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命表现”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郗戈 陈洪鑫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1,共8页
“生命表现”思想揭示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了对现有阐释模式的反思,因此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马克思的“生命表现”思想在综合吸收浪漫主义对感性丰富性的强调、对人性圆融整全的追求与反思启蒙现代性的哲... “生命表现”思想揭示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了对现有阐释模式的反思,因此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马克思的“生命表现”思想在综合吸收浪漫主义对感性丰富性的强调、对人性圆融整全的追求与反思启蒙现代性的哲学主题的同时,扬弃了浪漫主义的非现实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生命表现”思想显露出的克服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所导致的人的分裂对立、复归个人生命总体性的内在逻辑,同构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及其扬弃的逻辑思路,深刻切中马克思克服现代性分裂的问题意识。在这一问题意识下,“生命表现”思想在与黑格尔的绝对思辨和费尔巴哈的感性有限性进行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呈现出错杂的理论图景,促使马克思意识到“生命表现”思想的内在逻辑困难。对“生命表现”思想的探析,既展现出马克思思想的丰富层次与内涵,也突出了认真考察马克思思想中各种理论倾向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表现”思想 浪漫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现代性分裂 思想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表现与形式创造——刘海粟绘画艺术的观念与形式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池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刘海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和卓越的艺术教育家,是我国现代美术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绘画创作同他的艺术思想、艺术观念紧密相联。文章从刘海粟的艺术思想、油画艺术和国画艺术等方面考察了刘海粟的绘画艺术... 刘海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和卓越的艺术教育家,是我国现代美术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绘画创作同他的艺术思想、艺术观念紧密相联。文章从刘海粟的艺术思想、油画艺术和国画艺术等方面考察了刘海粟的绘画艺术观念与形式。文章认为,这位画坛世纪伟人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伴随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他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绘画艺术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海粟 生命表现 形式创造 刘海粟绘画艺术 观念 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的生命表现——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人论的札记
3
作者 廖全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10,共5页
熟悉马克思著作的人们大约都记得,马克思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曾经充满激情地宣布:“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就在这篇文章里,他同... 熟悉马克思著作的人们大约都记得,马克思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曾经充满激情地宣布:“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就在这篇文章里,他同时指出:“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第1页)将这两段话联系起来,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从不一般地反对从人的观点出发提出、研究和解答社会现象问题,马克思主义也并不主张从抽象的人的观点出发提出、研究和解答社会现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 艺术生产 生命表现 人论 费尔巴哈 札记 艺术主体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石岑“表现生命”的人生观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伏清 欧阳欣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22,共5页
围绕着人生观的问题和"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李石岑以唯意志论和生命哲学为基础,提出了"表现生命"的人生观,认为"生"有五大要义,即"动"、"变"、"顿起顿灭"、"扩... 围绕着人生观的问题和"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李石岑以唯意志论和生命哲学为基础,提出了"表现生命"的人生观,认为"生"有五大要义,即"动"、"变"、"顿起顿灭"、"扩大"以及"交遍"。同时,李石岑以之为基础伸长出教育表现论、人生四境界论、人生三态度说和人格论。其"表现生命"的人生观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石岑 表现生命 人生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生命:近代学人李石岑教育哲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1
5
作者 魏冰娥 任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152,共7页
回看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李石岑以其对教育哲学的独特阐发,对中国教育学及教育思想史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发展做出了难以忽视的学术贡献。李氏教育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学中的柏格森生命哲学、尼采权力意志论、倭伊铿精神生活论、杜威"... 回看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李石岑以其对教育哲学的独特阐发,对中国教育学及教育思想史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发展做出了难以忽视的学术贡献。李氏教育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学中的柏格森生命哲学、尼采权力意志论、倭伊铿精神生活论、杜威"教育即生活"论及霍冷"教育即过程"论等,但同时又是合并中西的思想产物。它把教育视为表现生命,人格看作表现生命的凝结,教育与人生的目的规定为"生的冲动"。这体现出很强的教育平等与主体意识,为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而超前的一步,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建设仍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石岑 教育哲学 表现生命 生的冲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表演到表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个性生成——知识观演变的视角 被引量:4
6
作者 黎平辉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7,共5页
知识观不仅决定了教师在课程知识面前的态度,也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展现。传统课程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适性,教学目的即知识传承,教学过程即知识再现与舞台表演,教学方式注重事前... 知识观不仅决定了教师在课程知识面前的态度,也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展现。传统课程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适性,教学目的即知识传承,教学过程即知识再现与舞台表演,教学方式注重事前预设与模式搬运,教师教学个性受到抑制。建基于新知识观上的课程改革,宣扬课程知识的个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特征,因而教学目的转变为知识的创造,教学过程转变为知识生成与生命表现,教学方式侧重于及时行动与因地制宜,教师教学个性得以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知识观 教师个性 舞台表演 生命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2
7
作者 程自信 王友胜 《江淮论坛》 CSSCI 1992年第4期52-58,共7页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远处,回首俯视往昔那岁月已历数千年的诗坛,便不难发现,一种朝不虑夕的生命危机感时而充斥于人们的心头。极为敏感的古人念天地之广大,悟兴废之无常,哀人生之须臾,惧凋落之无期,对于生命表现出了浓厚的悲观意绪与幻...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远处,回首俯视往昔那岁月已历数千年的诗坛,便不难发现,一种朝不虑夕的生命危机感时而充斥于人们的心头。极为敏感的古人念天地之广大,悟兴废之无常,哀人生之须臾,惧凋落之无期,对于生命表现出了浓厚的悲观意绪与幻灭情感。两千多年来,从憔悴江泽之畔的屈原到病老孤舟之上的杜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古代文人 屈原 杜甫 生命表现 兴废 危机感 古人 陶渊明 生命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生命─—方东美的艺术观述评 被引量:1
8
作者 余秉颐 《学术界》 CSSCI 1997年第5期42-46,共5页
关键词 方东美 中国艺术 艺术观 生命精神 希腊悲剧 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哲学 西方生命哲学 述评 表现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力:生命意识的多元实现——新时期一种文学母题取向的再思考
9
作者 陈龙 《高校教育管理》 1991年第2期35-39,44,共6页
生命意识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这本无可厚非,但怎样在文学中表现生命意识,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可以回答的问题.从它的内涵来看,笔者以为不能单从一般的意义上去加以考察与界定,或者说它不能孤立地从某一学科范畴内的意义上(如哲学)加以... 生命意识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这本无可厚非,但怎样在文学中表现生命意识,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可以回答的问题.从它的内涵来看,笔者以为不能单从一般的意义上去加以考察与界定,或者说它不能孤立地从某一学科范畴内的意义上(如哲学)加以理解与规范.它是人类千百年历史上众多“合力”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凝聚物,是意识与无意识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文学母题 再思考 新时期作家 当代作家 红高梁 作品 老井 生存意识 表现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零距离表达——《活着之上》写作随感 被引量:6
10
作者 阎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8-129,共2页
一对文学的忠诚文学是我的生命信念。我不敢说自己对写作没有一点功利主义的想法,但正因为文学是信念,超功利的想法还是占了主导地位。我不会因为要适应外在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更说不上去适应市场。在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确实有... 一对文学的忠诚文学是我的生命信念。我不敢说自己对写作没有一点功利主义的想法,但正因为文学是信念,超功利的想法还是占了主导地位。我不会因为要适应外在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更说不上去适应市场。在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确实有些担心。我自己在高校工作,写的也是高校生活。我最担心的,就是有同事来对号入座。如果因为自己的作品让别人很难受,那么我的难受绝不会更轻一些。犹豫的结果是决定放开来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生活 活着 小说写作 我自己 改变自己 精神生态 超功利 《沧浪之水》 生命表现 精神困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需要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培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8-14,共7页
审美需要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和根据。审美需要属享受的需要,因而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感性追求;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人类独具的自由地表现自己生命的需要,它源于生命力的盈余。审美需要的原始形态是生理的“乐生”需要;其产生过程,... 审美需要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和根据。审美需要属享受的需要,因而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感性追求;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人类独具的自由地表现自己生命的需要,它源于生命力的盈余。审美需要的原始形态是生理的“乐生”需要;其产生过程,即是这种原发性“乐生”需要被意识、被对象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使审美需要获得社会文化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需要 乐生 审美活动 人类审美 人的需要 生命表现 性选择 原始舞蹈 人的生命 内心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文化学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俐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3期91-96,共6页
小说人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过程中的形象投射,因而在小说人物身上必然烙下人类文化的痕迹。我们凭借小说人物可以对自身及文化进行反思,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新时期小说人物进行文化学的考察... 小说人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过程中的形象投射,因而在小说人物身上必然烙下人类文化的痕迹。我们凭借小说人物可以对自身及文化进行反思,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新时期小说人物进行文化学的考察。其意义在于,通过对构成了一种为生产形式或生命活动形式所制约的生命表现形式的文化的体认,获得深刻的对该社会经济、政治的理解,还在于通过文化反思获得对民族心理,性格的文化层次上的理解。达到重构民族精神的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人物 文化学 人类文化 本质力量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生命表现 生命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生活的生产与人类历史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忠世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现实生活的生产与人类历史发展刘忠世人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即人的历史,而"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①。生活的生产,建构起作为过程的历史,这不仅是唯物史观初创时的观点,而且恩格斯在晚年仍强调:"根据唯... 现实生活的生产与人类历史发展刘忠世人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即人的历史,而"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①。生活的生产,建构起作为过程的历史,这不仅是唯物史观初创时的观点,而且恩格斯在晚年仍强调:"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生活 生活条件 人类历史 生命活动 社会形式 生命表现 唯物史观 劳动者 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石岑的美学观评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宛小平 苏培君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2-177,共6页
在美论,李石岑批判吸收柏格森区分"艺术的直觉"(依据情感和本能)和"哲学的直觉"(依托认知的概念),使之和中国传统生命本体结合,突出了"生之增进",美是生命的表现!在美育,李石岑从"人类本然性之自觉&... 在美论,李石岑批判吸收柏格森区分"艺术的直觉"(依据情感和本能)和"哲学的直觉"(依托认知的概念),使之和中国传统生命本体结合,突出了"生之增进",美是生命的表现!在美育,李石岑从"人类本然性之自觉"来说明美育的自然生长,是"生之冲动"。"生命"和"情感"构成体和用的关系,"情感"和"知、情、意"皆相互渗透,便有"知的情操"、"意的情操"、"美的情操",因此,李石岑的美育是广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石岑美与美育 生命表现(直觉) 真善美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眼的凸现
15
作者 宾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3-43,共1页
诗歌语言中,那种最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词汇常常被人们称之为“诗眼”。中国古代的五言诗,其基本句式是“二一二”或“二二一”,如“密林含余晖,孤屿媚中洲”;“凌霜桂影寒,野岸平沙合”之类。我们不难发现,当双叠的实词“二”标志着那些... 诗歌语言中,那种最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词汇常常被人们称之为“诗眼”。中国古代的五言诗,其基本句式是“二一二”或“二二一”,如“密林含余晖,孤屿媚中洲”;“凌霜桂影寒,野岸平沙合”之类。我们不难发现,当双叠的实词“二”标志着那些静态的意象时,诗句缺乏活生生的生命力。“密林”与“余晖”、“野岸”与“平沙”,它们放在一起毫无活力,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当单个的虚词即动词和形容词嵌入,就象画龙点睛一样,一下子使诗句活起来了。“密林‘含’余晖”,一个“含”字,把落日在密林树梢上渐渐隐没的黄昏景色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孤屿‘媚’中洲”的“媚”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眼 诗歌语言 五言诗 意象 生命 虚词 中国古代 生命表现 密林 基本句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认识论
16
作者 道尔吉希日布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8-31,共4页
认识论是人类认识深化的必然过程的产物。以往,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人们的整个认识能力还不高,所以认识论的健康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人类认识的巨大潜力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所形成的认识论也有诸多错误或不足。今天,人类研究认识论的... 认识论是人类认识深化的必然过程的产物。以往,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人们的整个认识能力还不高,所以认识论的健康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人类认识的巨大潜力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所形成的认识论也有诸多错误或不足。今天,人类研究认识论的条件大大变化了,认识的水平也在提高,因而认识论将获得一个新的大发展,并有可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本文现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 生命表现 自我知觉 生命运动 生存规律 反映功能 狭义认识论 生存精神 物质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言在认识中的不同作用及几种不同的思维形式
17
作者 雷友梧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61-64,共4页
语言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然而语言在人的认识中却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由于作用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思维形式。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原话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 语言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然而语言在人的认识中却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由于作用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思维形式。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原话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129页)。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而不是什么外部介入的成分,这是分析语言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本世纪被人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指出:“没有符号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形式 生命表现 哲学手稿 言在 知觉过程 思维过程 直觉思维 外部事物 感性形式 图象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俗共赏说《画魂》
18
作者 陈运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28-28,共1页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追求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对于电影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前些年“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曾经一度成为影视圈内的热门话题。其实归根到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影视编导们在“雅”与“俗”的结合上出了偏差,“雅”...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追求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对于电影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前些年“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曾经一度成为影视圈内的热门话题。其实归根到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影视编导们在“雅”与“俗”的结合上出了偏差,“雅”过了头,忽视了文化大众(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能力,以致一片既出,圈内人士大声叫好,票房反应却是平平。看完上影新片《画魂》,觉得这是一部在“雅”与“俗”的结合上达到了较高水准的优秀影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玉良 审美心理 圈内人士 热门话题 艺术品格 爱情故事 洪野 人体画 人体素描 生命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百合花》的二元叙事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君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4-57,共4页
《百合花》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一篇经典之作,体现了作者的二元叙事策略。作者通过“话语蕴籍”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合乎主流文学的叙事载体,顺利地把个性书写掩藏于政治叙述之下,完成了二元的融合。它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位真实的普通英... 《百合花》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一篇经典之作,体现了作者的二元叙事策略。作者通过“话语蕴籍”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合乎主流文学的叙事载体,顺利地把个性书写掩藏于政治叙述之下,完成了二元的融合。它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位真实的普通英雄,而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它操弃了显性的宏大叙述,而侧重隐性的个性书写,表现人性的光辉。它侧重的是生命常态,是真实情境下的人性,用舒缓的抒情节奏形成了另类的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与英雄 政治叙述与个性书写 生命抒情与崇高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情激荡在灵魂深处——读廖忆林的诗
20
作者 李达凡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3-54,共2页
与诗人廖忆林交谈或读他的诗,你可知他正处在人生的亢奋状态,诗情的亢奋状态。他写诗有个坚定一贯的原则:有感而发。他似乎在用他的整个创作实践和全部艺术激情证实一个最朴素的真理——文学源于生活。生活凝重,诗也凝重。他不习惯用美... 与诗人廖忆林交谈或读他的诗,你可知他正处在人生的亢奋状态,诗情的亢奋状态。他写诗有个坚定一贯的原则:有感而发。他似乎在用他的整个创作实践和全部艺术激情证实一个最朴素的真理——文学源于生活。生活凝重,诗也凝重。他不习惯用美丽的想象去渲染那些乐天者的浪漫情绪,他看到的是生活的艰辛以及人们衍扬生命的坚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亢奋状态 山水诗 表现生命 源于生活 创作实践 对和平的威胁 人格构建 岩豆 尊情 万丈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