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生境型及古环境 被引量:9
1
作者 郭华 杜远生 +4 位作者 黄俊华 杨江海 黄虎 陈玉 周瑶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9-280,共12页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类型的微生物岩,主要包括柱状叠层石、层纹状叠层石、核形石、纹理石以及凝块石,它们各自不同的宏体和微观构造特征代表了不同的水体深度和环境水动力条件。通过野外实测观...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类型的微生物岩,主要包括柱状叠层石、层纹状叠层石、核形石、纹理石以及凝块石,它们各自不同的宏体和微观构造特征代表了不同的水体深度和环境水动力条件。通过野外实测观察、室内偏光显微镜下254块岩石薄片的微相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的分析测定,研究了整个高于庄组沉积时期菌藻类生物的演化过程。在综合考虑岩性岩相特征、生物碎屑的含量、颗粒的保存状态以及微生物岩的宏体和微观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将整个高于庄组划分为18个生境型,沉积相带演化从潮上带至内陆架的上部。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地层序列中菌藻类生物含量的变化以及碳同位素的迁移规律清楚地记录了高于庄组沉积时期大规模的海进—海退的旋回沉积过程以及短期内频繁的海平面升降变化。通过分析生境型在地层剖面的分布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今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以及更有效地进行烃源岩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生境型 碳同位素 古环境 高于庄组 河北平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瓜德鲁普统—乐平统(G-L)界线生境型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韦雪梅 江增光 +1 位作者 白玛曲宗 韦恒叶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331-340,共10页
对广西来宾地区蓬莱滩剖面瓜德鲁普统茅口组(P_2m)至乐平统合山组(P_3h)进行了详细的生境型分析,共识别出4个大类与5个亚类生境型,包含Ⅱ2型(潮间带与正常浪基面之间),Ⅲ_1型(上部浅海上部),Ⅲ_2型(上部浅海下部)、Ⅳ型(下部浅海)和Ⅴ型... 对广西来宾地区蓬莱滩剖面瓜德鲁普统茅口组(P_2m)至乐平统合山组(P_3h)进行了详细的生境型分析,共识别出4个大类与5个亚类生境型,包含Ⅱ2型(潮间带与正常浪基面之间),Ⅲ_1型(上部浅海上部),Ⅲ_2型(上部浅海下部)、Ⅳ型(下部浅海)和Ⅴ型(半深海)。生境型总体上反映海平面变化的特点。从瓜德鲁普世末期到乐平世早期,海平面呈缓慢上升至缓慢下降再突然上升变化,表现为:瓜德鲁普世末期处于海退期,而乐平世早期则变为海侵阶段。海退阶段海平面的较低水平对应着该时期主要的生物灭绝,但生物灭绝的详细步调并未与海平面的下降一致,故认为瓜德鲁普世的大规模海退与生物灭绝事件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大规模海退造成海洋生物生存压力增大,尤其是生活在浅海区域的生物,同时伴随的古海洋环境发生恶化,共同导致了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德鲁普统 生物灭绝 生境型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活史型的划分及其相互转化 被引量:20
3
作者 祖元刚 赵则海 +2 位作者 杨逢建 唐中华 曹建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347-2353,共7页
基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分析了植物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营养生长、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的权衡的结果直接导致的植物生活史型形成以及相互转化过程。根据胁迫和扰动程度将植物的生境划分为基本生境型、特殊过渡型和过渡型,其中过渡型(EDF... 基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分析了植物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营养生长、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的权衡的结果直接导致的植物生活史型形成以及相互转化过程。根据胁迫和扰动程度将植物的生境划分为基本生境型、特殊过渡型和过渡型,其中过渡型(EDF)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意义;与生境过渡型(EDF)相对应,植物形成的生活史型也为过渡生活史型(VCS),其基本型V、C和S以及特殊过渡型VC、VS和CS是其特例。植物的生活史型过渡型(VCS)具有普适性意义,在生境调控下的任一种植物生活史型均可表示为Vx1Cx2Sx3。植物生活史型的相互转化与其生境类型的相互转变是完全对应的,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和途径是复杂的,且具有可逆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史 生境型 适合度 生态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长基因型遗传算法的多供应点应急物资调度优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吴凡 杨冰 洪思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8-1154,共7页
如何及时、高效地调度应急物资以减小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综合考虑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特殊突发事件特点的前提下,构建了一类多供应点多式联运应急物资调度网络,并以运输成本最低、时间惩罚最少、配送员被感染风... 如何及时、高效地调度应急物资以减小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综合考虑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特殊突发事件特点的前提下,构建了一类多供应点多式联运应急物资调度网络,并以运输成本最低、时间惩罚最少、配送员被感染风险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一类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考虑到基于聚类思想的优化算法在解决多供应点,尤其是多目标调度优化问题中缩减可行域方法科学性存疑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类考虑完全可行域思想的变长基因型混合小生境遗传算法,并借助23个基准测试实例验证了这一算法的有效性,更新了部分实例的现有最优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多供应点应急物资多式联运算例中四类遗传算法的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混合小生境等改进策略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长基因混合小生境遗传算法 应急物资调度 多供应点 多式联运 完全可行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帝山云杉次生林树木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颂 王晨林 +5 位作者 任宇辰 张慧芳 周朵朵 李璟 宋厚娟 杨秀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72-1583,共12页
以关帝山4 hm2云杉次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技术规范对样地树木进行连续定位监测。利用2010至2015年间样地主要树种生长量观测数据,结合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调查及采样测定数据,分析了树木... 以关帝山4 hm2云杉次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技术规范对样地树木进行连续定位监测。利用2010至2015年间样地主要树种生长量观测数据,结合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调查及采样测定数据,分析了树木种群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性及其随生境的变化,并探讨了树木种群径向生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杄、华北落叶松、红桦、白桦和辽东栎为云杉次生林主要树种,在样地4个生境型(山脊生境、低海拔缓坡生境、高海拔缓坡生境、低洼地陡坡生境)中均有分布且呈现不同的径级结构。标记相关函数分析显示,同一生境型中,5树种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性各异;对于同一树种,径向生长的空间自相关性不仅具有尺度依赖性,同时生境型的不同导致树木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性发生变化。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示,初始胸径对树木径向生长的显著正效应在样地各类生境型的所有种群中普遍存在;生物因子对树木径向生长的显著影响只在特定生境型的青杄种群中被检测到,表明树木径向生长受同种邻体影响,但其影响显著性因树种而异;环境因子中,海拔和凹凸度对树木径向生长呈显著负效应,坡度、土壤第一主成分(偏酸性的pH及较高含量的有效锰、有效镍、有效铁、有效铜)、土壤第二主成分(较高含量的全盐、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对径向生长量呈显著正效应。云杉次生林树木径向生长及其空间关联格局的形成受树木胸径、邻体生物以及生境因子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次生林 径向生长 空间关联 生境型 生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人工生态岛营造模式探讨——以昭通市望海公园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董享帝 欧静 《绿色科技》 2019年第3期1-3,8,共4页
指出了从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到如今城市公园人工生态岛的营造,中国园林习惯于在水域开阔地带营造岛屿,人造岛也一直成为了园林中重要的设计要素。当代人造岛营造加入了生态的概念,在城市水系修复、生物栖息地营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 指出了从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到如今城市公园人工生态岛的营造,中国园林习惯于在水域开阔地带营造岛屿,人造岛也一直成为了园林中重要的设计要素。当代人造岛营造加入了生态的概念,在城市水系修复、生物栖息地营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探讨了当代城市公园在人工生态岛营造中的类型、模式,将城市公园人工生态岛营造分为3种类型:修复型、生境型、混合型。在营造模式上将景观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了分析,并以昭通市望海公园作为实例,提出了改进方案,以期能丰富风景园林在城市公园人工生态岛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人工生态岛 修复 生境型 望海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liminary bio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from contaminated soil employing indigenous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strain F1 被引量:6
7
作者 邓新辉 柴立元 +3 位作者 杨志辉 石岩 童海霞 王振兴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973-1979,共7页
Bioleaching is an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economical technique to remove heavy metals from contaminated soil.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find out an indigenous strain to remedy soil contaminated by Zn,Pb,Cu and ... Bioleaching is an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economical technique to remove heavy metals from contaminated soil.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find out an indigenous strain to remedy soil contaminated by Zn,Pb,Cu and Cd.A strain which was selected from the soil of a local smelting industry was found to be able to produce many organic acids and degrade pH value of the liquid medium.The fungus strain is identified as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P.Chrysogenum) by sequencing 18srDNA and ITS.Bioleaching condition using P.Chrysogenum is optimized.Glucose is the best carbon source for P.Chrysogenum and inorganic nitrogen is better than organic nitrogen.In addition,neutral solution and room temperature are fit for P.Chrysogenum to bioleach.In the one-step bioleaching,the bioleaching ratios are 39.95% for Zn,9.4% for Pb,34.89% for Cu and 49.59% for Cd,which are 53.89% for Zn,14.44% for Pb,55.53% for Cu and 62.81% for Cd in the two-step bioleaching.The efficiency of two-step bioleaching is better than the one-step bioleaching.P.Chrysogenum is effective in removing heavy metals from the contaminated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BIOLEACHING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organic ac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