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研究进展、战略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友绍 韩广轩 +2 位作者 盛彦清 程皓 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流量、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堤促淤、促进生态旅游和固碳与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价值。全球滨海湿地面积大约为14200万...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流量、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堤促淤、促进生态旅游和固碳与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价值。全球滨海湿地面积大约为14200万公顷,中国现有594万公顷。随着全球滨海地区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消失严重,亟需加强系统的、全面的保护措施。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优化的技术进展,分析了典型案例,总结了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尤其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专项实施以来取得的新成果。这些成果对海岸带生态恢复与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最后,面对全球变化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的建议和推进措施,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生态修复 环境优化 机遇与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构建与生态系统韧性的超大城市生态修复空间识别——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辰星 王泽童 +6 位作者 杨淼 赵兴华 潘垚辰 冯启源 郑力夫 王欣妍 严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26-4637,共12页
超大城市面临复杂的内生发展压力和人为风险,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和胁迫,面向超大城市的生态修复需要着重考虑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提升城市的生态系统韧性。城市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造成侵占和频... 超大城市面临复杂的内生发展压力和人为风险,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和胁迫,面向超大城市的生态修复需要着重考虑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提升城市的生态系统韧性。城市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造成侵占和频繁扰动,生态修复的可实施空间破碎化显著,识别更加精准的生态修复空间、确定更加明确的修复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生态网络与生态安全格局建立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生态源地恢复力—生态廊道适应力”的城市生态韧性三维评估体系,基于生态系统抵抗力、生态源地恢复力和生态廊道适应力的构建保护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并在北京市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51处生态源地,占北京非建设空间的21.88%,共206条生态廊道,均主要分布于生态涵养区内,为北京提供生态屏障及主要生态产品。(2)生态系统抵抗力指数较低,北部深山、西部灵山-百花山和东部边缘山区相对较好;生态源地恢复力较好,生态廊道适应力整体不高,亟需加强生态廊道的功能恢复。(3)识别出7277.07 km^(2)生态修复空间,占北京非建设空间的55.21%。为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一套基于生态系统韧性的保护修复空间识别方法体系,为北京市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地区超大城市面向保护和发展协调的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生态网络 生态修复 空间识别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修复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环境法律责任体系 被引量:6
3
作者 杜健勋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因环境污染或生态损害造成的环境问题具有二元性,环境侵权表现为对私主体的人身或财产侵害,生态环境损害表现为对生态环境自然平衡性的危害。环境侵权通过《民法典》私法体系救济,生态环境损害通过公法责任来规制,在传统法律理念与部门... 因环境污染或生态损害造成的环境问题具有二元性,环境侵权表现为对私主体的人身或财产侵害,生态环境损害表现为对生态环境自然平衡性的危害。环境侵权通过《民法典》私法体系救济,生态环境损害通过公法责任来规制,在传统法律理念与部门法的影响下,环境法律责任在私法与公法中都以重罚主义为基本路径,且通过转引致的责任形式。重罚主义与转引致的责任形式并不能促成环境规制目的的达成。建立以“修复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环境法律责任体系是实现有效环境治理、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理念与制度创新,也是以“生态环境法典”创制为集中表征的环境法律体系化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损害二元性 重罚主义 修复生态环境 环境法律责任体系 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bS的全生命周期矿山生态修复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金满 冯宇 +5 位作者 叶甜甜 贾梦旋 高亭玉 刘悦 吴大为 李明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7-391,共15页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注重自然恢复,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转变。采用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准则,建立了...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注重自然恢复,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转变。采用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准则,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矿山生态修复全过程实施技术框架,包括保护与预防控制、复垦修复、管理维护、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修复技术促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首先,将NbS理念融入矿山生态保护及预防控制阶段,应采取避让措施、重要物种保护、物种采集利用等手段来减轻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矿山生态系统的自恢复能力,降低成本效益;其次,将NbS引入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和景观营建等具体修复措施中,通过模拟自然过程激发矿山生态系统自恢复,提供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修复方案;再次,将NbS准则融入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维护阶段,围绕基础设施、土壤与植被及生态系统功能维持进行管理维护,符合当前生态系统修复的主流方式;最后,基于NbS进行矿山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全周期监测评估,并对比不同恢复情景开展适应性管理。基于NbS理念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径为新时期矿山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有助于实现矿山生态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与策略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洪革 田雨辰 蔡颖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3-756,共14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成为我国维系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分析初始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及当地群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特征,预测重要参数调整后的行为特征演化趋势,以为...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成为我国维系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分析初始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及当地群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特征,预测重要参数调整后的行为特征演化趋势,以为制定精准施策、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通过构建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和当地群众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并展开动态决策复制分析和演化稳定性分析。以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例,进行数值仿真,以观察主体行为的决策特征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每个主体的决策均受其他主体决策的影响;为实现理想均衡,需要满足地方政府动态奖惩收益能够覆盖严格监管成本,且当地群众配合参与生态修复项目的总收入(直接收益+政府奖励)低于搭便车的净收益(搭便车收益-政府罚金)的要求;以江西省为例的三方演化决策状态为(政府严格监管,社会资本消极参与,当地群众配合修复)。为了提升整体运行效率,需要进行如下调整:地方政府需要把控严格监管的投入成本,并将其维持在30万元以内;地方政府对社会资本应采取低奖低惩措施,对当地群众实行高奖高惩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社会资本 三方演化博弈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火灾后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会娥 方志平 《森林防火》 2025年第1期166-169,共4页
针对我国森林保护地和森林公园火灾后生态受损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生态修复策略。通过对植被恢复、土壤修复、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为我国森林火灾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 针对我国森林保护地和森林公园火灾后生态受损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生态修复策略。通过对植被恢复、土壤修复、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为我国森林火灾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地 森林公园 火灾 生态修复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急变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
7
作者 刘延国 李景吉 +1 位作者 邹强 逯亚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科学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地形陡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 科学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地形陡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理念,以脆弱性为切入点,地形急变流域大渡河为研究区,构建以脆弱性格局分区为基础,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体系,结果表明:(1)生态地质环境极高、高度脆弱区格局与荒漠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及其他(冰川及永久积雪、裸土地)类型格局基本一致,是裸岩石砾地、裸土地、沙地等集中分布区,是保育保护与辅助修复的重点区;(2)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极高与高度脆弱区面积比例接近50%,以自然恢复为主,强化监管与监测;(3)基于叠置分析,划定以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为主体的保护保育区,保护保育区外的极高、高度和中度脆弱区为主体的辅助修复区,以微度和轻度脆弱区并涵盖城镇与农田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发展区三个类型区,面积分别占比48.58%、29.97%及21.45%,区划兼顾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助力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 脆弱性 生态修复分区 大渡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尾矿基矿山复垦基质土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分析
8
作者 谷守玉 赵漫茹 +6 位作者 侯翠红 王孟来 杜令攀 郭永杰 肖亚楠 苗俊艳 关红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3-192,共10页
昆阳磷矿地处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水质保护流域,矿山复垦及生态修复对滇池水域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以昆阳磷矿浮选产生的大量磷尾矿进行矿山复垦基质土改良,通过土柱淋溶试验提出有效生态修复方法,并在中试试验中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昆阳磷矿地处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水质保护流域,矿山复垦及生态修复对滇池水域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以昆阳磷矿浮选产生的大量磷尾矿进行矿山复垦基质土改良,通过土柱淋溶试验提出有效生态修复方法,并在中试试验中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流域矿山复垦提供新思路与方向。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以磷尾矿为基质,选取黑页岩、填料、堆肥、固磷剂、团粒剂为改良剂,探究改良剂对基质土入渗率、pH值、容重及饱和含水量等性质的影响因素,明确各改良剂不同添加量与基质土上述性质变化的关联;设计土柱淋溶试验模拟降雨环境,探究改良剂对磷尾矿磷含量的改良效果。经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当填料SZ添加量为15%、堆肥为12%、固磷剂FP-1为0.15%、团粒剂为0.02%时,淋滤液磷酸盐含量仅为0.18 mg/L(以P计),相较于对照处理CK,磷含量大幅下降97.8%,入渗率从7.464 mm/h提升至8.508 mm/h,pH值从6.87调整为7.23,EC值从2.625 mS/cm降低至0.961 mS/cm。中试试验深入实施阶段,对基质土进行物化性质分析,包括pH值、EC值、有机质、养分、重金属等检测指标,均达到《绿化种植土壤》(CJ/T 340—2016)行业标准;渗滤液水质分析表明,pH值、EC值、磷酸盐、氟化物、重金属等重要检测指标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国家标准;各试验区内植物生长态势良好,验证了磷尾矿基矿山复垦基质土与种植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尾矿 基质土 生态修复 矿山复垦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赣江流域的生态修复时空特征遥感评估
9
作者 王炎 肖海平 张欣杰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0-75,82,共7页
近年来赣江上游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2016年以来赣州持续申报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因此开展修复前后生态质量遥感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2—2022年Landsat影像,将归一化水色... 近年来赣江上游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2016年以来赣州持续申报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因此开展修复前后生态质量遥感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2—2022年Landsat影像,将归一化水色指数(MNFUI)和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融合,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MRSEI),运用Mann-Kendall(M-K)检验法分析赣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与RSEI相比,MRSEI包含了更丰富的监测区水色状况信息,并缓解了植被指数过饱和问题,更适用于水域面积繁多的赣江上游流域;②2012—2022年研究区MRSEI均值为0.79、0.71、0.72、0.74、0.75、0.77,整体变化特征呈现先锐减后平缓抬升的趋势,与2016年启动的流域生态修复高度协调,验证了生态修复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③赣江上游流域局部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范围随时间呈显著变化,“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源头,而“低-低”集聚区则与赣南城市建成区域高度重合。研究结果可以为赣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趋势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建议
10
作者 许艳 曾容 +2 位作者 张玉佳 艾洋漪 路文海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海湾型城市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单元,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内陆腹地、强大的港口功能、良好的人文环境,海湾型城市发展具有特殊性。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难题及其对策建议如下:①发展... 海湾型城市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单元,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内陆腹地、强大的港口功能、良好的人文环境,海湾型城市发展具有特殊性。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难题及其对策建议如下:①发展产生的生态问题如何解决?因早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行的围海造地、围海筑堤、砍伐红树林等造成城市海岸带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受损。应科学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根据受损区域,制定一区一策,因地制宜开展保护修复,可有效保障海岸带生态廊道连通性;②生态产品价值如何提升?海岸带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尚不成熟,导致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收益无法形成闭环,很难缓解保护修复资金来源单一、后期维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可成为促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③系统性保护如何实施?部分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存在修复内容缺乏整体性设计,修复区域单一分段,拼凑性明显,片面追求单一目标、忽视水土气候等立地条件种树种草等现象。应从海岸带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探索建立“流域-河口-海湾”的生态保护修复联动机制,可有效促进陆海统筹、系统性保护修复理念实践;④公众参与度如何提高?保护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前期评审和后期监管目前尚没有涉及公众参与环节。应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公众和社会团体生态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区域合作优势,有助于保护修复工作顺利开展;⑤保护修复成果长效性如何保证?部分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因前期论证不足、设计不合理,导致实施过程中方案变更,影响整体修复进度和修复效果。应综合运用多种监测监管手段,科学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技术体系,有助于修复见实效。厦门市作为我国海湾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代表,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厦门经验”,对于解决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难题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做好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助于提高城市海岸带生态廊道连通性,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海湾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型城市 海岸带 生态保护修复 难题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视角的流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
11
作者 郭曼曼 路旭 马青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48,共9页
【目的】生态修复从传统模式转向国土空间尺度后,其成效评估亟需兼具全面性和有效性的指标和方法。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强度的引入,不仅有益于流域生态修复的成效评估,更能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策略和方法。【方法】综合运用景观... 【目的】生态修复从传统模式转向国土空间尺度后,其成效评估亟需兼具全面性和有效性的指标和方法。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强度的引入,不仅有益于流域生态修复的成效评估,更能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策略和方法。【方法】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InVEST模型、均方根偏差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辽河干流流域2000—2020年的生态修复成效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流域生态修复在生态要素、生态空间格局和水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均取得积极成效,但在水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以水质净化为主的生态空间布局策略是导致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强度上升的重要原因。【结论】未来,将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强度纳入成效评估体系,有助于推动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多目标协同发展;以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为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整体效率和人类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流域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强度 成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的生态学基础、难点问题与对策建议
12
作者 陈雪初 孙彦伟 +2 位作者 温泉 王军 叶属峰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如何实现陆海和谐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好陆海空间,确保生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从陆海空间生态耦联关系出发,探讨了陆海生态系统连续体和海陆生态交错... 如何实现陆海和谐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好陆海空间,确保生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从陆海空间生态耦联关系出发,探讨了陆海生态系统连续体和海陆生态交错带的结构与功能,为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分析认为陆海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生态系统连续体断裂与生态交错带丧失,是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保护修复生态系统连续体,恢复陆海生态廊道连通,构建多生境生态缓冲空间,并促进陆海空间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推进面向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系统连续体 生态交错带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典型生态修复模式土壤抗冲性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闫建梅 卢阳 +4 位作者 王一峰 杨小兰 金可 万丹 胡月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0-87,128,共9页
干热河谷区土壤侵蚀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抗冲性的研究对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建设极为重要。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及室内理化分析法,分析了乔木林地、坡改梯+农耕地、灌草地3种典型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抗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干热河谷区土壤侵蚀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抗冲性的研究对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建设极为重要。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及室内理化分析法,分析了乔木林地、坡改梯+农耕地、灌草地3种典型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抗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土层抗冲指数平均值在不同典型生态修复模式下呈现乔木林地(0.566 L/g)>坡改梯+农耕地(0.501 L/g)>灌草地(0.428 L/g)的规律,不同土层间呈现0~20 cm(0.568 L/g)>20~40 cm(0.514 L/g)>40~60 cm(0.413 L/g)的规律。各土壤粒级中,粗粉粒含量最高,粗砂粒含量最低,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在2.540~2.648之间,均呈灌草地>坡改梯+农耕地>乔木林地的规律,且达显著性差异;抗冲指数与土壤相对重度、细黏粒含量、粗黏粒含量、细粉粒含量、粗粉粒含量、累计冲刷土量、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含水量、细砂粒含量和粗砂粒含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抗冲性机制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生态修复模式 土壤抗冲性 颗粒组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域生态修复规划方法——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
14
作者 路旭 连羚毓 +2 位作者 郭曼曼 靳升 冯喆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96,共8页
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K-means聚类、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基于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空间流动关系以及生态安全格局关键点,构建“问题导向—量化评估—分区管控—工程布设”的生态修复规划技术路线。在对... 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K-means聚类、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基于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空间流动关系以及生态安全格局关键点,构建“问题导向—量化评估—分区管控—工程布设”的生态修复规划技术路线。在对生境质量、产水量、水质净化和土壤保持4项核心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簇分类方式实现生态修复分区,对流域采取分类分区管控策略;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精准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并进行重点工程布设。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辽河干流流域的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其构建的生态修复规划逻辑框架还可以为大中尺度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系统服务簇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流域空间 辽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尾消落带生态综合修复技术与应用
15
作者 朱仔伟 钟文军 +3 位作者 廖伟 梅雅茹 赵玉枭 冯激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5,共7页
水陆频繁变动的库尾消落带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和湿地功能退化,是水库生态修复治理的重点区域。当前应对“夏高水,秋冬长旱”的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效果并不理想。在景德镇市玉田湖库尾消落带应用林泽生态系统构建和生境多样化再造的综合修... 水陆频繁变动的库尾消落带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和湿地功能退化,是水库生态修复治理的重点区域。当前应对“夏高水,秋冬长旱”的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效果并不理想。在景德镇市玉田湖库尾消落带应用林泽生态系统构建和生境多样化再造的综合修复技术,在消落带设置低堰碟形湖和生境岛,低堰和生境岛以中山杉等乔木优化构建林泽生境,林下搭配灌木,构建了近自然的“乔-灌-草”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林泽-生境再造综合修复技术实施后消落带湿地功能得到恢复,玉田湖区域景观质量得到提升,消落带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达1.69,库尾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明显。该修复模式可为亚热带湖库库尾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尾消落带湿地 综合修复模式 林泽构建 生境多样化 生态修复 玉田湖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湿地水文连通与生物交互作用及其生态修复应用
16
作者 刘怀湘 王一平 +2 位作者 曾玉红 左利钦 陆永军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3,共9页
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水文连通与生物交互作用作为维持湿地稳定与生态健康的关键机制,对于高效经济地实现黄河口湿地生态修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充分揭示了水文连通对动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及生物地貌对水... 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水文连通与生物交互作用作为维持湿地稳定与生态健康的关键机制,对于高效经济地实现黄河口湿地生态修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充分揭示了水文连通对动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及生物地貌对水文连通的反馈机制,探讨了退养还滩、生态补水、水系网络构建与再调节等水文连通管理方案的修复机理和效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黄河口生态修复实践中淡水资源缺乏与互花米草入侵等关键约束条件,以及数值模型构建对生态系统演变复现和预测的重要性等。研究成果可为支撑黄河口湿地保护与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湿地 水文连通 生物群落 相互作用 生物地貌过程 生态修复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等效的海洋修复补偿核算方法与路径设计
17
作者 李京梅 刘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64-5074,共11页
海洋生态修复通过实物修复项目实现公共补偿,是解决海洋生态损害问题的有效途径。遵循生态等效原则,使修复产生的生态服务收益抵消损害造成的生态服务损失,保持生态功能的基准水平和可持续的供给能力是生态损害修复补偿的核心与关键。... 海洋生态修复通过实物修复项目实现公共补偿,是解决海洋生态损害问题的有效途径。遵循生态等效原则,使修复产生的生态服务收益抵消损害造成的生态服务损失,保持生态功能的基准水平和可持续的供给能力是生态损害修复补偿的核心与关键。论述了实现生态等效原则的海洋生态修复补偿核算方法、实施路径与政策保障,结论如下:生态等效表征指标分为资源等效、生境等效和服务等效;HEA和REA是核算修复补偿规模的适用方法;海洋生态修复补偿的实施路径可分为以命令⁃控制型特征为主的行政手段和以市场化工具为主的经济激励手段;制定生态等效评估技术导则、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开展修复工程效果监测与评价等是实现海洋生态修复补偿的政策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损害 生态修复补偿 生态等效 核算方法 路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典化视域中的生态保护修复及规范建构
18
作者 陈海嵩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然面临着矿山修复治理不达标、虚假修复、湿地修复滞后、人工防护林退化等突出问题,需要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加以专门考虑和妥善规范。目前,我国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然面临着矿山修复治理不达标、虚假修复、湿地修复滞后、人工防护林退化等突出问题,需要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加以专门考虑和妥善规范。目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中存在不同主管部门职责的交叉重叠问题,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工作推进机制不畅,生态保护修复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中央—地方财权分配问题需要理清。对此,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应立足于现有法律依据和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根据立法论的要求,以“生态保护修复的总体职责+分领域生态保护修复要求”的思路形成体系化的制度构造,包括:主管部门在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以及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组织实施、动态监测、监督检查、项目验收、效果评估上的职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上的主要职责,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方人民政府在森林、草原、湿地、海洋、河湖、矿区生态保护修复上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生态保护修复 政府职责 立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语境下的生态修复:实践困惑与法律因应
19
作者 张先贵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44,共16页
从以传统单要素为中心转型到以现代整个生态系统或空间为中心,是我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或升级,以适应现代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内在要求。将生态修复理解为我国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配套性制度,不论于理论逻辑还是于... 从以传统单要素为中心转型到以现代整个生态系统或空间为中心,是我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或升级,以适应现代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内在要求。将生态修复理解为我国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配套性制度,不论于理论逻辑还是于实践逻辑层面均谓妥当。总体考量,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语境下的生态修复面临如下实践困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的治理模式并未实现从生态要素治理向生态系统治理的转型,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动力不足,社会公众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督机制缺位。如此,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以生态系统而非单要素为治理模式,强化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法律保障机制,明确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修复监督机制,是破解上述困境的理性之道。将来出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等法律时应认真落实上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生态修复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 国土空间 湿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法治困境及出路
20
作者 迟方旭 陈玮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5,共10页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和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措施。在政策导向下,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公私合作的实践面临法治困境:在静态“法”的层面,政策激励...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和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措施。在政策导向下,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公私合作的实践面临法治困境:在静态“法”的层面,政策激励有余但法制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的主体资格、权利义务、责任分配、程序规范、退出机制及救济路径缺乏专门法律支撑,难以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在动态“治”的层面,全过程依法监管的常态机制尚未健全,双向监管、信用监管以及社会监督等多元监管工具未能有效激活。这就需要从“良法”和“善治”两个维度进行相应的机制设计:一是强化法制建设,以权利(力)义务和责任的法定、收益和风险的依法分担、多主体间信任的法治促成等实现从政策导向到法律优先的跃升;二是依法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依法监管的常态化,强化多元主体的监管协同,实现多种监管工具的优化组合,以有效的监管保障社会资本的有序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