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对露天矿区排土场边坡产流产沙规律的影响,采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对矿区排土场边坡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产流产沙进行了1个雨季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该时期降雨量占到年均降雨量的77.03%,是年内径流泥沙损失最多的时期。(2)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与对照(只撒播灌草种子)相比均具有减流减沙效果,但是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减流减沙效益有显著差异,减流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沙柳网格模式(64.35%)>生态棒模式(56.56%)>生态袋模式(52.74%)>铁丝石笼模式(48.70%)>植物篱模式(45.51%)>土壤改良模式(35.89%)>无纺布覆盖模式(33.97%)>砾石压盖模式(8.19%);减沙效果依次为沙柳网格模式(69.41%)>生态棒模式(61.28%)>生态袋模式(55.09%)>铁丝石笼模式(52.43%)>植物篱模式(48.72%)>土壤改良模式(42.09%)>无纺布覆盖模式(38.31%)>砾石压盖模式(19.34%)。(3)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产沙量对产流量响应特征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r>0),沙柳网格模式产沙量对产流量响应程度较小,生态棒模式次之,对照产沙量对产流量响应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排土场边坡 减流减沙效益 生态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山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马跃 李森 +3 位作者 赵福强 郗凤明 徐婷婷 朱方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4-219,共6页
铁矿资源的开采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开展生态修复。传统的铁矿山修复模式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技术集成度低、资源利用率低、修复效果不彻底、土地价值增值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我国... 铁矿资源的开采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开展生态修复。传统的铁矿山修复模式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技术集成度低、资源利用率低、修复效果不彻底、土地价值增值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我国铁矿山的生态修复成效。文章基于循环经济思想,构建了一种新的铁矿山资源化生态修复模式,并建立了运行机制。这种新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政府资金投入,实现技术集成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提升修复后土地的价值,实现铁矿山修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铁矿山 资源化 生态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洲河流域河流类别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盼 吴基昌 +7 位作者 宋林旭 纪道斌 李斌 李亚莉 冯发堂 张必昊 陈一迪 方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8,24,共7页
针对茅洲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退化的问题,根据茅洲河河流的生境破坏和退化的特点,以改善茅洲河流域现状为目标,在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和已有成功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选取水文、水质、地貌结构、生物4个一级指标,并筛选12个二级指... 针对茅洲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退化的问题,根据茅洲河河流的生境破坏和退化的特点,以改善茅洲河流域现状为目标,在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和已有成功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选取水文、水质、地貌结构、生物4个一级指标,并筛选12个二级指标,构建河流分类和标准体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具有相同特征的河段,针对不同特征类别提出不同的生态修复模式,给出综合性的修复建议。结果显示:将所研究的河流分为5类,根据实际需要和分类结果特征,将所研究河流分为水文-水质-地貌-生物修复模式,流速-水质-地貌-生物修复模式,水文-水质-生物修复模式和流速-水质-蜿蜒度-生物修复模式共4种生态修复模式,占比依次为42%、24%、8%和26%。针对不同的生态修复模式,提出了以恢复近自然的水文水力状态,创建河流自我修复能力的修复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洲河 生态环境 系统聚类 生态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古台沙地2种典型生态修复模式土壤养分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杨 吴祥云 姜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254-255,共2页
针对人口的急剧增长,水资源匮乏及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问题。通过对章古台沙地2种典型生态修复模式即林果药、林果草模式土壤生态系统演变效果的定点观测研究,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分析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对土壤化... 针对人口的急剧增长,水资源匮乏及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问题。通过对章古台沙地2种典型生态修复模式即林果药、林果草模式土壤生态系统演变效果的定点观测研究,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分析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意在更好的说明两种生态修复模式的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林果草生态修复模式土壤改良效果好于林果药模式,林果草模式土壤含氮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古台 沙地 生态修复模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