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海陆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辽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蔡雨池 李红 刘兆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5-293,共9页
[目的]识别出生态敏感性极高的辽西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等研究方法,尝试将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海域生态安全格局相连接,识别辽西地区国... [目的]识别出生态敏感性极高的辽西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等研究方法,尝试将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海域生态安全格局相连接,识别辽西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1)辽西地区共识别生态源地42个,面积为11619.75 km^(2),生态源地多呈东北至西南的条带状分布,以林地及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为主。(2)生态廊道95条,其中一级廊道9条,二级廊道26条,三级廊道60条,全长778.30 km。(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196处,其中生态夹点93处,生态障碍点103处。[结论]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与依据。在综合分析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基础上,提出了辽西地区针对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关键区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MSPA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的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以延安市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许忠洋 王琤 +3 位作者 顾彤 王诗雨 裴晨阳 张青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3-1083,共11页
划定生态修复关键区是落实差异化生态修复策略的前提与基础。以延安市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法构建景观格局,融合可能连通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影响因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最小累积阻力差值,提... 划定生态修复关键区是落实差异化生态修复策略的前提与基础。以延安市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法构建景观格局,融合可能连通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影响因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最小累积阻力差值,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并通过成本连通性划分廊道等级,利用图论法分析网络结构特征,最后叠加生态廊道与景观格局,识别延安市生态修复关键区。结果表明:(1)延安市森林、草地等覆盖基数较大,但整体较分散,景观连通性较差。(2)延安市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南部,而东北部生境质量较差,不宜物种栖息。(3)延安市生态廊道以森林景观为主,其中重要廊道占10%,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生态网络空间分布极不均匀。(4)生态网络的闭合度、复杂度和连通度均较低,网络稳定性较差。(5)延安市生态孤岛主要分布在洛川县,生态修复关键区主要集中在富县和黄龙县,其中一级修复区占比21.93%。研究结果可为延安市及其他市域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及生态网络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关键区 最小累计阻力差值 生态网络 延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格局下衡阳县生态脆弱性评价及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分析
3
作者 翁辛欣 雷菡琳 +1 位作者 张偌彤 唐丽玄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6期32-35,共4页
当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成为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选取源地、廊道、节点并计算阻力面,构建衡阳县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然后引入生态脆弱性多指标评价体系来绘制数据归一化可视图,分析了衡阳县生态脆弱性评价单指标评价结果与综合指标... 当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成为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选取源地、廊道、节点并计算阻力面,构建衡阳县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然后引入生态脆弱性多指标评价体系来绘制数据归一化可视图,分析了衡阳县生态脆弱性评价单指标评价结果与综合指标评价结果。最后根据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确定衡阳县生态修复关键区,通过分析结果对衡阳县生态修复提出修复策略。结果表明,衡阳县生态安全格局较为完善、生态综合脆弱性低、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但仍存在部分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提出了针对性修复工程,以解决个别生态修复问题,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增加区域间的联系,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阻力面 衡阳县 生态脆弱性 生态修复关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与应用路径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蓓 岳邦瑞 +2 位作者 董清榕 雷雅茹 薛建锋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59,共7页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忽视土地利用冲突分析可能导致生态修复关键区的识别失准,阻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有效推进。采用内涵分析、类型比较、模型解析等方法建构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以水源涵养视角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国土空间...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忽视土地利用冲突分析可能导致生态修复关键区的识别失准,阻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有效推进。采用内涵分析、类型比较、模型解析等方法建构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以水源涵养视角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基于3类土地利用冲突经典模型和3类冲突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结合“格局—过程—功能—服务”理论建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空间分析框架;其次,提出“场地认知—指标选取—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的应用路径;最后,结合实践阐述框架的具体应用路径和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分析框架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修复关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保护视角下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与管控策略研究——以辽西走廊为例
5
作者 杨婉 霍丹 《园林》 2025年第4期67-76,共10页
区域生态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修复关键区确定及有效诊断是治理与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以辽西走廊为例,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性、生态环境质量重要性和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生态网络与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 区域生态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修复关键区确定及有效诊断是治理与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以辽西走廊为例,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性、生态环境质量重要性和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生态网络与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治理优化策略。结果显示:(1)辽西走廊生态环境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西部较好,东部与北部较差;(2)识别出66个生态源地、111条最佳生态廊道、11处生态夹点、13处生态障碍点与8处生态断裂区,构成“三环、五区、两干、七支、一屏、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3)生态修复关键区由源地、廊道、夹点、障碍点共同组成,根据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防护区、生态恢复区、生态控制区与生态发展区,结合相关生态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辽西区域生态安全保护提供参考,助力生态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规划 生态修复关键区 生态保护 辽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