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盈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吕宏宇 周敏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目的]探讨多情景模拟下朝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盈亏嬗变的影响,以期为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朝阳市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Markov-PLUS模型和生态足迹模型,... [目的]探讨多情景模拟下朝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盈亏嬗变的影响,以期为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朝阳市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Markov-PLUS模型和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并预测2000-2030年4种情景下朝阳市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盈亏的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生态弹性模型探究生态盈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1)2000-2020年朝阳市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耕地和草地是朝阳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2)2000-2020年朝阳市由生态赤字转为生态盈余,总体增量为273.07×10^(4) hm^(2),且在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草地、林地和水域生态承载力的快速增长是朝阳市生态盈余增长的主要原因。3)2020-2030年4种情景下,朝阳市生态盈余显著增加,表现为生态优先情景(99.66×10^(4) hm^(2))>耕地保护情景(98.93×10^(4) hm^(2))>自然发展情景(98.02×10^(4) hm^(2))>城镇发展情景(97.87×10^(4) hm^(2))。生态盈余高值区自西向东迁移扩张,低值区集中分布在城镇中心。4)朝阳市生态盈亏对土地利用变化富有弹性,且生态弹性系数呈增长态势。[结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影响生态盈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可有效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盈亏 农牧交错带 多情景预测 朝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过渡地带与中国环境史学的深化——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2
作者 崔思朋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4,共6页
在中国的辽阔疆域内存在诸多差异显著的生态系统,在没有极强外力的干扰下,各生态系统通常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受此影响,人们会长期从事相同或相似的生业活动,自然和社会景观也较为固定。但生态系统的边缘尤其是两种不同生态系统相邻... 在中国的辽阔疆域内存在诸多差异显著的生态系统,在没有极强外力的干扰下,各生态系统通常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受此影响,人们会长期从事相同或相似的生业活动,自然和社会景观也较为固定。但生态系统的边缘尤其是两种不同生态系统相邻地带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调控能力均比较弱,极易导致自然环境发生变异,环境问题在这一地带也出现较多,人类日益频繁的活动也增加了环境变迁与环境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修复能力 北方农牧交错带 生态系统 环境史学 环境变迁 自然环境 调控能力 过渡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的红树林-盐沼生态交错带监测——以广西丹兜海为例
3
作者 董迪 黄华梅 +4 位作者 高晴 张胜鹏 李亢 魏征 孙玉超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6,共10页
红树林-盐沼生态交错带是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但其特有的动态性、过渡性和空间异质性给遥感监测带来了挑战。本研究以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问题显著的广西丹兜海为研究区,基于卫星数据... 红树林-盐沼生态交错带是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但其特有的动态性、过渡性和空间异质性给遥感监测带来了挑战。本研究以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问题显著的广西丹兜海为研究区,基于卫星数据获取红树林-盐沼生态交错带的最佳观测时间窗口,指导无人机数据的采集,继而开展红树林-盐沼生态交错带的红树林和盐沼高精度制图。研究结果表明,密集时序Sentienl-2A/B卫星数据和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重构的红树林和盐沼归一化植被指数能较好地指示最佳观测时间,即研究区植被的最佳观测时间是冬季,最佳观测时间组合是冬季和夏季。基于最佳观测时间组合的双时相卫星数据的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能较好地抑制“同物异谱,异物同谱”导致的海岸带地物分类的错分和漏分以及卫星影像云遮档降低分类精度等问题。与拥有更多光谱波段的Sentienl-2A/B卫星数据相比,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可见光无人机数据在区分红树林、盐沼、光滩上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盐沼 生态交错带 卫星遥感 无人机遥感 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 密集时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陆交错带生态治理中的应用——以上海市崇明区小微水体为例
4
作者 张建琳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8期36-38,共3页
水陆交错带是陆地与水域连接的纽带,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拦截污染物、提供鱼类繁育场所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当前,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水陆交错带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生态功能受阻,不利于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该文对崇明区小微水... 水陆交错带是陆地与水域连接的纽带,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拦截污染物、提供鱼类繁育场所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当前,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水陆交错带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生态功能受阻,不利于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该文对崇明区小微水体水陆交错带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剖析,从生境恢复、生物恢复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三方面提出了解决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交错带 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治理 小微水体 上海市崇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草交错带生态过程与生态服务对自然保护地边界效应的影响
5
作者 罗俊 《现代园艺》 2025年第8期177-179,共3页
林草交错带在我国分布广泛,且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边界效应是反映区域乃至更大范围自然地理情况的重要指征。为更好地保护林草交错带,我国建立了大批自然保护地。分析了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对林草交错带自然保护地边界效应的影响,... 林草交错带在我国分布广泛,且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边界效应是反映区域乃至更大范围自然地理情况的重要指征。为更好地保护林草交错带,我国建立了大批自然保护地。分析了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对林草交错带自然保护地边界效应的影响,讨论了加强林草交错带生态保护顺应自然保护地边界效应的路径,以期顺应其地理边界效应规律,探索更佳生态保护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交错带 生态过程 生态服务 自然保护地边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压力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维奇 刘欣 +4 位作者 刘晨晖 陈延菲 高静然 王凯平 张云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288-6300,共13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敏感脆弱、不稳定,其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放牧为代表的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显著。高强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草地退化又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牲畜量量...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敏感脆弱、不稳定,其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放牧为代表的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显著。高强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草地退化又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牲畜量量化放牧压力,并选取合理的模型探究放牧对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和策略,以实现草畜平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活力-组织力-弹性-生态服务”(VORS)模型,构建起包括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指标体系,评估了2000—2015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健康系统水平,并采用Moran′s I探讨放牧压力和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并从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间加权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选择最优回归模型,揭示放牧压力对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放牧强度格局高值区域主要为内蒙古草原地区,低值区域主要为陕西高原地区。(2)2000—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和一般健康状态。(3)全局双变量Moran′s I结果显示在2000—2015年呈现负相关影响关系,但影响力度在变小。(4)多种回归模型相比较,GTWR模型表现最优。2000—2015年,正向驱动空间集中在内蒙古、辽宁以及山西省区县;负向驱动空间集中在陕西省、甘肃等区域,同时影响强度持续增强。研究通过不同区县、不同的草原的反应状况,提出放牧政策的不同实施建议,致力于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放牧压力 北方农牧交错带 时空演变 退耕还林(草) 放牧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夯地质公园林溪交错带草本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 被引量:1
7
作者 龙姿羽 王志成 +2 位作者 赵蕊 刘冰 陈功锡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4-1964,共11页
【目的】探究德夯地质公园林溪交错带草本群落的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种间联结性及群落稳定状态,以期为该区域的草本群落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联结系数对... 【目的】探究德夯地质公园林溪交错带草本群落的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种间联结性及群落稳定状态,以期为该区域的草本群落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联结系数对3条溪中的草本群落优势种进行分析。【结果】(1)九龙溪与玉泉溪中透茎冷水花生态位最宽,夯峡溪则是小赤麻生态位最宽。3条溪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普遍偏小,说明优势物种种间竞争较弱,对环境资源的需求相似性不大。(2)3条溪草本植物总体关联性与种间关联均以不显著负联结为主,种间联结性较低,多为独立分布。(3)群落目前尚处于不稳定状态,且草本群落的演替发展受群落内部与群落外部的共同影响。【结论】德夯地质公园林溪交错带草本群落优势种间关联弱,物种独立分布,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溪交错带 草本植物 生态 种间联结 德夯地质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罗小梅 文琦 +3 位作者 施琳娜 吴昕燕 安丰平 王振亭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7-1278,共12页
基于人口、经济和空间3个维度,利用收缩度模型、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识别了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类型,同时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讨了空间分异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基于人口、经济和空间3个维度,利用收缩度模型、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识别了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类型,同时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讨了空间分异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收缩数量和严重程度来看,人口收缩最为严重,增长率达到64.15%,覆盖范围最广;其次是空间收缩和经济收缩,增长率分别为30.19%和7.55%。(2)从县域收缩的时空演变特征来看,综合收缩以及人口、经济、空间单维度收缩的县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并呈现出“由边缘向中心包围”的收缩趋势。(3)从不同维度的组合关系来看,县域收缩的类型逐渐趋向多维化。2000—201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仅表现为人口单维度收缩;而2010—2020年收缩类型趋向多元,涵盖了二维和三维收缩,其中以人口-空间收缩为主要类型。(4)从县域收缩的驱动因素来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主要受地方财政支出、教育资源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各驱动因素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实行分区管理对于实现县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城市收缩的研究视角,为提升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活力并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多维视角 生态安全 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甘肃环县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彦宁 叶得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1,共7页
以西北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甘肃环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和2022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生态贡献率变化情况,阐明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关... 以西北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甘肃环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和2022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生态贡献率变化情况,阐明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环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表现为“一减五增”的趋势,仅草地面积减少,其余地类面积均呈增长态势,其中林地面积增幅最大;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草地、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四大地类之间的相互转化,草地转化为耕地对该区域生态恶化的效应最大,草地转化为林地对生态改善的贡献最大,因此,应科学合理规划确定土地利用用途,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草地和林地的正面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贡献率 环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李状 张静 +4 位作者 刘宏伟 杨俊泉 苗晋杰 韩博 白耀楠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6-800,共15页
【研究目的】系统研究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科学揭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多种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和重要生态空间调查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和理论... 【研究目的】系统研究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科学揭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多种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和重要生态空间调查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不同类型的自然因素(高程、气象数据等)、人为因素(土地利用方式等)数据和MODIS−NDVI遥感图像数据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2000—2022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平均植被覆盖度以0.0093/a的速率逐年增加,植被覆盖情况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0—2022年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其中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趋势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0.33%和10.14%;(3)在地形方面,研究区高程低于2500 m或高于4000 m时,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增加而逐渐降低;高程介于2500~4000 m时,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增加而逐渐增加;此外,坡度介于0°~45°时,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升高的趋势;在气象方面,植被覆盖度与平均气温和干旱指数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在土地利用方面,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情况受研究区不同年份草地、林地和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量、方式与结构等转变影响。【结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生态质量明显上升。研究区植被覆盖情况与自然因素(地形、气象)和人为因素(土地利用)等多种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
11
作者 朱思洁 李江荣 +2 位作者 付芳伟 张波 郭亮娜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由于复杂特殊的生长环境,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适应特征、解剖结构特征、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 由于复杂特殊的生长环境,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适应特征、解剖结构特征、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理及间接预测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线交错带 植物 形态结构 生理生态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价值研究——以科尔沁右翼中旗为例
12
作者 丁青坡 靳文娟 孙天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53-58,135,共7页
[目的]量化研究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方法]以典型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为例,基于InVEST模型运行原理、研究区特点和数据可获得程度,从土壤保持、水源供给和水质净化3个主要方面对科尔沁右旗2... [目的]量化研究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方法]以典型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为例,基于InVEST模型运行原理、研究区特点和数据可获得程度,从土壤保持、水源供给和水质净化3个主要方面对科尔沁右旗2000、2010和2019年3个时段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科尔沁右翼中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较大,2000、2010和2019年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30.54亿、31.88亿和32.79亿元,水源供给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00.69亿、105.19亿和87.40亿元,水质净化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 685.54万、1 584.43万和1 698.02万元。[结论]基于InVEST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不仅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区域和综合生态区划分奠定了研究基础,也弥补了InVEST模型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内容和方法应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3
作者 展秀丽 董智今 +1 位作者 马亚莉 靳聪伟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为了阐明旱区农牧交错带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了宁夏盐池县草地、灌丛沙堆、农田、林地、弃耕地、固定沙丘及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野外分层采样与室内实验方法,分析了浅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 为了阐明旱区农牧交错带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了宁夏盐池县草地、灌丛沙堆、农田、林地、弃耕地、固定沙丘及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野外分层采样与室内实验方法,分析了浅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SOC、TN和TP的平均含量2.623 g·kg^(-1)、0.134 g·kg^(-1)、1.239 g·kg^(-1),均表现为弃耕地>灌丛沙堆>农田>草地>林地>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土壤C/N变异系数为48.95%,土壤C/P,N/P变异系数分别为110.54%、115.47%。(2)研究区内林地、灌丛、草地和农田的土壤养分显著高于固定和流动沙丘,且林地和灌丛沙堆土壤SOC和T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N/P有显著差异,土壤C/N和C/P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C、N、P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的影响,对土壤养分以及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布也影响显著。本研究可为旱区农牧交错带沙漠化治理及农田风蚀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 旱区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交错带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4
作者 朱芬萌 安树青 +3 位作者 关保华 刘玉虹 周长芳 王中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032-3042,共11页
生态交错带研究对探索自然生态规律和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近30a来,有关生态交错带的论文数平均年增57%,显示其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回顾了生态交错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区分了它与边缘、生态边界层与生态过渡带等概念的异同;简述了... 生态交错带研究对探索自然生态规律和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近30a来,有关生态交错带的论文数平均年增57%,显示其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回顾了生态交错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区分了它与边缘、生态边界层与生态过渡带等概念的异同;简述了其7个基本属性,即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有种、大量外来种、频繁的物质流动、敏感的时空动态性、结构的异质性和脆弱性;总结提炼了生态交错带的基本原理和假说;综述了生态交错带的生物多样性产生机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生态设计与管理以及生态交错带模型发展和整合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需要大力发展理论研究、多尺度模型转化和多因子综合分析,以完善生态交错带理论并支持生态学机理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交错带 生态边界层 生态过渡带 生物多样性 全球变化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志伟 王平 +2 位作者 王迅 张学通 陈全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73,共10页
中国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畜牧区相连接的生态过渡地带,又称半农半牧区或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带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产业界面,是我国最大的气候、生态过渡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 中国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畜牧区相连接的生态过渡地带,又称半农半牧区或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带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产业界面,是我国最大的气候、生态过渡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是以农牧交错系统特殊的生态状况为基础,考虑到现有的自然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压力以及人类的积极影响,选择目前与潜在的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的响应3个方面作为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因子以及生态总体状况进行安全评估。因此,根据农牧交错带的特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选取标准,将为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和生态环境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牧交错带 生态评价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25
16
作者 于开芹 冯永军 +2 位作者 郑九华 李新举 李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3-218,共6页
以泰安市岱岳区为例,运用1990年和200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运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1990~2003年间,建设用地、园地、水域呈... 以泰安市岱岳区为例,运用1990年和200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运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1990~2003年间,建设用地、园地、水域呈增加趋势。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呈减少趋势。区域生态服务总价值随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生态服务功能在气候调节、气体调节、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和食物生产等方面有所下降,而在娱乐休闲、侵蚀控制和原材料方面生态服务功能增强,说明城市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交错带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生态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城乡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2
17
作者 邓伟 袁兴中 +1 位作者 孙荣 张跃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4-181,共8页
榆林市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也是全国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文章以"成因及结果表现"为基础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支持下,对榆林市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 榆林市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也是全国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文章以"成因及结果表现"为基础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支持下,对榆林市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榆林市生态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面积所占比例为54.50%,极度、重度和中度脆弱区面积所占比例超过了总面积的70%,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交叠影响,榆林市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显著。北部地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上高于南部,高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古长城以北风沙草滩区,尤其是榆阳区和神木县境内,除自身自然潜在脆弱外还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给该区生态脆弱性带来的人为干扰脆弱,生态脆弱性表现尤为显著;而东南部和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相对较低,尤其是靖边和清涧境内,主要以微度脆弱为主。说明近年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改善了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脆弱性 遥感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研究(Ⅰ)——白桦沼泽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牟长城 韩士杰 +1 位作者 罗菊春 王襄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该文目的在于揭示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演替规律 ,以便为科学地保护和经营管理森林与湿地过渡带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选择本区典型的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为研究对象 .采用定量观测和建立经验回归模型的方法 ,研究群落建群种白桦... 该文目的在于揭示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演替规律 ,以便为科学地保护和经营管理森林与湿地过渡带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选择本区典型的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为研究对象 .采用定量观测和建立经验回归模型的方法 ,研究群落建群种白桦生长过程和斑块动态、蒸腾排水作用的相关规律 ,预测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演替进程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群落建群种白桦生长加快、年龄不断增大 ,林分个体着生的微域斑块呈现三次式函数曲线增大 ,林分蒸腾排水作用按幂函数曲线增强 .随着群落的发育 ,斑块不断扩大和生物排水作用的增强 ,白桦沼泽交错群落在 5 0~ 6 0a内将会使交错带生境趋于中生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白桦 沼泽 生态交错带 群落演替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牧户饲草地建设对草原植被覆盖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淑豪 叶卓卉 +2 位作者 叶子龙 辛沐聪 周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044-10054,共11页
饲草地建设对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但基于牧户层面探讨饲草地建设对草原生态保护作用的研究尚不充分,不利于现行经营制度下的草地生态治理。基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实地调查的牧户问卷数据,以草原植被覆盖度为指标,采... 饲草地建设对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但基于牧户层面探讨饲草地建设对草原生态保护作用的研究尚不充分,不利于现行经营制度下的草地生态治理。基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实地调查的牧户问卷数据,以草原植被覆盖度为指标,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探究饲草地建设对草原生态保护的作用;并基于典型嘎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空间数据,通过ArcGIS分析,对牧户问卷结果进行佐证。结果显示:(1)研究区61.2%的牧户建有饲草地,其中户主年龄大的和草地经营面积较小的牧户更倾向于饲草地建设;(2)建有饲草地的牧户占比越高,相应嘎查的草地植被覆盖越好,NDVI值也越高;(3)饲草地建设对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经营规模的异质性影响,当牧户饲草建设地面积占其草地总经营面积比的0.6%即面积为1—1.67 hm2时,草原植被覆盖最好,表明其最利于草原生态保护。因地制宜确定饲草地的建设规模是通过饲草地建设促进草原生态保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户调研 饲草地建设 草原生态 植被覆盖度 NDVI 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户响应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改善策略 被引量:22
20
作者 徐建英 柳文华 +1 位作者 常静 马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126-6134,共9页
农户是农村地区生产和决策的基本单位,其生计策略和认知态度对当地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基于农户生计策略和认知响应的调查分析是探讨生态改善策略的重要方法。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红旗滩小流域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对农户的社会经... 农户是农村地区生产和决策的基本单位,其生计策略和认知态度对当地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基于农户生计策略和认知响应的调查分析是探讨生态改善策略的重要方法。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红旗滩小流域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对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农户对农业及农业政策的响应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户经营结构具有典型的农牧二元特征,农、牧业之间相互依赖,分别解决粮食和增收问题,相对而言,农户对牧业生产抱有较高的期望。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和禁牧政策持相反的态度。结合研究区域的生态和社会经济背景,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须考虑和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即农牧协调问题、农户的经济需求问题和农户的经营行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参与式农户评估 生态改善 农牧协调 经济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