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情境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的多元组态研究
1
作者 李晓娣 刘柏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4-84,共11页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新驱动型是主要提升路径;②数字情境下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情境差异性和知识情境差异性,从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和数字环境建设是实现高生态位适宜度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情境下多主体联结互动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机制“黑箱”,可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情境 生态位适宜度 五螺旋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适宜度与公共研发组织创新价值——基于竞争与协同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郁培丽 金莉 +1 位作者 周婷婷 李佳馨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45,共10页
公共研发组织因所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的异质性而造成生态位适宜度差异,通过与其他主体竞争与协同实现价值共创。基于生态位适宜度和创新价值测度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2010—2020年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结... 公共研发组织因所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的异质性而造成生态位适宜度差异,通过与其他主体竞争与协同实现价值共创。基于生态位适宜度和创新价值测度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2010—2020年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结果发现:①我国东部省份公共研发组织创新价值普遍较高;②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普遍较高,2020年各省份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值均实现不同程度提升;③生态位适宜度对公共研发组织创新价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态位适宜度通过协同效应和竞争效应提高公共研发组织创新价值;④按地区分组证实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并且不同地区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适宜度 公共研发组织 创新价值 传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何伟 董影 吕静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2-31,共10页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8-2021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8-2021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融合在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制度环境对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位适宜度 产业融合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瑞燕 赵庚星 +2 位作者 于振文 张玉婷 张海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8-224,共7页
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与生境条件匹配越好,土地利用的环境脆弱性效应值会越低。该文通过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将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定量化。选择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的农用地,通过野外调查选... 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与生境条件匹配越好,土地利用的环境脆弱性效应值会越低。该文通过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将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定量化。选择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的农用地,通过野外调查选择样地,构建各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利用生态单元的生态环境现实条件与现状土地利用方式所要求的最佳生态环境进行比较计算生态位适宜度,获得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垦利县土地利用的环境脆弱性效应整体良好,棉田是决定整个垦利县环境脆弱性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之间呈现为正相关趋势;灌溉条件和土壤盐分是决定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效应值高低的主导环境因子。该研究结果对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防止土地退化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生态 环境脆弱性 生态位适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被引量:66
5
作者 蒙莉娜 郑新奇 +1 位作者 赵璐 邓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2-287,共6页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从生态角度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定量研究。该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生态位的概念,并从土地利用需求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的耦合关系,构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从生态角度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定量研究。该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生态位的概念,并从土地利用需求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的耦合关系,构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建立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因子体系,并以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为表征量,借助GIS技术对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分区。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的案例研究,运用该技术方法进行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结果更加优化和合理,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该研究从生态适宜角度为土地利用分区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功能分区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被引量:47
6
作者 牛海鹏 赵同谦 +1 位作者 张安录 李明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35-5543,共9页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区域耕地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提出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Fi模型)。然后,将所构建模型应用于河南省焦作...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区域耕地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提出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Fi模型)。然后,将所构建模型应用于河南省焦作市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之中,测度了1997~2006年期间焦作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位适宜度Fi值。为了便于对照分析,采用限制因子模型(NFmin-i模型)和希尔伯脱空间模型(CHi模型)进行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位适宜度NFmin-i值和CHi值的测算。测算结果表明:(1)1997~2006年期间,Fi值总体上呈递增趋势,从1997年的0.5088增加到2006年的0.6503,表明支撑焦作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子总体上呈良性发展趋势,即耕地可持续利用现实生态位趋于最适生态位。(2)1997~2006年期间,Fi与CHi值各年间的变化规律一致,与NFmin-i值总体变化规律一致,表明运用Fi模型进行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同时,Fi值有利于从综合角度表征区域耕地总体可持续利用水平。(3)利用最适生态位解释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以及运用n维资源(条件)生态位与最适生态位的匹配这一基本思想进行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生态意义明确,便于依据生态位适宜度值的大小及其变化制定区域耕地利用方案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可持续利用 生态位适宜度 现实生态 最适生态 Fi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在基于GIS的耕地多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7
作者 于婧 聂艳 +1 位作者 周勇 何佑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引入到多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加权平均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引入到多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加权平均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最大值达0.958,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的需求;评价结果以1、2级为主,所占面积达75%;水稻的适宜性面积在该区最大,达65.54%,小麦次之;限制该地区耕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速效磷、CEC和道路通达度。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耕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适宜度 GIS 多宜性评价 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87
8
作者 李自珍 赵松岭 张鹏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19-224,共6页
生态位适宜度是对经典生态位理论的深化和方法的发展.本文建立了半干旱区作物生态位适宜度的理论模式和计测公式,并依据大田试验结果,对不同环境资源条件下作物各生长期中的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它与作物产量间的理论公... 生态位适宜度是对经典生态位理论的深化和方法的发展.本文建立了半干旱区作物生态位适宜度的理论模式和计测公式,并依据大田试验结果,对不同环境资源条件下作物各生长期中的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它与作物产量间的理论公式,分析了限制因子及诸种人工调节措施的效果,为农田作物生长系统的资源因子匹配和作物生境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生态位适宜度 产量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9
9
作者 付清 赵小敏 +1 位作者 乐丽红 郭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8-213,318,共7页
以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方法以及克里格插值法引入到多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加权平均模型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水稻、油菜、棉花和甘薯4种作物的生态适宜度值及限制性生态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 以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方法以及克里格插值法引入到多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加权平均模型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水稻、油菜、棉花和甘薯4种作物的生态适宜度值及限制性生态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最大值达到0.9824,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的需求; 评价结果水稻、油菜和棉花以1、2级为主,所占面积均达到67%以上,甘薯1、2级地占56.9%;综合评价中水稻的适宜性面积最大,达56.1%,棉花次之;限制该地区耕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土壤全磷含量、有机质含量、耕作层厚度。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耕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土壤资源评价 GIS 多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地植物生态位适宜度与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关系及其对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文龙 张彦宇 +2 位作者 李自珍 杜国祯 黄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7,共5页
通过对高寒草地不同生境下植物生态位适宜度与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关系的研究表明:适宜度与生产力和多样性之间的总体关系均呈正的线性关系,牧草生长的适宜度决定着生产力和多样性,适宜度高的样区生产力... 通过对高寒草地不同生境下植物生态位适宜度与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关系的研究表明:适宜度与生产力和多样性之间的总体关系均呈正的线性关系,牧草生长的适宜度决定着生产力和多样性,适宜度高的样区生产力和多样性亦高,它们之间整体上呈现出同步性.而在生境梯度上,适宜度值与生产力和多样性变化均呈显著差异,在实验研究的滩地、阳坡和阴坡地3种生境中,以阴坡地植物的适宜度最大,其生产力和多样性也最高,表明阴坡地牧草生长对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最好.控制放牧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适宜度呈下降趋势,其生产力和多样性均有显著减少;在不放牧、轻牧、中牧和重牧4种处理中,以轻牧效果最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以上结果能够为高寒草地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与定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生态位适宜度 生产力 Shannon指数 生境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1 位作者 程龙 董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77,共7页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研究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保护耕地、缓解建设用地压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MapGIS的支持下,利用数理统计法探究了新洲区农村...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研究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保护耕地、缓解建设用地压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MapGIS的支持下,利用数理统计法探究了新洲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结构、特征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依据生态位理论,构建了新洲区农村居民点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将新洲区划分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低度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最后,在分区布局的基础上,采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式,形成了"一轴、两核、三级、四带、中心村"的居民点布局格局,对新洲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可采取先分区后布局的规划思路;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居民点的分区,结合规划思想和工具,可以作为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优化布局 生态位适宜度 新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人工林植物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与种间共存机制分析(英文)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文龙 施维林 +2 位作者 王刚 韩晓卓 李自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84-391,共8页
以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物为研究对象 ,扩展了 Hutchinson提出的 n维超体积生态位概念 ,定义固沙植物种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是该种的最适水分生态位与现实水分资源位之间的贴近度 .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大小表示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程度 ... 以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物为研究对象 ,扩展了 Hutchinson提出的 n维超体积生态位概念 ,定义固沙植物种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是该种的最适水分生态位与现实水分资源位之间的贴近度 .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大小表示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程度 .根据几何平行度方法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 .实例计算结果表明 ,利用新模型计算结果比常用的百分比相似性公式计算的结果有较合理的数值分布 ;实验条件下的合理营林密度为 5 0 0 0株 /hm2 ,营林方式为柠条与油蒿均匀混播 ,此种情况下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最高 ,相应林木覆盖率最大 .在试验条件下 ,油蒿和柠条纯林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平均值低于混播下的值 .关于不同种植密度下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变化规律 ,呈现随密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由于油蒿是浅根系植物 ,利用土壤上层水分 ;柠条是深根系植物 ,利用土壤下层水分 ;二者适当混播后可使土壤水分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 ,因此混播下具有较高的水分适宜度值 ,而且实验条件下能够实现稳定共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 植物 土壤水分 水分生态位适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TOPSIS模型的间作模式评价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琳琳 于海业 +3 位作者 张蕾 田东旭 张雨晴 赵国罡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1-297,共7页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生菜与小白菜、樱桃萝卜、豌豆苗和香菜间作4种模式下作物对生境条件的适宜程度进行了初步评价,并采用TOPSIS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优选,以揭示生菜各间作模式中的最优模式。结果表明:模式1、模式2和模式3的生态位...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生菜与小白菜、樱桃萝卜、豌豆苗和香菜间作4种模式下作物对生境条件的适宜程度进行了初步评价,并采用TOPSIS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优选,以揭示生菜各间作模式中的最优模式。结果表明:模式1、模式2和模式3的生态位适宜度值较高且较接近,其生境环境较能满足作物的需求,其中,生菜和樱桃萝卜的间作模式与理想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最大,即生菜与樱桃萝卜的间作模式为4种模式中最优间作模式。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TOPSIS模型对间作模式进行优选的结果与实际栽培效果一致,通过限制因子分析确定生菜和樱桃萝卜间作模式的限制因子为营养液中钾元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模式 气雾培 硝酸盐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TOPSIS模型 限制因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与施肥处理对兰州百合生态位适宜度和商品鳞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雨华 李文龙 +1 位作者 宗建伟 李自珍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83,共6页
将生态位理论引入作物生长系统研究中,分析了作物生态位适宜度的内涵.以兰州百合为研究对象,依据大田覆膜及施肥调控试验和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模型,对兰州百合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覆膜和施肥均有增加叶面积指数、提... 将生态位理论引入作物生长系统研究中,分析了作物生态位适宜度的内涵.以兰州百合为研究对象,依据大田覆膜及施肥调控试验和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模型,对兰州百合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覆膜和施肥均有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兰州百合适宜度值和增加商品鳞茎产量的效果.覆膜比平播样区的叶面积指数在苗期、现蕾期和盛花期平均增加了25.90%,生态位适宜度值提高了6.40%,商品鳞茎产量增加了21.21%.土壤养分梯度随着N,P,K肥施用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生态位适宜度值和作物商品鳞茎产量均有所增加.平播条件下,A_LB_L,A_OB_L,A_LB_O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比A_OB_O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在苗期、现蕾期和盛花期三个生长时期内分别增加了41.83%,30.07%,13.73%.单施K肥生态位适宜度值和商品鳞茎产量(A_OB_L处理相对于A_OB_O处理)增幅分别大于单施N,P肥处理(A_LB_O处理相对于A_OB_O处理)18.32%,42.65%.N,P,K肥混施对生态位适宜度值提高和商品鳞茎产量增加最为显著,且增幅(A_LB_L处理相对于A_OB_O处理)在覆膜条件下较大,分别达26.80%,58.82%.商品鳞茎产量与其适宜度值间呈现显著的二项式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百合 覆膜 施肥 生态位适宜度 商品鳞茎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春小麦生长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自珍 李文龙 +1 位作者 马智慧 杨雨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50,共6页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主要作物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扩展经典生态位理论的内涵,定义作物生态位适宜度为作物的现实资源位与其最适生态位之间的贴近度,建立了数学模型,并依据大田试验结果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补充灌溉、施氮肥和升...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主要作物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扩展经典生态位理论的内涵,定义作物生态位适宜度为作物的现实资源位与其最适生态位之间的贴近度,建立了数学模型,并依据大田试验结果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补充灌溉、施氮肥和升高CO_2物质的量分数均具有提高适宜度、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的显著效果.其中:灌溉比无灌溉处理可导致春小麦适宜度(F(t))值平均提高18.5%,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大27.2%,0~120 cm土层的根生物量平均增加19.3%;灌溉下施氮肥比不施肥处理其适宜度值平均提高14.8%,最大LAI值平均增加25.1%,0~120 cm土层的根生物量平均增加15.5%,籽粒产量增加37.6%;灌溉施肥条件下升高CO_2物质的量分数比不升高,适宜度值平均提高12.4%,最大LAI值平均增加11.6%,0~120 cm土层的根生物量平均增加9.8%,籽粒产量增加18.1%;而在无灌溉不施肥条件下其效果不显著.统计分析表明春小麦籽粒产量与适宜度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适宜度评价结果为:灌溉、施氮肥和升高CO_2物质的量分数的三种处理下属适宜,只灌溉或施肥的三种处理属中等,无灌溉不施肥的两种处理下属不适宜.其中:最大适宜度(F(t)=0.6996)和最高籽粒产量(3648 kg/hm^2)在灌溉、施氮肥和升高CO_2物质的量分数(升高74.5×10^(-6))组合处理下一致达到,表明这是一种半干旱区农田高产高效的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生态位适宜度 补充灌溉 施氮肥 CO2物质的量分数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模型 被引量:25
16
作者 郭燕青 姚远 徐菁鸿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3-16,共4页
文章将生态位适宜度的相关理论推广到创新生态系统评价问题中,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该模型考虑创新生态系统所处空间(资源环境)和时间因素对其生长评价的影响,引入加权弱化缓冲算子弱化系统外部环境资源和时间因素... 文章将生态位适宜度的相关理论推广到创新生态系统评价问题中,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该模型考虑创新生态系统所处空间(资源环境)和时间因素对其生长评价的影响,引入加权弱化缓冲算子弱化系统外部环境资源和时间因素对系统数据的干扰;引入生态位优先模型明确生态因子对系统内部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占有。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位适宜度 加权弱化缓冲算子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72
17
作者 孙丽文 李跃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53,共7页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系统演化。应用Logistic增长模型分析了创新主体间的竞争演化和协同创新演化,在分析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及进化动量进行了评价,发现北京的生态...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系统演化。应用Logistic增长模型分析了创新主体间的竞争演化和协同创新演化,在分析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及进化动量进行了评价,发现北京的生态位适宜度远远高于天津和河北,河北省的进化动量高于北京和天津,说明北京创新活动所需资源的满足程度较高,河北省创新活动提升的空间较大。最后,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以实现京津冀"1+1+1>3"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位适宜度 演化 LOGISTIC模型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沧市双江县植烟土壤养分特征及生态位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13
18
作者 彭丽丽 王文学 +5 位作者 冀浩 钟庆荣 孔广超 曾鹏飞 李岗 卢叶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4-549,共6页
【目的】以临沧市双江县植烟区域土壤p 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和水溶性氯等养分指标为基础,进行土壤养分特征及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采用描述统计和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海拔梯度上的土壤特征和变化趋势... 【目的】以临沧市双江县植烟区域土壤p 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和水溶性氯等养分指标为基础,进行土壤养分特征及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采用描述统计和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海拔梯度上的土壤特征和变化趋势,并运用熵权法、土壤基础生态位适宜度和聚类分析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显示:土壤的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和有效B与海拔呈显著性正相关,其平均值或中位数分别为(3.31±1.13)%、(109.58±35.47)mg/kg、(23.57±18.44)mg/kg、(135.61+69.66)mg/kg、0.45(0.30)mg/kg;有效Zn、p H值和水溶性Cl与海拔呈负相关,其中有效Zn呈显著性相关,其平均值或中位数分别为1.17(0.90)、(5.18±0.26)、10.85(9.21)mg/kg。双江县土壤基础生态位适宜度(SBNF)平均值为(0.578±0.098),土壤适宜度为中等水平,其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双江县土壤肥力可分为5个等级,其中,中低肥力等级(SBNF<0.676)土壤比例为87.7%。【结论】双江县植烟区域土壤的有机质和速效氮偏高,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锌丰富,有效硼和水溶性氯缺乏,p H值偏低;双江县土壤基础生态位适宜度和土壤肥力均属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江县植烟区域 海拔 土壤特征 熵权法 生态位适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9
19
作者 俞艳 何建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28,共5页
针对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缺乏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综合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问题的缺陷,建立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武汉市黄陂区为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的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生态需求,克服了传... 针对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缺乏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综合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问题的缺陷,建立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武汉市黄陂区为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的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生态需求,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仅注重土地自然条件的不足,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最适生态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水肥条件对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自珍 李文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8-33,共6页
将生态位理论引进作物生长系统研究中,探讨了作物生态位适宜度的内涵,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依据大田水肥控制实验,对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分梯度上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值呈上升趋势;适... 将生态位理论引进作物生长系统研究中,探讨了作物生态位适宜度的内涵,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依据大田水肥控制实验,对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分梯度上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值呈上升趋势;适量施肥和播种后地膜覆盖均有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适宜度值和增加产量的效果。其中平水条件下施低肥、中肥和高肥,比不施肥样区的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分别增加了43.5%、80.7%和88.8%;适宜度值分别提高了6.4%、17.9%和23.0%;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25.0%、69.9%和90.9%。地膜覆盖30d和50d,作物适宜度值上升了13.9%和17.7%,作物产量增加了55.3%和70.3%。作物产量与其适宜度值之间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农田 水肥条件 作物生态位适宜度 产量 水分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