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XENT模型的贺兰山岩羊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28
1
作者 刘振生 高惠 +3 位作者 滕丽微 苏云 王晓勤 孔芳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243-7249,共7页
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GIS空间技术的支持下,于2010年到2011年间,在贺兰山岩羊分布区采集其地理分布点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并运用MAXENT模型对贺兰山区域岩羊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 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GIS空间技术的支持下,于2010年到2011年间,在贺兰山岩羊分布区采集其地理分布点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并运用MAXENT模型对贺兰山区域岩羊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矿区、坡度、海拔和道路,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南部,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少量分布,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1006.9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8%。岩羊偏爱于海拔1500—2300 m的山势陡峭地带,建议对矿区和道路这两种人为干扰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岩羊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Pseudois nayaur)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佳 李言阔 +2 位作者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74-1283,共10页
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也是我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种群仅分布于江西、浙江、安徽等狭窄的区域内,形成多个孤立种群,生境破碎和丧失被认为是限制梅花鹿种群增长的主要原因。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 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也是我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种群仅分布于江西、浙江、安徽等狭窄的区域内,形成多个孤立种群,生境破碎和丧失被认为是限制梅花鹿种群增长的主要原因。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栖息地进行了野外调查,利用空间模拟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植被类型、坡度、坡向、海拔和人类干扰活动作为评价因子进行了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桃红岭地区以森林为主,各类林地面积约9 488.15 hm^2,占75.90%,植被类型分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和芭茅丛,面积分别为1664.57、1638.63、3438.21、1247.15、87.85、1143.88、60.92 hm^2和206.94 hm^2。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梅花鹿的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是2233.99 hm^2和2980.24 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61%和24.83%;而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梅花鹿的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是1224.04 hm^2和2164.70 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20%和18.04%。由于梅花鹿的生境受到居民点、主要道路、农田耕作、森林采伐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导致大量适宜和次适宜生境丧失、隔离,景观破碎度指数由0.4345增加到0.5898。以潜在可利用生境面积计算,保护区梅花鹿环境容纳量为(568±160)只,而以实际可利用生境面积计算,则只能容纳(368±105)只。适宜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可能是限制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调查提出了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生境适宜性评价 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和生境破碎化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钟明 侍昊 +2 位作者 安树青 冷欣 李宁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205-209,共5页
生境是生物出现的环境空间,开展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评价和生境破碎化研究,有助于濒危动物的保育。随着生态学科的发展,多元统计分析、景观生态学和3S技术被用于生境适宜性评价中,使其研究结果广泛应用于生境质量评估、生境承载力分析... 生境是生物出现的环境空间,开展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评价和生境破碎化研究,有助于濒危动物的保育。随着生态学科的发展,多元统计分析、景观生态学和3S技术被用于生境适宜性评价中,使其研究结果广泛应用于生境质量评估、生境承载力分析、物种潜在分布预测和物种濒危机制评价等方面。然而研究对象基础资料的缺乏和研究时间较短常局限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继续深入。生境破碎化研究常集中在破碎化现状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时空尺度的扩展和研究方向的分化应是今后生境破碎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评价 生境破碎化 物种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东沙窝地区赛加羚羊潜在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吕晨阳 金崑 王秀磊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1-936,共6页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是一种濒危动物,在我国已近50年未发现野生种群。为了其野生种群的恢复,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国外引入进行人工饲养,现已经达到一百余只。武威东沙窝地区曾是赛加羚羊的历史分布...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是一种濒危动物,在我国已近50年未发现野生种群。为了其野生种群的恢复,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国外引入进行人工饲养,现已经达到一百余只。武威东沙窝地区曾是赛加羚羊的历史分布区,现为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与繁育中心所在地。通过对该中心半散放种群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对植被、地形等数据的分析,显示不考虑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时,最适宜与适宜的面积分别为30.87 km2和23.25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076%和23.404%;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时,最适宜与适宜的面积分别减少了4.903%和3.268%,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对东沙窝地区赛加羚羊潜在生境适宜性影响较小。结果表明该地区比较适宜作为赛加羚羊野外放归后的栖息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赛加羚羊放归时的存活率,建议对东沙窝地区进行适当的生境改造及保护;在适宜性强的斑块之间建立廊道,在繁殖季节和冬季补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东沙窝地区 赛加羚羊 潜在生境适宜性评价 GIS 人类活动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程亮 马合木提·哈力克 +5 位作者 师庆东 陈丽华 王德虎 热木图拉·阿卜杜克热木 艾孜孜江·乃比 彭佳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583-6590,共8页
鹅喉羚是易危物种之一,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快速准确评价其生境质量具有方法学意义和动物保护实际价值。以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区,通过全年不同季节多点野外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鹅喉羚的生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 鹅喉羚是易危物种之一,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快速准确评价其生境质量具有方法学意义和动物保护实际价值。以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区,通过全年不同季节多点野外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鹅喉羚的生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构建了适宜于研究区的基于植被类型和水源地为主要评价因子的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2)通过空间数据统计分析认为水源和植被是影响保护区鹅喉羚生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距水源地2000 m以内的胡杨、梭梭、柽柳群落最适合鹅喉羚的生存,距水源2000—5500 m的区域为水源的中度适合区域,距水源5500 m以外植被稀少的地区不适宜鹅喉羚的生存;3)研究区域鹅喉羚生境面积春季为2339 km2,夏季为2880 km2,秋季为2728 km2,冬季为2862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1.5%、75.6%、71.7%和75.2%;4)目前在保护区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人类活动地区与鹅喉羚生存环境空间上具有重叠性,但人类活动强度尚没有显著影响到鹅喉羚的生存,保护区的存在为鹅喉羚的生存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5)由于保护区上中游人类的生产与开发,保护区水资源不断减少,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这可能成为影响鹅喉羚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今后需要优化保护区内水资源的配置,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鹅喉羚的干扰,以有利于鹅喉羚的生存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生境适宜性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GIS) 新疆艾比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鄱阳湖白鹤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志勇 孔凡前 +3 位作者 缪泸君 严员英 刘鹏 余定坤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4期70-74,共5页
利用MaxEnt模型对鄱阳湖白鹤5个越冬期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ROC检测的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或者良好水平。不同年份主要的环境特征变量对MaxEnt模型的贡献率有差异,影响白鹤生境适宜性的因子主要为亮度指数、湿度指数、... 利用MaxEnt模型对鄱阳湖白鹤5个越冬期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ROC检测的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或者良好水平。不同年份主要的环境特征变量对MaxEnt模型的贡献率有差异,影响白鹤生境适宜性的因子主要为亮度指数、湿度指数、绿度指数和海拔,这4项环境特征因子对模型预测的平均累积贡献率超过90%。白鹤的适宜生境划分为最适宜、适宜、不适宜3个等级,模型对最适宜生境的预测十分准确,白鹤栖息热点湖泊如大汊湖、大湖池、蚕豆湖、林充湖、企湖多次预测为最适宜生境。适宜生境面积广泛,多与最适宜生境呈连续分布。历年最适宜生境面积的比例均小于3%,但对白鹤栖息意义重大,2017年最适宜生境的缺失是当年大量白鹤转移到周边农田觅食栖息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白鹤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的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6
7
作者 阮欧 刘绥华 +2 位作者 陈芳 罗杰 胡海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47-1957,共11页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中用于物种生境适宜性评价的环境变量数据多存在分辨率低精度不高的问题,在研究小尺度物种生境适宜性时误差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根据黑颈鹤的出现点数据与光学、雷达遥感...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中用于物种生境适宜性评价的环境变量数据多存在分辨率低精度不高的问题,在研究小尺度物种生境适宜性时误差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根据黑颈鹤的出现点数据与光学、雷达遥感数据及地形辅助数据得出栖息地与觅食地特征,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草海越冬黑颈鹤细尺度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运用多源遥感和地形辅助数据生成的环境变量结合MaxEnt预测黑颈鹤的栖息地与觅食地效果都较为优秀,两者受使用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值(AUC)值均大于0.94;(2)距耕地距离、距水域距离、水深及距建筑距离是影响黑颈鹤栖息地主要环境因子,而影响觅食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则是距耕地距离、优势植被、距建筑物距离和水深。(3)草海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栖息地与觅食地的最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较小,栖息地与觅食地最、次适宜区总和分别为6.404km^(2)与12.644 km^(2),占比仅为研究区的6.43%和12.69%。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自然保护区的人为干扰源主要是游客和当地的居民,潜在地威胁着黑颈鹤的栖息地和觅食地。因此,为了避免保护区黑颈鹤栖息地与觅食地的退化,提出在保护区划定指定的观鸟和拍摄地,增强游客和当地居民保护意识,禁止游客私自进入栖息地等建议,以期促进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栖息地、觅食地和湿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草海自然保护区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丁彦珂 姚志诚 +4 位作者 赵唱 张致荣 陈俊达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50-3156,共7页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我国特有种,在贺兰山分布数量不足百头,对贺兰山马麝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保护和恢复贺兰山马麝种群的前提和依据。2014—2016年通过样线法对贺兰山马麝的野外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确定了750个马麝出现位点,结...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我国特有种,在贺兰山分布数量不足百头,对贺兰山马麝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保护和恢复贺兰山马麝种群的前提和依据。2014—2016年通过样线法对贺兰山马麝的野外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确定了750个马麝出现位点,结合13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划分贺兰山马麝适宜生境及不适宜生境的分布区,对贺兰山地区马麝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影响贺兰山马麝分布的环境因子中,针叶林、距水源距离、距护林点距离、海拔高度、距矿区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六种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贺兰山地区适宜马麝分布的生境面积极小,仅占贺兰山地区总面积的3.27%,面积为120.24 km^(2),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3555.72 km^(2)。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对模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预测水平达到优秀,可以为马麝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为保护和恢复马麝种群,建议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干扰,识别和建立马麝各适宜生境之间的生态廊道,加强对零散分布的潜在适宜生境区域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0
9
作者 余吉 付明霞 +3 位作者 宋心强 高飞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45-50,共6页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为好。研究结果表明:海拔(69.59%)和坡向(19.08%)是影响藏酋猴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累积贡献率达到88.67%。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北边大部分区域以及东南边的中部和上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312.77 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0.20%。藏酋猴偏好在海拔1500~2500 m(尤其2100 m左右)、山体的西北坡(阳坡)活动。藏酋猴适宜生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为了更好的保护该区域内的藏酋猴资源,有必要加强种群保护,注重生境斑块边缘的人为干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人工放归,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酋猴 MaxEnt模型 大相岭保护区 生境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马生境适宜性评价和景观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裴鹏祖 田瑞祥 +2 位作者 王亮 李海龙 包新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马(Equus ferus)重引入及野放项目的重要成员之一,开展生境适宜性评价是制定该物种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综合考虑植被、地理环境等影响野马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以及道路和放牧等人为干扰因子...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马(Equus ferus)重引入及野放项目的重要成员之一,开展生境适宜性评价是制定该物种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综合考虑植被、地理环境等影响野马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以及道路和放牧等人为干扰因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得到野马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级图并计算各分区面积。同时,利用Fragstats 4.2景观分析软件从斑块水平对其生境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283082.76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99%。受道路、工矿区和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实际适宜生境的面积减少27405.90 hm2,其中,道路是导致适宜生境丧失的主要因素,占55.92%。景观特征分析显示,潜在生境和实际生境内部都存在几个面积较大的高适宜生境斑块。景观指数一致显示,在人为干扰下实际生境的景观连接性变差,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建议控制家畜数量,改造或修建人工水源提高生境质量,加大迁徙廊道监测与保护,以确保该物种的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马 生境适宜性评价 景观特征 生境破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和光叶珙桐种群特征及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晓龙 程勇 +3 位作者 代世红 周勇军 叶信初 杨彪 《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37-41,共5页
综合运用常规种群调查法和最大熵模型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珙桐、光叶珙桐种群结构与适宜生境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珙桐、光叶珙桐种群处于初衰型和衰退状态,种群生存空间狭窄。珙桐种群的适宜、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 综合运用常规种群调查法和最大熵模型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珙桐、光叶珙桐种群结构与适宜生境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珙桐、光叶珙桐种群处于初衰型和衰退状态,种群生存空间狭窄。珙桐种群的适宜、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9.54 km^2和158.75 km^2,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植被类型和坡度;光叶珙桐种群适宜、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48.07 km^2和176.26 km^2,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和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光叶珙桐 最大熵模型 种群特征 生境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62
12
作者 宋晓龙 李晓文 +3 位作者 白军红 黎聪 郑钰 焦松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836-4846,共11页
基于GIS下的网格分析,建立了结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特征分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首先建立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截止到2007)的水禽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实地调查,识别评价所选物种的生境需求。再... 基于GIS下的网格分析,建立了结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特征分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首先建立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截止到2007)的水禽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实地调查,识别评价所选物种的生境需求。再基于GIS下的200m×200m网格系统,依据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从景观水平上进行生境现状评价,提出"综合生境适宜性的概念"并计算综合生境适宜性指数,再根据综合指数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然后从已建立的数据库中选取典型物种鹤类作为指示种,同样基于200m×200m的网格,借助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内的人为干扰因子(道路和油井)造成的生境损失;最后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将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特征分析的结果叠加运算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整体上较高,总的分布规律是靠近沿海的区域敏感性较高,内陆区域的敏感性较低;并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敏感区、较敏感区、一般敏感区和不敏感区5个等级,其中极敏感区和敏感区面积共占研究区面积的55.74%,较敏感区约占16.26%,一般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各占22.81%和5.19%。此外,为更有效地保护重要生境,对照保护区现有的功能分区,并结合评价结果,讨论了功能分区调整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境适宜性评价 人为干扰分析 生态敏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鸟类生境识别与网络构建
13
作者 杨云峰 蔡瑾 熊瑶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7-95,共9页
【目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严重威胁鸟类多样性,恢复城市生境、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方法】按照从“单一生境”到“完整网络”的步骤完善南京市鸟类生境网络体系,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识别生境,生成... 【目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严重威胁鸟类多样性,恢复城市生境、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方法】按照从“单一生境”到“完整网络”的步骤完善南京市鸟类生境网络体系,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识别生境,生成城市鸟类生境适宜区,并选取预测结果值大于0.9的核心区域确定为鸟类生境源地;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识别城市边缘生境斑块,利用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模型完成源地与斑块间的生境网络构建及优化。【结果】1)识别出钟山风景区内水陆相交及林地区域、城市边缘大型森林公园为南京市鸟类高适宜区生境,最湿月降水量、土地利用类型和与水域的距离是影响鸟类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子;2)构建了钟山风景区的生境源地与南京城市范围内生境斑块的鸟类生境网络,其中长江及滁河沿线较城中公园绿地的丰富性和连通性更高。【结论】形成鸟类生境识别和网络构建的系统方法,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发现提升网络途经的中小型绿地的适宜度可使连通性更高,应发展这些绿地成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缓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评价 MaxEnt模型 生境识别 生境适宜 鸟类生境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雷婕 许涵 +3 位作者 龙文兴 丁易 董佳乐 刘世荣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68-78,共11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准则,以便评价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了解不同适宜等级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的长期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 【目的】构建适用于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准则,以便评价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了解不同适宜等级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的长期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霸王岭片区的植被网格样地调查数据、NPP数据、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数据及海南省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利用MaxEn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食物资源分布、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人为干扰3个方面对海南长臂猿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价,计算研究区域的生境适宜性指数(IHS),绘制海南长臂猿生境质量评价等级分布图,并计算各等级的分布面积。【结果】1)在食物资源的空间分布方面,适宜分布区集中在研究区域北部,主要在雅加大岭-黑岭-斧头岭一带,总面积2.43万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6.85%。其中,8种果实类型的植物AUC模拟训练测试均大于0.90,模拟精度较高;10月平均降水量对浆果、隐花果和蒴果食物树种空间分布的贡献率分别为31.5%、30.5%、24.3%,最冷月平均气温对聚花果、球果、坚果和核果食物树种空间分布的贡献率分别为46.3%、34.5%、33.5%、29.7%,2月平均降水量对蓇葖果食物树种空间分布的贡献率为25.6%。2)在人为干扰程度方面,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中部雅加大岭-黑岭-斧头岭一带,东北部东崩岭-猴留岭一带,西南部猴狝岭一带;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广坝水库东侧,核心区东侧及西南侧一带的村庄。不同风险区域面积排序依次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极高风险区,低风险区面积最大但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不强,有明显的断带存在,道路的分割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素。3)在整个研究区域内,海南长臂猿高度适宜生境为1.18万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3.04%;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6.25万hm^(2),达到了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9.06%。【结论】作为目前海南长臂猿的唯一分布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适宜海南长臂猿种群生存的生境面积总量比较大,总体上可满足海南长臂猿现有种群的活动与生存。适宜区域的主要特征为:食物资源丰富、远离人类活动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生境适宜性评价 人为干扰 生境质量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动态变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倪永明 李湘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31-1737,共7页
生境破坏是目前野生动物保护面临主要问题,加强生境恢复与重建对保护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将3S技术运用到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评价中,分析了近20a(1987~2006年)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的动态变化,结果:鸻形目鸟类最... 生境破坏是目前野生动物保护面临主要问题,加强生境恢复与重建对保护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将3S技术运用到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评价中,分析了近20a(1987~2006年)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的动态变化,结果:鸻形目鸟类最适宜觅食生境和适宜觅食生境分布面积在1993年最大;觅食生境变化以1993年为分水岭;最适宜觅食生境和适宜生分布面积呈下降趋势(倒U形分布),不适宜觅食生境分布面积呈增加趋势(U形分布)。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戴河 鸻形目鸟类 觅食生境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广西黑颈长尾雉潜在栖息地预测与保护空缺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林源 徐雪怡 +1 位作者 伊剑锋 陆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8-333,共6页
了解物种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对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作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鸟类,通过查阅文献与分布名录得到其分布点,以GIS空间技术运用Max Ent模型对区内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应性... 了解物种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对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作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鸟类,通过查阅文献与分布名录得到其分布点,以GIS空间技术运用Max Ent模型对区内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应性和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模型评价结果为优秀水平。通过划分出的适宜生境和现有保护区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模型预测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北区域,适宜生境总面积为6 771.84 km^2,已建立的保护区覆盖了16.72%的适宜生境,尚有4 985.86 km2的适宜生境在保护区之外。为更有效地实行保护,应对保护空缺区域进行填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评价 G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马晓琳 郭莎莎 +4 位作者 徐扬 魏子谦 高子婷 于力 侯建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500-9513,共14页
构建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多以静态生态指示因子为基础指标,对重要物种的迁徙过程考虑较少,容易忽略生态服务和物种丰富度较低、但对物种迁徙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造成栖息地功能... 构建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多以静态生态指示因子为基础指标,对重要物种的迁徙过程考虑较少,容易忽略生态服务和物种丰富度较低、但对物种迁徙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造成栖息地功能性丧失。因此,以日喀则市为例,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进行生态源地识别,从地形、土地利用等方面构建生态阻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生态廊道,并将生态廊道与阻力脊线的交点作为生态节点,进而结合生态服务空间特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以草地、未利用地、水域和林地为主,面积8.3万km^(2),主要集中在日喀则南部沟谷地区、中部雅江河谷地区和北部高山地区;(2)生态廊道累积长达5135 km,主要沿河流或者山体呈网状分布;(3)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南部边境地区,用地类型以未利用地为主,是未来需要加强保护的关键区域;(4)建议构建“两屏—一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全市生态安全。该区域总面积5.17万km^(2),约占市域总面积的29%,能够支持12种物种栖息及迁徙,并分别保护了全域72.0%的水源涵养极重要区、69.9%的土壤保持极重要区、57.5%的防风固沙极重要区和99.6%的碳固定极重要区。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可为脆弱区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提供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评价 生态安全格局 MaxEnt模型 MCR模型 日喀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荒野蝶类栖息地景观特征与景观营造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靖轩 刘子仪 +1 位作者 张欣然 李晓鹏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1期111-121,共11页
目前,城市各类生物自然栖息地锐减,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蝴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也较大。其独特的习性使之常常作为监测城市绿地的指示物种,可反映城市环境问题以及绿地空间生物多样性水平。分别选取城市绿... 目前,城市各类生物自然栖息地锐减,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蝴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也较大。其独特的习性使之常常作为监测城市绿地的指示物种,可反映城市环境问题以及绿地空间生物多样性水平。分别选取城市绿地和荒野中的蝴蝶栖息地作为研究对象,以蝴蝶作为关键物种,研究了其多样性与栖息地的环境条件和景观关联特征。针对蝴蝶的生物特性与生活习性,选取关键影响因子建立蝴蝶生境适宜性评价体系,从而探索丰富场地蝴蝶生物多样性的途径。采取样方法和样线法对目标场地进行调研,对场地的特征信息以及蝴蝶的物种特征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再通过获取的场地数据在GIS软件中进行蝴蝶生境适宜性评价,总结了有利于蝴蝶多样性恢复的景观特征。结果表明:①植物多样性与植物群落结构是影响蝶类分布的重要因素,其中灌木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更加吸引蝴蝶,而寄主植物与蜜源植物的不同则影响着所吸引蝴蝶的种类;②含有次生植被的生境更加适宜蝴蝶生存,人工程度过高的混凝土场地与林地生境无法满足蝶类生存需求;③郁闭度会对蝴蝶多样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即郁闭度越高,蝴蝶多样性越低;④人为干扰强度是影响蝴蝶分布的重要因素,中低强度人为干扰有利于蝶类生存。基于此,提出了适于蝴蝶的荒野景观营造策略:基于荒野生境的条件状况提出了蝴蝶视角下的踏脚石、避难所与栖息地三类区域的规划设计,踏脚石区域设置小块绿地配置以灌木草本为主的多种植物,为蝴蝶提供短期停留功能;避难所区域内设置小型圣经斑块,结合植物群落与人工设施建造避难空间;栖息地区域保留原有荒野植物群落肌理,丰富植物群落并建造水源,以满足蝴蝶自然繁殖需求。研究结果可为恢复城市蝴蝶生境以及提升城市荒野生物丰富度的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营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物多样 城市荒野 蝴蝶 生境适宜性评价 植物群落多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