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愿碳交易市场:产权量化标准与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被引量:11
1
作者 蓝虹 杜彦霖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92,共16页
碳环境容量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产品。自愿碳交易市场通过多样化标准,对众多类型的碳环境容量增益形式的产权进行量化,拓展了产权理论的界定内容,为各种减碳固碳项目的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有效路径。产权量化是碳环境容量实现其价值的基础,... 碳环境容量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产品。自愿碳交易市场通过多样化标准,对众多类型的碳环境容量增益形式的产权进行量化,拓展了产权理论的界定内容,为各种减碳固碳项目的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有效路径。产权量化是碳环境容量实现其价值的基础,自愿碳交易标准包括方法学和认证程序,方法学提供碳环境容量产权量化的度量衡,使之转化为可监测、可度量的碳交易产品;认证程序确立了碳环境容量产权量化的流程和必要的监督机制,保障了产权量化的真实可靠性。碳环境容量的增益形式是多样的,需要不同的标准对其产权进行量化。国际国内自愿碳交易实践中多样性的自愿碳交易标准使各种类型的减碳固碳项目找到了实现其生态价值的市场化路径。因此,我国应当制定多层次自愿碳交易产权量化标准,并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激励前沿方法学创新,加强国内国际标准之间的互补和融合,进一步拓展并量化碳环境容量增益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愿碳交易市场 产权量化标准 生态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生态廊道生态价值实现的规划策略与政策路径 被引量:9
2
作者 吴婕 萧敬豪 +2 位作者 李晓晖 肖希 陈俊仲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7-143,共7页
城市生态廊道是新时期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城市生态产品供应的重要抓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态廊道面临强大的城市蔓延压力,需要寻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尤其是对于城市近郊与环中心城地区的生态... 城市生态廊道是新时期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城市生态产品供应的重要抓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态廊道面临强大的城市蔓延压力,需要寻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尤其是对于城市近郊与环中心城地区的生态廊道,由于其相对远离城市密集建设地区,自然资源往往较为丰富,成为市民游憩的重要空间,在城市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也具有更为复杂的空间发展诉求。文章以广州生态廊道规划与实施历程为基础,以“三生”空间融合发展为目标,从生态强基、服务提质、产业创值3个维度探索生态廊道生态价值实现的规划策略,并将这三大策略应用在广州环中心城地区的生态廊道—“翠环”的规划实践中,同时提出生态廊道生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政策路径,以期为其他城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 翠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碳标识赋能农业生态价值实现:机理与建议 被引量:25
3
作者 金书秦 丁斐 胡钰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7-66,共10页
农产品碳标识是碳标识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可以反映农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或减排情况。与碳标识相关的国内外实践有助于我国农产品碳标识制度的建立健全。农产品碳标识能够通过帮助生产者获得农产品溢价、更低成本的... 农产品碳标识是碳标识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可以反映农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或减排情况。与碳标识相关的国内外实践有助于我国农产品碳标识制度的建立健全。农产品碳标识能够通过帮助生产者获得农产品溢价、更低成本的绿色信贷、碳资产交易收益三种方式促进农业生态价值实现。在促进农产品碳标识制度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需要根据各利益相关者关系设计农产品碳标识制度,促进减排固碳带来的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采取有效实现形式和政策支持,为农产品碳标识制度实施推广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碳标识 生态价值实现 绿色消费 碳金融 碳资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蓝碳生态价值实现的新模式:适宜的碳普惠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吴丹 阳平坚 黄德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46,75,共8页
蓝碳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碳汇之一,但蓝碳生态系统往往是依赖自然资源获取收入群体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生计来源。论文分析了蓝碳生态价值实现助力双碳目标和平衡群体发展的双重作用,探究了其对我国当前碳交易体系提出的创新发... 蓝碳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碳汇之一,但蓝碳生态系统往往是依赖自然资源获取收入群体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生计来源。论文分析了蓝碳生态价值实现助力双碳目标和平衡群体发展的双重作用,探究了其对我国当前碳交易体系提出的创新发展需求,并进一步阐释如何将碳普惠机制作为蓝碳生态价值实现的通道,以海南为例探索构建了本地化的蓝碳普惠模式。研究认为,碳普惠机制将控排企业以外的减排增汇行为进行量化并予以激励,有利于推进和创新发展碳市场,促进碳减排;适宜的机制设计可以助力以蓝碳生态系统为生计群体的平衡发展。碳普惠有望成为我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是蓝碳价值实现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生态价值实现 碳普惠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孟禹 房燕 周峻松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60,共13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构建生态价值实现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生态价值核算、转换模式和增值模式等文献发现,我国在探索构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进程中,在生态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构建生态价值实现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生态价值核算、转换模式和增值模式等文献发现,我国在探索构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进程中,在生态价值核算和生态价值增值模式设计方面,需要整合现有方法的优缺点,创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体系和新思路;在生态价值转化层面,厘清产业和产权体系是基础。当前我国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在国民财富核算、产业培育以及生态政策制定等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在完成自我建构的同时,仍需实现其在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国家安全等政策领域的交互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核算 生态价值实现 生态价值增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扩散与创新——基于国家政策和欠发达地区地方实践“互文”的逻辑考量
6
作者 郭萌 王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4,共12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是一个经历试点、扩散与创新进而形成制度的建构与发展的历程。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缘何从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地方实践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扩散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继...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是一个经历试点、扩散与创新进而形成制度的建构与发展的历程。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缘何从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地方实践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扩散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继而推动更多制度创新这两个问题,运用多源流理论和实际案例解构,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行动,是经济增长问题源流、社会进步政治源流、可持续发展政策源流三个方面共同作用、汇聚推动的结果。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之间参互成文,呈现复杂多样的螺旋上升连接机制;地方实践的全面推广必须聚焦核心问题并考虑其社会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多源流理论 两山理论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客房价格的湖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以滇中高原湖泊群为例
7
作者 毛显强 王思媛 +3 位作者 王正早 韩子晨 闫瑞 高玉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7-136,共10页
实现湖泊生态产品价值对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客房定价是湖泊生态产品文化服务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论文基于2023年3月滇中地区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和杞麓湖周边1720条旅游客房数据,借鉴享乐价格法建立特征价... 实现湖泊生态产品价值对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客房定价是湖泊生态产品文化服务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论文基于2023年3月滇中地区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和杞麓湖周边1720条旅游客房数据,借鉴享乐价格法建立特征价格模型,评估湖泊生态产品的边际价值。结果显示:(1)邻近湖泊水质每提升一级、房间可观湖景、离湖更近,分别带来33.10元、57.04元、10.98元的溢价;若抚仙湖水质由Ⅰ类降至劣Ⅴ类,年收入损失或达1.7亿元;(2)三类湖泊属性间存在交互效应,如离湖距离缩短可增强水质对价格的正向影响,“是湖景房”可缓解水质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3)水质优良湖泊的生态价值在客房价格中体现更为明显。研究揭示了湖泊生态产品价值向旅游客房价格转化的微观机制,强调应持续加强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其生态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滇中高原湖泊 享乐价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以东北地区为例
8
作者 吴昊 张广成 段志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生态高地、经济洼地”的东北三省为例,在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 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生态高地、经济洼地”的东北三省为例,在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探究了2012—2021年东北三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2021年,东北三省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实现价值分别为193 995亿元、21 721亿元,绿金指数整体平均为11%;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为21%、35%和5%;2012—2021年3省分别增长了1%、12%和2%,表明生态资源丰富并不等同于生态产品价值的高效实现。驱动方向方面,辽宁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未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而对产业转型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驱动,这主要得益于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吉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整体表现出了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双正向驱动,整体表现较为平稳但动力不足;黑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整体表现出了对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而没有对产业结构转型起到正向驱动,主要由于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驱动程度方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经济发展变动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吉林省,分别为31%、25%、4%;对产业转型变动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别为64%、24%和5%。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东北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政策制定、从生态经济层面助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经济发展 产业转型 驱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关键路径 被引量:7
9
作者 景晓栋 田贵良 程飞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4,共10页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和重要载体。在当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和重要载体。在当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全面总结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内涵,从理念协同、目标协同、动力协同、路径协同和机制协同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二者协同发展的逻辑机理,深入剖析了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约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包括强化生态产品供给的自然基础、健全市场机制、加强技术和创新能力、完善产业体系,以及优化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等,以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撑、市场动力、技术支持、产业动能和制度保障。文章可为加快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补偿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以Y区民宿“共生社区”项目为例
10
作者 林兆琦 张杰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当前,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是以政府和市场等外部力量为主,随着外部力量进入乡村场域内,与内部村社形成合力,能够共同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村社理性以村社组织为主导,负责调和村庄与外在市场、权力等对接,保护村社与村民的... 当前,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是以政府和市场等外部力量为主,随着外部力量进入乡村场域内,与内部村社形成合力,能够共同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村社理性以村社组织为主导,负责调和村庄与外在市场、权力等对接,保护村社与村民的主体性,是促进不同主体形成合作关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研究发现,在引入外来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在弱村社理性的村庄,外部力量与村社组织会形成工具理性与资源依赖导向的协同关系,一旦所依赖的资源弱化或消失,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就容易被切断;强村社理性的村庄,则会形成价值共识基础上的互信共生关系,能够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理性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耦合机制及其实践进路研究
11
作者 饶盼 刘勇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6,共10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耦合机制及其实践进路。研究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激活乡村生态资源经济属性、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其本质是...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耦合机制及其实践进路。研究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激活乡村生态资源经济属性、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其本质是通过重构“生态资源—经济价值—空间增值”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治理效能提升的双重目标。为更好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提出促进生态资源整合、打造“生态+”产业模式、实现历史生态资源转化、推动旅游红利普惠发展等具体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乡村全面振兴 耦合机制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研究——基于绿色金融和人力资本调节效应的视角
12
作者 解延京 孙玉环 许子易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6-996,共11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而生态产业化作为绿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动能。探究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而生态产业化作为绿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动能。探究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每提高0.1,能够显著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提高约3.35%;2)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每提高0.1,中西部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分别提高约6.76%和2.17%,但其对东部地区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3)绿色金融和人力资本在生态产业化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4)生态产业化对临近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进一步提升生态产业化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促进作用,应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业化的高效发展模式,发挥绿色金融和人力资本在生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充分发挥生态产业化的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业化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绿色金融 人力资本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政策评价
13
作者 郭静怡 王玲 王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428-7439,共12页
绿色金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建立生态友好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2010年12月至2024年4月发布的面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政策内容进行政策要素、政策质量和政策工具结构的评价,结果表明:(1)政策... 绿色金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建立生态友好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2010年12月至2024年4月发布的面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政策内容进行政策要素、政策质量和政策工具结构的评价,结果表明:(1)政策关键词以"生态"和"绿色"为核心,"产品"和"金融"为支撑,"支持"和"价值"为导向,"融资"和"创新"为推动力,并通过"项目"、"探索"、"鼓励"等方式实现政策目标;(2)政策要素的平均连接度为781.68,且在政策网络中有22.59%的关系集中于少数核心政策,每两个政策要素之间的平均关系强度为15.95,显示出政策要素间的协同存在不均衡性,部分要素联系较弱;(3)在政策质量评价方面,各地面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政策均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其中华中、华南、西北和华东地区的政策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且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时效、政策领域和政策工具是影响政策质量的关键因素;(4)政策工具结构方面,需求型、环境型、供给型分别占比57.69%、23.25%、19.06%。在19个具体政策工具中,占比排名前五的工具有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产业引导、产权抵押,合计占比55.85%,占比排名后五的有制度规范、信用评估、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技术支持,合计占比仅6.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绿色金融政策 PMC指数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阐释、机制解析与模式总结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凯文 马丽 杨光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17-125,共9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释放国家公园生态红利,推动生态保护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治理手段。基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理论,分析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依据,立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供给、市场机制引入、社区参与机制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释放国家公园生态红利,推动生态保护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治理手段。基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理论,分析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依据,立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供给、市场机制引入、社区参与机制和科学评估体系等探讨了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重点阐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机制,包括生态资源资产化、资本化、产品化和货币化等环节,提出通过产权界定和市场化机制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转化。并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模式细分为生态保护补偿、环境权益交易、资源权属交易、生态产业、特许经营、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七种模式,并结合国家公园案例,评价了不同模式的成效和适用条件。研究结论表明,基于市场机制、政府补偿和社区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机制,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途径。建议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和市场化交易制度,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并推动生态产业和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以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理论阐释 实现机制 典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15
作者 陈政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3,共9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理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理清其实践逻辑对于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双重战略价值。通过构建三阶段动态演进框架来揭示其助推机制:初始培育阶段通过生态修复与资源整合,形成...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理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理清其实践逻辑对于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双重战略价值。通过构建三阶段动态演进框架来揭示其助推机制:初始培育阶段通过生态修复与资源整合,形成生态文化协同振兴范式;协同增值阶段着力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借助组织创新与人力资本提升实现治理效能跃迁;集成转化阶段则通过产业生态双向融合机制,构建绿色要素配置体系,驱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研究发现,该机制实施面临价值转化边界模糊、市场机制适配不足等共性难题,同时面临生态资源禀赋差异引致的区域性障碍。为此提出差异化推进策略:在空间维度建立地域适配模式。同时也关注到解决共性难点:采用村社理性整合市场机制;在制度维度科学界定价值化边界,创新生态资源产权置换路径;在实践维度构建多主体协同网络,完善生态补偿与价值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乡村全面振兴 实践逻辑 动态发展 区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供需分区优化策略——以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为例
16
作者 林蔚 丘水林 +1 位作者 郑颖生 李晖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1-218,共8页
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是生态脆弱地区的重要事项,对应的生态产品社会经济需求和生态系统供给却经常出现不均衡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高质量发展。为此,从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切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 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是生态脆弱地区的重要事项,对应的生态产品社会经济需求和生态系统供给却经常出现不均衡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高质量发展。为此,从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切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解构为需求与供给指标,以广东喀斯特集中连片区域为例,构建定量评价框架并运用Z-score标准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综合分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需指标空间异质性明显,城区需求水平较高,多是生态产品供给“洼地”,而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的行政区则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供需匹配可划分为低供给—高需求Ⅱ型、低供给—低需求Ⅲ型、高供给—低需求Ⅳ型,虽然研究区超过70%的面积属于基本协调,但各行政区平均耦合协调指数属于中度失调,表明生态产品供需仍未达到良性互动;(3)综合供需空间匹配关系与耦合协调程度,划分为五类生态产品供需分区,并根据供需特征分析针对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供给能力 需求水平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徐彩瑶 任燕 孔凡斌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8-429,共12页
基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人力资本水平... 基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个县的人力资本水平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均值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特征,但整体效率水平仍维持在较低区间。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这一影响在不同发展模式和行政层级的区域间表现出显著异质性。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门槛特征,其中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规模呈现出单一门槛效应,城镇化水平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森林资源管理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来促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升。据此,建议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优化森林资源管理,因地制宜发挥人力资本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技术创新 森林资源管理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生态银行”试点的证据
18
作者 彭伟辉 黎杰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137,共19页
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是推动“两山”转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径。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并基于“生态银行”试点政策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能够显... 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是推动“两山”转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径。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并基于“生态银行”试点政策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该结论得到“生态银行”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的验证,并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第二,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通过促进市场主体创业、推动生态资源产业化和引致政府生态调节服务产品购买三个途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该结论经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三,在“生态银行”试点政策背景下,市场主体融资模式和地方政府财力水平对政策效果产生异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 城乡收入差距 生态银行”试点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锁以沙治沙的“创新密码”——甘肃临泽县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实践
19
作者 刘江林 《国土绿化》 2025年第3期12-15,共4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全县总面积2729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沙化土地占比超三分之二,沙漠面积达78万亩,林木覆盖率仅为27.1%。严重的风沙危害,长期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临泽县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全县总面积2729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沙化土地占比超三分之二,沙漠面积达78万亩,林木覆盖率仅为27.1%。严重的风沙危害,长期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临泽县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在长期防沙治沙的实践中获得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多项荣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泽县 创新密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
20
作者 刘铃 《村委主任》 2025年第1期115-117,共3页
“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转化的关键路径。文章梳理“两山”理论和“生产产品价值实现”的概念,分析两者存在的内在关系,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芦茨村的实践探索为例,从生态产... “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转化的关键路径。文章梳理“两山”理论和“生产产品价值实现”的概念,分析两者存在的内在关系,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芦茨村的实践探索为例,从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实践和成效来分析芦茨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状,并从提升生态产品价值供给能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素、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三方面来对进一步推进桐庐县芦茨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素 生态产品价值供给能力 生态价值 桐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