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50年代文学中的“新法接生”——记录新中国生命治理的开端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宇 何秀雯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20世纪50年代文学中的"新法接生"既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场生育技术改革运动的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义与文化内涵。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落后的接生方法及其背后所运行的传统生命观念,记录了新中国生命治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文学中的"新法接生"既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场生育技术改革运动的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义与文化内涵。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落后的接生方法及其背后所运行的传统生命观念,记录了新中国生命治理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民族国家对生命权力、生育习俗、妇女身体、家庭伦理关系的改造,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的再造。作家们围绕"新法接生"还提供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女性——产婆/接生员形象序列,在中国职业女性形象史上留下特别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文学 “新法接生” 生命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会的生命自觉与风险治理——一种城市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的视角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忠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6,共9页
城市社会日益成为一种复杂的、生态性、生命型的风险社会。理解与营建城市社会,迫切需要生态生命意识与风险意识的统一性、同时性、互嵌性自觉。一部城市史,是一部人与风险始终相互伴随、相互作用的历史。城市行动、城市发展的辩证性、... 城市社会日益成为一种复杂的、生态性、生命型的风险社会。理解与营建城市社会,迫切需要生态生命意识与风险意识的统一性、同时性、互嵌性自觉。一部城市史,是一部人与风险始终相互伴随、相互作用的历史。城市行动、城市发展的辩证性、负面性,城市观念、城市认识的滞后性、片面性,城市运行、城市建制的问题性、脆弱性,是生成城市风险的主要原因。人是城市的创造者,也是城市风险的根本源头。治理与防范城市风险,需要对城市关系进行全面调整,特别需要对人的身心与行为进行启蒙、约束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 风险社会 生态与生命自觉 生命与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黑涉恶腐败犯罪的“生命周期”式治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印波 刘畅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9期80-93,共14页
涉黑涉恶腐败犯罪一般以“保护伞”纵容、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组织为并发犯罪现象,据其犯罪演进规律,可以将涉黑涉恶腐败犯罪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围猎期、勾结期、遮蔽期、破网期四个阶段。当前,主要以刑法中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 涉黑涉恶腐败犯罪一般以“保护伞”纵容、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组织为并发犯罪现象,据其犯罪演进规律,可以将涉黑涉恶腐败犯罪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围猎期、勾结期、遮蔽期、破网期四个阶段。当前,主要以刑法中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实现对该类犯罪的事后惩治。对于多因素引发的涉黑涉恶腐败犯罪,刑事处罚仅能发挥有限且滞后的作用。新出台的《反有组织犯罪法》具有社会综合治理的特征,诸多预防性、行政性、政策性条款的设置有利于实现涉黑涉恶腐败犯罪的多维度、全链条治理。以社会预防期、全面调查期、法律处罚期和危险屏蔽期为脉络,分析涉黑涉恶腐败犯罪的不同类型和司法处置方式,可以揭示涉黑涉恶腐败犯罪的“生命周期”式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黑涉恶腐败犯罪 《反有组织犯罪法》 生命周期”式治理 有组织犯罪 黑恶势力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算法治理的“人性”与“柔性”提升 被引量:3
4
作者 熊萌之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1-126,共6页
数字技术下的算法治理将生命个体视为可被算法监控的数据资源,通过构建更为严密、精准和先进的算法技术提升治理效率,最终意义即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持治理的秩序与稳定。但在更为频繁且广泛的数字痕迹采集下,生命主体实质被彻底锁死在由... 数字技术下的算法治理将生命个体视为可被算法监控的数据资源,通过构建更为严密、精准和先进的算法技术提升治理效率,最终意义即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持治理的秩序与稳定。但在更为频繁且广泛的数字痕迹采集下,生命主体实质被彻底锁死在由数据代码构成的空间中,并作为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这将导致人之个性特点的消散且造成治理过程的机械化、刚硬化,表现出一种超越单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技术失灵、系统失灵、主体失灵和价值失灵的“整体性公共失灵”。究其根本,在于由科学技术驱动的算法治理尚不能实现对人之行为和事物运行的全覆盖,具有不完整性。这就要求领导者应通过“人性”特质在算法技术中的嵌入而限制技术本身的使用范围和力度,避免算法在生命政治中的大肆侵入,以保留治理的多元性、灵活性和人性化,确保科学逻辑下的效率与安全并行,伦理逻辑下效果与尊重并行,程序化逻辑下技术与制度并行。与此同时,在人性治理强化的基础上同步提升柔性治理的必要性,既使算法回归其原本的工具定位,也使技术工具真正服务于人的价值实现,在组织治理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人民至上的理念,遵循现代治理对多元主体价值的重视与关注,即保证算法治理中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与强调、对使命任务的重视与强调、对政治生态和谐的重视与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治理 生命政治治理 人民至上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