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源区多情景土地利用模拟与生境质量评估
1
作者 高庆彦 潘玉君 +4 位作者 吴仕海 朱海燕 许路艳 刘化 李东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5-834,共10页
【目的】分析与模拟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区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曲靖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PLUS-InVEST模... 【目的】分析与模拟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区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曲靖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PLUS-InVEST模型,综合运用转移矩阵、多情景模拟及生境质量评价等方法,模拟2040年4种情境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的时空特征,总结驱动机制。【结果】曲靖市主要用地类型包括山区草地、林地及坝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其中以草地和林地2类生态用地为主,占72%以上。2000—2040年,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高等级区域面积呈增加趋势;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均呈北高南低的“山-坝”“锁定”效应,北部为生境质量热点集中区,南部为冷点集中区。生态保护情景更适合区域的发展需求,水域对生境质量贡献虽小,但极为重要。【结论】未来应加强山区林草地退化区修复,缓解生态退化;强化坝区内部生态用地保护与建设,提高生境质量;适度增加水域用地面积,减缓区域生境质量水平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情景模拟 曲靖市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协调研究
2
作者 马月伟 陈玉美 +2 位作者 张盛蓝 桂雅丽 陈艳梅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态,对于了解物种的生存现状与威胁,判断管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09、2016、2021年等4个时期Landsat影像,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利用人类足迹指数测度人类活动强度,借助InVEST模型测度生境质量,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2001-2021年人类足迹指数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高人类足迹指数范围扩大,比例由0.11%增加至0.29%,但低人类足迹指数分布范围减缩,由69.43%减少至60.12%,空间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2)2001-2021年生境质量平均值变化率为0.03%,整体波动较小,较高和高等级生境质量占比超过62%,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外围低的环状分布特征;3)2001-2021年间人类活动强度对生境质量的正负影响区域相对较为固定,且正相关关系区域(58%)占比高于负相关关系区域(42%)比例,但负面效应愈加显著;4)2001-2021间人类活动强度与生境质量之间表现为“高耦合初级协调”状态,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该研究对协调人类活动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足迹指数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 大熊猫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山国家公园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3
作者 张敏 陈彩虹 +1 位作者 佘济云 曾宇鸿 《绿色科技》 2025年第4期76-82,89,共8页
为探究南山国家公园生境质量变化及驱动机制,运用InVEST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南山国家公园2000-2020年生境质量进行评估,通过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南山国家公园整体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 为探究南山国家公园生境质量变化及驱动机制,运用InVEST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南山国家公园2000-2020年生境质量进行评估,通过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南山国家公园整体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2000年、2010年、2020年生境质量分别为0.646、0.561、0.647,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②南山国家公园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区生境质量变化分布较为集中,且热点区相较于冷点区更为明显;③降雨是影响南山国家公园生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从驱动因子交互作用来看,各驱动因子交互增强效果显著,增强以非线性为主,双因子增强次之。主要为降雨、高程和气温与其他驱动因子间交互作用较强,其中以降雨与各驱动因子间交互效果最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南山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和生态保护格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国家公园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福建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预测
4
作者 金润 何丽 +4 位作者 罗芳 何政伟 李丹 林之钰 黄雨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82,共13页
生境质量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定量评估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应用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该地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借助PLU... 生境质量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定量评估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应用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该地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借助PLUS模型,对2020-2040年间福建省的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时空分布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福建省耕地、林地和草地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区域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及周边区域,主要转为建设用地。2)2000-2020年福建省生境质量整体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有轻微降低的趋势,南平市西北部和闽江中上游的生境质量较高,而漳州、厦门、莆田等沿海地区的生境质量较低。3)PLUS模型预测显示,在耕地和生态保护情景下,未来20年福建省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将会增加,而其他3种地类则呈减少趋势。这使得生境质量均值呈逐渐上升趋势,高生境质量区域面积进一步扩大。4)影响福建省生境质量变化的第一主导因素为植被初级净生产力(NPP)(q为0.262),其次是GDP(q为0.199),交互作用探测结果显示,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福建省生境质量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海口市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娟 赵润江 +3 位作者 雷金睿 林川翔 王泽宇 黄家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392,共10页
【目的】分析海口市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生境质量变化率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剖析海口市... 【目的】分析海口市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生境质量变化率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剖析海口市生境退化度和生境质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000—2020年,林地是海口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各期面积占比为47.22%、55.03%、48.75%,其次是耕地;研究期内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增量为230.37 km^(2),主要由林地、耕地和草地转变而来。(2)2000—2010年,海口市生境退化度变化率为-1.77%,2010年后生境退化明显,生境退化度变化率为12.20%;研究期内海口市生境退化等级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建城区为中心,圈层递减的分布格局。(3)海口市生境质量总体较好,生境质量等级为优的面积占比各期均在50.00%左右,等级为差的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5.33%上升到2020年的16.83%;生境质量等级在海口市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变化较大,转换频繁;研究期内海口市生境质量指数先上升后降低,整体由0.6880下降至0.6588。【结论】2000—2020年海口市生境质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与城市建设强度密切相关。海口市应保持生态优先,注重主城区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加强主城区外围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口市 土地利用 生境退化度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农牧交错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以吉林西部为例
6
作者 李洋洋 张延军 +2 位作者 李晓燕 王笑萌 曹姝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2-878,共17页
吉林西部地处农牧交错地带,气候干旱、生态脆弱且经济相对滞后。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质量关系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ArcGIS与InVEST模型对吉林西部199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与生境质量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生境... 吉林西部地处农牧交错地带,气候干旱、生态脆弱且经济相对滞后。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质量关系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ArcGIS与InVEST模型对吉林西部199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与生境质量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生境质量贡献率的量化,分析土地转型对吉林西部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土地转化集中在耕地、草地及未利用地,其中耕地面积显著增长,至2020年占总面积54.72%,草地逐年减少,是补给耕地最主要的来源。吉林西部生境质量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生境质量分别为0.411、0.423、0.386、0.370,整体偏低。其中,生态用地与耕地、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是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因。吉林西部的生境质量局部空间分布相对聚集,高质量生境区域和低质量生境区域分开集聚,空间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大集中、小离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农牧交错区 吉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西柳沟流域生境质量现状
7
作者 张锦鑫 付航 +5 位作者 傅宇钟 许德禄 陈文超 康宾 马波 王智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1-341,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估西柳沟流域长时间序列下景观格局指数及生境质量现状变化,为合理制定生态修复方案,促进流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5个时段,基于Fragstats、InVEST模型和... [目的]综合评估西柳沟流域长时间序列下景观格局指数及生境质量现状变化,为合理制定生态修复方案,促进流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5个时段,基于Fragstats、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西柳沟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生境质量现状及其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景观呈明显的聚集化与同质化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草地扩张、景观破碎度降低、边缘复杂度下降和多样性减少。2015年出现的短暂破碎化波动反映人类活动的阶段性干扰。2)研究区以较高生境质量区为主(占比约60%),2000—2020年生境质量改善区与退化区的面积差距逐渐缩小,2010年后退化趋势加剧。空间上,较高生境质量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较低质量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中游的库布齐沙漠,中质量区在上游呈破碎化分布。3)土地利用类型是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与高程、植被覆盖度及气候因子(如年平均气温)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强化其影响;人为-自然因子协同作用显著增强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结论]通过对西柳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的系统分析,明确流域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驱动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为流域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确定与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西柳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8
作者 张晓明 宿星 +1 位作者 张军 贾静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0-1232,共13页
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对通渭县以及西北相似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对203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对1985—2... 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对通渭县以及西北相似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对203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对1985—2020年及2035年的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及其滑坡区生境退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预测,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通渭县滑坡区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2020—2035年通渭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扩张转移,其中耕地向草地扩张最明显,通渭县土地利用类型仍然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较少。(2)空间尺度上,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由南向北呈上升趋势,均以低等级和较低等级为主。滑坡区生境退化以中度退化和高度退化为主,由南向北呈下降趋势。(3)时间尺度上,1985—2035年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通渭县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线性拟合呈下降趋势,但滑坡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线性拟合呈上升趋势。生境退化指数平均值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线性拟合呈上升趋势。(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影响滑坡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最关键因子。各因子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NDVI与年均降水量交互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区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通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玛纳斯河流域生境质量及生态风险研究
9
作者 徐炳先 彭雨欣 +3 位作者 李兰海 付帅 冯英香 余杰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8-335,共8页
[目的]综合分析评价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境质量并甄别诱因,为流域生境改善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2020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InVEST模型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玛纳斯河流域... [目的]综合分析评价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境质量并甄别诱因,为流域生境改善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2020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InVEST模型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玛纳斯河流域生境质量和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020年玛纳斯河流域生境质量均值为0.33,整体生境质量较差,防护林的较高退化风险和耕地的广泛分布是区域生境质量较差的主要诱因,高生境质量地类如湿地、水域等面临较高的退化风险。流域内防护林闭合程度低和林网结构不合理等导致其景观破碎化最为严重,湿地和水域景观干扰度较高,受人为影响较深。流域内较高生态风险区占比最大,达到37.82%,其与高生态风险区的总和占比超过70%,整体呈现出中部高、边缘低的层叠状分布特征。生境质量与景观生态风险二者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结论]景观格局的分布对区域生境质量和景观生态风险影响较大,未来需要重点针对流域内耕地的合理规划利用、防护林维护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以使其充分发挥效用、湿地与水域等的切实保护,以提高玛纳斯河流域生境质量和降低景观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防护林 生境质量 景观生态风险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重庆市“一带三屏”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继 杨世琦 +2 位作者 赵磊 冯介玲 陈艳英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80,共14页
生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一带三屏”为研究区,使用众数滤波处理土... 生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一带三屏”为研究区,使用众数滤波处理土地利用数据以提高其可靠性,基于InVEST模型计算生境质量并在像元尺度上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行政和自然单元视角探究了2000-2020年研究区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市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期间耕地大幅减少,大部分转换为林地。2)多年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473,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北和东南高、西部低的格局,近2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3)大巴山区生态屏障多年平均生境质量指数最高(0.635);武陵山区(0.557)和大娄山区生态屏障(0.477)次之,其趋势有所下降;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最低(0.406),但总体趋势向好。4)生境质量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生态屏障,冷点区位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和大娄山区生态屏障北部;生境质量变化量的显著性热点和冷点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反映了生态保护与环境破坏的两极分化。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三屏 生境质量 重庆市 InVEST模型 生态屏障 生态保护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PLUS-InVEST的新疆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多情景分析
11
作者 张志浩 何宝忠 +1 位作者 宋雅宁 罗雪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共13页
土地利用的改变对生物栖息环境有着强烈的影响,所造成的生境退化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全面掌握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新疆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对新疆“三区三线”的划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积极意义。该研究通... 土地利用的改变对生物栖息环境有着强烈的影响,所造成的生境退化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全面掌握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新疆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对新疆“三区三线”的划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积极意义。该研究通过耦合SD-Markov-PLUS模型得出了SSP119、SSP245、SSP585三种气候情景下2035年土地利用分布,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了其生境质量,最后分析了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是新疆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分别扩张了25234.19、3588.47、2452.50和3722.37 km^(2),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17239.50、17758.06 km^(2),呈“四增两减”趋势。(2)2020-2035年新疆逐步过渡到平稳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同气候情景下,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SSP585>SSP245>SSP119,林地、草地面积SSP119>SSP245>SSP585,水域面积较为波动。(3)2000-2020年新疆生境指数均值从0.3110下降到0.3056,多年均值为0.3095,各情景中生境指数均值SSP119>SSP245>SSP585,山地林草区域较高,荒漠较低,形成“三屏两环”格局。(4)2000-2020年生境贡献率总和为-1.3259,SSP119、SSP245、SSP585情景生境贡献率总和分别为-0.7932、-0.9973、-1.1589。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生境贡献率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生境质量与碳储量时空演变及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胡琪 闫卫坡 +3 位作者 王青 郭亚琳 李瑞 张玉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8期100-106,共7页
岷江上游是我国西南山地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对其生境质量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相关性研究可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InVEST模型和G IS技术,明确了2010-2020年岷江上游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 岷江上游是我国西南山地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对其生境质量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相关性研究可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InVEST模型和G IS技术,明确了2010-2020年岷江上游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揭示了流域生境质量及碳储量的时空分异规律及相关性特征。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流域生境质量指数在0.8以上的面积占比由90.47%上升到92.42%,生境质量趋好,与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大量转化有关;流域碳储量在过去10年中减少了35.51×10^(4)t,林地增加的碳储量不足以弥补草地和耕地碳储量的亏损;生境质量与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且空间协同关系明显,相关系数在研究期内由0.541上升到0.592,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高低值聚集特征,高值区集中于林地地区,低值区主要为耕地及建筑用地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流域碳储量可改善生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碳储量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相关性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变化的吉林省西部盐碱区生态系统修复分区
13
作者 张文琦 金宣成 +2 位作者 郄瑞卿 罗冲 王盼盼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为推进盐碱区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本研究以吉林省西部典型盐碱区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InVEST模型,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生境质量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划分生态修复功能区。结果表明:... 为推进盐碱区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本研究以吉林省西部典型盐碱区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InVEST模型,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生境质量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划分生态修复功能区。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比超过60%,耕地和裸地呈扩张趋势,草地面积逐渐缩减;20年间生境质量等级为优的面积增加361.74 km^(2),生境质量等级为差的面积增加1080.54 km^(2),研究区整体生境质量差异增大。基于生境质量和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级划分重点修复区、适度修复区、自然修复区和适度开发区,针对性地提出修复策略。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导致研究区总体生境质量两极分化差异显著,未来在提升盐碱化地区粮食产能的同时,还要兼顾生境质量,注重协调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生态修复分区 盐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广西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继业 梁玉莲 +2 位作者 区富有 文凤 彭波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3,共12页
生境质量(Habitat quality)反映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水平,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而土地利用变化是塑造和改变生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聚焦广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在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InVES... 生境质量(Habitat quality)反映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水平,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而土地利用变化是塑造和改变生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聚焦广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在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InVEST模型评估区域生境质量变化,并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结合双变量地图分析生境质量与退化度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广西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而耕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是驱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力量;(2)生境质量退化度指数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区域内优良生境仍占主导地位但呈现轻微的下降趋势,在城镇和农业活动频繁区更为突出,呈现出由内而外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3)生境质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增强的态势,“低-低”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及其邻近地区,并有向周边蔓延的趋势,“高-高”聚类区则集中在经济欠发达或人类活动较少的北部山区和东部大瑶山等地县域,但随时间推移有收缩迹象。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建议加强广西城市周边及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力度,遏制城市无序扩张,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同时在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公园,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莫兰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创建潜力区土地生境质量演化及多情景预测
15
作者 禹丝思 蔡尚书 +2 位作者 张生瑞 黄嘉诚 金崑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8-219,共12页
【目的】构建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生态评估模型的综合分析框架,系统解析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创建潜力区土地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家公园空间优化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为探索土地利用变... 【目的】构建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生态评估模型的综合分析框架,系统解析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创建潜力区土地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家公园空间优化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为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1990—2020年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创建潜力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设定自然发展、城镇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4种未来情景,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5年土地利用格局,并结合InVEST模型评估生境质量,进一步分析历史阶段和未来情景下生境质量的演变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核心生态栖息地及适宜生态栖息地主要分布于林地、草地和湿地,而耕地及建设用地的生境质量相对较低。1990—2020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耕地与建设用地持续扩张,面积占比分别增加4.37%和8.31%,林地、草地及湿地面积减少,面积占比分别减少1.67%、 2.13%和0.62%,生境质量指数下降0.03,高质量生境面积减少3.61%,生境破碎化趋势加剧。2020—2035年未来情景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政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自然发展情景下,生境质量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核心生态栖息地与受损生态区增幅分别为0.03%和0.97%,而其他生境面积减少0.05%~0.14%;城镇发展情景导致生态退化加剧,受损生态区面积增加0.04%,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1.29%;耕地保护情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核心生态栖息地的稳定性,但对整体生境质量的提升作用有限;生态保护情景有助于提高生境质量,核心生态栖息地和适宜生态栖息地面积分别增加0.12%和0.55%。生境质量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表现为非线性特征:林地、草地和湿地对生境质量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裸地对生境质量产生负面效应。【结论】1990—2020年,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创建潜力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用地退化及生境质量下降。2020—2035年,与自然发展、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相比,生态保护情景表现出最积极的生态恢复趋势,可有效提升生境质量并减少受损生态区。研究强调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深远影响,对拟建国家公园生态本底调查、边界范围和功能区划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境质量 情景模拟 国家公园 松嫩鹤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乌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6
作者 朱啟莲 方发永 +4 位作者 余万洋 韩珍 毛天旭 罗松平 赵龙山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0,391,共11页
[目的]探讨乌江流域贵州段长时间序列下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为区域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主,通过移动窗口法、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乌江流域贵州段景观格局与生... [目的]探讨乌江流域贵州段长时间序列下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为区域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主,通过移动窗口法、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乌江流域贵州段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进行计算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1)1990—2020年,景观格局在上游南部距干流30 km以内区域破碎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加深,斑块优势度和景观连通性降低;在中游南部距干流30~60 km处景观破碎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减弱,景观连通性增强。2)生境质量多年平均值为0.67,高等生境面积增加1.67%,较低和低等生境面积分别增加0.17%和1.46%。其中上游高等生境和中游较低与低等生境的比例增幅最大。距干流<30 km处高等生境和30~60 km处较低与低等生境的比例增幅最大。3)生境质量空间异质性驱动因素中土地利用强度为主要因素,温度和降雨为次要因素。[结论]乌江流域贵州段生境质量总体较高,局部地区表现为由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权衡关系造成的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乌江流域贵州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海岸带三维绿量时空动态及其对近岸鸟类生境质量的影响——以上海临港新片区为例
17
作者 武彩燕 孟陈 +8 位作者 郑思俊 李俊祥 何鑫 吴炯 毕星 臧亭 富婷婷 李晓策 卫炎豪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共10页
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于沿海地区,海岸带既是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也是陆海联动一体化协同发展复合生态功能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以上海市快速城市化陆海联动区域的临港新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提取了1987、... 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于沿海地区,海岸带既是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也是陆海联动一体化协同发展复合生态功能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以上海市快速城市化陆海联动区域的临港新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提取了1987、2010、2015、2020年4期的三维绿量及鸟类生境质量信息,以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海岸带三维绿量的时空动态及其对鸟类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临港新片区绿地面积和三维绿量逐年增加,33年间绿地面积增长了4.44倍,三维绿量增长了5.98倍;临港新片区平均生境质量呈V型变化趋势,分为1987—2015年的下降期和2015—2020年的回升期。受围填海扰动,近33年陆海演替的城市化过程中,高生境质量区域的面积逐渐减少。②利用300 m×300 m网格和相关性分析显示,在2015年之前,临港新片区三维绿量与鸟类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此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呈现明显的V型反转趋势。海岸带三维绿量的持续增加对于改善生境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三维绿量可以作为鸟类生态廊道构建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绿量 城市海岸带 鸟类生境质量 时空动态 临港新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湖南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18
作者 罗滨 佘济云 陈彩虹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66-73,92,共9页
生境质量变化是指某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发生动态改变,导致其支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服务的能力增强或减弱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生境退化(质量下降)或生境恢复(质量提升)。探究与评估区域生境质量指数... 生境质量变化是指某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发生动态改变,导致其支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服务的能力增强或减弱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生境退化(质量下降)或生境恢复(质量提升)。探究与评估区域生境质量指数时空演变,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计算生境质量指数分析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湖南省林地分布广泛,是其主要用地类型,2020年占比为62.21%,其次是耕地,占比为27.91%,在研究期间,耕地变化最为显著,在20年间共减少2958.25 km^(2);②2000—2020年3个研究时期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7565、0.7431、0.7319,虽然在研究时段持续减少,但下降幅度较小,整体相对稳定,总体为较高生境质量水平,空间分布上以湘西部森林覆盖度高及海拔坡度高的地区为主要高生境质量区域,长株潭城市群与洞庭湖流域周边城市扩张明显和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为主要低生境质量区域,总体呈“西高东低,山地优平原弱”的空间分异格局;③生境质量空间自相关性呈缓慢增强趋势,“高—高”型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湘西部地区,同时湘南部部分区域逐渐变向“高—高”型聚集区,“低—低”型聚集区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及洞庭湖流域周边区域,随时间变化“高—高”型聚集区有向外扩张趋势,而“低—低”型聚集区有向内收缩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总体生境质量处于较为不错的水平,主要的高生境质量区域不断扩张,同时主要的低生境质量区域不断收缩,研究结果有利于为湖南省生境质量优化提供方向及参考,保护生态环境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滇中地区生境质量分析及时空演变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锦绣 王濮 +1 位作者 张蓉 李洪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59-69,共11页
为了科学分析和定向预测土地利用演变带来的生境质量变化,拓展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手段,以云南滇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6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和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 为了科学分析和定向预测土地利用演变带来的生境质量变化,拓展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手段,以云南滇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6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和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soff(InVest)模型,分析了1995—2020年、2030年、204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5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以林草地和耕地发展为主,其中林草地是其他地类扩张发展的用地来源。(2)生境质量整体属于中等水平,1995—2010年年度生境质量差异不大,而在2010—2020年出现明显的退化趋势。研究区生境质量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高、南北部居中、中东部低”的态势。(3)研究区生境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生境质量热点分布区域以林地增长、转移区域为主,数据显示林草地面积增加,热点区域增加;生境质量冷点区域的增加、转移主要是因为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扩展。(4)利用模型开展不同目的的用地规划模拟,可从空间分布和数量管控上定向改变地类转化趋势,提高生态源地地块生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演变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成都市生境质量评价
20
作者 陈美全 黄瑞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对于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的耕地土地应用类型占比最高,... 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对于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的耕地土地应用类型占比最高,且近20年成都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且转入建设用地的最大来源是耕地。(2)成都生境质量均值约为0.38,接近“一般”等级,且整体生境质量呈现两山高,中部低的现象,这是由于两山海拔较高且植被覆盖率高,受人为影响程度较小;而中部区域是城镇发展区,连片的建设区对生境质量影响极大,故其生境质量低。(3)成都市生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近十年下降趋势放缓。2000~2010年生境质量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而城市扩张、建设用地增加是成都市中部生境质量退化的重要原因,2010~2020年成都市生境质量退化区域缩小而改善区域增加,生境质量改善区域主要集中龙泉山森林公园片区。这说明虽然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成都市生境质量,但近十年生境质量下降趋势变缓则说明近十年对其的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